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9 毫秒
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具有操作安全、感染率低、留置时间长、可输入各种药物等优点,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但其并发症不容忽视,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导管功能丧失、血栓性静脉炎,甚至肺栓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报道显示,老年患者PICC置管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51%[2].本文主要分析老年患者PICC置管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情况,总结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蔡秀群  李懿 《现代保健》2014,(26):133-135
本文报告了1例因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继发性异位致深静脉血栓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罕见病例,通过积极正确救治,患者痊愈出院的原因分析,研究探讨如何规避及减少或者及早发现发生PICC继发性异位所致深静脉血栓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以及一旦发生后并发症的治疗及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肿瘤PICC置管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PICC置管前后,仅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所接受的护理基础上,加施集束化护理方案。比较2组在静脉选择、导管尖端位置等因素影响下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或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相同静脉选择情况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尖端到位率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均有着积极的影响,有效降低了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导人且导管尖端位于中心静脉的置管技术。目前,在国外PICC已成为一种主要的中长期静脉体液治疗的途径。本文回顾性分析了510例次PICC的临床应用资料,观察其置管成功率、带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效果,以评价PICC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C),在外科病人中长期应用的方便性、优越性及并发症。方法自1997年至1998年期间,对60例外科病人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与60例外科病人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三种不同型号的单腔PICC导管、导管尖端的置管位置、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CVC)进行相应比较。结果PICC置管成功率为95%(60例置管/63例穿刺)。PICC与CVC置管时间平均为13天(6~98天)与14天(7~104天)。PICC组中,53例病人(88.3%)于治疗结束时拨除导管;3Fr导管(20G穿刺针)阻塞率(4/20,20%)高于4Fr导管(18G穿刺针)阻塞率(2/20,10%)和SFr导管(16G穿刺针)阻塞率(1/20,5%);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3/60),PICC导管接头破裂1例(1.7%);置管导管尖端异位5%(3/60)。CVC组中仅1例(1.7%)置管导管尖端异位。两组均无置管所致的导管感染、气胸及血气胸发生。结论PICC可以安全地应用于需要中-长期接受各种输液、肠外营养液、化疗以及抗菌素治疗的病人。这种新方法不但提供了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近几年广泛应用于临床.经PICC输注药液可以使药物直接进入上腔静脉.由于上腔静脉血流速度快,能尽快稀释药液,就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对组织及血管的损害.临床上PICC操作中常会遇到穿刺失败、送管困难、导管异位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导管异位.PICC置入的长度由操作者根据患者体表的测量进行估算,这种测量与实际置管长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置管时还可能因操作者因素、患者因素等导致导管异位.本文拟通过分析PICC置管过程中各种因素对置管异位的影响,找出相应对策,提高PICC置管的到位率,减少导管异位所导致的脱管、堵管、静脉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PICC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从周围静脉导入导管且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具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能较高等优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在肿瘤化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  相似文献   

8.
不同置放途径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两种经不同途径置放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80例,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应用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美国Arrow公司)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B组应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美国B—D公司Peripherally Insen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观察2组置管成功率、流速及导管相关并发症30天。结果 置管成功率相近(P=0.5562):PICC导管置管成功97.5%(39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100%(40例)。导管堵塞率有明显差别(P=0.0231):PICC9例(22.5%),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锁骨下静脉置管流速明显快于PICC(P=0.0001)。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异(P=0.1521~0.5562)。气、血胸并发症: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动脉损伤: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导管易位: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静脉炎: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末发生。导管感染: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大多数PICC置管可由护士完成,而锁骨下静脉置管全部由医师操作。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流速大,是抢救危重患的首选导管。PICC导管穿刺更安全、易推广;导管堵塞或感染后,能进行原地置换;是长期输液和大剂量长时间化疗的首选中心静脉导管。两种置管途径的导管相关感染率无统计学羌异。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从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将PICC送至上腔静脉的技术。此技术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较高和耐受性较好,是接受肠外营养、反复化疗等较长时间接受静脉注射患者常用的手段。有关PICC置管并发症的文章多见报道,以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和导管阻塞等较为常见,本例为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同时并发败血症。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体重指数32.5。因右肺癌需接受化疗入院。既往高血压7年,糖尿病史3年、脑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引发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对相关预防与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探究。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采用PICC置管的80例患者,归纳其置管后的并发症,归纳对应防治策略。结果:参与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7例(8.75%),以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导管脱出、导管堵塞以及穿刺点感染等为主。结论:PICC导管使用时间长短和护理人员对其并发症的认识程度以及规范操作相关,置管前应对患者病情整体评估,娴熟扎实的掌握PICC置管技术以及各种置管后并发症的防护措施,置管期间选择最适静脉,明确穿刺及送管技巧,置管后全面保护,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能够显著延长PICC导管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补钙对钙液外渗的保护作用,探求一条有效防止钙液外渗的新途径。方法将127例新生儿按照补钙途径分为外周静脉组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组,其中外周静脉组62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组65例,观察两组钙液外渗的发生率。结果外周静脉组有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钙液外渗,而中心静脉置管补钙的患儿中,未有钙液外渗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外周静脉补钙相比,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补钙更为安全,可有效减少钙液外渗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对1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140例患者中置管成功率为98.6%,135例(96.4%)1次穿刺成功,5例(3.6%)2次穿刺成功。此外,10例(7.1%)送导丝不畅,5例(3.6%)PICC管送入不畅,3例(2.1%)在送管至同侧锁骨下静脉处受阻,3例(2.1%)PICC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1.4%)PICC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及腋静脉处折返,均经处理,置管成功。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穿刺失败、送导丝不畅或失败、送管不畅或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放疗模拟定位机在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疗模拟定位机在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6例患者异位入颈外静脉、右心房、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及头臂静脉的导管,在放疗模拟定位机下进行机下调管。正位后应用计算机的可视功能确定导管头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记录正位后导管头端的位置及成功率。结果:56例导管异位患者中,除2例血管畸形者,正位成功率为85.2%。结论:放疗模拟定位机是一种实用、直观、简便、科学的用于PICC导管异位后正位的机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前臂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静脉化疗中应用效果比较。方法:将66例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33例(PICC置管组),对照组33例(前臂静脉留置针组),观察并记录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及日常生活处理能力。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9%,疼痛率6%,导管并发症率9%,留置时间30~320d,日常生活处理能力正常;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45%,疼痛率36%,留置针并发症率39%,留置时间1~8d,日常生活需人照顾。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乳腺癌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中心静脉置管效果明显优于前臂静脉留置针,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影响深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深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37例,根据在5个月内是否出现导管功能不良(连续3次透析血流量低于180ml/min,需要调整体位、反接透析管路、溶栓治疗等干预措施),将其分为通畅组和非通畅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结果通畅组28例,非通畅组9例,两组年龄、糖尿病所占比例、血小板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畅组血红蛋白显著低于非通畅组[(90.1±13.8)g/L比(108.3±11.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红蛋白是影响深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液体渗出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对285例接受PICC的早产儿进行分析,分析PICC渗液与置管时早产儿的年龄、体重、胎龄及导管尖端位置的关系。结果置管时年龄小于24小时的早产儿PICC液体渗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早产儿(P〈0.001),导管尖端位置在腋静脉的PICC液体渗出率显著高于尖端在锁骨下静脉和上腔静脉的导管(P〈0.001)。各胎龄段及不同体重组早产儿的PICC液体渗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年龄在24小时之内的早产儿应暂不做导管,置管时应尽量将导管尖端置入上腔静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联合喜辽妥外涂护理预防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5月NICU住院行PICC置管的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33例,分为3组,联合组45例,地塞米松组44例,对照组44例。联合组在置管前用生理盐水(NS)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从静脉穿刺点上方32013年5月NICU住院行PICC置管的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33例,分为3组,联合组45例,地塞米松组44例,对照组44例。联合组在置管前用生理盐水(NS)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从静脉穿刺点上方34 cm处沿血管走向连续7 d预防性涂敷喜辽妥;地塞米松组在置管前用NS 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不涂喜辽妥;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不涂喜辽妥,观察3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联合组发生静脉炎2例,地塞米松组发生静脉炎7例,对照组发生静脉炎16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ICC置管前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置管后预防性使用喜辽妥涂敷可有效降低早产儿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冲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对导管堵塞的影响,分析导管堵塞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将应用PICC输注乳剂大静脉营养液的肿瘤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及处理组(67例)。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100ml冲管,频率为每隔6~8小时1次;处理组用0.9%生理盐水20ml按照快一慢一快的方法脉冲式注射,每隔4小时1次。记录两组病例导管部分堵塞或全部堵塞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导管部分堵塞及全部堵塞发生率为13.2%,处理组为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对照组1例因严重导管堵塞而拔管、1例发生静脉血栓;处理组无1例因导管堵塞而拔管,无1例发生静脉血栓。结论少量快一慢-快脉冲管方式及适当增加冲管频率是预防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药物性)堵管的有效措施;每天记录输液速度是早期发现导管堵塞的理想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穿侧肢血管是早期发现静脉血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经大隐静脉行下肢深静脉逆行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中自大隐静脉主干置放造影导管,先行髂静脉顺行造影,后短时阻断股静脉,缓慢推注碘佛醇造影剂,透视下观察深静脉瓣膜开放及造影剂逆流程度,深静脉瓣膜功能判定参照Kistner分级标准。结果:本组171例患者中,Kistner逆流分级:0级35例(20.5%),Ⅰ级33例(19.3%),Ⅱ级59例(34.5%),Ⅲ级30例(17.5%),Ⅳ级14例(8.2%)。临床分级:轻度38例,中度82例,重度51例。合并股总静脉狭窄2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7例。结论:术中逆行造影能更客观显示深静脉瓣膜功能,造影显示的逆流程度与静脉曲张病变的轻重程度不呈正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发生PICC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穿刺口感染8例,静脉炎1例,堵管12例,皮肤过敏8例,导管破裂3例,穿刺点渗血3例.经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并发症均得以控制.结论 在PICC导管留置期间予以有针对性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