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咨客,男性,30岁左右,已婚,育有一子。最近,他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感到越来越焦虑。作为一名动物检疫员,他主要负责家禽或其他动物食品的质量控制。近来,总是认为自己因为在工作中接触动物而患上了感染性疾病,即使经过多家医院就诊后已经排除感染,仍会寻找其他的原因。例如,认为自己通过接触他人使用过的按摩椅或街边的流浪动物而患上某种疾病。这种担心非常强烈,虽然他从未被诊断为狂犬病,也没有被任何动物咬过,但仍多次就诊于医院并接种狂犬疫苗。每天都会仔细检查身体,寻找是否有咬痕或其他污染源。通过本次咨询,他被诊断为疾病焦虑障碍,并开始接受抗焦虑药物治疗。此外,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和正念减压治疗,用于对抗闯入性思维。  相似文献   

2.
随着心导管技术的发展,心脏介入诊疗已经成为广泛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创伤小、恢复快、易被患者接受。但在介入诊疗中会出现一些并发症。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asovagal veaction,VVR)就是其中一种常见需及时发现和处理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应引起足够重视。可发生于血管穿刺时、术中、拔鞘管压迫止血时、拔鞘管后。现将心脏介入诊疗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相似文献   

3.
这位患者接受过器官移植,在第一次访谈时诊断为"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人格改变"。在这次随访中,她仍对自己的慢性疾病状态感到焦躁不安。在医生的咨询后,她逐渐意识到虽然不能改变生病的事实,而且还要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但她愿意接受自己这种状态跟其他慢性疾病如关节炎或糖尿病是相似的。同时医生鼓励患者对生活的积极方面进行反思,如家庭的正性支持、医疗费用的保障和其他战胜疾病的资源。作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全面干预,医生还提醒患者应该避免需要长期待命的高压工作,并与同事和睦相处,以降低焦虑水平、减少失眠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一位40岁的男性退伍军人主诉反复发作偏头痛和胃痛。在过去20年里,他辗转多家医院,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住院或看门诊上。虽然医学检查的结果为阴性并且医生告知他没有病,但他仍然很享受充当"病人"的角色,已到不惑之年尚未成家立业也不以为然。他的症状表面上类似疾病焦虑障碍,即先前的疑病症,但实际上他并不坚持或真正认为自己患了重病。患者的伪装行为与诈病者相似,但他不是为了任何外部利益才来寻求医疗关注,实际情况是他多年来自费支付医疗费用,这正与诈病者寻求经济的犒赏相反。对于这个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对自身的做作性障碍",患此障碍的个体的行为具有欺骗性并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是有病的,但不受任何外部犒赏的驱动。反而,患者所追求的犒赏全部来自内部,即当获得医生诊疗时情感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由一名初出茅庐的医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神经病学专业的临床医生;又由一名国内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医生,来到世界著名的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MGH)接受为期2年的脑血管病专业培训(Fellow),进而成为一名血管神经病学专科医生。目前我在承担日常的临床和研究工作的同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精神科医生视角,调查我国伴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抑郁症患者的疾病特征、治疗现状以及目前临床诊疗中未被满足的需求。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选取在我国24个省/直辖市的三甲综合医院或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工作的医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回顾和临床实践设计电子调查问卷,由专家顾问委员会审核完成问卷设计,采用该问卷收集医生的基本信息、接诊抑郁症患者的构成、接诊的伴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对伴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患者的临床诊疗现况、医生与患者的临床需求和期望。本研究发放问卷317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5.9%。结果 分别有29.2%(61/209)和10.0%(21/209)的医生认为其接诊的抑郁症患者中,>50%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而认为住院抑郁症患者>50%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医生分别占58.4%(122/209)和16.3%(34/209)。46.9%(98/209)的医生认为有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会发展出现自杀未遂的比例在10%~30%。医生认为自杀未遂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既往自杀史...  相似文献   

7.
血管神经眼科疾病泛指因血管功能障碍导致的神经眼科疾病,涵盖所有因血管因素导致的视功能障碍、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是神经眼科学与血管神经病学的交叉领域。此类疾病患者多首诊于眼科或急诊,临床表现具有血管病(卒中)急、危、重的特点,由于是交叉学科,诊疗常迟滞和延误。提高对血管神经眼科疾病新概念的认识,聚焦这一交叉领域的新诊疗方法和策略,通过专科建设和学科协作,提升早期识别和精准诊疗能力,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心脏病与抑郁 ——读者来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先生:我是一名心内科医师,发现有不少心脏病患者情绪低落,甚至消极悲观,有轻生的念头。过去总认为这些是患者对心脏疾病的顾虑或因经济窘迫所致。但近来发现有些患者心脏病病情已经稳定、困境已经摆脱时情绪仍然恶劣,是否患者并有抑郁症呢?抑郁症如何与各种顾虑所引起的心境低落相鉴?心脏病所致的抑郁是否也需长期维持治疗呢?请精神科医师赐教,谢谢。李凡生答读者来信李凡生先生:看了您的来信颇有同感。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综合性医院心理咨询和联络-会诊精神医学工作的专科医生,我也曾注意到您所提出的问题。的确,在各种心脏疾病的患者中,…  相似文献   

9.
对比不恰当     
一名得了重病的鞋匠来看医生 ,他已病得奄奄一息。医生给仔细检查以后 ,觉得他已无可救药了。病人焦虑地问 :“真的没有办法救我了吗 ?”医生回答说 :“可惜我没别的办法救你。”听到这话 ,鞋匠说 :“如果没有别的法子 ,我有一个最后的愿望 :我想要一口锅 ,两公斤豆子和一升醋。”医生听了耸耸肩说 :“我认为这管不了什么用 ,不过既然您想要 ,那就试试吧。”医生一整夜都在等鞋匠咽气的消息。但到了第二天早晨 ,医生惊讶地看到 ,鞋匠仍然活着 ,而且显得生气勃勃。于是医生在他的日志上写道 :“今天一位鞋匠来看病 ,我无法医治他 ,可是两公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诊疗过程中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和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我科463例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治疗中19例发生了血管迷走反射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在介入诊疗术拔除鞘管时与术中术后迷走反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 .PTCA手术组的患者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 (P<0.05 ) .结论 血管迷走反射更容易发生于拔除鞘管时,PTCA手术组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高于经股动脉的射频消融术组、先心病介入手术组和单纯冠脉造影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