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对老年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伴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2013—2014年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伴高血压患者188例,根据临床治疗结果分为治疗有效组136例和治疗无效组52例,并根据治疗后心功能好转情况分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10%者111例、LVEF≤10%者77例,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改善者103例、NYHA分级未改善者8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24 h血压动态监测,比较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以及不同心功能好转情况患者血压变异性〔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 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及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 DSD)〕、血压昼夜节律(超杓型、杓型、非杓型、反杓型)。结果治疗有效组患者24 hSSD、24 hDSD、dSSD、dDSD、nSSD及nDSD低于治疗无效组(P0.05)。治疗有效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优于治疗无效组(P0.01)。LVEF10%、NYHA分级改善者24 hSSD、24 hDSD、dSSD、dDSD、nSSD及nDSD低于LVEF≤10%、NYHA分级未改善者,血压昼夜节律优于LVEF≤10%、NYHA分级未改善者(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越大、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对老年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较大,其治疗效果相对不佳,提示控制血压变异性、恢复血压昼夜节律与控制患者的平均血压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我院15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结合头颅MRI检查结果将上述患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组(52例)、单纯性高血压组(10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病程,并分析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结果 (1)原发性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年龄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P0.05,但性别、病程、BMI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2)原发性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24hSSD、d SSD、nSSD均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P0.05,但两组患者24hDSD、dDSD、nDSD无显著差异,P0.05;(3)24hSSD、d SSD、nSSD和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P0.05。结论年龄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且血压变异性(尤其是24hSSD、dSSD、nSSD)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其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L-BPV)与高血压性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93例(男47例,女46例,年龄24~59岁,平均47.37±8.03岁),分为LVH组与无LVH组,并与年龄相近的正常血压者46例作对照.采用无袖带式BP50仪作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各时间段血压的标准差(SD)作为血压变异的指标24小时收缩压变异(24 hSSD)和舒张压变异(24 hDSD)、白昼收缩压变异(dSSD)和舒张压变异(dDSD)、夜间收缩压变异(nSSD)和舒张压变异(nDSD).组间使用t分布的不相等方差检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 (1)三组均显示收缩压变异度(SSD)明显大于舒张压变异度(DSD).(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VH组与无LVH组患者的24hSSD、dSSD、nSSD均显著增大(P<0.05),尤其24hSSD与dSSD.(3)LVH组较无LVH组的 24hSSD、dSSD、dDSD、nSSD、nDSD显著增大.结论 EH患者心血管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失衡,伴LVH时这种改变更明显.故用动态血压监测EH患者的BPV,可能与靶器官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动调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AUTO-CPAP)治疗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临床确诊60例EH合并OSAHS老年患者,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夜间最低氧饱和度(SaO2min),分为EH合并轻度OSAHS组(520,SaO2min〈85%)43例,在给予原有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同时,行AUTO-CPAP治疗20 d,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动态血压测定,比较患者BPV的变化。以各时间段血压的标准差(SD)作为血压变异的指标:24 h收缩压变异(24hSSD)和舒张压变异(24hDSD)、白昼收缩压变异(dSSD)和白昼舒张压变异(dDSD)、夜间收缩压变异(nSSD)和夜间舒张压变异(nDSD)。结果EH合并轻度OSAHS患者,行AUTO-CPAP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的24hSSD、24hDSD、dSSD、dDSD、nDSD无显著差异(P〉0.05),nSSD有显著差异(P〈0.05)。EH合并中重度OSAHS组,行AUTO-CPAP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4hDSD、dDSD无显著差异(P〉0.05),24hSSD、dSSD、nDSD、nSSD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在原有高血压药物治疗同时,AUTO-CPAP治疗可显著改善EH合并OSAHS患者的BPV,较EH合并轻度OSAHS患者而言,EH合并中重度OSAHS患者的BPV的改善可能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控制血糖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临床确诊60例EH合并T2DM老年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检测均〉8.0 mmol/L,在给予原有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同时,行控制血糖治疗3月后复查HbA1c,根据检测指标分为2组:A组为HbA1c达标组(HbA1c〈7.0 mmol/L),B组为HbA1c未达标组(HbA1c〉7.0 mmol/L)。控制血糖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动态血压测定,比较患者BPV的变化。以各时间段血压的标准差(SD)作为血压变异的指标:24 h收缩压变异(24hSSD)和24 h舒张压变异(24hDSD)、白昼收缩压变异(dSSD)和舒张压变异(dDSD)、夜间收缩压变异(nSSD)和舒张压变异(nDSD)。结果 (1)EH合并T2DM患者,行控制血糖治疗HbA1c达标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4hDSD、dDSD、nDSD无显著差异(P〉0.05),24hSSD、dSSD、nSSD有显著差异(P〈0.05)。(2)EH合并T2DM患者,行控制血糖治疗HbA1c未达标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的24hSSD、24hDSD、dSSD、dDSD、nDSD均无显著差异(P〉0.05),nSSD有显著差异(P〈0.05)。(3)EH合并T2DM患者24hSSD、24hDSD变化与HbA1c含量呈正相关(r=0.531、0.667,P〈0.05)。结论在原有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同时,控制血糖治疗可显著改善EH合并T2DM患者的BPV,改善其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从而减少心血管病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血压变异性(BPV)及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检测389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25(OH)D浓度,按血清25(OH)D水平将患者分为25(OH)D正常组(30nmol/L,89例)、25(OH)D轻度缺乏组(16~30nmol/L,120例)、25(OH)D重度缺乏组(16nmol/L,180例),对所有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值,比较25(OH)D水平与BPV及昼夜节律的关系。以标准差作为BPV指标。结果高血压患者中25(OH)D正常者占22.9%,轻度缺乏者占30.8%,重度缺乏者占46.3%;女性25(OH)D水平低于男性[(15.20±8.23)比(19.47±7.02)nmol/L,P0.05]。3组间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缺乏组24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较25(OH)D正常组及轻度缺乏组高(均P0.05),后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5(OH)D与24hSSD、24hDSD、dSSD、dDSD、nSSD、nDSD呈负相关(分别r=-0.583、-0.530、-0.520、-0.389、-0.463、-0.377),与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呈正相关(r=0.308、r=0.336),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5(OH)D是24hSSD(B=-0.227)、24hDSD(B=-0.193)、dSSD(B=-0.211)、dDSD(B=-0.119)、nSSD(B=-0.193)、nDSD(B=-0.136)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B=0.273、0.329)的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血清25(OH)D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及昼夜节律改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300例,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狭窄组212例,无颈动脉狭窄组88例。颈动脉狭窄组又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85例,中度狭窄组70例,重度狭窄组57例。分析TIA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狭窄组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昼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昼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组(P0.05,P0.01)。颈动脉狭窄组杓型节律比例明显低于无颈动脉狭窄组(30.2%vs 50.0%,P0.01),非杓型节律比例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组(40.6%vs 27.3%,P0.05)。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24hSSD、24hDSD、dSSD、dDSD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中度狭窄组(P0.05)。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杓型节律比例明显低于轻度狭窄组,非杓型节律比例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结论 TIA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有关,血压变异性越大,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杞菊地黄丸辅助治疗对高血压(肝肾阴虚型)血压变异性及NO-NOS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4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102例原发性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1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基础降压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予杞菊地黄丸,治疗3个月。检测血压(BP)、血压变异性(BPV)以及血管内皮功能,评价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临床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均降低(P<0.01),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昼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昼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均降低(P<0.01),一氧化氮(NO)升高(P<0.05),内皮素-1(ET-1)降低(P<0.05),头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中医症候积分降低(P<0.01),对照组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降低(P<0.05),治疗组NOS、iNOS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较低(P<0.05),24hSSD、24hDSD、dSSD、dDSD、nSSD、nDSD均较低(P<0.01),NO、NOS、iNOS较高(P<0.05),ET-1较低(P<0.05),头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中医症候积分较低(P<0.01)。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 杞菊地黄丸通过调控NO-NOS系统,有效改善高血压(肝肾阳虚型)BPV和中医症候,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及抑郁焦虑情绪对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对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3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心理问卷调查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的评定,根据量表评分结果将高血压组再分成有抑郁焦虑情绪组和无抑郁焦虑情绪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高血压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30/68)和焦虑情绪发生率(3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抑郁(7/32)和焦虑(8/32)情绪发生率(P〈0.05);(2)高血压组的血压变异性参数: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均大于对照组(P〈0.01),且收缩压变异性大于舒张压变异性;有抑郁焦虑情绪高血压组的24hSSD和dSSD高于无抑郁焦虑情绪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较对照组有更高的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和更大的血压变异性;有抑郁焦虑情绪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无抑郁焦虑情绪的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压与血栓前状态(PTS)的相关性。方法:从2010年4月至2013年2月入住我科的患者中选择心功能为NYHAⅡ级的96例纳入CHF组,再选择90例心功能正常的患者纳入正常对照组,检测两组白天、夜晚以及24h的血压,及PTS相关指标,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F组夜间舒张压[nDBP,(80.53±7.73)mmHg比(84.74±8.74)mmHg],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11.87±4.98)mmHg比(14.97±5.12)mmHg]、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11.62±4.83)mmHg比(15.05±5.42)mmHg]和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12.98±3.22)mmHg比(15.75±5.08)mmHg]明显升高(P<0.01);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75.64±6.83)IU/dl比(90.75±7.32)IU/dl]、D-二聚体[(0.31±0.03)g/L比(0.73±0.13)g/L]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22.33±1.14)μg/L比(27.46±1.15)μg/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CHF患者中,24hSSD与vWF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呈显著正相关(r=0.403,0.452,P均<0.05),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与GMP-140呈显著正相关(r=0.421,0.413,P均<0.05),其他时段血压变异性与PTS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血压变异性显著升高,血栓前状态指标水平显著上升,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变化.方法 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测定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和非H型高血压组,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变异性.结果 H型高血压组血压变异性各指标均比非H型高血压组增高,其中24hSSD、dSSD、dDSD和nSS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n=22)、非杓型组(n=36)和反杓型组(n=62)。分析比较3组的血压变异性、冠心病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反杓型组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均低于杓型组;反杓型组的24hDSD、dDSD、24hDBP-CV低于非勺型组;反杓型组冠心病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杓型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血清瘦素、脂联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06例,根据是否合并T2DM分为单纯T2DM组100例、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组)108例和高血压+T2DM组98例。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0人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基本资料、血压变异性指标,并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四组间瘦素、脂联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T2DM组与高血压组24hSSD、dSSD高于对照组,高血压+T2DM组24hSSD、dSSD高于高血压组,高血压+T2DM组24hSSD、dSSD高于T2DM组(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瘦素是24hSBP(B=0.378)、24hDBP(B=0.461)、24hSSD(B=0.083)、dSSD(B=0.061)、nSSD(B=0.093)、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CV,B=0.027)的危险因素,脂联素是24hSBP(B=-1.070)、24hDBP(B=-0.655)、nSSD(B=-0.185)的保护因素。结论血清高瘦素、低脂联素水平可导致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肾益心片对高血压伴勃起功能障碍(ED)病人血压变异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2级、3级合并ED的男性病人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制剂补肾益心片,每次4片,每日3次。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平均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勃起功能指数、SF-36生存质量表评分、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具有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 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SD)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24 hSBP、dSBP、nSBP进一步降低(P0.05),24 hDBP、dDBP、n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变异性比较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 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24 hSSD、dSSD、nSSD进一步降低(P0.05),24 hDSD、dDSD、nD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5)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组IIEF-5指数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活力、情感职能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益心片与常规降压西药合用,能降低病人BPV、平稳降压,改善勃起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短时血压变异性(BPV)、血压昼夜节律与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5例,根据cfPWV测定值分为cfPWV正常组(cfPWV9 m/s,n=126)和cfPWV升高组(cfPWV≥9 m/s,n=79)。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获得短时BPV、血压昼夜节律指标,分析BPV、血压昼夜节律与cfPWV的关系。结果与cfPWV正常组相比,cfPWV升高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较大(均P0.05)。cfPWV升高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cfPWV正常组(75.9%比57.9%,χ~2=6.91,P0.05)。cfPWV升高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nSBPF)、夜间舒张压下降率(nDBPF)较cfPWV正常组降低(均P0.05)。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提示,cfPWV与24hSSD、dSSD、nSSD呈正相关(分别β=0.217、0.181、0.234,均P0.05);与nSBPF、nDBPF呈负相关(分别β=-0.345、-0.332,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提示,24hSSD、nSBPF是cfPWV的影响因素(分别β=0.358、-0.429,均P0.0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年龄大小,nSBPF都是cfPWV的影响因素(P0.01)。在年龄≤65岁的高血压患者中,24hSSD是cfPWV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反映短时收缩压变异性(SBPV)的指标24hSSD、dSSD、nSSD与cfPWV呈正相关,其中24hSSD是cfPWV的影响因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反映血压昼夜节律的指标nSBPF、nDBPF与cfPWV呈负相关,其中nSBPF是cfPWV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根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患者被分为单纯高血压组(42例,Hcy15.4μmol/L)和H型高血压组(58例,Hcy≥15.4μmol/L)。所有患者均接受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记录比较两组的BPV指标。分析BPV指标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PV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12.80±2.23)比(16.01±3.11)]、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11.58±2.30)比(13.86±2.26)]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9.41±1.64)比(11.71±2.34)]均显著增大,P0.05或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cy、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24hSSD、dSSD和nSSD呈显著正相关(r=0.201~0.508,P0.05或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cy和TC与24hSSD、dSSD和nSSD呈显著正相关(B=0.194~0.546,P0.05或0.01)。结论: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变异性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总胆固醇水平升高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变异性呈显著正相关,且是这类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分水岭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压变异性(BPV)。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6医院215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3例分水岭区AIS患者为A组,132例非分水岭区AIS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BPV情况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相比B组,A组晨峰血压、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SD)、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7、7.234、9.143、5.764、5.611,P 0.05)。相比B组,A组不稳定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χ2=25.552、13.871,P 0.05)。在A组中,颈动脉中度、重度狭窄的患者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较轻度狭窄者均明显提高(F=12.041,P 0.01)。结论 分水岭区AIS患者BPV较明显,且发生颈动脉重度狭窄的风险较高;BPV可能与分水岭区AIS患者颈动脉重度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BPV)关系密切,BPV增加可使脑卒中发生风险升高,同时急性CIS发病后血压波动增大,进而加剧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加速病情进展和预后不良,BPV成为临床研究新热点。目的研究老年急性CIS患者BPV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老年急性CIS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滁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的老年急性CIS患者108例为试验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者70例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及试验组尿酸(UA)、空腹血糖(FBG)。检测受试者BPV,包括24 h收缩压标准差(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受试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狭窄情况将试验组患者进一步分为颈动脉狭窄亚组75例和无颈动脉狭窄亚组33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将试验组患者进一步分为正常亚组、增厚亚组、斑块亚组,分别为24、38、46例。根据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将试验组患者进一步分为预后良好亚组(mRS评分≤2分,72例)和预后不良亚组(mRS评分2分,36例)。老年急性CIS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试验组24 h SSD、24 h DSD、dSSD、dDSD、nSSD、nDSD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颈动脉狭窄程度重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狭窄亚组24 h SSD、24 h DSD、dSSD、dDSD、nSSD大于无颈动脉狭窄亚组(P0.05)。试验组CIMT大于对照组(P0.05)。增厚亚组、斑块亚组24 h SSD、24 h DSD、dSSD、dDSD、nDSD大于正常亚组(P0.05);斑块亚组24 h SSD大于增厚亚组(P0.05)。预后良好亚组年龄、糖尿病发生率、FBG、24 h SSD、24 h DSD、dSSD、dDSD小于预后不良亚组,高血压发生率大于预后不良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 SSD[OR=1.192,95%CI(1.038,1.369)]、dDSD[OR=1.252,95%CI=(1.026,1.528)]是老年急性C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急性CIS患者的BPV与颈动脉狭窄程度、CIMT增加有关,24 h SSD、dDSD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因此临床应关注BPV,并根据BPV来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这样可以有效防治CIS,积极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失眠病人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0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老年高血压失眠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养血清脑颗粒口服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24 h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平均有效变异差异、中医证候积分和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的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2,P=0.021)。治疗后观察组24 h动态血压、血压晨峰和平均有效变异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压变异性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头疼、气短、乏力等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和睡眠质量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的基础上,养血清脑颗粒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老年高血压失眠病人的血压变异性和中医证候积分,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特点。方法连续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于军事科学院门诊部就诊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测定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n=44)和非H型高血压组(n=36),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变异性。结果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相比,H型高血压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hSSD)[(15.83±4.02)mmHg vs.(13.25±3.89)mmHg]、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16.82±4.98)mmHg vs.(12.75±3.86)mmHg]、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10.29±2.23)mmHg vs.(8.62±1.82)mmHg]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12.88±4.54)mmHg vs.(10.12±3.36)mmHg]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显著。结论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相比,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