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8 毫秒
1.
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轻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72例经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36例,治疗组在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对照组仅常规应用降压药物。入组时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7~3.7 mmol/L。观察入组时和治疗后6个月两组颈动脉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脂变化。结果:他汀类药物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消退轻度胆固醇升高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单盲分成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中医辩证施治,2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侯疗效、降压综合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5.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但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8.3%,优于对照组83.3%(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降压总有效率,改善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并发T2DM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2例,随机分为2组:辛伐他汀组50例,常规治疗组42例.2组均接受常规降压、降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辛伐他汀组加用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TC、TG、LDL-C、HDL-C及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MT、斑块积分上升(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后除HDL-C上升外,其余血脂指标、hsCRP、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hsCRP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成正相关(r分别为0.85、0.79, 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调节血脂、抗炎作用,改善高血压并发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清热泻火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及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3例CAS患者根据证候标准分为火热证组和非火热证组,火热证组给予清热泻火中药治疗,非火热证组给予相应对证中药,两组均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IMT)值、斑块面积、斑块长、斑块宽以及超声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种联合治疗方法均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清热泻火法能显著减小颈动脉IMT、超声评分、斑块面积,同时有明显降低血TG、CHOL、LDL的作用;非火热证组治疗效果不明显,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清热泻火法联合西药基础治疗能有效降低颈动脉IMT值,缩减斑块面积,具有较强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 方法 入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22例,入院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2例,A组)和常规治疗组(60例,B组).在常规降压,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共20周,观察治疗前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24±0.13)比治疗后(0.98±0.19)]mm,P均<0.05.降低TC,TG,LDL- C水平(P<0.05),升高LDL-C水平.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大动脉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56例,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56例,两组均给予降压、降血糖和抗血小板治疗,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每晚1次。观察治疗6个月后血糖、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脉搏波速度(PWV)的变化。结果:对照组药物干预前、后对比分析,血糖、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上升,PWV下降(P<0.05)。他汀组治疗后血TC、TG和LDL-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HDL-C上升(P<0.05),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PWV显著下降(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动脉僵硬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P-PLA2、FIB、CRP与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经颈动脉彩超检查显示观察组中EH伴CAS79例,比较两组患者LP-PLA2、FIB及CRP水平。结果:伴发CAS的EH患者组LP-PLA2、CRP、FIB的水平明显高于无CAS组及健康组,三组各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CAS的EH患者表现出LP-PLA2、CRP、FIB水平升高,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LP-PLA2、CRP、FIB的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96例患者常规降压治疗同时加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为6个月.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超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观察血脂变化.结果 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5 ),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度密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结论 10mg/d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消退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改善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温和灸联合西医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有效性.方法 选取92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西药组(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中西医结合组(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温和灸),各46例.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血脂、炎性因子及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等指标.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95.65%,44/46)明显高于西药组(80.43%,37/46)(P<0.05);2组治疗后动脉硬化指数(AI)、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8(IL-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紧张素Ⅱ(AngII)、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LDL-C、TC、TG、AI、hs-CRP、IL-8、AngII、MCP-1、MMP-9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HDL-C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2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IMT明显缩小(P<0.05);且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IMT缩小更显著(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和灸联合西医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中医证候疗效显著,能有效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炎性因子表达,改善血脂代谢异常,促进斑块消退,具有良好的药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药物防治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脑卒中的效果。方法:将161例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观察组82例(阿托伐他汀+常规降压,82例)与对照组79例(常规降压,79例),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IMT)、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和脑卒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LDL-C均达标,治疗前后TC、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斑块有效控制率、3年脑卒中患病率分别为82.6%和35.4%、4.8%和25.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药物是防治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程荔榕 《中外医疗》2016,(20):20-2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诊治的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65例,随机分成A组、B组和C组。 A组采用西药消炎痛栓治疗,B组采用中药痛经方治疗,C组采用B组中药联合A组西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分别治疗3个周期后,对3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总有效率A组为67.27%,B组为70.91%, C组为94.55%。C组与A、B两组进行比较,C组疗效要高于A、B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经症状的改善及复发率,C组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其疗效比单纯西药或中药更佳。  相似文献   

12.
蔡建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104-105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10月我院体检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仅进行西医治疗,比较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观察组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平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个月治疗后,观察组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42例,良32例,总疗效优良率92.5%;对照组临床疗效优21例,良30例,总疗效优良率63.8%,两组的疗效总优良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更好疗效,稳定降压的同时保护靶器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高血压、血压变异性(BPV)、短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伴有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史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服左旋氨氯地平降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潜阳育阴颗粒,治疗12周。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测患者用药前后24?h动态血压并计算BPV;记录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阴虚阳亢证候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下降幅度更大(P<0.05)。治疗组患者24?h?BPV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各时间段BPV降低趋势更明显(P<0.05~0.01)。2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阴虚阳亢证候明显减轻,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0.01),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治疗12周后的病情加重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潜阳育阴颗粒可有效改善阴虚阳亢型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候,进一步降低BPV,促进神经功能更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原发性肝癌41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情况。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在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生存期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甘酸缓急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4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甘酸缓急法治疗组和西医治疗对照组,两组均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口服,治疗组加用甘酸缓急中药,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诊室血压以及动态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后相比,两组中医证候、诊室血压以及24 h动态血压各项参数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相比,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更加明显(P<0.05),治疗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下降更加明显(P<0.05).[结论] 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酸缓急中药能够更好的改善临床症状,进一步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6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颗粒口服,观察6个月,对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压等变化进行比照。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血压控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显著,更有低毒、安全、低成本的优势,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应用效果.方法: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共108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及单纯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72例采用西药加扶正化瘀中药治疗,采用经期抗炎及经间期中药治疗;单纯西医对照组36例单用西药治疗,采用经期抗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1.67%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既减少了西药治疗剂量大、副作用多、复发率高的弊端,又弥补了中药治疗见效慢的不足,明显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前后甲襞微循环、雌激素及血脂变化。方法:对60例正常妇女(CON)、60例无症状围绝经期妇女(PM)、6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PMS)在治疗前检测甲襞微循环、雌激素及血脂,并进行组间比较;另外对PMS妇女在中西结合治疗后进行甲襞微循环、雌激素及血脂检测,并与治疗前对比观察。结果:PM组和PMS组分别与CON组甲襞微循环、雌激素及血脂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PM组和PMS组甲襞微循环、雌激素及血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MS组中西药结合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雌激素及血脂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可使甲襞微循环、雌激素及血脂指标有显著的改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原门氏验方德生丹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肾虚肝郁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肾虚肝郁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采用中药德生丹)、联合组(采用中药德生丹+克罗米芬)、西药组(单纯使用克罗米芬)。治疗12周后观察3组患者优势卵泡直径、子宫内膜厚度、宫颈黏液(Insler)评分及排卵率、妊娠率及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的变化等。结果?治疗后3组优势卵泡直径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增长(P<0.05~0.01),联合组与西药组优于中药组(P<0.01);3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联合组与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联合组子宫内膜厚度、Insle评分均有所增加(P<0.01),优于西药组(P<0.05~0.01);排卵日3组血清E2水平均有所增长(P<0.01),联合组与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联合组黄体期血清P水平增长明显(P<0.01),优于西药组(P<0.05~0.01);3组排卵率比较,联合组与西药组均优于纯中药组(P<0.05~0.01);3组妊娠率比较,联合组优于中药组、西药组(P<0.05~0.01),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德生丹能改善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肾虚肝郁证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单纯克罗米芬抑制子宫内膜的不良作用,提高临床排卵及妊娠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扫散法结合穴位点揉法对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伴失眠的疗效。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0例,按数字随机抽取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常规服用降压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头部胆经扫散法结合穴位点揉法,比较两组治疗后血压、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和中医证候的改变。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健康生活调查简表(SF-3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SF-36、PSQI、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疗效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21例,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10例;中医证候疗效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11例,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扫散法和点揉法可有效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伴失眠患者,显著改善其中医证候、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能较好地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