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TRAP -银染法 ,检测 10 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前内镜活检标本及 2 0例正常消化道组织中端粒酶活性 ,并同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10 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活检标本有 87例端粒酶阳性 ,阳性率 87% ,其中食道癌端粒酶阳性率 86 1% ( 3 1/3 6) ,胃癌为 85 4% ( 3 5 /4 1) ,大肠癌为 91 3 % ( 2 1/2 3 ) ;2 0例正常消化道组织均为阴性。与病理结果比较有较好相关性 ,并能检出某些病理术前不能检出的活检标本 ( 5 /11) ,与病理活检有互补作用。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分化程度及体积大小无显著相关性 ,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及有无转移显著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估计有重要价值 ,是一个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应用前景较好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TRAP-银染色法和(或)PR-ELISA技术进行端粒酶活性研究。1997-1999年对肝癌、胃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子宫颈癌、鼻窦部浆细胞肉瘤、恶性甲状腺瘤、精原细胞癌、阴茎癌等22种肿瘤共115份肿瘤组织标本检测,端粒酶阳性率为80%(92/115),同时检测这些肿瘤的临近正常组织共96份,端粒酶阳性率为5.2%(5/96);34份子宫平滑肌瘤和8份非肿瘤病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7.1%(3/42),它们的临近正常组织阳性率为2.4%(1/42);肿瘤细胞克隆株3例均为阳性。结果表明,恶性肿瘤组织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和正常细胞(P<0.01);1999-2000年对胃癌组织进行研究,得出同样结果,因此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临床诊断研究。端粒酶活性的增高与恶性肿瘤高度相关,对试图通过调控端粒酶活性来达到对恶性肿瘤的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和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相关组分 (hTERT)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端粒重复扩增分析法检测 81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 ;原位杂交法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mRNA的表达。结果  5 8例乳腺癌中 4 9例端粒酶阳性 (84 5 % ) ,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 ;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端粒酶阴性 ,7例乳腺增生症和 6例乳腺腺瘤中分别有 1例端粒酶阳性 ,与乳腺癌比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hTERTmRNA阳性表达率为 6 7 2 % (39/ 5 8) ,与端粒酶活性表达呈一致性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和hTERTmRNA原位杂交检测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抑制剂有望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食管病变中端粒酶活性及其hTERT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端粒酶的激活是细胞获得永生化的必要途径 ,亦是细胞恶性转化的基础。人类 70 %~ 95 %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 (TA)增高 ,而正常组织端粒酶无或低表达。关于端粒酶逆转录酶蛋白(h TERT)能否反映食管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 ,各家报道不一。本实验通过检测食管鳞癌及不典型增生组织的 TA和h TERT的表达 ,探讨食管鳞癌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逆转录酶蛋白的表达及彼此间相关性。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38例食管鳞癌组织、15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 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标本均取自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 ,患者术前均未经放疗及化疗。标本离体后 1h内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检测在原发性胃癌诊断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法 )检测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 :我们对 118例胃镜活检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并作了病理确诊 ,62例非胃癌标本未见端粒酶阳性结果 ;5 6例胃癌标本 ,阳性率为 73 2 1% ;胃腺癌标本 5 2例 ,阳性率为 73 0 8% ;低分化腺癌 3 4例 ,阳性率 76 47% ,低中分化腺癌 16例 ,阳性率 68 75 % ,中分化腺癌 2例 ,阳性率 5 0 %。结论 :胃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高 ,检测胃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胃癌的辅助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背景:端粒的长度与细胞老化、永生化、痛变有密切的关系.目的:探讨端粒长度变化在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中的意义.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7/2008-0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对象:25份竖脊肌组织标本取自2007-05/09,年龄29-49岁,平均(34.7±12.6)岁,其中10份为正常人标本,15份为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患者标本,根据年龄正常标本分为30-37岁和38-45岁2个对照组;非正常标本分为29~34岁、35~43岁和44~49岁组,每组5例.方法:取各组标本提取DNA,采用Southen Blotting杂交技术,测量各组标本竖脊肌组织骨骼肌细胞端粒长度.主要观察指标:患者竖脊肌组织与jF常组织端粒酶长度.结果: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患者竖脊肌细胞平均端粒长度明显比正常人竖脊肌细胞平均端粒长度短,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44~49岁组最短,29~34岁组其次.结论:端粒的异常状态参与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发生.在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病变的过程中,端粒长度明显变短,与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对21例患者进行了检测,其性宫颈炎1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Ⅱ-Ⅲ级2例,子宫颈癌3例,子内膜瘤3例,内胚窦瘤1例,子宫肌瘤1例,盆腔平滑肌肉瘤1例;所有病例同时行病理石蜡切片检查。结果:恶性肿瘤中端粒酶呈阳性,而良性病变中端粒酶呈阴性。结论:端粒酶的活性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进展有密切相关性,因此端粒酶不仅可能有助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也可能对手术后判断癌细胞及范围,以及恶性肿瘤的预后判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端粒酶诊断卵巢癌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妇科普查的广泛开展 ,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均能因容易留取到活检组织而被早期发现。而卵巢癌则不易被早期发现 ,成为威胁妇女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而端粒酶是迄今发现的一个最广泛的肿瘤标志物。本实验利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诊断卵巢癌 ,收到一定的效果。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8- 0 6~ 2 0 0 0 - 0 6在我院妇产科、省肿瘤医院妇科被临床诊断的上皮性卵巢癌 2 8例 ,卵巢良性肿瘤 13例 (9例上皮性、4例畸胎瘤 )。 10例正常卵巢组织 (表面上皮、皮髓质、卵泡 )。年龄在 18~ 6 5岁之间 ,平均年龄 5 6 .6岁。取手术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端粒酶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的活性状态.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甲状腺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TRAP—PCR-ELISA对116份甲状腺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结果:27例甲状腺癌中25例表达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2.6%。22例癌旁组织仅1例阳性,阳性率为4.5%;23例甲状腺腺瘤亦仅1例阳性,阳性率为4.3%;2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1例阳性,阳性率为3.8%;正常甲状腺组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甲状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较其他几种组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端粒酶是甲状腺癌的定性标志物,在甲状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结节可开展细针抽吸标本端粒酶活性分析,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端粒酶是核糖核蛋白酶,此酶具反转录活性,可利用RNA为模板复制端粒。当端粒酶活化时,可造成肝癌细胞永久生长。在大多数人恶性肿瘤细胞中端粒酶活化。用端粒重复扩增法(TRAP)评价前列腺根除术的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比较生物表现型、PSA和Gleason得分与酶的关系;同时对PIN、BPH与瑞粒酶活性进行比较。方法从101例前列腺癌根除术患者取组织标本.经组织学检查确定有癌组织、PIN(前列腺内皮瘤,高分化)、BPH(良性前列腺发有异常)、萎缩和正常组织。16例是非癌患者的BPH,做阴性对照。2个已知的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DU145)。TRAP分析采用Kim法,PAGE凝胶电泳后,用PhosphorImager扫描测定电泳中梯带和ITAS强度.并比较。当有6hP梯带认为端粒酶活化。技试剂盒规定确认测量方法的正确性。结果80/87(92%)例前列腺癌组织端粒酶活化;癌旁组织中,且显/15(73%)PINS、13/26(50%)BPHS、1/6(16%)萎缩组织、4/11(36%)良性内皮具端粒四粒活性,PC-3、DU145也示端粒酶活化。16例单纯BPH端粒四阴性。癌标本中端粒酶活性与Gleason得分或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无关。结果表明大多数前列腺癌组织具端粒酶活性,并且癌周围良性组织也具端粒酶活性的比率较高可能是存在潜在的癌细胞或由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部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部疾病病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用通过TRAP-银染法和幽门螺杆菌培养法检测21例胃癌(GC),35例萎缩性胃炎(AG)和38例良性胃溃疡(BGU)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和Hp感染状况。结果胃癌、萎缩性胃炎、良性胃溃疡中端粒酶活性的分别为76.2%,48.6%,15.8%。端粒酶活性在胃癌、萎缩性胃炎标本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胃溃疡(P〈0.01或P〈0.05)。胃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最高。Hp阳性组的端粒酶活性与Hp阴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p的感染引起端粒酶的活性增高,加速病变组织损伤,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PCR-ELISA检测良恶性胸腔积液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琰  邓述恺  丁翠敏  孙志学 《临床荟萃》2002,17(21):1284-1285
端粒酶 (Telomerase)作为一个新型肿瘤标志物 ,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密切相关。由于端粒酶在恶性肿瘤中的活性较高 ,而在良性肿瘤和非肿瘤组织中活性较低 ,因而可利用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来进行肿瘤诊断及良恶性鉴别。作者应用PCR ELISA方法检测了 5 0例良、恶性胸腔积液的端粒酶活性 ,以探讨端粒酶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恶性胸腔积液组 :32例 ,男性 14例 ,女性 18例 ,年龄 2 4~ 70岁。肺腺癌 2 0例 ,鳞癌 2例 ,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各 1例 ,肺泡癌 3例 ,胃癌 1例 ,乳腺癌 2例 ,淋巴瘤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期端粒酶与病变基因表达在细胞凋亡中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 1)端粒酶重复扩增法对 82例胃粘膜病变组织标本端粒酶 RNA活性检测; (2)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 79例胃粘膜病变组织标本检测 p53、 bcl- 2蛋白的表达.结果端粒酶活性检测组中 GC阳性率为 100%, DYS为 58.33%,两者具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0.01);免疫组化组中 GC: p53与 bcl- 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DYS组: p53与 bcl- 2比较有极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0.01).结论通过用二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检测端粒酶活性及病变基因 p53、 bcl- 2的表达,来分析研究两者在细胞凋亡中的相互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论是端粒酶或 p53、 bcl- 2,它们在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必然的内在联系,为今后在探索肿瘤的发病机制上提示出:( 1)随着肿瘤的生长,端粒酶和 bcl- 2活性将增加,而 p53将有条件的变化;( 2)在研究端粒酶时,把端粒定量更具临床意义;( 3) p53、 bcl- 2高表达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发生在端粒酶激活之前,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4.
膀胱癌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端粒酶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扩增 (TRAP) 微孔板杂交法测定 58例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尿液、膀胱冲洗液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并与细胞学检查作比较。结果 肿瘤组织标本中 ,端粒酶阳性率为81 0 3 % ;尿液标本中 ,阳性率为 57 14 % ;膀胱冲洗液标本中 ,阳性率为 70 3 7%。同期尿细胞学检查 ,阳性率仅 3 6 2 1%。在低级别肿瘤中 ,尿或膀胱冲洗液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学检查。结论 膀胱癌组织有端粒酶活性的高表达 ,而尿液、膀胱冲洗液脱落细胞中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检出率。是膀胱肿瘤的一种新的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谢勇 《临床医学》2003,23(8):57-58
目的 :了解常见甲状腺结节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区别。方法 :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测定 2 2例甲状腺癌、15例甲状腺腺瘤及 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前细针抽吸细胞 (FNPC)及术后甲状腺组织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无论FNPC标本还是组织标本甲状腺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均较高 ,并且FNPC标本与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基本一致。结论 :端粒酶是甲状腺癌定性的良好标志物 ,在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FNPC标本端粒酶活性测定可作为术前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端粒酶活性及ras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食管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ras基因的突变。方法 :采用PCR技术为基础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对 38例食管鳞癌及食管炎、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及食管癌端粒酶活性及ras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 :38例食管癌中 32例端粒酶阳性 ,检出率为 84.2 % ,ras基因阳性 31例 ,阳性率 81 .2 % ;癌旁组织 2例呈阳性 ,检出率为 1 6 .7% ;ras基因阳性 4例 ,阳性率 33 .3 % ;食管炎 2例呈阳性 ,检出率为 1 6 .7% ;ras基因阳性 2例 ,阳性率 1 6 .7% ;食管癌组与癌旁组织组及食管炎组分别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38例食管癌端粒酶和ras基因突变存在显著相关性 (χ2 =1 1 .4 ,P <0 .0 0 5) ;端粒酶及ras基因与食管癌发生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及ras基因突变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食管癌的诊断指标 ,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发现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瘢痕疙瘩组织中有高表达。目的:拟进一步验证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催化亚单位、bcl-2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瘢痕疙瘩发生、发展中的意义。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5—03/2006-0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整形外科完成。对象:实验标本取自8例瘢痕疙瘩标本和8例正常皮肤标本。提供者对实验知情同意。方法:取瘢痕疙瘩边缘突起发红的部分,按组织块法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取第三四代的细胞用于实验。主要观察指标:用PCR-ELISA方法测定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活性;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bcl-2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PCR-ELISA结果表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括性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和bcl-2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有较强的表达.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表达较弱.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结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推测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高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上皮来源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上皮来源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方法,对上皮来源的120例恶性肿瘤,60例良性肿瘤和40例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120例恶性肿瘤中,110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1.6%;60例良性肿瘤中,3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40例癌旁组织中,10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25%,结论: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端粒酶是灵敏的恶性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端粒酶hTRT mRNA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病变组织中的hTRT mRNA的表达水平,标本取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理室1980年至2000年的病理标本,其中口腔鳞癌46例、非典型增生18例、单纯性增生5例、肿瘤周围邻近组织5例、正常口腔黏膜2例,共76例口腔病理标本。结果80.5%鳞癌(37/46)、55.6%非典型增生(10/18)、20%单纯性增生(1/5)、20%肿瘤周围邻近组织(1/5)、0%正常口腔黏膜(0/2),端粒酶hTRTmRNA显示阳性表达。其中口腔鳞癌与非典型增生之间端粒酶hTRT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非典型增生与轻度及中度非典型增生之间端粒酶hTRT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鳞癌各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端粒酶hTRTmRNA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均有表达,端粒酶活性的激活可能发生在口腔癌前病变晚期,其活性的激活是口腔癌前病变恶变及恶性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神经上皮源性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 采用改良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新鲜冻存的78例颅内常见肿瘤和5例正常人脑组织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颅内常见感性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率为79%(42/53),良性肿瘤的表达率则为8%(2/25),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正常人脑组织标本均为阴性。星形细胞瘤的端粒酶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Ⅰ-Ⅱ级(65%)和Ⅲ-Ⅳ级有(100%)的星形细胞瘤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端粒酶在颅内常见良、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但阳性率不同,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