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在遣药治方学上独创了“引经报使”理论,并确立了十二经引经报使药。后世医家多推崇这一理论,并延用至今。但张氏对引经药的认识仍有不够完美或不够合理的一面,如忽视引经药的副作用及引经药不够全面,另外对引经药不用补益品、有些方剂不需引经药等没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也谈引经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遣方用药,最重对证二字。但病有寒热虚实及病位的不同,同一功效的药物,也有作用部位的偏重之异。临床用药需要正中病位,才不至于诛伐无过。引经药正可以起到引导诸药直达病位的作用。自张洁古首创归经、引经理论以来,对引经药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常常与药引、使药等概念混为一团,运用上也不甚明确。如《中医大辞典》对药引定义说:“药引,指引经药,即方中使药,又称引经报使……”将  相似文献   

3.
“引经报使”系指以特定药物通过经络引诸药直达病所藉以愈病而言。《医学阶梯》曰:“药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医医病书》云:“药之有引,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引经报使”在仲景六经用药中已露端倪,不过由张洁古《珍珠囊》正式创说,厥后为东垣、好古、丹溪、纯彦、时珍、希雍、中梓和姚澜等所推阐。惟赵叔斋、徐灵胎二氏大持异议,意即药所治病有多少之分。有入五脏,有助十二经,非“治一不能治二”;又气血无所不通,药性一定不移,岂“只入某经”,而诋洁古辈“每药注定之独入某  相似文献   

4.
李枫  苏颖 《吉林中医药》2020,40(4):539-541
《医学启源》为金代医家张元素著,该著秉承《黄帝内经》整体医学思想,创造性提出天地六位藏象说,创新并发展六气证治理论,并以药物气味厚薄的升降浮沉为纲指导遣药制方,其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医学启源》中五运六气医学思想及其方药特色对中医经典理论研究及其临床运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备急千金要方>心悸治疗的方药特色分析,归纳总结风药在治疗中有引经报使、调畅气机、祛风除湿、开郁散热、佐药助势的作用.在组方中注重调理脾肺,重视整体观念在遣方用药中的作用.这些方药特色对于当今心悸治疗仍然具有很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引经药小议     
《医鉴》所称引经,《珍珠囊》称“通经以为使”;《汤液本草》称“报使”;《医学启源》、《本草发挥》称“各经引用”;《本草纲目》称“引经报使”;《本草洞诠》则以引经作为“引经报使”之简称并用。其义,沈石匏谓:“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  相似文献   

7.
李洁生为我市名老中医,从事临床60余年,学验俱丰,选方遣药颇具特色。现介绍李师治疗齿龈病经验如下。一、辨证注重经络,善用引经药李师认为,齿龈病缠绵反复,临证如能注重经络,善用引经诸药,有助于提高疗效。早在《内经》中即有“夫齿者,肾之标,骨之余也”、“...  相似文献   

8.
凡引导某药直达病所,起到引经报使作用的药物称为引经药,或称“引子”、“引药”,引经药的提出源于归经理论,而归经理论滥觞于《内经》,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日“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是归经理论最早的萌动,至金时张洁古发明了药物“引经报使之说,才奠定了引药之基础。继传其学的李东垣、王好古亦大倡药物之引经报使。李时珍亦是引经药之积极倡导者。引经药不但在所入经中发挥了治疗作用,并越出该经范围,在经与经之间,起桥梁和引导的作用。引经药的共同特点 1、在同一经中,因引药作用形式有升降浮沉之异,故用药有上下之分。如少阴经病,在上用细  相似文献   

9.
浅谈药引与引经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2年来 ,我们在辅导执业药师考试的过程中 ,发现大部分学员将药引与引经药两者混为一谈。而一些书报也认为药引与引经药含义相同 ,如《中医大辞典》谓 :“药引 ,指引经药 ,即方中使药 ,又称引经报使……”。《中药通报》1987年第1期中“中药药引初探”一文谓 :“中药药引即是引经药”。《中国医药报》2 0 0 2年 6月 9日 7版谓 :“药引又称引药……药引就是使药”。笔者认为把药引称作引经药是不正确的 ,分析如下。药引是指医师根据药剂的性质或病情的需要 ,要求病家自备的一些药物或辅料 ,加入药剂中一同煎服。所以 ,药引在处方中的作用 ,…  相似文献   

10.
朱琳 《中医临床研究》2010,2(5):109-110
脏腑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黄帝内经》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易水学派以五脏阴阳辨证观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脏腑的寒热虚实论点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探讨脏腑的虚实病机,并将药物功效与脏腑辨证结合起来,在遣方制药方面,发明了性味归经及引经报使等药学理论,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归经理论散见于《内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金元张元素发明了药物“引经报使”之说,基本形成了归经理论。后经李东垣、王好古及历代医家的发挥和运用,归经之说日趋完善。清代傅山所著《傅青主女科》,制方严谨,颇具特色,尤其在引经药的应用方面有独到之处。现笔者就《傅青主女科》中引经药的应用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梳理吴鞠通以前性味配伍理论的发展脉络基础上,探讨吴鞠通对前医家性味配伍思想具体应用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吴鞠通临床实践中应用性味配伍思想主要受《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及叶天士的影响。其中,《黄帝内经》中性味配伍理论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实践基础;叶天士守法变方思想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指导思想。其对性味配伍理论应用并不完全拘泥于前,而是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等特点灵活运用,进一步发展了性味配伍理论在温病辨治中的具体应用。其运用性味配伍理论制方思想既有溯源、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何俊余 《世界中医药》2011,6(6):521-521
引经药,亦称"引经报使药",它有引经报使的作用,相关论述,首见《神农本草经》菌桂条:"菌桂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引经药在方剂中常常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柏齐《医学管见》亦谓:"引经即引治病之使,致谓病之所在,各须有引导之药,使药与病遇始得有功"。  相似文献   

14.
田文  郝子鑫 《光明中医》2002,17(2):35-35
古代医家在实践中创造了“引经报使”即“十二经引经药”的学说 ,提出了某一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病变有明显的功效 ,同时在某方中又有“引导”的作用 ,以改变其它药物的归经性能 ,使全方的药力直达病所 ,而有直接的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证明 ,引经药与现代药学中所论述的某些化学药中引入“载体基因” ,以引药直达靶细胞 ,使药物在病处直接发挥作用的说法有相同之处。由于引经药具有“先驱”或“报使”的作用 ,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故古人重视“引经药”的运用 ,今做述要如下。1 按药的性能使用引经药各经的引经药按其药性有升浮药和沉降药 ,苦…  相似文献   

15.
马成 《新疆中医药》2004,22(4):34-36
张元素深受钱乙等人脏腑用药思路的影响,建立了中药归经理论,倡导依照中药归经理论遣药组方,并创立了关于中医方剂配伍的引经报使学说,金元及其以后医药学家大多传承之。其中,尤以李杲为突出。李杲明言分经用药,而且与引经报使、主辅用药巧妙结合,使方剂配伍理论不断完善,内容更为丰富,方法有所创新,从而促进中医方剂配伍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遣药制方论探讨了用药及制方的理论,介绍了药物气味厚薄阴阳与升降的关系,首创了药物归经及引经报使学说,拟定了制方原则。  相似文献   

17.
杨柳  韩冠先 《国医论坛》2022,37(2):50-51
韩冠先教授认为头痛的治疗应首辨虚实,明确病因,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时擅长运用药对和引经药.  相似文献   

18.
试论张锡纯治疗肝病的独特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张锡纯一生临床经验的总结,通过阅读其著作,观其治肝经验思路开阔,别具一格,发前人之未发,其若干创见对临床颇多启迪。本文试就其治肝的独特经验论述如下,供同道参考。1疏方遣药重升肝 肝属木,具升发之性,所谓升肝,就是升发肝气,使其条达,顺肝木之性。张氏对肝的这一生理特性非常重视,指出“肝气不升则先天之气不能由肝上达”,以示肝气升发对人身之重要性。因此,张氏在治肝之时非常重视肝气升发这一特征,主要反应在其疏方遣药上。如:治肝气郁兼胃气不降时,除用代赭石、半夏降胃安冲外,尚用生麦芽、…  相似文献   

19.
发狂为疫病急症之一。清代温病学家刘奎《松峰说疫》治疫病发狂独具特色,其经验为:狂分3种,治辨三阳经;详察脉症以断预后;辨别病位,灵活加味;善遣单方、成药;巧用外治,内外结合;识五运六气论治;制方遣药,独创新意。  相似文献   

20.
论引经药在方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经药 ,亦称“引经报使药” ,俗称“药引子” ,在中医方剂组成中称为“使药” ,常与君、臣、佐药相配伍而组成方剂 ,协同发挥最佳疗效。引经药是说用某一药物在治疗上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着显要作用 ,同时可引导其它药物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主导治疗作用。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理论结合的发展 ,通过配伍引经药 ,有些药物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 ,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或部位 ,甚至可直接影响和引导正气以及病邪。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 ,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探讨 ,创立了“引经报使”理论 ,他认为取各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