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室性心律失常(VA)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以发生于健康人,起源于流出道的VA是特发性VA最常见的形式[1],目前射频消融已成为治疗此类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2,3]。体表12导联心电图对于室性早搏的起源判断、指导消融有着良好的价值。Ouyang等[4]提出了左侧起源室早的一些特点,包括V1和V2导联R波持续时间指数>0.5,以及R/S波幅指数>0.3。本文对该诊断标准进行验证,旨在进一步创新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e,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起搏参数与QRS波宽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RVOT间隔部起搏和RVA起搏两组,分析两组起搏参数、标Ⅱ导联QRS宽度。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3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为(173.80±5.42)ms,RVOT组为(118.35±3.0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心室起搏比率在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能保证左心室与右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及如何鉴别左室流出道摩性早搏。方法:体表心电图12导联定位,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QRS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呈高幅R形态)36例。结果:36例射频消融成功率100%。体表心电图可初步判断其发生部位。34例在右室流出道消融成功,2例R波移行在V2,右室流出道消融未成功,后在左室流出道消融成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早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复发率低,明显改善症状。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大部分可在右室流出道消融成功,但如果胸前导联R波移行≥V2,注意左室流出道起源可能。  相似文献   

4.
吴勇  赵武  徐家丽 《安徽医药》2012,16(8):1048-1050
左室流出道梗阻(LVOTO)是一类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包括从解剖左心室流出道一直延伸到降主动脉弓的一组狭窄性病变。研究表明,非综合征LVOTO以寡基因遗传的可能性最大。对LVOTO相关致病基因和候选基因的深入研究使得人们有望对LVOTO实施产前基因诊断、疾病筛查乃至早期干预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5.
王勤  饶华庚  刘升 《江西医药》2002,37(6):407-408
目的:评价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右室流出道的重建。方法:对1989年至2002年11月期间的162例法乐氏四联症,实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的调查。结果:130例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术,其中64例右室加宽,42例跨环补片,死亡率为4.8%。结论:适度的右室流出道的重建,有利于术后恢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导管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8例临床症状显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动态心电图记录室性早搏(16900.6±7094.9)次/24h。分为两组:常规消融组18例按射频消融常规术式行置管、标测与消融,单导管消融组30例采用单导管射频消融术。所有患者均采用起搏标测,以起搏与自然发作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至少有11个导联相同作为消融靶点。结果消融术后动态心电图记录早搏(857.9±2605.6)次/24h,常规消融组与单导管消融组消融后室早分别为(824.6±2485.1)次/24h和(877.8±2716.9)次/24h,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消融成功率分别为88.8%和90%,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射频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采用单导管消融术式同样安全有效,且操作更为简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液氮冻存活性同种带瓣补片重建右室流出道后对右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2 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人行RVOT重建术,按跨环补片方法加宽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实验组(11例)采用同种带瓣补片,对照组(11例)采用心包补片,术毕测中心静脉压,术后用超声心动图测右心功能主要参数等指标。结果 两组手术均无死亡,主要临床资料两组间比较差别有高度显著性 (P<0.0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液氮冻存的活性同种带瓣补片跨肺动脉瓣环加宽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可取得满意的防止肺动脉瓣反流效果,术后早期右心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起搏方式主要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但RVA起搏可引起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导致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而且心肌运动的不同步性与心功能不全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1,2].近年来研究的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表明可获得比RVA起搏更高的心排血量,但对起搏后左室心肌同步性的研究报道甚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41例频发室性早搏的常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分析其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动态心电图示为频发室性早搏,频率>1万次/24 h,多为二、三联律,并有3例合并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右室流出道28例,左室流出道8例,左室心尖部1例,二尖瓣环1例,三尖瓣环2例,起源部位无法确定1例。射频消融治疗即刻成功39例,失败2例,成功率为95.1%,失败率为4.9%。术后1周复查动态心电图37例无室性早搏出现,2例出现偶发室性早搏,均无明显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无并发症发生。成功术后,由室性早搏引起的症状未再发生,随访3~12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术前分析患者发作时常规心电图特征,初步定位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射频消融为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右心室流出道(RVOT)与右心室心尖部(RVA)分别起搏对即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选健康犬11只,先后分别将电极送至RVA和RVOT,以高于自身心率20/min起搏20min,分别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嵌压(PCWP)及心排血量(CO),反复3次取其均值。结果显示,RVOT起搏时心功能明显优于RVA起搏,CO升高0.25L/min(P<0.05),PCWP降低2.03mmHg(P<0.01),mPAP亦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VOT起搏与传统的RVA起搏相比,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对35例右室流出道性早搏患者,给予稳心颗粒口服治疗,剂量为每次9g,每日3次,4周为一疗程。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动态心电图结果及临床症状评定。结果:稳心颗粒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7%,治疗前QTd:59.44±17.32ms.治疗后QTd:30.52±18.41ms(P<0.01),无心功能恶化,不良反就轻微。结论:稳心颗粒能改善心室肌复极的不稳定状态,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索他洛尔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对32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给予索他洛尔口服治疗,剂量从每天80mg开始,3天后未达有效标准者增加至每天160mg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临床及动态心电图结果评定。结果:经索他洛尔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心室率由基础的82.5±5.5次/分降至68.3±8.2次/分;QTc由治疗前的401.52±20.28ms延长至403.44±23.85ms。无心功能恶化,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索他洛尔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疗效确切,无明显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特发性右室室速射频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78例发作时呈左束支阻滞图形伴电轴下偏的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进行射频导管消融和随访,采用起搏标侧法,最佳起搏标测点(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自然发作室速的12导联心电图相同)为消融靶点。结果 78例中73例(93.5%)消融成功,消融靶点位于前,中和后间隔分别为33%、41%和26%。临床和电生理研究发现,特发性右室室速有两种类型,即室早室速型和单纯室速型;室早室速型43例,单纯室速型35例。随访0.5-7年,3例复发,除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外,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李辉  宋建平 《安徽医药》2013,17(3):408-410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房室传导阻滞(AVB)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VVI或DDD)患者,根据起搏部位,选择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32,男15,女17),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28,男14,女14)。追踪术前、术后(18±7)个月两组心电图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QRS波时限变化、左房容积指数(LAVI)、主动脉射血前间期(APEI)与肺动脉射血前间期(PPEI)差值来评价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房电活动影响程度。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Pd、Pmax、QRS、LAVI均明显增加,但RVA组Pd、Pmax、LAVI及QRS时限增量变化较RVOT大,P0.05。与RVA组相比,RVOT组APEI-PPEI差值及LAVI较小,P0.01。结论 (1)与RVA相比,RVOT起搏心室间电激动与机械收缩更同步;(2)右室起搏可致心房的电生理紊乱,导致Pd、Pmax的增大;(3)与RVA相比,RVOT起搏对心房电活动影响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源自左室流出道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期前收缩(室早)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的安全性.方法 对9例于左室流出道部位消融的室速/室早病例的心电图和射频消融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消融成功部位6例在左冠窦内,3例在主动脉瓣下.心电图特点:(1)Ⅱ、Ⅲ、avF导联均呈高R波;(2)aVR和aVL导联均呈QS型,且aVL振幅多大于aVR;(3)Ⅰ导联多呈QS型;(4)V1导联R波偏高:R/S>0.62;(5)胸前导联R波移行不规则;(6)V5、V6多呈R型.9例均消融成功,无复发病例,无左主干及主动脉瓣损伤.结论 源自左室流出道的室速/室早具有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易漏诊的成人左室流出道狭窄的原因及声像图表现。方法按常规扫查心脏,重点观察左室流出道、室壁厚度、二尖瓣运动曲线变化特点及左室流出道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1)狭窄的原因:室间隔基底部局部增厚导致狭窄的有26例;由粗大纤维腱索导致狭窄的有4例;室间隔基底部局部增厚合并假腱索导致狭窄的有2例。(2)共同的表现:左室壁均无明显增厚;左室流出道变窄;左室流出道狭窄处均探及高速血流信息;二尖瓣运动曲线均见CD段收缩期明显前向运动(SAM现象);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9例。(3)狭窄漏诊原因:室间隔基底部的局部增厚只在某一切面而非所有切面显示;左室壁均无明显增厚;合并存在的主动脉瓣反流掩盖了左室流出道狭窄血流存在;由纤维腱索导致的狭窄易与肥厚性心肌病相混淆。结论二维、M型、多普勒超声检查三者有机结合,多切面仔细观察,能够大幅减少超声检查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17.
王和平  夏雷  丁坤  朱超 《淮海医药》2003,21(5):345-346
目的 采用导管法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室早 )及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并通过临床效果、安全、可靠等特点方面以探讨该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采用起搏标测的方法 ,以起搏 12导联心电图与室早及室速发作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以即刻室早消失及右室心尖部和流出道不能诱发室速为消融终点。结果  6例室早消融即刻早搏消失 ,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早。2 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室性早搏消融前为 ( 16 72 8± 2 75 2 )次 / 2 4 h,消融后为 ( 2 16± 112 )次 / 2 4 h( P<0 .0 5 )。 1例先心室间隔修补术后室早消融前为 2 185 6次 / 2 4 h,消融后为 175 6 9次 / 2 4 h( P>0 .0 5 )。 1例右室心肌病右室流出道室速发作时 ,药物及食道调搏均未终止发作 ,行急诊射频消融即刻成功。2 d后再次发作右室流出道另一部位室速 ,再次行射频消融术成功 ,随访 1月无复发。结论 无器质性心脏病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早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术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对右室流出道且发作时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室速经导管射频消融已得到临床认可 ,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例置入VVI/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RVOT组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A组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观察术前与术后心电图QRS波的宽度,比较2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的差异。结果RVA组起搏心电图QRS时限明显长于RVOT组〔(0.20±0.01):(0.12±0.02),P〈0.01〕;术前2组LVEF、FS、CI、SV和E/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RVA组3个月随访的LVEF、FS、CI、SV和E/A均有所降低〔(61.4±6.5):(54.2±4.3)%,(30.5±3.1):(26.5±2.8)%,(2.69±0.31):(2.34±0.24),(83.6±9.7):(68.3±11.3),(1.76±0.47):(1.29±0.38),均P〈0.05〕,RVOT组无明显变化〔(58.6±7.2):(57.7±6.8)%,(29.5±2.4):(28.7±2.1)%,(2.62±0.29):(2.59±0.28),(80.3±9.4):(79.6±9.1),(1.68±0.49):(1.66±0.48),均P〉0.05〕。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较RVA起搏能保证心室正常的激动和收缩顺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在相关心室进行标测,构建心室三维电激动图并指导消融,治疗22例药物治疗无效、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频发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常规心电图QRS波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呈高幅R形态)(右心室室性早搏19例,左心室室性早搏3例)。患者在术前、术后分别填写SF-36调查表,观察术前、术后患者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等,并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22例患者均消融成功,放电次数(2.6±1.2)次。术前室性早搏总数(17932±3816)个/24 h,术后(13±6)个/24 h,患者症状消失。患者整体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标测和消融经药物治疗无效而症状明显的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可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结构,定位准确可靠,安全高效,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