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斜v征的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外斜V征43例中38例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联合常规水平肌手术,另5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观察术前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的状况。结果对大多数外斜V征的患者来说,下斜肌减弱术联合常规的水平肌手术矫正效果最好;对无明显下斜肌亢进者,水平直肌的垂直移位术可取得很好的疗效。本组43例外斜V征患者中37例术后眼位上、中、下均为正位,54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消失,8眼仍有轻度下斜肌功能亢进,15例有一定程度的双眼视。结论根据外斜V征是否合并下斜肌亢进以及亢进的程度,决定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同时行常规水平肌手术矫正水平斜视。术后效果良好,患者双眼视觉功能可能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7例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其中外斜V征46例,内斜V征21例,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按原在位水平偏斜度常规矫正水平斜视.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 67例手术中,49例行下斜肌后徙术或后徙转位术,术后43例上、中、下均正位,V征消失;术前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者13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后11例正位,V征消失.67例患者术后19例恢复双眼视.结论 下斜肌后徙,后徙转位术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应根据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斜视V征的有效治疗手术方法。方法对79例行矫正手术的外斜视V征患者观察手术前后眼位和眼球运动状况的改变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眼位达到正位者72例(91.14%),V征消失者75例(94.94%),其中7例患者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结论下斜肌功能亢进和外直肌功能亢进是外科V征发病的主要原因:矫正外斜视V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是下斜肌减弱术和外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V型斜视理想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2年由作者施行的斜视手术中,V型斜视术后随访3-6月者34例。无斜肌功能过强的行水平肌后徙或/和缩短的同时垂直移位,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除以上术式外再加下斜肌减弱术。结果:术后随访正位32例,欠矫2例,V征(-)31例,V征(+)3例。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Ⅲ级23例,Ⅱ级2例,I级6例,不理解3例。结论:水平肌垂直移位术矫正V型斜视具有满意疗效,其中伴下斜肌亢进的病例,还需减弱下斜肌。另外,矫正V征对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极为有利,术后短期内不经功能训练即可使多数患者的异常网膜对应消失而恢复正常双眼视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A-V型斜视的病因,了解A-V综合征的手术矫正效果。方法: 收集2011-01/2012-12我科住院接受手术的A-V综合征106例,斜肌异常者70例,行斜肌减弱手术解决A-V征,无斜肌及上下直肌异常且V征斜视上下转相差>20△、A型斜视上下转>15△者26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半个至一个肌腱。而对于无明显斜肌及垂直肌异常且V征斜视上下转相差≤20△、A型斜视上下转斜视度相差≤15△者10例,仅行常规水平直肌手术。结果: 术后观察A-V征消失情况,无A-V征为正位;A-V征>10△为过矫或欠矫。106例患者,V征消失75例,过矫5例,欠矫4例;A征消失15例,过矫3例,欠矫4例。水平斜视>±10△为过矫或欠矫,正位85例,欠矫11例,过矫10例。结论: A-V征主要由眼外肌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对于A-V征伴有斜肌运动异常患者,行斜肌手术,无斜肌运动异常及垂直肌异常者,行水平直肌移位术均能很好地矫正A-V现象,术后远近立体视恢复好。双眼斜肌减弱术能改变原在位眼位,对于伴有斜肌异常的A-V型斜视设计水平斜视手术量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斜Ⅴ征的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外斜Ⅴ征43例中38例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联合常规水平肌手术,另5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观察术前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的状况.结果 对大多数外斜Ⅴ征的患者来说,下斜肌减弱术联合常规的水平肌手术矫正效果最好;对无明显下斜肌亢进者,水平直肌的垂直移位术可取得很好的疗效.本组43例外斜Ⅴ征患者中37例术后眼位上、中、下均为正位,54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消失,8眼仍有轻度下斜肌功能亢进,15例有一定程度的双眼视.结论 根据外斜Ⅴ征是否合并下斜肌亢进以及亢进的程度,决定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同时行常规水平肌手术矫正水平斜视.术后效果良好,患者双眼视觉功能可能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斜V征的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外斜V征患者44例,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行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联合常规水平直肌手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常规矫正相应的水平斜度。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以上的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结论下斜肌功能异常是外斜V征的主要原因,应依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亢进、亢进程度决定行下斜肌手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V型外斜视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对36例外斜V征根据不同术前检查结果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矫正水平斜视时,根据AC/A值大小,选择双眼外直肌后徙或内直肌缩短术,若水平斜视度较大,则加行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对于下斜肌亢进为(+++)患者行下斜肌切断加部分切除术;对于下斜肌亢进为(++)的患者行下斜肌切断术;对于下斜肌亢进为(+)及无下斜肌亢进患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对于只需行单眼手术的病例行水平肌的斜行重叠。结果术后6个月复查时,共有30例(83.33%)手术效果良好,双眼上中下注视时均正位;3例欠矫,水平位仍有外斜视;2例过矫;1例V征(+),仍存在高低眼位,但均较术前情况好转。术前10例有双眼视,7例有立体视;术后随访21例有双眼视,16例有立体视。结论V型外斜视发病原因以下斜肌亢进为主,根据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配合双眼视功能训练,多能获得双眼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V型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2003-01/2007-07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3例V型外斜视患者,其中男51例,女42例,年龄4~27(平均13.2)岁,术后随访时间为6mo~4a,V征向上向下注视的斜视度之差最小为15△,最大相差100△,其中15~50△者85例,>50△者8例,第一眼位斜视角在-20~-110△,术前行同视机检查有双眼单视功能者18例。手术根据有无斜肌异常和V征的程度,在水平斜视矫正的同时,选择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及下斜肌部分切除并水平直肌垂直移位三种术式。结果:采用下斜肌断腱或部分切除术和水平直肌附着点移位均取得满意效果,下斜肌断腱或部分切除术适应于下斜肌亢进的外斜V型,垂直肌移位术适应因无下斜肌亢进的外斜V征,术后第一眼位正位者84例,V征消失者87例,双眼视功能恢复者达49例。结论:V型外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常合并水平斜视,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可根据病因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手术不仅可以矫正眼位,而且有利用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手术矫正效果及手术方式。方法总结顺义区医院小儿眼科40例V型斜视,行水平肌垂直移位术,下斜肌部分切除 水平肌手术,下斜肌后徙 转位术 水平肌矫正术,观察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结果下斜肌部分切除 水平肌手术对V型斜视疗效满意。结论斜肌功能亢进是V型斜视发病的主要原因,V型斜视手术方式主要是下斜肌部分切除 水平肌手术。  相似文献   

11.
V型斜视手术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V型斜视不同术式 ,以求达到矫正斜视 ,消除V征 ,建立双眼视功能目的。方法 :按V征上下斜角差的大小分为 <2 0 Δ、 2 0~ 30 Δ、 >30 Δ 三组 ,分别采用水平直肌垂直移位 ,下斜肌减弱及下斜肌减弱加水平直肌垂直移位三种术式 ,分别矫正上下斜角差异不同的V型斜视。结果 :以上术式不仅矫正了水平斜视 ,消除V征 ,而且可能建立和恢复原在位及阅读眼位双眼单视功能。结论 :水平直肌垂直移位 ,下斜肌减弱及下斜肌减弱加水平直肌垂直移位三种方法能达到矫正眼位的目的 ,术后测定远近立体视锐度 ,对双眼单视功能及疗效的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V型外斜视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1340例斜视中76例V型外斜视病例的病史资料及治疗结果.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和病因,行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随访6~12月.结果 76例v型外斜视患者中,共有73例(96.05%)患者存在眼外肌功能异常,包括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56例(73.68%)、上斜肌功能不足39例(51.32%)、上直肌功能减弱8例(10.53%)、下直肌功能亢进2例(2.63%)、外直肌功能亢进33例(43.42%)和内直肌功能不足4例(5.26%o术后共有65例效果满意(85.53%),第一眼位正,v征消失,59例(77.63%)通过手术和训练获得了双眼视功能.结论 V型外斜视发病原因以下斜肌功能亢进为主,根据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配合双眼视功能训练,多能获得双眼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斜V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7例外斜V征病例手术前、后眼位和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37例中有31例(56只眼)行下斜肌减弱术联合水平直肌后退或缩短术,6例(12只眼)行水平直肌移位术。手术后30例(81.08%)眼位正位,V征消失,52只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消失,4只眼仍有轻度下斜肌功能亢进。手术后25例(67.56%)有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外斜V征的患者术前应注意区分有无合并下斜肌亢进及其程度,对于不合并或仅有轻度下斜肌亢进的患者,行水平直肌后退或缩短并止端移位术;对下斜肌明显亢进的外斜V征患者,行下斜肌减弱术并水平直肌后退或缩短术。术后效果良好,患者双眼视觉功能可能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14.
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69例外斜视V征手术,观察手术前、后眼位的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结果69例中有40例(76眼)行下斜肌减弱术。29例(58眼)行外直肌后退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其中12例(12眼)行内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下移位术。术后眼位恢复正位61例(88.41%),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42例(60.87%)。结论外斜视V征的手术方法是根据病因不同,选择下斜肌减弱术或者水平肌止端移位术联合外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15.
18例外斜A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外斜A征临床特征及手术矫正的效果。方法:18例患者13例行上斜肌减弱术+水平肌手术,5例行单纯水平肌手术,观察术前术后眼位,上斜肌功能及双眼视觉。结果:上斜肌减弱术+相应内直肌缩短术对大多数外斜A征的矫正效果最好。结论:上斜肌功能亢进是外斜A征发病主要原因,外斜A征手术方式主要是上斜肌减弱+内直肌加强术。  相似文献   

16.
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61眼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行上直肌大量后徙,合并下斜肌亢进者同时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效果。 结果:术后满意46眼,满意率75%,术后改善14眼,改善率23%,无效1眼。 结论:上直肌大量后徙术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方法。合并有下斜肌亢进者,首选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无下斜肌亢进者,首选上直肌后徙术。  相似文献   

17.
209例A-V型斜视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V型斜视的病因、临床特点、手术矫正效果及手术方式。方法分析209例A-V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依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异常、原在位水平斜视及双眼单视功能情况行斜肌减弱术或/和水平肌手术,术后观察眼位、斜肌功能及双眼单视功能,随访3~24月,平均12月。结果A-V型斜视占同期斜视患者29.9%;其中,V型外斜占55.8%,A型外斜占9.1%,V型内斜占29.1%,A型内斜占6%;术后178例(85.1%)正位,192例(91.8%)A-V征消失,术后获得立体视功能者160例(76.5%),包括术前16例具有立体视患者。结论A-V型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斜肌功能异常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原在位常合并水平斜视;根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异常及双眼单视功能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多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 is frequently seen with infantile esotropia. In patients with infantile esotropia and V-pattern with moderate to large 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s, the oblique weakening can be combined with horizontal muscle surgery. Eighteen patients with infantile esotropia and V-pattern underwent bilateral inferior oblique recessions with bilateral 5.0-mm medial rectus recessions. Sixty-one patients with infantile esotropia underwent bilateral 5.0-mm medial rectus recessions alone. At 2 years' follow-up, the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medial rectus recessions alone showed, on average, 12.9 dioptres more reduction in esodeviation at distance and 13.4 dioptres more reduction at near in primary position than did those who had undergone 4-muscle surgery (P = 0.03). Only 2 of the 18 patients (11%) who had undergone 4-muscle surgery developed an A-pattern postopera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