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分析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近视性弱视患儿甲、乙两组共97例186眼,甲组47例89眼,年龄4~12(平均5.79±1.98)岁,乙组50例97眼,年龄3~10(平均5.92±1.72)岁; 其中甲组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分别为16眼、52眼、21眼,乙组分别为18眼、55眼、24眼(χ2=0.004,P>0.05); 甲组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分别为23眼、49眼、17眼; 乙组分别为26眼、55眼、16眼(χ2=0.136,P>0.05); 甲组患者采用遮盖+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 乙组患者采用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时间24mo,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

结果:甲组基本治愈率为35.96%,有效率为40.45%,无效率为23.60%; 乙组基本治愈率为56.70%,有效率为26.80%,无效率为16.49%,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2,P<0.05); 甲乙两组治疗后近视度数增加≤1.0D,1.0~3.0D及≥3.0D者分别为:甲组3眼、49眼、37眼; 乙组4眼、69眼、24眼,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4,P<0.05)。

结论: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法治疗近视性弱视疗效较好,治疗后弱视眼近视度数发展较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和完全遮盖+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两种综合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近视性弱视患儿甲、乙两组共92例172只眼,甲组46例87只眼,年龄4~10岁(5.65±1.57岁),乙组46例85只眼,年龄4~9岁(5.57±1.36岁),其中甲组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分别为23只眼、45只眼、19只眼;乙组为25只眼、43只眼、17只眼(χ2=0.217,P>0.05);甲组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分别为20只眼、35只眼、32只眼;乙组分别为18只眼、36只眼、31只眼(χ2=0.112,P>0.05),甲组病例采用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乙组病例采用完全遮盖+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所有病例治疗随访时间24个月,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结果甲组基本治愈率为57.47%,有效率为27.59%,无效率为14.94%;乙组基本治愈率为38.82%,有效率为40.00%,无效率为21.18%,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5.99,P<0.05)。结论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效果较好,可作为临床治疗近视性弱视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红光闪烁治疗仪联合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对儿童近视性弱视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2例近视性弱视患儿分组,对照组予短小遮盖+近距离功能性视力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红光闪烁治疗仪联合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屈光动态变化、BCVA、弱视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近视性屈光度与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0.05); 观察组治疗1a后的近视性屈光度、年均屈光度变化值和弱视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BCVA优于治疗前,治疗1a时优于治疗6mo(P<0.05)。

结论:红光闪烁治疗仪联合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治疗儿童近视性弱视可有效降低年平均屈光度变化值,矫正最佳视力,降低弱视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王巍  李赵霞  陈艳艳  尹忠贵 《眼科》2010,19(5):317-319
目的探讨遮盖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适应证。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从儿童视光专家门诊中选择年龄在3-10岁,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大于一行(国际标准视力表)的90例弱视儿童(147眼)。方法将弱视儿童分为4组:具有3级视功能的56例(112眼),均为屈光不正性弱视,通过简单随机方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28例;无同视功能的34例(35眼),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27例(27眼),屈光不正性弱视7例(8眼),通过简单随机方法分为c、D两组,每组各17例。A组、c组采用常规弱视治疗加遮盖疗法;B组、D组采用常规弱视治疗,不予遮盖。分别于治疗后2、4、6个月随访观察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情况。主要指标弱视眼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国际标准视力表)。结果治疗后4组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提高。具有3级视功能的A、B两组间比较,治疗后2,4、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同视功能的C、D两组间比较,给予遮盖疗法的C组各时间段最佳矫正视力较不予遮盖疗法的D组提高明显(P均〈0.01)。结论对于具有3级视功能的弱视儿童,治疗时不必采用遮盖疗法,而无同视功能的弱视儿童,则需要对优势眼采用适当的遮盖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多媒体训练治疗与遮盖疗法治疗儿童弱视临床效果的对比分析,评估多媒体训练治疗对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随机将117例(208眼)弱视儿童分为多媒体训练治疗和遮盖方法两组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多媒体训练治疗组60例(108眼),总有效率为90.7%,遮盖组57例(100眼),总有效率为82.0%,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在6~12岁患儿总有效率两组相比统计学有差异(P〈0.05)。疗效与弱视程度显著相关,弱视程度越轻,疗效越好(P〈0.01);遮盖组疗效与弱视的年龄相关,弱视年龄越轻,疗效越好(P〈0.05),多媒体训练治疗组疗效与弱视的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多媒体训练治疗系统治疗学龄儿童弱视优于传统的遮盖疗法,而且弱视治疗的效果和弱视程度及年龄密切相关,早发现和早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儿童眼部手术后弱视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248眼)经综合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儿童眼部手术后弱视。按弱视成因分组:斜视177眼、上睑下垂24眼和白内障47眼;按弱视开始治疗的年龄分组:3~6岁95眼、7~9岁86眼、10~12岁67眼;按弱视程度分组:轻度弱视75眼、中度弱视81眼、重度弱视92眼。结果248眼儿童眼部手术后的弱视,治愈134眼(54.03%),好转40眼(16.13%),无效74眼(29.84%),有效率为70.16%。斜视术后弱视治疗效果最好,上睑下垂者次之,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0,P〉0.05),但二者与白内障术后弱视治愈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P〈0.05;χ2=19.76,P〈0.01);弱视治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2,χ2=18.23,χ2=45.58,P〈0.01);弱视程度越轻,效果越好,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2,χ2=17.23,P〈0.01;χ2=35.48,P〈0.01)。结论儿童眼部手术后的弱视尽早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方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儿童弱视在医院集中综合治疗与家庭分散单个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病例资料齐全按时复诊的儿童弱视1347例(2160眼),其中605例(914眼)在医院集中治疗为甲组;在家中单个治疗742例(1246眼)为乙组。全部患儿进行散瞳验光、配镜矫正屈光不正,用遮盖、红闪、精细作业、后像或光刷等方法治疗弱视。结果医院集中综合治疗基本治愈率为81.6%,总有效率97.7%。家庭分散单一治疗治愈率为46.7%,总有效率为84.2%。结论儿童弱视在医院集中综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家庭分散单个治疗,疗效好,治愈率高,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Lea对比度视力表检查研究正常儿童以及弱视治愈儿童的视觉功能状态,寻求Lea对比度视力表是否存在某对比度水平对弱视治愈者具有特别的敏感性。方法 正常视力儿童18例(36眼),弱视治愈者25例(41眼),参加实验者单眼均在最佳矫正基础上均完成100%,25%,10%以及5%对比度的Lea视力表的检查。结果 正常儿童随着Lea对比度的下降视力有显著性下降(F(3,140)=6.618,P〈0.001),弱视治愈眼随着Lea对比度的下降视力有显著性下降(F(3,160)=17.677,P〈0.001);弱视治愈眼Lea对比度视力在100%,25%,10%,5%对比度下均比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显著低下(P〈0.05),各对比度之间的视力的变化在5%对比度下变得更加明显(P=0.022)。结论 Lea对比度视力表可以用于临床弱视治愈儿童的视功能检查;正常儿童和弱视治愈眼的Lea对比度视力,随着对比度的下降明显降低;本研究中的弱视治愈眼仍未达到正常视觉功能,临床上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1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舒建  耿美香  翟军印  耿熏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1):2215-2216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48例176眼弱视儿童阿托品散瞳验光配镜,并根据矫正视力情况给予相应的遮盖及弱视治疗仪训练,视力达到0.6以上行同视机融合及立体视功能训练。结果:所选148例176眼治疗3~4a后,基本治愈112眼(63.6%),进步55眼(31.3%),无效9眼(5.1%)。结论:弱视儿童通过阿托品散瞳验光,配戴适合的眼镜,辅以遮盖、弱视治疗仪治疗,有针对性加以同视机训练等综合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陈午荷  陈洁  许金玲  吕帆  黄锦海  张芳 《眼科研究》2012,30(12):1091-1095
背景弱视是一种从视网膜到视中枢的视觉传导系统及中枢全领域形态学及功能异常引起的临床表现,目前弱视眼的视网膜是否受累仍是争论的焦点。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探讨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网膜是否存在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取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22例44眼为弱视组;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经治疗后视力达到正常者10例20眼为弱视治愈组;初诊为近视性屈光参差非弱视患者11例22眼为非弱视组。所有患者采用Model3000型OCT测量双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视盘周围RNFL厚度,包括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和平均厚度。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组受试者双眼间视网膜厚度的差异进行比较,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RNFL厚度与弱视眼眼轴长度、屈光度和年龄的关系。结果弱视组患者中弱视眼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比对侧眼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弱视治愈组原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视网膜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8),非弱视组高度数近视眼与低度数近视眼之间视网膜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3);弱视组弱视眼颞侧RNFL厚度明显比对侧眼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弱视治愈组原弱视眼颞侧RNFL厚度比对侧眼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非弱视组高度数眼颞侧RNFL厚度比低度数眼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各组双眼视网膜上方、下方、颞侧及平均RNFL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视盘下方RNFL厚度间呈负相关关系(r=-0.559,P=0.016),其余各参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较正常眼增厚,而RNFL厚度与一般近视眼无明显差别;弱视的改善伴随着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减小。  相似文献   

11.
成娟娟  卢炜 《眼科》2010,19(2):113-116
目的了解对比敏感度、噪声、拥挤现象三种视知觉检查在正常儿童与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间的差异。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正常儿童5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50例。方法应用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视知觉检查测评系统中的噪声视力表、拥挤视力表、对比敏感度视力表检查正常儿童及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各50例。根据检测结果对弱视组和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弱视组中不同弱视程度和不同屈光度之间进行比较。主要指标对比敏感度、噪声、拥挤现象的正常和异常人数及构成比。结果弱视儿童及正常儿童对比敏感度异常者分别为60眼(60.00%)和15眼(15.00%),噪声异常者分别为62眼(62.00%)和30眼(30.00%),拥挤异常者分别为56眼(56.00%)和0眼(0%)(P均=0.000)。轻度、中度、重度弱视者对比敏感度异常者分别为32眼(51.61%)、20眼(66.67%)、8眼(100%)(P=0.005);拥挤异常者分别为30眼(48.39%)、18眼(60.00%)、8眼(100%)(P=0.010)。噪声异常者分别为39眼(69.90%)、18眼(60.00%)、5眼(62.50%)(P=0.868)。弱视患者轻度、中度、重度屈光不正者,对比敏感度异常者分别为33眼(70.21%)、9眼(34.12%)、17眼(62.96%)(P=0.011);噪声异常者分别为30眼(63.83%)、15眼(57.69%)、17眼(62.96%)(P=0.868);拥挤异常者分别为30眼(63.83%)、11眼(42.31%)、17眼(62.96%)(P=0.172)。结论对比敏感度、噪声、拥挤现象三种视知觉检查可以用来评估弱视患者视知觉损害状态。(眼科,2010,19:113-11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系列实验通过研究弱视噪声视功能的缺损和感知觉学习对弱视视觉功能的恢复作用,进一步证实大脑可塑性和感知觉学习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屈光不正性弱视50例88眼和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儿童40例80眼。正常组屈光不正儿童和弱视组戴镜1个月后,进行噪声视功能检查,将弱视组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异常的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戴镜、遮盖并行知觉学习,对照组仅戴镜、遮盖。3个月后对两组进行视力及噪声视功能测试,比较结果。结果弱视组: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异常率(80.7%),明显高于正常组(18.8%)。X^2=64.328,P〈O.05。弱视组71眼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大于2行。治疗组知觉学习后视力0.89±0.02与对照组视力0.56±0.02比较,经t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1.55±0.11,与对照组3.45±0.19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不仅视力低下,他们排除外部噪声的能力也是降低的。知觉学习可促进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噪声视功能的恢复,即知觉学习降低了屈光不正性弱视视觉系统的内部噪声和提高了视觉信息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超声乳化术,植入MIOL(Array SA-40N,AMO)14眼,单焦点人工晶状体(monofocal or single-focal intraocular lens,SIOL)(SA60AT,Alcon)20眼。手术后6个月,观察两组的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及视觉不良症状.使用Hartmann-Shack波前像差仪测定患者术后高阶像差,Pentacam检测两组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居中性(偏心值和倾斜度)。结果MIOL组术后裸眼近视力≥4.7的患者占64.29%,矫正远视度数下的近视力≥4.7的患者占85.71%,MIOL组裸眼近视力及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明显好于SIOL组(P〈0.05)。MIOL组在低、中、高频段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与SIOL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孔径为5mm时,SIOL组球差显著高于MIOL组(P〈0.05),两组总高阶像差、余各阶像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OL居中性(偏心值和倾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OL植入治疗近视白内障,可为患者提供较好的全程视力和良好的视觉质量,显著减少了术后对于框架眼镜的依赖。其远期的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均在正常范围,球差低于SIOL。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唐山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其屈光状态进行调查,以期早期发现屈光异常和弱视并及时进行干预。方法抽取唐山市15所幼儿园3~6岁儿童4850名,进行视力、屈光度状态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测定4850名3~6岁儿童的远视力,视力低常者1280名,视力低常率为26.4%,其中复性远视散光占52.0%,混合性散光占17.4%,复性近视散光占11.1%。弱视儿童180名(3.7%),主要是屈光不正性弱视(64.4%)。不同年龄组儿童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7,P〉0.05)。结论唐山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的主要类型为复性远视散光和混合性散光,弱视的主要类型为屈光不正性弱视,早期筛查有利于早期发现屈光异常和弱视并及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弱视儿童瞬态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视力与国际标准视力表视力之间的相关性.探讨用视觉诱发电位技术检测弱视儿童客观视力的可行性及临床实用性。方法检测32例(64眼)3-11岁的弱视患儿的瞬态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视力(PVEP视力)及国际标准视力表视力并进行相关分析。PVEP检测使用美国LKC公司生产的UTAS—E3000电生理诊断系统。使用5个不同空间频率的水平条栅作为刺激,时间频率为2Hz,将能够观察到典型PVEP波形的最高空间频率作为患儿的PVEP视力。结果瞬态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视力与国际标准视力表视力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712,P〈0.05);弱视程度不同.瞬态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视力的分布亦有显著差异:国际标准视力表视力与瞬态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视力存在一定数值对应规律。重度弱视组,PVEP视力100%在0.85cpd(最低空间频率);中度弱视组,PVEP视力分布相对较分散,集中分布在3.40cpd和6.80cpd,无1眼达13.60cpd;轻度弱视组.PVEP视力集中分布在3.40cpd和6.80cpd两个空间频率.其中达6.80cpd者占71.2%;视力≥0.9组.全部PVEP视力≥6.80cpd。四组PVEP视力呈相对集中分布。随国际标准视力提高.PVEP视力也相应提高。结论在无法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弱视儿童视力时,可以运用瞬态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技术进行客观视力评估.尤其是低龄弱视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