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今  刘福明 《江苏中医药》2023,55(11):10-13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临床亟需解决的医学难题,《难经》中“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思想为从营卫角度论治慢性心衰提供了理论依据。营卫二气与心体、心脉、心神关系密切,营卫病机贯穿于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营卫虚损,心脉失养;营卫不畅,气液失宣;营血衰少,玄府闭塞。临证之时,应根据病情缓急及病理因素偏重的不同,从益营卫、畅营卫、和营卫三个角度入手,恢复营卫之承制调平以治疗慢性心衰。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孙娟娟  包可  温雅  唐赛雪 《河北中医》2023,(8):1383-1386+1391
基于《内经》营卫理论阐述营卫与卒中、营卫与不寐、营卫与卒中后失眠(PSI)的关系,探讨基于营卫理论指导下PSI的诊治。病后体虚、营卫失和是PSI的发病关键。分析PSI的方药、针灸治疗原则及辨证分型,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科学防治。  相似文献   

3.
从发生学观点探讨营卫之气产生的演进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生学观点研究,营卫二气均同源于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化演于中、下焦,上达上焦心肺以输布。营卫二气均行于脉中,但卫气,可行于脉中,亦可散在于脉外,亦可随营气而运行至全身各处。在脉中,营卫二气不独立存在,而是以混合乏清气存在。只有当卫气逸出脉外,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独立的营、卫二气存在。营卫二气的病理根本,在于营卫二气虚引起的营卫失调。  相似文献   

4.
营卫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卫理论的核心要素在《黄帝内经》的多篇文章中论及,其功能及营卫失调涉及的病证表现多样。本文对《内经》“营卫”生理功能、营卫失调病机与证候特点进行研究梳理,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质量。随着人们对中医认识的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已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疗法。营卫与心密切相关,营卫的化生、运行离不开脾。中医认为脾虚失运,营卫运行失常,内生痰浊,痰瘀互结,心血瘀阻;或营卫虚损,损及心气血阴阳,均可导致冠心病的发生。中医药具有辨证论治、不良反应小、作用缓慢长效、整体调控、无明显药物依赖性等优点,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潜在疗法。因此,从脾入手调和营卫,恢复营卫功能,可以有效防治冠心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李晓燕教授从营卫论治老年失眠的临床经验。方法:以中医营卫与寤寐理论为依据,阐述营卫与寤寐的生理病理关系。通过搜集整理门诊病案,分析总结李老师论治老年失眠的思想及用药经验,并附验案佐证。结果:营卫与寤寐关系密切,一是以卫气为主导的寤寐生理关系,二是以阳盛阴衰为基本病机的老年失眠。李晓燕教授基于营卫失和导致失眠的重要病机,在治疗老年失眠时,以调和营卫为先,配合补、引、清等中医治法,主次兼顾,治疗老年不寐。结论:李晓燕教授以营卫为先论治老年失眠,临床特色突出,疗效颇佳,其经验值得我辈认真研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桂枝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在麻黄汤中用桂枝不仅增强麻黄发汗作用,而且通过调和营卫,使风寒去,营卫和。外邪不得复入。桂枝汤中用桂枝,既可发汗,又能调和营卫,以治“营弱卫强”之太阳中风;大青龙汤中麻黄用量为麻黄汤之倍,但不倍桂枝,而加生姜、大枣助桂枝调和营卫。  相似文献   

8.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析“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中医学含义,阐述营卫与心的生理、病理及心系病证的关系。其不言补心气,滋心阴,而言调营卫,为治疗心系病证提供新理论、开拓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冯则怡 《新中医》2005,37(1):87-87
调和营卫乃临证常用之法。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乃调和营卫常用之对药,笔者临证根据病情也惯用其他对药调和营卫,应用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营卫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难经·三十二难》说:“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张仲景在全面继承和发展《内经》、《难经》有关营卫理论的基础上,把营卫之气的盛衰与脾胃功能联系起来,而且对营卫不和的种种表现,作了详尽论述,确立了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方法。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被后世医家誉为“群方之魁。”其临床应用涉猎广泛,然又各悟新意,细究之,可得出营卫不和不限于太阳中风证,桂枝汤亦不仅仅是解表剂的中肯理论。笔者在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中,运用其调和营卫法,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不揣冒昧,探讨于后,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