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张淑琴  王艳  阚耀东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2):1669-167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的比例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入选病例为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住院155例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41例、不稳定心绞痛62例,稳定性心绞52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用XS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并分类检测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比例,并计算N/L比值。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N/L比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N/L比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UAP组、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单核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淋巴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N/L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的比例、N/L比值的变化对于评估冠心病的病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增多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福  闭奇 《广西医学》2003,25(7):1120-1121
目的 :探讨白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关系。方法 :测定 4 3例AMI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 ,并与 4 3例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AMI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9 77± 8 4 1 )× 1 0 9/L比 (7 1 8± 5 2 7)× 1 0 9/L ,P <0 0 1〕 ;AMI组的中性粒细胞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6 2 4± 2 4 5 )× 1 0 9/L比 (3 81± 1 36 )× 1 0 9/L ,P <0 0 1〕。结论 :白细胞增多与AMI关系密切。动态观察白细胞的变化 ,可能成为AMI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钟萍  蔡力 《四川医学》2003,24(2):119-120
目的探讨白细胞和细胞内Ca2+与冠心病(CAD)发病的关系.方法用血液全自动分析仪进行外周血白细胞的计数与分类,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中性粒细胞内Ca2+浓度.结果CAD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又以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升高最为明显;中性粒细胞内Ca2+浓度在CAD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在CAD各组中呈现AMI组>SA组>UA组的趋势(P<0.01).结论白细胞作为组织损伤的介导者,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与冠心病的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N/L)与冠心病斑块负荷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2月住院175例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6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4例,稳定型心绞痛42例)为冠心病组,同期住院无冠心病82例患者为对照组。用Sysmex SF-3000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并分类检测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比例,并计算N/L比值。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行冠脉造影的患者采用Gensini积分法对冠心病患者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定量评估, Sullivan法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N/L比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组白细胞计数、N/L比值均高于SAP组、UAP组(P<0.05);UAP组白细胞计数、N/L值均高于SAP组(P<0.05)。白细胞计数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26,P<0.05);白细胞计数和N/L比值与CAPB积分呈正相关(r=0.354,P<0.05;r=0.435, P<0.01)。在考虑了相关因素后,进一步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白细胞计数和N/L比值是斑块负荷的独立预测因素(OR=0.12,95%CI 0.03~0.23,P<0.01),但对血管狭窄程度无此作用(P=0.067)。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N/L比值可以反映冠心病斑块负荷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白细胞计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外围血白细胞 (WBC)与脑梗死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方法 :对 2 81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 ,以WBC计数 10× 10 9·L-1为分组标准 ,大于者此数患者归入异常组 ,小于则属于正常组 ,分别就两组的WBC在 1~ 3、4~ 6、7~ 10d三个阶段进行WBC计数 ,同时统计病死率和意识 ,并作死亡与生存患者的WBC分析。结果 :WBC异常 (升高 )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WBC计数逐步升高时病死率也随着递增 ,死亡组患者的WBC计数显著高于生存组患者 ,WBC计数递增与意识状态的障碍变化严重程度存在着相关性 ,同级意识状态在不同时段的白细胞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脑梗死早期出现WBC计数升高的机制是脑损伤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后产生的应激反应 ,是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与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WBC计数与结果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WBC数增加可作为判断脑血管病预后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尿酸、胆红素、白细胞计数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于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以冠心病收入心内科的住院患者152例,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5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6例,并且选择在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入选患者血尿酸、胆红素及白细胞计数水平并比较其在各组中的变化。结果血尿酸及胆红素在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与S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与S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与AM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在AMI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SAP组及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健康对照组、SAP组及UA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及胆红素在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明显升高,白细胞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中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反应在冠心病发病机制及病程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单平台技术方法,测定33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2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绝对计数,并分别与对照组作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亚群抑制/细胞毒T细胞(CD3 CD4-CD8 )的绝对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明显低于冠心病心绞痛组,其亚群抑制/细胞毒T细胞(CD3 CD4-CD8 )的绝对计数明显低于冠心病心绞痛组。而冠心病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绝对计数出现相应减少,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存在功能失调现象。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绝对计数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糖、白细胞计数及血浆C反应蛋白(hs—CRP)测定对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432例手足口病患儿(治疗组),其中包含普通型234例,发热重型198例。于入院时和治疗3d、7d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全血白细胞计数和hs—CRP水平,并与32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入院时观察组血糖、白细胞计数、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hs-CRP阳性率明显高于血糖阳性率及白细胞数阳性率(P〈0.05);其中重型患儿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普通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3d后观察组hs-CRP、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重型患儿明显降低(P〈0.05)。治疗7d后观察组血糖、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重型患儿明显降低(P〈0.01)。Pearson相关分析示病情严重程度与空腹血糖和白细胞计数水平均呈正相关,与hs—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s—CRP可作为手足口病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用药的敏感指标,而血糖和白细胞计数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主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冠心病与无痛性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对20例正常人、20例冠心病患者及26例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了内源性洋地黄样免疫活性物质的测定,结果正常人为0.51±0.18ng/ml,冠心病组为1.04±0.49ng/ml,无痛性心肌缺血组为0.99±0.35ng/ml。冠心病组和无痛性心肌缺血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值均小于0.001。认为冠心病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是一致的。因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往往被忽视,故危险性更大,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和P-选择素(P—selection,Ps)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测定并比较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5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GR)、淋巴细胞绝对值(LY)和血浆Ps水平。结果WBC、GR和Ps水平依次为AMI组〉UAP组〉SAP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Y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WBC、GR和Ps水平高于健康者,这可以作为判断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四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B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C组)在首诊(胸痛发作4 h之内)时进行cTnI、Mb、CK-MB和hs-CRP检测,比较它们各自及联合检测时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中cTnI、Myo、CK-MB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中cTn I、Myo、CK-MB和hs-CRP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5)。cTnI、Myo、CK-MB、hs-CRP及四项指标联合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的阳性率分别为75%、82.5%、65%、87.5%和97.5%。结论 cTnI、Myo、CK-MB和hs-CRP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灵敏度,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G J Taylor  R E Katholi  K Womack  H W Moses  W T Woods 《JAMA》1992,268(11):1448-1450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angina pectoris during induced myocardial ischemia in patients who have had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omparison with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DESIGN--During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both study groups had coronary artery occlusion by the balloon dilatation catheter for 5 minutes. SETTING--A tertiary, cardiology referral center. PATIENTS--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who were undergoing angioplasty were compared with 30 patients having angioplasty 2 days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UTCOMES--Development of angina pectoris during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y was the primary end point; the ischemic response and muscle viability were assessed using both surface and intracoronary electrocardiograms and 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 RESULTS--During balloon occlusion 16 (64%) of 25 patients in the angina pectoris group developed angina. In contrast, nine (30%) of 30 patients in the thrombolysis group had angina pectoris during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infarct artery (P less than .01). The electrocardiographic response to ischemia and changes in pulmonary wedge pressure were similar in the two study groups. CONCLUSION--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silent ischemia may be the rule rather than the excep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对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症(AMI)53例(A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58例(B组)、稳定型心绞痛(SA)72例(C组)及非冠心病对照者52例(D组),分别检测、比较各组间CRP、WBC及NEU水平差异。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的CRP、WBC及NEU水平均显著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SA组及对照组(P〈0.01),AMI、UA组的3项指标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CRP及外周血WBC比健康人高,根据患者血清CRP及外周血WBC可评估临床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疾病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蛋白(IM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入选400例受试对象,分为对照组(n=144)、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n=190)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66)。抽血分离血清,采用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测定血清IMA,结果用ACB(清蛋白钴结合能力)值表示。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Hcy。比较各组ACB值和Hcy的血清浓度差异,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UA组(59.1±5.2)U/L和AMI组(52.5±3.1)U/L的ACB值明显低于对照组(65.0±5.7)U/L(P均<0.05)。UA组(17.2±5.2)μmol/L和AMI组(21.6±3.8)μmol/L的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2.4±2.0)μmol/L(P均<0.05)。UA组和AMI组的ACB值与Hcy浓度(r=-0.32和-0.68,P均<0.05)呈负相关。结论 IMA不仅有助于ACS的诊断,而且对于评估ACS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一种敏感性、特异性较好的方法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方法 :通过急性的心肌梗死组 ,心绞痛组 ,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肌钙蛋白T(TnT)水平及CK、CK MB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组人群中TnT水平CK ,CK MB对急性的心肌梗死的诊断更具有特异性。结论 :血清TnT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更具有敏感性 ,特异性 ,稳定性 ,且操作简便 ,成本低 ,适合于中小实验及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P-选择素(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血小板聚集率(MA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CS患者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血清中CD62p及PAC-1水平,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各组人群血小板聚集率(MAR)水平,应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Fib、PT、APTT及TT水平。观察各组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的变化。结果:ACS患者中,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术后CD62p、PAC-1以及MAR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1),AMI组显著高于UAP组(P<0.05),UAP组和AMI组术后血浆Fib浓度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1),PT、APTT及TT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ACS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凝血活性水平升高可能是PCI术后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检测ACS患者治疗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对观察病情和预后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血中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质量与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一步酶免疫法和酶法分别测定急诊AMI组、心绞痛(AP)组、健康体检组的CK-MB酶质量和活性。[结果]AMI组CK-MB质量和活性达峰值的时间相同,且AMI组CK-MB含量和活性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心绞痛组CK-MB酶活性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一步酶免疫法测定血中CK-MB质量是早期诊断AMI有价值、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判断纤维蛋白原 ( Fbg)、P-选择素在急性心肌梗塞 ( AMl)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 UA)中的意义。方法 :用 Beckman全自动生化仪测 Fbg、流式细胞术测定 P-选择素 ,共检测 AMI 2 3例 ,UA 2 1例 ,健康人 (对照组 ) 2 8例。结果 :AMI组的 Fbg、P-选择素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 .0 5~ 0 .0 1 ) ;UA组的 Fbg、P-选择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 .0 5 ) ;UA组的 Fbg与 AMI组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UA组的 P-选择素显著低于 AMI组 ( P<0 .0 5 )。结论 :Fbg、P-选择素是检测血栓前状态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联合缺血修饰白蛋白联合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冠脉综合征(STEACS)患者纳入SAP组、UAP组、NSTEMI组、STEACS组,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者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检测心肌酶谱指标、炎症因子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缺血修饰白蛋白的含量。结果:UAP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hs-cTnT)含量与对照组、SAP组无差异;NSTEMI组、STEACS组的CK-MB、hs-cTnT含量均高于对照组、SAP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UAP组、NSTEMI组、STEACS组的同型半胱氨酸(Hcy)、缺血修饰白蛋白(IMA)、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质-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SAP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血清Hcy、IMA含量与CRP、IL-6、MMP9的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清中Hcy、IMA含量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阶段即出现明显异常,且与炎症因子含量的升高密切相关,Hcy、IMA联合检测是早期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