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实践,总结其优越性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方法 调查实施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对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满意度、对社区家庭医生的医疗水平及服务态度的评价以及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存在的问题及看法.与未实施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的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进行对比.结果 实施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居民对社区医生的服务态度较为满意,但对医疗水平较为不满.实施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居民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要远高于未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居民.结论 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彭艳英 《上海医药》2012,(22):25-26
家庭医生责任制是以契约式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协调、可及性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倡导社区首诊,是改变医生坐诊模式、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重要途径。2011年金山区朱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试点单位,通过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已经建立起了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契约式服务新格局,为社区居民提供全天候的健康管理服务,但在实施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过程中,也碰到了许多困难和瓶颈,现将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家庭医生制度在国际上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基层医疗制度.目前,国内的家庭医生制度尚处在起步阶段.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徐汇区首批试点单位,正在推行全人群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然而,根据中心的人力资源状况,无法单纯依靠全科团队来开展全人群家庭医生服务.中心通过建立以全体全科医生为服务主体,公共卫生人员、社区护士、社区医疗资源为支撑团队的服务体系,履行签约、建档、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转诊、健康咨询、健康评估等多项服务承诺.在初步探索过程中,实现了近40%的家庭医生服务覆盖率,在合理就医、按需转诊、满足居民家庭病床需求和健康咨询需求、扩大慢性病管理覆盖面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利用现代媒介实现家庭医生与居民的沟通、服务、慢性病双向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在提升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内涵、对签约居民实施健康评估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服务与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张峻 《上海医药》2014,(12):17-20
目的: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以体质辨识为抓手,在家庭医生责任制模式中引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功能,推进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开展。方法:在现有家庭医生责任制模式中,建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管理、宣传和健康管理机制,为签约居民开展体质辨识,根据辨识结果将人群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3种,提供不同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结果:初步形成家庭医生责任制模式中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运行方法,形成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和中医师分工合作机制。结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符合经济、适用、有效、覆盖面广的社区卫生服务要求,与家庭医生责任制结合将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内涵,符合社区卫生改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合肥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情况,探讨社区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意愿的影响因素,为家庭医生服务的推进提供政策性建议。方法 2016年3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合肥市480名社区居民进行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医生签约意愿情况、家庭医生服务内容需求、家庭医生的信任度的调查。结果 46.04%的社区居民不熟悉家庭医生政策;47.50%的社区居民有签约意愿;不同的年龄、婚姻状况、医保类型、月收入、慢性病程间的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签约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50%的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信任。结论 合肥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知有待加强;应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的服务,对社区居民进行饮食、运动指导,增加对疾病的管理,能提高居民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6.
刘德奇 《上海医药》2012,33(8):21-22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知信行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四川北路社区永美居委的居民进行随机调查。结果:72.20%的居民认为家庭医生只有经过全科医学培训并通过考核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家庭医生的服务应包括健康保健、疾病预防、定期体检、心理咨询、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有46.30%的居民认为家庭医生是上门看病,22.80%居民将视病情选择家庭医生首诊服务。结论: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在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向社区居民进行相关宣传,以此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逐步实现医疗模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家庭医生制度是上海医改的重要内容,依据国际标准,每名全科医生可以为2 000~3 000人提供医疗服务.全科医生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已是公认的事实.本文对上海市闵行区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健康服务效率、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是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发展的重要工具和助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对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签约的148名高血压病患者,采用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在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后,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治疗4个维度评分均较签约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有利于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了解和满意度,以及对家庭医生制服务需求,为今后制定家庭医生制服务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创维社区为本次调查的研究现场,采用自编家庭医生制服务知晓率及满意度,随机抽取1000名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私人医生,有事及时咨询占90.9%;医疗服务更便捷占74.8%;固定医生提供慢性病管理占72.6%;医保支付比例更少占100.0%;基本药品配备足够占64.6%;一次药品配给周期更长占76.2%;有效转诊(专家门诊、住院)占68.8%;社区一站式付费占87.5%;免费居家上门服务占67.7%;说明在1000名调查对象中,对预约门诊的需求几乎占到了90.9%,居民对家庭医生有事及时咨询有一定需求;社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及认知情况:坚持规律运动(每周4d以上,每天30分钟)占48.8%;坚持低盐饮食(每天<6g)64.3%;坚持低脂饮食(不食油炸、高脂肪摄入较少)58.2%;经常主动关心了解健康知识39.1%;按医嘱服药(依从性高)80.2%;精神压力较少(对健康满意,没有生活压力等)47.1%;睡眠良好(每天>6h睡眠)51.5%。结论应更注重宣传工作的效果,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社区家庭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消除社区居民的疑虑,通过家庭医生首诊,使患者逐步适应预约诊疗,并得到必要的分级诊疗,能更好地提升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资讯纵览     
《中国乡村医药》2008,15(2):5-6
北京市今年将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从2008年起,北京市社区卫生工作要建立服务团队,成员主要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三类人员组成。各区县根据所辖区域的行政区划、常住人口状况、服务的功能与任务等实际情况,确定服务团队的数量和人员组成。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将100%覆盖社区全体居民,建立"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对辖区进行网格化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广东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社区药学服务的政策和开展现状的探索,促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背景下社区药学服务的发展。方法:文献法对广东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社区药学服务的政策和现状进行梳理,实地调查法现场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社区药学服务的开展情况。结果:广东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无论从政策还是实际操作上社区药学服务项目都缺失严重,远远不能达到居民的药学服务需求。开展的社区药学服务大部分仍以基础的药学服务为主。部分地区在延伸药学服务形式以及药学服务团队的上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结论:在社区开展药学服务是居民和医生的共同需求,广东省积极开展社区药学服务,但存在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另外,药学服务团队与家庭医生团队缺乏联动,绩效评估标准没有形成,造成资源浪费管理混乱。进一步提升社区药学服务,药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政府的重视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是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基层试点单位的视角,介绍了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做法和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妥艳艳  洪兰  严伟民 《上海医药》2015,(7):66-68,71
通过对上海市部分社区居民开展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调查,了解他们对家庭医生制度的看法,为更好地推进家庭医生制度提供参考。采用非随机抽样法,在中心繁华城区、较繁华城区和郊区社区共发放问卷320份,并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上海市部分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度不高,接受过家庭医生服务的比例较低,对其服务满意度一般。需要进一步扩大宣传,提高家庭医生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古巴先进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对比嘉善县陶庄镇卫生院实行的家庭医生签约责任制服务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与意见。方法 2014年9月采用各类人群目的抽样法,在陶庄镇湖滨村选取120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于家庭医生的接受情况。结果愿意续约的居民有78人(65.0%),还是心存顾虑25人(20.8%),不愿意签约17人(14.2%)。心存疑虑与不愿意签约的原因以影响自由度选择最多,其次是担心延误治疗、担心误诊。结论中国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仍需不断探索,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医院要完善工作机制,医生要提高工作能力,在群众中也要加大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5.
<正>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处于卫生服务的金字塔底层,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北美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的临床医学学科[1,2]。在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全科家庭医生责任制度,对居民的健康进行科学管理,并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将居民在社区和上级医院就诊的医疗信息及时补充和更新,掌握居民的健康状况[3-5]。家庭医生式服务在北京地区广泛开展。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式服务由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责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务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效果。方法分析我社区慢性病患者200例资料,根据家庭医生责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务实施前后进行评分。结果居家保健服务实施后自我效能评分、治疗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居家保健服务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医生责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务在社区慢性病患者中应用后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于慢性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上海市奉贤区西渡街道辖区内的签约居民进行签约家庭医生知晓情况的全覆盖式调查,推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情况。方法 :于2021年1月选取上海市奉贤区西渡街道辖区内的签约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AI智能语音电话助手拨打签约居民的手机或固定电话,电话应答的内容经录音后统一进行数据采集并导出。结果 :62.7%的居民知晓自己的签约家庭医生,年龄、签约时长、慢性病病种数和是否为重点人群是对签约家庭医生知晓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应通过诸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新闻媒体等渠道开展有效宣传,进一步提升居民对家庭医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的知晓率,提升就医获得感。在后续的工作中可扩大AI智能语音电话助手的应用范围,提升签约服务效能,发挥社区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度及相关改进策略。方法:随机对2020年1月—2020年7月在东莞市沙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就诊的263例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居民一般资料、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情况、签约情况及影响居民签约的因素等内容。结果:调查263例社区居民中有225例(85.55%)知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其中171例(65.02%)签约。签约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熟悉程度明显优于未签约者,患有慢性病者、医保人员占比明显高于未签约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因素有居民是否有慢性疾病、是否为医保人员、是否了解家庭医生服务、家庭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P<0.05)。结论:东莞市沙田镇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程度较高,但认知深度稍有缺乏,签约率有待提升。需不断完善签约服务内涵,并广而宣之。  相似文献   

19.
探讨当前新医改背景下我国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国情、民情制订可行、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家庭医生制服务更加规范、科学、实用,得到社区居民的拥护和爱戴,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双向转诊模式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有效提高双向转诊率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0月太原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患者家庭医生开具转诊单向其对口支援的三级医院上转的内科患者50例为观察组,选取该社区无签约家庭医生由普通社区全科医生上转的内科患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双向转诊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双向转诊的满意度,评价以家庭医生为纽带、实施双向转诊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对双向转诊的总体满意度高(t=11.8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对社区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认可度与服务态度、药物使用的便利情况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对医保因素、社区医疗环境的认可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基于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双向转诊模式可提高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与服务态度的认可度,提高药物使用的便利度,为患者提供了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有利于双向转诊的实施;而进一步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是促进双向转诊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