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邹云雯  王铁丹 《青岛医学院学报》1997,33(3):197-198,F002
目的 观察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移植修复四肢肌腱、韧带缺损及周围神经损伤共51例。手术方法:对肌腱缺损行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移植修复术,对周围神经损伤和关节韧带损伤行人发角蛋白人工腱功能重建术,对跟民地人发角蛋白人工腱“8”字缝合修补加固术。缝合方法均用可吸收缝合线行编织缝合、术后患肢用石膏制动28-42d,术后随访时间为60-390d,结果 51例手术全部成功。患  相似文献   

2.
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移植治疗晚期上臂丛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移植在治疗晚期上臂丛根性撕脱伤,重建肩外展及屈肘功能中应用的意义。②方法 肩外展功能重建的动力肌用斜方肌,屈肘功能重建的动力肌用胸大肌,中间肌腱缺损处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桥接;术后患肢石膏制动42d.③结果 16 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随访患肢肩外展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7.5% ,屈肘为93.7% .④结论 应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移植治疗晚期上臂丛根性撕脱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在跟腱断裂修复中的应用,探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跟腱断裂患者采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修复,并进行术后观察、随访,了解切口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90d~15个月,平均8个月,对患肢功能及肌力评定患肢优良率达91.7%。结论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人工肌腱代用品,用于跟腱修复疗效可靠、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4.
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在跟腱断裂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在跟腱断裂修复中的应用,探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例跟腱断裂患者采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修复,并进行术后观察、随访,了妥切口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2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90d-15个月,平均8个月,对患肢功能及肌力评定患肢优良率达91.7%。结论 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人工肌腱代用品,用于跟腱修复疗效可靠、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对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移植后肌腱粘连情况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方法以雄性成年鸡的趾深屈肌腱为实验模型,切除第二趾骨段相当于A2-A4滑车间趾深屈肌腱0.5cm,实验组用人发角蛋白人工腱(HHKAT)行肌腱移植,对照组用普通人发腱移植,分别于术后2、4、6、8周取材做大体病理观察,屈趾度及肌腱滑动度测量以及组织学观察,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移植肌腱滑动功能及屈趾活动好,且粘连程度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织学显示肌腱修复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①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移植后肌腱粘连程度较普通人发腱轻微.②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移植后修复主要依靠"外源性愈合方式",肌腱滑动功能主要依赖术后早期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6.
我院骨科自1996年4月起应用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移植修复韧带,肌腱损伤共3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的来源和性能本组应用的人发角蛋白人工腱是由王铁丹教授等于1995年7月在原109HH人工腱的基础上开发研制的,该腱是针对人发角蛋白特殊化学结构,对人发进行了序贯的,不同程度的特殊控制性的生物化学处理,使其具备了以下优点:(1)抗原性小,  相似文献   

7.
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材料的组织相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及其生物特性。②方法 行鼠脊柱两侧埋植试验,对不同埋植物引起的局部反应进行比较。对68例接受了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材料移植的病人进行观察、随访,了解其切口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对23 例行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移植病人进行术前及术后的免疫学指标检测并进行比较。③结果 埋植试验显示,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材料对机体组织的刺激性小于正常人发(t= 3.803~7.605,P< 0.05)。68 例病人中62 例切口一期愈合,随访发现仅有2 例术后功能无明显改善,有效率为97.1% .23例病人手术前后的免疫学指标无明显变化(t= 0.01~1.33,P> 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t= 0.02~2.01,P> 0.05)。④结论 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材料对机体的刺激性小,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冯仕华  陈转  郑开达 《吉林医学》2012,33(23):5043-5044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四肢动静脉损伤和腕掌、背部静脉在断指再植的实用性。方法:应用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四肢动静脉缺损25例及腕掌、背侧静脉修复手指动静脉缺损23例。结果:25例应用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四肢大血管缺损的患者术后患肢全部成活,其中1例窝静脉损伤,经大隐静脉移植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修复,术后患肢成活,2例患者远期出现患肢缺血性挛缩,22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基本恢复;23例取腕掌、背侧静脉修复手指动静脉缺损患者,21例患指成活,术后患指大部分功能恢复,3例远期部分患指有不同程度肌肉萎缩,2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探查修复失败,行残端缝合术。结论:自体大隐静脉是修复四肢主干动静脉缺损的最佳取材物,具有取材方便、手术吻合的血管通畅率高;腕掌、背侧静脉与手指动静脉管径相符,取材方便,术后血管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9.
人工腱手术是目前骨科临床上治疗肌腱缺损及功能重建的有效方法之一。自 2 0世纪 70年代人工腱发明以来 ,目前已发展到第 3代 ,即人发角蛋白人工腱。此种人工腱优点是 :固定牢固 ,取材方便 ,排斥性小 ,避免自身组织损伤。1995年至今 ,我院共施行此类手术 6 8例 ,有效率达 96 .7%。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 8例 ,男 5 2例 ,女 16例 ;年龄 18~ 6 9岁 ,平均37.6岁。其中跟腱 39例 ,上肢 13例 ,下肢 12例 ,其他部位 4例。术中解剖出相应部位肌腱近端及远端 ,人工腱连接编织缝合或肌腱吻合 ,周围用人工腱编织加固缝合。…  相似文献   

10.
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的临床应用纪淑香1万德红1赵鹏2研究证明,人发角蛋白(CQD)人工腱可完全替代传统的自体移植肌腱、同种异体移植肌腱和高分子化学合成的人工肌腱〔1,2〕。本文结合15例病人临床应用体会,探讨CQD人工腱的应用特点,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人发角蛋白(HHK)人工腱诱导自体腱形成过程中胶原原纤维形成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制备肌腱损伤动物模型,植入HHK人工腱,于术后3、6、9、12、16周取出,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 自体腱形成过程中,先后有一级、二级和三级胶原原纤维形成。结论 HHK人工腱诱导自体腱形成过程中,人工腱植入区肌腱断端和腱膜下的腱细胞去分化,分泌大量的胶原蛋白,并在细胞外生成一级胶原原纤维,再逐级融合形成二级和三级胶原原纤维,最终多数腱细胞胶原化而消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人发角蛋白人工腱(humanhairkeratinartificaltendon,HHKAT)材料在体内的可降解性及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对1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组,在脊旁肌埋藏不同处理时间的人发角蛋白人工腱试件F及Z,用正常人发O做对照,分别在2、6、12、24周取材,观察人发角蛋白的降解吸收过程及其周围的组织反应.结果动物植入实验中发现不同时间处理的材料其降解速度不同,其中降解最快的F组在24周已完全吸收,而Z组在24周只有部分降解,O组未见降解.HHKAT及人发在肌肉组织内无明显的炎症排斥反应,随着HHKAT材料的降解吸收,其周围的组织反应逐渐降低.结论本研究表明人发角蛋白人工腱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内能够被降解吸收,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调节其降解速度,是良好的肌腱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了解人工材料与肌腱细胞的相容性以及肌腱细胞在人工材料上的生长情况。②方法 将冻存复苏后的传代细胞与经50g/L戊二醛处理过的人发、正常人发、涤纶单丝缝合线3种材料联合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③结果 在3种材料中,50g/L戊二醛处理过的人发与肌腱细胞的相容性最好,有良好的吸附性,其余2种材料附着细胞较少,而且容易脱落。④结论 50g/L戊二醛处理过的人发有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肌腱细胞载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109人发角蛋白(109HH)人工腱-特制生物膜复合体植入体内的可行性。方法制备可吸收性109HH人工腱和特制的腱膜,并将人工腱-腱膜复合体或单纯人工腱植入兔体内,于不同时间点观察植入物的变化。结果109HH人工腱-特制生物膜复合体被逐渐吸收,并逐渐被正常肌腱替代,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未见瘢痕组织形成。结论该复合体植入体内是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109人发角蛋白(109HH)人工腱-特制生物膜复合体植人体内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可吸收性109HH人工腱和特制的腱膜,并将人工腱-腱膜复合体或单纯人工腱植入兔体内,于不同时间点观察植入物的变化。结果 109HH人工腱-特制生物膜复合体被逐渐吸收,并逐渐被正常肌腱替代,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未见瘢痕组织形成。结论 该复合体植人体内是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16.
人头皮毛乳头细胞体内诱导毛囊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头皮毛乳头细胞和毛囊上皮细胞在体内的相互作用,了解毛乳头细胞在体内诱导毛囊形成和调控毛囊生长发育的能力,为毛囊细胞移植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人头皮毛乳头细胞和毛囊上皮细胞共同移植到无胸腺裸鼠体内,在不同时相取材进行组织切片。H—E、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毛乳头细胞和毛囊上皮细胞在体内相互作用,首先形成不规则的混合细胞团、逐渐发展到排列规则、最终形成完整的毛囊结构,并且在移植腔上方的裸鼠皮肤内形成了毛囊结构。这些结构表达毛囊特有的角蛋白。结论 培养的毛乳头细胞与毛囊上皮细胞在裸鼠体内能形成完整的毛囊结构,同时也能诱导裸鼠角质形成细胞、形成毛囊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在体组织工程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人发角蛋白(HHK)人工腱长达10余年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了在体组织工程化肌腱的概念,即HHK人工腱及其降解产物能诱导周围组织内的成腱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腱细胞并刺激其他细胞分泌某些细胞因子参与调节,最终形成自体腱。我们在实验中还发现,HHK植入损伤骨组织、神经组织和肌组织后在原位构建出相应的组织。从而进一步提出“在体组织工程”新的理论体系。它是指可吸收性生物支架材料植入体内后,通过材料本身及其降解产物激活周围组织自身的成体干细胞分裂、增殖、分化,并在体内生理条件下与基质材料达到最佳的有机融合,并最终完成替代基质材料形成在解剖、组织学意义上与自体组织几乎完全一致的结构,从而在体内完成构建完整的组织工程化组织或器官的过程。在体组织工程不仅利用体内微环境和体内精细的调节机制“在体培养”种子细胞,消除了现行组织工程化组织或器官(传统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排斥反应、变异和功能退化及复杂的保存、运输和高额费用等问题,最重要的是更贴近临床需要。不仅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能,而且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体组织工程新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对人发角蛋白(HHK)人工腱长达10余年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了在体组织工程化肌腱的概念,即HHK人工腱及其降解产物能诱导周围组织内的成腱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腱细胞并刺激其他细胞分泌某些细胞因子参与调节,最终形成自体腱。我们在实验中还发现,HHK植入损伤骨组织、神经组织和肌组织后在原位构建出相应的组织。从而进一步提出“在体组织工程”新的理论体系。它是指可吸收性生物支架材料植入体内后.通过材料本身及其降解产物激活周围组织自身的成体干细胞分裂、增殖、分化.并在体内生理条件下与基质材料达到最佳的有机融合,并最终完成替代基质材料形成在解剖、组织学意义上与自体组织几乎完全一致的结构。从而在体内完成构建完整的组织工程化组织或器官的过程。在体组织工程不仅利用体内微环境和体内精细的调节机制“在体培养”种子细胞.消除了现行组织工程化组织或器官(传统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排斥反应、变异和功能退化及复杂的保存、运输和高额费用等问题,最重要的是更贴近临床需要。不仅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能,而且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