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首先由Caplan于1980年提出,约占脑梗死7.6%[1]。TOBS是因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直径2cm范围内的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交叉部位的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现将TOBS3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998年9月-2007年12月本院诊治该类患者1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征,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对我院于2008年6月—2011年4月期间收治的25例TOBS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波动性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基底动脉尖供血区的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梗死。结论:TOBS具有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较特异,大多病情凶险,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应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钠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治疗方法和疗效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5~2013年收治的4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钠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并观察疗效。结论:早期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行头颅MR检查确诊本病,尽早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钠治疗可减少TOBS患者的致残率,同时对于凝血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督益髓针法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眩晕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对TCD相关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58例TOBS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治疗组采用通督益髓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为86.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CD基底动脉各项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CD基底动脉各项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益髓针法能改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最早由Caplan[1]报道并命名的,是由于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病情危重,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积极地综合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我科于2006年至2009年收治TOBS1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自1980年Caplan[1]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相继均有病例报道。我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共收治16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现对其总结、分析如下。一般资料16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6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病史9例,高血脂7例,房颤2例。临床表现:起病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14例;意识  相似文献   

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一种特殊表现的脑血管病,病变累及基底动脉顶端2cm范围内的5条血管(2条大脑后动脉、2条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系基底动脉尖部分缺血或闭塞所致血液循环障碍,以致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有不同程度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15例TOBS患者资料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病特点、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结合枕三经排刺法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用醒脑开窍结合枕三经排刺法,对照组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果:观察组治疗后VSI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结合枕三经排刺法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因素。方法收集32例诊断明确的TOBS患者临床资料,治疗30d预后不良的相关性因素。结果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眼球运动障碍为主;磁共振弥散加权扫描(DWI)能准确显示TOBS梗死病灶部位及数目,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直接反应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情况。受累病变的数量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TOBS临床表现多样,早诊断、早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受累病变的数量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ay syndrome,TOBS)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预后。方法:对19例确诊为TOBS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的主要病因为血栓形成,危险因素以高血压最常见,临床特点多样化,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为主,头颅MRI为TOBS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结论:TOBS的预后较差,但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有效的治疗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道的一种特殊表现的脑血管疾病,系基底动脉顶端2cm范围以内,5条动脉(2条大脑后动脉、2条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的分叉部位缺血或闭塞所致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丘脑、中脑、小脑、枕颞叶有不同程度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虽然本综合征已从椎基底动脉缺血区分出来,但以眩晕为首发症状较常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NIHSS评分、GC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搜集26例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住院患者,入院72h内行NIHSS、GCS评分,出院30d随访,评估预后转归的预测因素。结果入院时NIHSS〈14分10例,NIHSS≥14分16例,GCS〈10分11例,GCS≥10分15例。出院30d回访,死亡6例,严重残障11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65.4%。结论病初意识障碍、栓塞性发病机制、病灶累及幕上及幕下者提示预后不良,NIHSS、GCS评分是重要的预测预后指标。以量化评估模式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进行评估,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猛  于涛  章颖 《河南中医》2014,(4):632-63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ofthebasilarsyndrome,TOBS)是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即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主干顶端)缺血或闭塞所致血液循环障碍,以中脑、丘脑、小脑、枕叶、颞叶有不同程度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急性起病,有脑干、间脑和大脑后动脉支配区的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缺血性病灶的症状和体征;头颅CT/MRI见基底动脉尖部5条血管2条以上血管供血区梗死灶等为本病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TOB区局部解剖的特点,此区血液循环障碍常出现2个或2个以上梗死灶,且临床表现多样。其主要病因为脑栓塞,其他为心脏病史、脑卒中史、糖尿病史,血流变学改变也是其原因之一。其具有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临床特点。临床中,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关键。颅脑MRI成为其确诊的关键,治疗亦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现就所收治的其中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诊疗体会做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指基底动脉顶端及分出的两对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中典型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比较少见,现针对一例典型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其常见并发症,并进行综合讨论,指导临床医师更好工作,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脑梗死(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一种类型。"基底动脉尖端分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闭塞后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可伴有记忆力丧失,双侧偏盲或皮质盲"~([1])。本文就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在中药联合眼针治疗后的疗效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1病案资料患者,女,82岁。2014年12月14日15时以"突发神志  相似文献   

18.
正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双侧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组成"干"字结构发生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症候群。本病属中医学"中风病"范畴,多在气血阴阳失衡基础上忧思恼怒、气候变化、久病体虚等引起气血逆乱、上犯脑窍而发。笔者收治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MRI检查资料。结果:眩晕、呕吐起病13例,意识障碍12例,瞳孔不等大12例,眼外肌麻痹13例.不全或完全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13例。CT或MRI发现后循环区多灶性脑梗死。结论:基底动脉尖及其分支供血区域大,梗死后表现为多病灶症状,CT可除外出血病变.MRI是明确诊断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护理干预配合愈肠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惠娟 《四川中医》2007,25(6):109-110
目的:观察愈肠煎治疗配合护理干预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护理干预配合愈肠煎随证加减治疗,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16例(16%),显效35例(35%),有效38例(38%),无效11例(11%),总有效率为89%。结论:护理干预配合愈肠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