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的锁骨骨折病人10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50例选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50例选择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记录2组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的麻醉效果(100.0%)优于Ⅱ组的麻醉效果(72.0%)(P<0.05),2组病人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2组病人均未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 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麻醉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神经阻滞方式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1年8月-2013年7月我院96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32例,A组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采用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三组麻醉效果。结果C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显著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或颈丛神经阻滞,是锁骨骨折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比较四种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应用于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60例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分成四组,第一组为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40例;第二组为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40例;第三组为颈5横突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40例;第四组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40例。结果第二组的麻醉效果明显差于其他三组(P0.05),第一组的麻醉效果明显差于第三组和第四组(P0.05),第三组和第四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第四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0.05),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的麻醉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5横突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好,而且并发症明显低于臂丛、颈丛及联合麻醉的神经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4.
张建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6):790-791
目的观察臂丛肌间沟法加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不同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混合液(含1:20万U肾上腺素),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结果试验组中麻醉效果为优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5)。结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或颈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深丛辅助肌间沟麻醉应用于锁骨手术较单纯肌间沟麻醉的优势。方法:选择锁骨手术患者60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肌间沟阻滞组,观察组采用颈深丛辅助肌间沟阻滞。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患者出现麻醉阻滞不全5例,占16.7%,其中1例阻滞不全较为明显,继而改为全身麻醉后手术;观察组仅出现1例麻醉阻滞不全,占3.3%,两组麻醉阻滞不全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1例气胸,1例后返神经麻痹,观察组未见并发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深从辅助肌间沟麻醉应用于锁骨手术明显优于单纯肌间沟阻滞,麻醉效果更充分,阻滞更完善,相对麻醉量更少,提高了麻醉安全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姜维 《实用全科医学》2004,2(5):405-406
目的 探讨肩、锁部位手术麻醉的较好方法。方法  76例病人分对照组 (30例 )和实验组 (46例 )分别用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和肌间沟臂丛复合颈丛阻滞法 ,比较麻醉效果。结果 实验组麻醉效果Ⅰ级达 82 .9% ,远远高于对照组 (40 % )。结论 肌间沟臂丛复合颈丛阻滞是肩、锁部位手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31例:A组行单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神经阻滞液20m L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神经阻滞液20m L和15m L。神经阻滞液含1%利多卡因和0.4%罗哌卡因。记录颈浅丛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5分钟后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神经阻滞完善率及麻醉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安全,手术区域神经阻滞完善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观察其与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 100例锁骨骨折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A组):n=50.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B组)n=50.A组:行斜角肌间臂丛阻滞,注药的同时压迫穿刺针下方的肌间沟,促使药液向头侧扩散,注入0.375%罗哌卡因20-25ml;B组:采用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①先行斜角肌间臂丛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15ml~20ml;②再行颈深、浅神经丛阻滞: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4ml和5ml.结果 麻醉效果,观察组有效率98%,对照组98%,二组无明显差异.副作用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应用麻醉效果好,副作用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锁骨骨折神经阻滞的有效方法。方法 锁骨骨折100例分为两组,Ⅰ级50例C4点颈深,颈浅丛阻滞,Ⅱ组50例行颈丛肌间沟穿刺法阻滞。结果 Ⅰ组60%病人麻醉效果满意,Ⅱ组98%病人麻醉效果满意。结论颈丛肌间沟穿刺法阻滞可同时阻滞颈丛和臂丛,范围可达C3-T2,完全满足锁骨骨折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申黎光  苗颖  郑涛  贺菲 《海南医学》2007,18(6):80-80,4
目的 观察臂丛(肌间沟)与颈浅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采用2%利多卡因加0.75%布比卡因及1:20万u肾上腺素混合液,先行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效果确切后,再作同侧颈浅丛阻滞.结果 44例病人均获得麻醉效果,2例因疼痛剧烈以氯胺酮完成手术,成功率为95.6%.结论 锁骨骨折手术所经区域受颈丛及臂丛神经双重支配,单纯的臂丛神经阻滞或局部麻醉很难达到完全的镇痛效果,甚至造成麻醉失效,故锁骨骨折手术内固定麻醉时,采用臂丛阻滞加同时阻滞同侧的颈浅丛,大大提高了麻醉效果,此法操作简单,易于管理.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麻醉安全有效的阻滞方法.方法 518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2组,Ⅰ组为单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肌间沟阻滞法,肘以下手术采用腋路阻滞法,1次完全注入局麻药40 mL; Ⅱ组为两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采用肌间沟加颈丛神经阻滞(C4),以肌间沟臂丛阻滞为主,肌间沟注射局麻药25mL,颈丛神经阻滞15 mL,肘以下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臂丛阻滞,以腋路臂丛阻滞为主,腋路注射局麻药混合液25 mL,肌间沟注射15mL,观察麻醉效果、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Ⅰ组神经阻滞成功率86.48%,明显低于Ⅱ组(96.91%),有3例改全麻插管完成手术;Ⅰ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Ⅱ组;Ⅱ组术中血压、心率变化较Ⅰ组平稳(P<0.05).结论 上肢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或肌间沟加颈丛两点阻滞法,能保证麻醉效果,成功率高,并且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高华  朱立国 《安徽医学》2013,34(3):311-312
目的观察不同神经阻滞方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68例,ASA I~Ⅱ级,肌间沟解剖定位清楚,随机分为2组,Ⅰ组为颈丛、臂丛两点法联合阻滞,Ⅱ组为肌间沟臂丛顶点法阻滞。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与Ⅰ组相比较,Ⅱ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同样确切,无特殊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肌间沟臂丛顶点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患者与颈丛、臂丛两点法联合阻滞相比较,麻醉效果同样确切,在临床操作上具有更简单易行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肩锁关节脱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记录镇痛等级、生命体征、并发症.结果:镇痛效果Ⅰ组有效率为60%,Ⅱ组为9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生命体征,Ⅰ组患者BP、HR术中较术前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中Ⅱ组BP、HR较Ⅰ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锁关节脱位手术镇痛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朱明刚 《基层医学论坛》2013,(4):517+519-517,519
由于神经分布特点,单纯颈丛阻滞或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颈肩部手术可能麻醉效果不满意,须复合局麻或全麻才能完成手术。我科于近年来采用颈浅丛神经阻滞加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麻醉,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锁骨骨折手术的三种神经阻滞麻醉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各种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66例锁骨骨折手术病人分为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组I,肌间沟复合颈浅丛组II,高位肌间沟组(颈臂丛组)Ⅲ,每组22例,采用不同的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混合液30mL。结果:各组的优良率有差异,并发症发生率稍有差异。结论:肌间沟臂丛法复合颈浅丛组效果优于其它两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35-137+14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C6单点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择期行锁骨手术患者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龄18~70岁,ASAⅠ~Ⅱ级,分为传统肌间沟臂丛+颈浅丛两点神经阻滞法(C组)与超声引导下C6单点肌间沟臂丛+颈浅丛阻滞法(U组),每组40例,以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分别行肌间沟臂丛神经(10 mL)及颈浅丛阻滞(10 mL)。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效果,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U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C组(P0.05);U组术中VAS评分低于C组,且U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C组(7.5%vs 22.5%,P0.05)。结论 与传统的两点法神经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C6单点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操作时间短、麻醉起效快、效果确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的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方式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锁骨骨折手术患者共60例,抽签平均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研究组),A组予以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B组予以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B组VAS评分为0分15例、0~3分12例、4~6分3例,平均VAS分为(1.1±0.4)分,明显高于A组平均VAS分(P〈0.05)。B组麻醉效果为优20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93.3%,明显高于A组的73.3%(P〈0.05)。结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实用性、安全性强,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刘永军 《中外医疗》2013,(27):56-57
目的对比分析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和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法 ,探讨其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组采用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方法,行斜角肌间臂丛阻滞,注药的同时压迫穿刺针下方的肌间沟,促使药液向头侧扩散,注入0.375%罗哌卡因20~25 mL;对照组应用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法,先行斜角肌间臂丛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15~20 mL;再行颈深、浅神经丛阻滞: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4 mL和5 mL。结果麻醉效果,观察组有效率98%,对照组98%,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副作用较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颈深、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法相比,臂丛麻醉加压迫穿刺针下方肌间沟麻醉方法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时,麻醉效果较好,无明显副作用,安全可靠,其临床价值,值得被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 ,我院骨科原多行单纯颈浅丛阻滞麻醉 ,现采用颈浅丛复合肌间沟神经阻滞与并原法比较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40例均为 ASA ~ 级的锁骨骨折患者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分为两组 ,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 0例 ,年龄 1 8~ 43岁 ,麻醉术前用药为鲁米那1 0 0 mg,阿托品 0 .5 mg肌注于术前 30 min。2 麻醉方法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于手术对侧 ,充分暴露胸锁乳突肌及前中斜角肌 ,用 1 %利多卡因 0 .2 5 %布比卡因混和液 (含 1∶ 30万肾上腺素 )在肌间沟与环状软骨平面交叉处进针行肌间沟阻滞 ,患者述手臂异感回抽…  相似文献   

20.
张宜波  颜学军 《海南医学》2010,21(22):95-96
目的比较颈浅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颈浅丛联合C5或C6横突神经阻滞的效果,为锁骨骨折手术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麻醉方法。方法选取锁骨骨折病人60例(内侧1/3骨折和外侧2/3骨折各30例),分为A、B两组:A组采用颈浅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内侧1/3骨折采用颈浅丛联合C5横突神经阻滞,外侧2/3骨折采用颈浅丛联合C6横突神经阻滞。每组含内侧1/3骨折和外侧2/3骨折各15例。结果 A组成功率为60.0%,B组成功率为83.3%,B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颈浅丛联合C5横突或C6横突是一种定位简单、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