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卒中的高发病率、高病死率,致使大多数存活者遗留不 同程度的生理、认知、心理和社会障碍的疾病。由于老年人数 的不断增加,先进治疗手段的涌现使脑卒中生存率提高,而伤 残率增加,因此治疗脑卒中的同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 患者致残。我们在临床护理中,对于偏瘫病人在急性期即指导 和协助其开始采取正确的卧位并进行被动运动,预防肌肉萎 缩、关节强直变形等并发症的发生,为康复锻炼打下良好的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脑卒中发生的情况和影响因素,为有针对地开展脑卒中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5所职业技术学院老师为研究对象,应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其中的确诊脑卒中病例226例,正常对照组272例进行分析,了解各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高血压、高血糖、肥胖、高脂血症、高盐饮食、吸烟、Hp感染、脂肪肝、心电图异常均有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脑卒中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为肥胖、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高盐饮食。结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罹患脑卒中的危险性较高,而脑卒中是一种多因素危险性疾病,有针对性地制定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的预防策略,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可为临床医师进行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最持久、最强有力但也是可以改变的因素。收缩压(SBP)或舒张压(DBP)增高均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中,降压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复发率。但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对预后的影响及此时应采取何种措施(降血压、升血压或不干预)、于什么时间开始降压、血压多高时心降压、降到什么水平最佳,这些问题多年来尚无统一认识。现就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关系及对血压处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的预防干预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有效预防措施,从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就诊患者及我院下乡义诊患者共计1 740例,定期复诊、随诊观察3 a,根据患者服药情况分为3组,统计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一般组,治疗组460例,仅32例发病,32例中有29例有脑卒中家族史,采取综合治疗干预措施,持久控制发病危险因素是有效的。结论每年两次输液不能预防脑卒中的发生,采取综合治疗预防干预措施,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对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文献[1]报道,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持续脑电监护,及时评估脑缺血的状态,评价治疗效果、预防院内二次损伤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的脑电监护技术主要涉及常规脑电图(EEG)和定量脑电图(QEEG).现就其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指导治疗、预防卒中后癫痫、评估预后等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但在临床工作中易忽视,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脑卒中后抑郁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康复、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与脑卒中高复发率、高病残率和高病死率密切相关。为提高对脑卒中后早期和晚期抑郁的认识与重视,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就脑卒中后抑郁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影响因素、筛查与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卒中病人死亡因素很多,感染引发高热是死亡因素之一.高热原因以呼吸道感染较为多见.据文献报道,患脑卒中死亡的病人体温比存活病人的体温高2~3 ℃,体温升高与病人存活有密切的相关性[1].因此,急性脑卒中病人早期控制体温,预防各种感染,是降低急性脑卒中病死率的有效措施.我院自2005-01~2008-12收治急性脑卒中并发感染病人68例,采取预防感染,对已出现的肺部、泌尿系感染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及神经损伤的难治性等因素倍受神经科学者关注。目前,对脑卒中的治疗除超早期溶栓、一级和二级预防外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脑卒中病人能够得到溶栓治疗的仅占3%左右,其余病人只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卒中又名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及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缺血性脑卒中的致病因素复杂多样,发病后的治疗康复不甚理想,因此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尤为重要.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就要深入研究其危险因素,做到有的放矢.本文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0.
2014年版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二级预防提供全面、及时、基于循证依据的建议。该版指南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血管阻塞的干预、心源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等方面提出了基于循证依据的建议。该建议还包括其他各种情况下的脑卒中二级预防,这些情况包括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卯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妊娠状态。该版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文中就2014年版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核心内容做一介绍,为帮助临床医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能有合理的解释并着手治疗时以减少脑卒中复发和其他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高和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特征,是世界上重大健康问题之一,也是医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之一,世界范围内,患病人数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递增,且向低龄化发展[1]。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采取综合康复治疗,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早日重返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乡镇医务人员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知识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解决方案,进而更好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脑卒中二级预防。方法对本市23个乡卫生院、637个村卫生室的医护人员中抽取401名进入调查,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医护人员掌握脑卒中二级预防知识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结果乡镇基层医务人员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水平普遍偏低,认知的低水平与医务人员的年龄、学历、医院级别和工作年限有密切的相关性,多数乡镇医务人员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知识陈旧,对不良生活方式调整能够降低发病率普遍认识不高,对二级预防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结论乡镇基层医务人员脑卒中二级预防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针对基层医护人员加强脑卒中二级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十分关键,对基层医务人员中强化二级预防规范化治疗的教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是人类死亡的三大病因之一,在我国其已成为第一大致残和第三致死病因。同时,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是当代医学特别是神经科学亟须解决的课题。现代医学已证实约1/3的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栓子脱落所致。因此,治疗颈动脉狭窄已成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人类对该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患者除了表现为生理功能受损外,还可并发各种神经精神并发症,以脑卒中后抑郁(PSD )最常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自责自罚等。由于卒中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和交流障碍,病情可能被掩盖,医院的临床诊断率也较低,使患者丧失了最佳康复时机,这对脑卒中预后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从而延缓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生活质量,增加病死率。卒中的诊疗需要神经内科和精神科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采取正确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高压氧、中医中药、家庭支持等,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讨论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危险因素控制及抗栓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3—2015-03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8例,对其中62例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控制策略,并进一步提高抗栓治疗的依从性。结果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和总胆固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治疗房颤,干预总胆固醇水平,同时加强抗栓药物的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前后NIHSS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和总胆固醇,可有效避免二次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同时采取合理方案抗栓治疗,建议联用阿司匹林,可明显促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尤以非瓣膜性房颤为著。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临床常见,且病情重、出血转化率高、复发率高,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药物,可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口服抗凝药可减少房颤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抗血小板治疗对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也有一定的二级预防作用。鉴于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特有的临床特征,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帕罗西汀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总发生率为28%-80%,漏诊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阻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增加死亡率。此文报道帕罗西汀与常用抗抑郁药物多虑平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比较。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应用于脑卒中预防、诊治和康复等多领域,并突显出巨大的潜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相结合,可用于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精准识别、自动化病因分型、辅助脑卒中急性期和二级预防策略的制定,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人工智能在脑卒中预防、诊治和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脑卒中后约80%的幸存者遗留各种不同程度的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显得越来越重要。Bobath疗法结合作业治疗技术(OT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肢体功能及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我们采用此方法对48例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结果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取随机抽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①治疗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7-73岁,平均60.2岁,脑出血18例,脑梗死30例,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26例…  相似文献   

2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系血栓阻塞颅内动脉导致脑功能障碍,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等特点,目前临床干预主要采取溶栓和取栓治疗。研究表明,血栓的组成与结构影响溶栓、取栓疗效,本文就脑血栓组织学及其对溶栓、取栓影响有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