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眼喎斜是临床极常见的一种病症,属祖国医学中风之范畴、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颇为多见。赫文彩医师通过近20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治疗此病较为丰富的经验,他认为:口眼喎斜多因“正气亏虚、气血瘀阻、不能濡养经脉所致,虽有时外受风寒之邪为发病之诱因者,但绝非致病之主因”。赫老师在治疗上主张“养血活血”为治疗大法,并佐以祛风化痰为辅。从而达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  相似文献   

2.
据"血虚则生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等,以"养血活血"作为治疗大法,佐"袪风化痰,通经活络",自拟"白附星蜈汤"治疗"风中经络"之"口眼歪斜"临床疗效佳,举5例,与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膜性肾病病理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尚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俞东容教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多归于风、湿、虚、痰、瘀,治疗上注重分型辨治,以“祛风除湿治病因,补气养血固肾气,攻坚破积治痰瘀”为治疗原则,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从太阴中风病传血痹论治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的诊疗思路。[方法] 通过整理搜集文献、跟师临证,搜集临证验案及观察疗效,总结从太阴中风病传血痹论治ET的辨证思路、治则治法,并附验案佐证疗效。[结果] ET属中医“颤病”范畴,其病因不外“风”与“虚”。周天梅主任认为,血痹病的病机与ET病机高度重合,为太阴中风,津亏血弱,虚邪内中,水饮内停,临证以解表散寒、养血和营为法,以桂枝汤为主方,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灵活应用药物加减治疗。对营血亏虚者,常用濡养津血之药补养气血;对阳明里热者,投以清热生津、顾护津液之药;对水饮内停者,用淡渗除饮、泄越水气等法,临床疗效显著。[结论] 周师从太阴中风病传血痹治疗ET,其方药精简,疗效确切,加深了对ET病因病机与治法的认识,为临床治疗ET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膝痹病以肝肾亏虚为本,以风、寒、湿、热、痰、瘀为标,二者合而为病,病情日久亦见气血亏虚。膝痹病的病程演变与“五体理论”相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内因以肝肾亏虚为本,外因则以风邪为首。风者,百病之长,易夹杂诸邪气侵犯机体,为主要致病因素。临床中以“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为原则,以肝肾亏虚为本,以风邪为主,辨证施以解表疏风、温阳散风、通络搜风、燥湿祛风、清热宁风、养血祛风、化痰蠲风及填精逐风等治风之法。同时,依据临床病情的差异,随证论治,施以中药、针刺、艾灸等多种方法协同治疗。  相似文献   

6.
纪青山教授认为,血虚风燥型湿疹多由日久伤阴耗血,使肌肤失去濡养所致,遂以辨病、辨证、辨经理论为指导,依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观点治疗.治疗选穴时避繁就简,依据病在皮肤、多有瘙痒之特点选定6个基本穴.为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和扶正祛邪的作用,采用艾灸、刺络放血配合拔罐、梅花针等特色疗法,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鼻鼽作为耳鼻喉科慢性疾病之一,临床症状特殊,病程常迁延多年。国医大师干祖望从风论治鼻鼽时,常结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在遣方用药时施以凉血、养血、活血等理血方药。血热者施以紫草、茜草、墨旱莲、生地、玄参等凉血祛风;血虚者施以四物汤及自拟经验效方——截敏蜜梅汤养血疏风;伴鼻塞瘀阻鼻窍者,施以通窍活血汤或地龙、蝉蜕等虫类药活血散风;配以具有理血作用之风药,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肝、血失调是妇科疾病的常见病机。郭志强教授认为女性肝郁致病,与男子肝气横逆之实证不同,多因阴血不足、血不柔肝而致肝失疏泄,故提出治疗时“柔肝胜于疏肝”。郭志强教授独辟蹊径地以养血柔肝的代表方剂一贯煎为基础方进行随证加减,对于肝、血失调引起的妇科疾病疗效颇著,也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中医辨证论治特色。本文所载郭志强教授运用一贯煎从肝、血论治妇科疾病验案四则:(1)滋阴养血柔肝,佐以补肾健脾,治疗肾虚肝郁型下丘脑性闭经;(2)滋阴养血、引火归元治疗虚阳上浮所致经行口糜;(3)滋阴养血,佐以引热下行,治疗经行衄血之虚热证;(4)滋阴养血,柔筋通络治疗阴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产后身痛。并深入分析郭教授“妇人柔肝胜于疏肝”的学术思想在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以治血为主、疏风为辅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阐述证属血虚风燥证之银屑病、荨麻疹、湿疹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结果:养血和血为主,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获得了理想效果。结论:以当归饮子为主方,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疗效满意,可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法则。  相似文献   

10.
石志超教授临床辨治急腹症,总结出治从少阳,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分清虚实真假。灵活运用“腑以通为用”,清、下勿过的辨治原则,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连建伟教授辨证论治治疗眩晕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以期对临床眩晕的治疗有指导和启发作用。[方法]选择连建伟教授治疗不同证型眩晕验案3则,结合平素跟师随诊的心得体会,详加按评,从病因病机、辨证重点、用方特色等方面探索连教授治疗眩晕的特色和经验。[结果]连教授认为眩晕临床多见肝风上扰、气血亏虚、中气下陷3种证型,其辨证重点主要在于两手关脉之表现。所选3则医案,分别代表上述3种证型。肝风上扰者治以平肝息风、清火化痰、养血活血,气血亏虚者治以补益气血,中气下陷者治以补中益气,均取得满意效果。同时连教授强调,眩晕患者多虚实兼夹,实者以风、火、痰、瘀为主,虚者以气虚、血虚为多,治疗时则应全面把握眩晕的病因病机,从整体角度出发,根据患者风、火、痰、瘀、虚的轻重,从多角度入手治疗眩晕。[结论]连建伟教授辨治眩晕,突出关脉的辨证意义,并根据患者风、火、痰、瘀、虚的轻重分3型论治,临床疗效颇佳,其学术观点和临床遣方用药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正>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一治疗学上的论点,笔者所识是出自陈自明(良甫)《妇人良方》卷三贼风偏枯方论中。其论曰:“贼风偏枯其状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间作痛。经云汗出偏枯(按《内经》原作“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如树木一枝,津液不到则枯槁,被风所害,古人有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治法当用大八风汤,续断汤以养其血;则风自去矣。”据该论所讲的风,当系中风。中风而见半身不遂者以养血与祛风之品同用,从而使偏枯之证恢复,所以称血行风自灭。再有风中经络(属于气虚血滞者),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或口角涎流等症,为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目前常治以王清任的补阳还伍汤,通过补气活血,达到血活络通的目的,这也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证候。但这一论点自家以后的临床应用已大大超过了陈氏所论的治疗范围。治风已不仅是偏枯的中风证,治血亦不限于养血一法。现将用此论点治疗的几种常见病证,作扼要的介绍。一、外风痹阻证 (一)偏头不汗病例。某患者头面部右  相似文献   

13.
田金州教授从叶天士“久病致瘀”“久病多虚”理论出发,以“瘀”“虚”立论辨治慢性失眠.在治疗上无论标本虚实,总不离活血养血安神.承董建华院士丹参枣仁汤之精要,立清心枣仁安神汤.临证合参发病季节、病因及脏腑辨证,予整体辨证、个体化治疗.在明显改善临床疗效的同时,亦能改善兼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下利”包括现代所称“泄泻”、“痢疾”之类的肠道病证,《伤寒论》统称“下利”。仲景对“下利”证辨证精详,用药严谨,迄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现就个人学习所得,将其中治利各条,概为十法分述如下: 一、解表和里透邪止利法太阳阳明合病,风寒之邪不得外解,内迫阳明。症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下利或呕,无汗,脉浮紧者,葛根汤主之(32、33)。方中葛根、桂麻,解表祛邪,又能输津。芍甘姜枣和里益胃,呕者加半夏降逆止呕。使表解里和,升降复常,则呕利自止。临证用本方治疗肠胃型感冒之属于表寒者颇效。  相似文献   

15.
华庭芳教授认为,中风一证无论由“内风”“外风”何者引起,都归根于“正虚邪实”的基本辨证思路。临证应首先辨明标本缓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若伴有气滞血瘀、痰瘀脉络者用自拟方温胆四物汤或涤痰汤以治标;若正虚肾精不足者用地黄饮子加减方填补肾精以治本;若属于虚实夹杂、气虚血瘀者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标本兼治。灵活运用“急则治其标,实则泻之”“缓则治其本,虚则补之”“虚实夹杂,标本兼治”3法,处方用药不离扶正固本。  相似文献   

16.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86例慢性荨麻疹病人,治则为补血活血,扶正祛风.气虚配合益气固表;肝阴内损,虚风内生则要熄风养血;气血俱虚,阳气不足则要扶阳御虚风.通过中医临床分型治疗86例病人,效果显著,与西医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腓总神经损伤属于中医学“痿证”范畴,多因外邪伤筋,经络闭阻,筋脉肌肉失去气血濡养,而致肢体痿软不能随意运动.根据“治痿独取阳明”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论,选取多气多血又主宗筋之足阳明胃经穴,针之以补益气血.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通经活络的功能.甲钴胺片通过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髓的主要成分磷脂的合成,从而达到修复神经的作用.中频和红外线照射治疗则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活血通络之功效.中西医结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盛国荣教授临症五十余年,擅治疑难疾患,而对于慢性病症的治疗深有研究,远近求医、通函问病者,应接不暇。本文介绍盛老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盛老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尤其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乃人身升降之枢纽,为仓廪之官,主纳食消谷。盖胃禀冲和之气,稍有偏胜,每易成病,古人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治疗胃脘痛则以“通则不痛”而立论。盛老尝云:“通之之法……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气陷者升之,气郁者舒之,火热者清之,湿阻者化之,食滞者导之,痰凝者开之,血淤者行  相似文献   

19.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出自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原文是“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为治疗妇人邪风久留筋络之法。后来,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卷十·痹》阐述行痹的治法时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两家之说,一字之别,但意义相同,均指明了治风与治血的关系。后世医家却多有拓展,广泛用于治疗以风邪为主要病理因素的疾病。  相似文献   

20.
从“痒风”的含义,病因、病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的作用机制,“痒风”的辨证论治几个方面论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在治疗“痒风”中的运用,为“瘁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