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痘疹样胃炎40例诊治小结安徽省池州地区人民医院杨斌(247100)关键词痘疹样胃炎,平胃散笔者在十余年的胃镜检查实践中,经常遇到痘疹样胃炎病例,据统计,约占胃镜检查例数的7%。临床表现多为上腹不规则隐痛,腹胀、暖气、消化不良等症状。近年来,对其中的4...  相似文献   

2.
锡类散治疗疣状胃炎7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状胃炎是痘疹状胃炎的成熟型,常持续存在而不易消失.近年来我们用锡类散治疗75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诊断标准:胃镜检查见胃粘膜有多个痘疹状隆起,隆起较高峻.中央凹陷较小而深,在病灶中央有边界清楚小的白色或棕色壁龛,壁龛周围粘膜有圈红晕;或病灶中央糜烂而覆盖血痂或厚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样坏死物.  相似文献   

3.
苏林 《光明中医》2011,26(11):2301-2301
自2010年5月至2010年8月,以自拟"胃疣汤"与电子胃镜下APC术联合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25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疣状胃炎:又称痘疹样胃炎,1990年悉尼会议又将其定义为隆起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内镜下呈扁平疣状隆起、  相似文献   

4.
平胃散加减治疗痘疹样胃炎40例杨斌近年来,笔者用平胃散加减治疗痘疹样胃炎4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系门诊和住院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其中合并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者8例,合并有萎缩性胃炎者9例,其余23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慢性浅...  相似文献   

5.
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也称痘疹性胃炎、隆起糜烂性胃炎,其特征为胃黏膜出现多个丘疹样隆起,顶部中央呈脐样凹陷,凹陷处伴或不伴糜烂,隆起周围多见红晕,以胃窦部多见[1]。中医学并无VG的病名,根据临床症  相似文献   

6.
疣状胃炎是一种内镜下呈偏平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的胃粘膜病变,乃是慢性胃炎的特殊类型,亦称慢性糜烂性胃炎或痘疹样胃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饱胀、烧心、泛酸等。本病被认为是一种高危癌前病变,故有效地治疗对其病变的恢复有重要价值。笔者在近年来的1800例胃镜受检者中发现本病147例,占受检总人数的8.2%,其中50例接受消疣汤治疗,获效良好,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孟繁英 《天津中医药》1997,14(6):283-284
疣状胃炎(VG)是一种在内镜下有特征性改变的胃粘膜病变,它是1990年悉尼国际胃肠病大会确认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之一,又称慢性糜烂型胃炎,痘疹样胃炎.近年来中医运用结合微观辨证治疗VG取得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疣状胃炎58例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状胃炎是指胃黏膜表面以很多结节状痘疹状突起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隆起糜烂性胃炎,这是由黏膜面浅表性坏死引起的糜烂所致。为了探讨疣状胃炎病变特点及良性增生之间的关系,笔者对58例胃内疣状病变进行了内镜下形态及病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痘疹样胃炎,即疣状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好发于胃窦部与胃体下部轻度肥大的黏膜皱襞上。未成熟型的隆起形病变因组织水肿造成,病变可在数日至3个月内消失,故又称为消失型。成熟型的隆起形病变因纤维化造成,可持续存在,不易消退。  相似文献   

10.
康胃饮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起糜烂性胃炎是根据胃炎悉尼系统新分类而命名,又称疣状胃炎、痘疹样胃炎等.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出现弥漫性、多个疣状、膨大皱壁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部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但常可伴有大小相仿的红斑,以胃窦部多见[1];本病容易伴发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有癌变可能[2].我科自2004年6月~2008年8月采用自拟康胃饮治疗,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它常和消化性溃疡,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等伴发,也可单独发生。本文就糜烂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也称痘疹性胃炎,隆起糜烂性胃炎,临床表现以中上腹痛,嗳气、恶心、呕吐、饱胀、泛酸、烧心、食欲不振为主。其特征为胃黏膜出现多个丘疹样隆起,顶部中央呈脐样凹陷,凹陷处伴或不伴糜烂,隆起周围多见红晕,以胃窦部多见。目前现代医学对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清楚,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2)免疫机制异常;(3)高酸分泌。  相似文献   

13.
疣状胃炎(verrucous gastritis,VG)又称痘疹样胃炎,属慢性糜烂性胃炎中的一种,临床常见,又难以治愈。本院消化科采用自拟中药消疣煎配合内镜下热极治疗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热极联合健脾和胃中药治疗完全型疣状胃炎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状胃炎(Verrucous Gastritis,VG)是特殊类型的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疮样胃炎,其完全型(成熟型)胃黏膜隆起主要为组织增生所致,内镜下形态特征为隆起的起始部较陡,隆起较高,顶部脐样凹陷小而深,或脐样凹陷消失而呈息肉样。  相似文献   

15.
<正>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以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如上腹隐痛、反酸、餐后饱胀、食欲减退等为主,属于慢性胃炎的一个分型,其病程进展介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之间,发病率较高,在慢性胃炎中所占比例为42.3%[1]。CEG是在慢性胃炎的病变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又称疣状胃炎、痘疹状胃炎或慢性胃炎伴糜烂,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6.
抗幽门螺杆菌联合热极治疗疣状胃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状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胃炎,又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隆起糜烂型),旧称为痘疹性胃炎等。该病发病机制及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案也不统一。目前认为疣状胃炎有癌变的倾向,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密切相关。2002年1月-2006年1月,本院采用抗H.pylori联合热极治疗疣状胃炎患者4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痘疹状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或疣状胃炎,是一种在内窥镜、X线和组织学上都具有特征性改变的胃黏膜病变。近年来不少学者将其列入特殊类型胃炎。本病的病因病机尚不明了,综合学者的分析认为与胃酸过高、组织再生过度、胃黏膜内IgE细胞增多以及变态反应有关,一般目前认为痘疹状变化是由于多种原因损害了胃黏膜,破坏或损伤了腺颈细胞,结果幽门腺或胃小凹上皮孤立性增生,形成黏膜隆起。本病最早在1933年由Hemming等作了放射学上的诊断。随着胃镜的普遍应用,发现本病并不罕见。笔者在近年来的1 600例胃镜受检者中发现本病137例,占受检总人数的8.7%,与各地资料上报道病例基本相同。 1 一般资料 137例被诊断为痘疹状胃炎患者,其中男性79例(67.6%),女性58例(42.4%);年龄20~75岁,以38~50岁为主(占68%左右);经过病理切片等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并发者39例(28.5%),进展期胃癌并发者12例(8.7%)。 2 临床表现 137例患者中绝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胀痛感,占76%左右;伴恶心泛酸者35例(25.5%);胃脘灼热、口干口苦、大便不调者26例(19%);发现黑便者15例(11...  相似文献   

18.
疣状胃炎是慢性胃炎的特殊类型,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病理变化的独立型胃炎,按其形态特征和病理演变可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完全型(或成熟型)多由不完全型转变而来,隆起病灶主要为组织增生而致,不易消退,内镜下形态特征为隆起起始部较陡、隆起较高,顶部脐样凹陷小而深,或脐样凹陷消失而呈息肉样.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4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疣状胃炎 (又称痘疹样胃炎 )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病变的疾病。 1998年 6月~ 1999年 6月 ,我们对 78例疣状胃炎患者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西医治疗 ,并作了疗效比较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 ,全部经胃镜检查证实 ,典型病灶表现为胃粘膜上形成脐窝状凹陷的隆起性病变。在病灶处多点取活检 ,其中 2 0例做透射电镜观察 ,同时做幽门螺杆菌 (HP)检测 (快速尿素酶法和病理甲苯胺蓝染色法 )。采用掷骰子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38例 ,男 2 3例 ,女15例 ;年龄 2 2~ 6 8岁 ,平均 49岁 ;病程 3~ 12年 ,平均 5年。…  相似文献   

20.
<正>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样胃炎,常具有饭后饱胀、返酸、嗳气、无规律腹痛及消化不良症状。我们采用乌贼骨粉、白及粉配合西药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55例患者均经胃镜证实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其中男34例,女21例;年龄31~56岁,平均42.3岁;无心、肺、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无服用非甾体类或激素类药物史;病程1~3个月。将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