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脑血流即时效应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项穴丛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ranseranial doppler,TCD)所示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基底动脉(BA)、小脑后下动脉(PINCA)、椎动脉(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MCA、ICA、BA、PINCA、VA)血流速度(Vs、Vd、Vm)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治疗后MCA、ICA、VA及PINCA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BA的Vs与Vm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均能即时改善患者大脑各低流速血管的Vs、Vd、Vm,两种刺法对各血管Vs、Vd、Vm改善程度相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Ⅱ号汤剂联合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冠心Ⅱ号汤剂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TCD检查,评估治疗前后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情况,评估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LVA、RVA、BA的Vm均有显著提高(P均<0.05),且治疗组对照组提高更显著。结论冠心Ⅱ号汤剂联合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比较止晕三针与针刺、药物对颈性眩晕(CV)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方法:将180例CV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针刺人迎穴、风池穴加额中线)、针刺组(针刺颈夹脊穴、风池、百会)和药物组(静滴川芎嗪加口服西比灵)各60例,经TCD检测CV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量(Vs)、平均血流量(Vm)、舒张期血流量(V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3组治疗后LVA和BA的Vs、Vm、Vd明显升高,PI、RI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RVA的Vs、Vm、V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I和R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RVA的Vs、Vm、Vd、PI与针刺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止晕三针在改善CV患者RVA的Vs、Vd、Vm和PI值方面均优于针刺和川芎嗪加西比灵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压灸百会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庄礼兴  童娟  李月梅 《针刺研究》2000,25(2):124-126
本文以压灸百会穴为主要方法治疗颈性眩晕 ,愈显率 85 7% ,与单纯针刺组比较P <0 0 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椎动脉 (LVA、RVA)及基底动脉 (BA)的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流速及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上升 (P <0 .0 5 )。治疗后治疗组的LVA、RVA、BA的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流速及平均流速均比对照组上升幅度大 (P <0 0 5 )。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推拿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运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54例,治疗组予推拿罐治疗4次,对照组予针刺治疗10天,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评估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情况及脑供血指标,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CV总分均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LVA、RVA的Vm测值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A的Vm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A、LVA、RVA的PI、RI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推拿罐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和灸双侧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10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以温和灸双侧风池穴治疗,对照组患者以尼莫地平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速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期峰流速(LVA、RVA)、平均峰流速(LVA、RVA)、舒张期末峰流速(LVA、RVA)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眩晕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愈显率为80.0%,对照组愈显率为6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和灸双侧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改善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王元新 《新中医》2018,50(12):197-200
目的:观察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00例符合要求的患者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定点旋转复位法进行正骨治疗。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功能情况评价,记录基底动脉(BA)、左右椎动脉(LVA、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P 0.05)。治疗后,2组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和总分评分均升高(P 0.01)。治疗后观察组除头痛外,其它指标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2组患者的BA、LVA和RVA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快(P 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LVA和RVA均快于对照组(P 0.01)。结论: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能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葛根四虫汤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颈髓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38名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9例。对照组予以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葛根四虫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状及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患者颈髓功能,测定治疗前后患者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流速(Vm)。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0.05),颈髓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及颈髓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VA、LVA和BA的Vs、Vm值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葛根四虫汤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颈椎病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提高患者颈髓功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椎微调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药物治疗、牵引治疗及功能锻炼,对照组加用传统推拿治疗,观察组加用颈椎微调手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项症状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以及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VA、RVA、B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LVA、RVA、BA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微调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血流速度,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项后9穴为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风府、风池、完骨、天柱、C3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尼莫地平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TCD各项指标及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平均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TCD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TCD相关指标[Vs(RVA)、Vd(BA、LVA)、Vm(BA、RVA)、PI(BA)]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CD相关指标[Vs(BA、LVA、RVA)、Vd(BA、RVA)、Vm(BA、LVA)、PI(B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7 d后DARS平均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DARS平均评分与同组治疗7 d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7 d后及治疗后DARS平均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6.0%和98.0%,对照组分别为44.0%和96.0%。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项后9穴是一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肝阳夹痰证患者服用定眩汤前后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肝阳夹痰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予定眩汤口服,对照组予西比灵。两组均连续服药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TCD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及全血还原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基底动脉(BA)及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的收缩期血流速(Vs)、舒张期血流速(Vd)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BA、RVA"的Vs、Vd及"LVA"的V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眩汤治疗肝阳夹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改善脑部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优于西比灵。  相似文献   

12.
泽泻汤加味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5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泽泻汤加味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口服泽泻汤加味,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主要症状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眩晕、头痛、恶心、耳鸣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效果更加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改善LVA、RVA、BA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仅在改善LVA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LVA、BA方面效果更加显著(P<0.05).结论 泽泻汤加味能有效改善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症状、脑血流动力学,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配比泽泻汤治疗痰浊型眩晕的量效关系.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及颈部注射硬化剂建立痰浊眩晕模型,按照均匀设计原则将48只家兔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泽泻汤配比1,2,3组和西比灵组,每组8只,3个泽泻汤配比组分别按5∶2(泽泻50 g,白术20 g),1∶1(泽泻20 g,白术20 g),1∶1(泽泻35 g,白术35 g)组方投药,均按煎剂6 g·kg-1·d-1 ig,2次/d,连续ig给药2周,10周后分别观察舌苔、眼震持续时间及颈动脉血液动力学.结果:模型组比正常组体重明显增加(P<0.01),出现厚腻舌苔,眼震持续时间明显变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配比2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下降(P<0.05),甘油三酯(TG)水平有更为明显的差异(P<0.01);配比1,3组TG,TC,LDL-C水平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配比2组相比,配比1,3组TG,LDL-C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 <0.05,P<0.01).配比3组左侧椎动脉(L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较模型组加快(P<0.05),其右侧椎动脉(RVA)的Vs,Vd和Vm较模型组明显加快(P<0.01),基底动脉(BA)的Vs,Vd,Vm较模型组有明显加快(P<0.05或0.01).与西比灵组比较,配比3组实验动物RVA,BA的Vd有明显加快现象(P<0.05).结论:泽泻汤不同配比均能调节血脂代谢,改善眩晕模型的眼震症状,其中1∶1(泽泻35 g、白术35 g)配比能获得优于其他配比组和西比灵组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蒋霞 《陕西中医》2022,(7):950-953
目的:探究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6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干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LVA)、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RVA)、基底动脉血流速度(BA)、平均血流速度(Vm)]、中医症候积分、眩晕状况[月眩晕发生次数、眩晕持续时间、眩晕残障调查量表(DHI)]。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LVA、RVA、BA、Vm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1、3个月,两组患者月眩晕发生次数、眩晕持续时间、DHI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时期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可以改善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眩晕,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任莉琼  钱淑霞  顾静霞  王云 《新中医》2022,54(1):194-196
目的:观察耳穴埋籽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埋籽法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峰值速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82.5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LVA、BA、RVA的血流峰值速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LVA、BA、RVA的血流峰值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籽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血流速度,改善脑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压灸百会穴与常规取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腹针配合压灸百会穴为主,对照组按常规取穴针刺,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的评估以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双侧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变.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针刺后两组LVA、RVA、BA的平均流速均较前显著上升(P<0.05),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针配合压灸百会穴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疗效优于常规取穴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人迎穴配合压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其对颈部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15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50例。A组采用单纯针刺人迎穴治疗,B组采用单纯压灸百会穴治疗,C组采用针刺人迎穴配合压灸百会穴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流速(Vm)、收缩期血流流速(Vs)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76.0%,B组为80.0%,C组为92.0%,C组总有效率与B组和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Vm、Vs水平及症状与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Vm、Vs水平及症状与功能评分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人迎穴配合压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可以有效加快颈部血流速度,改善颈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颈源性眩晕(CV)的疗效。方法:选取110例C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行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对照组行单纯针刺颈夹脊法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A、RVA及BA的V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ESCV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CV能够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脑供血状态,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颈源性眩晕(CV)的疗效。方法:110例C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行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对照组行单纯针刺颈夹脊法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A、RVA及BA的V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ESCV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为主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CV能够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脑供血状态,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徐杰 《新中医》2021,53(14):75-77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平均血液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Vs、Vd、Vm均大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和基底动脉PI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状况,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