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心肌炎患儿的首发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探讨暴发性心肌炎的早期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23例临床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收集同期于本院诊断为普通心肌炎的3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儿入院时首发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脏超声及血清生化检查等各项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3例患儿中,死亡8例,均为暴发性心肌炎患儿;暴发性心肌炎组与普通心肌炎组首发临床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发性心肌炎组心脏超声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室壁运动障碍显著低于普通心肌炎组(P<0.05);暴发性心肌炎组 NT-proBNP、cTnⅠ、CK-MB显著高于普通心肌炎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降低(OR=0.878,95%CI 0.797-0.967,P<0.05)、NT-proBNP升高(OR=1.120,95%CI 1.000-1.254,P<0.05)是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多以心外症状起病,左室射血分数降低、NT-proBNP升高是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小儿暴发性心肌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以探讨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资料71例,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n=16)和非暴发性心肌炎组(n=55),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对两组患儿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B超与血清生化检查等各项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研究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高危因素。结果:暴发性心肌炎组死亡率远高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50% vs 0%)。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入院时血压降低、血清CK-MB水平升高、cTnI阳性、心电图QRS波时限延长、ST段改变、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降低与心肌炎暴发阶段密切相关。QRS波群时限延长(OR=1.139;CI=1.014~1.279; P<0.05)和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OR=0.711;CI=0.533~0.949;P<0.05)是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阳性预测因素。结论:暴发性心肌炎死亡率高。入院时QRS波群时限延长和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8):627-63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暴发性心肌炎早期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早期识别暴发性心肌炎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51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及62例急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暴发性心肌炎组起病年龄较大,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头晕、头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少尿,意识改变,心音低钝,心律不齐,肢端凉,面色改变,肝脏肿大等起病时临床表现及体征的发生率均大于急性心肌炎组(P<0.05);(2)暴发性心肌炎组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超敏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MB型,乳酸脱氢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血肌酐、血尿素氮、白蛋白、左心功能,心腔增大,室间隔、室壁动度及厚度,心包积液,二、三尖瓣中重度反流,室性心动过速,逸搏,室颤/室性停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指标与急性心肌炎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各类病原学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左室射血分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是发生暴发性心肌炎的预测危险...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心肌炎的心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病毒性心肌炎(VM)的心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52例病毒学确诊的心肌炎患儿测定其心功能,并分析心功能改变与抗心肌线粒体和心肌酶之间的关系.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VM患儿每搏射血指数显著低于健康儿童;左室侧壁射血分数、室间隔射血分数和左室射血率显著低于健康儿童;二尖瓣环收缩运动和舒张早期运动速度显著低于健康儿童.心功能下降与抗心肌线粒体抗体阳性与否无关,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增高者心功能降低者多于CK-MB正常者.结论部分VM患儿心功能降低,心功能降低与CK-MB增高与否有关,与抗心肌线粒体抗体阳性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5.
迷评分(GCS)≤13分]患儿,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截取年龄、性别、体重和入院3 h内实验室指标(血乳酸、血钾、血钠、PLT计数、D-二聚体)和血压等指标,行两组间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入院3 h内血乳酸水平行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考察血乳酸预测死亡的最佳界值及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109例患儿纳入分析,存活组92例,死亡组17例。死亡组入院3 h内中位血乳酸值(4.9 vs 0.8 mmol·L-1)、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率(76.5% vs 42.4%)、入院时GCS评分≤8(94.1% vs 45.7%)和低血压(76.5% vs 7.6%)发生率显著高于存活组,死亡组血钾水平低于存活组[(3.4±0.5) vs (3.7±0.6) mmol·L-1, P=0.047)]。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949(95%CI:0.889~0.982,P<0.001),血乳酸界值为2.5 mmol·L-1预测死亡的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9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3 h内血乳酸(OR =1.579, 95%CI:1.129~2.209,P= 0.008)、入院时低血压(OR = 21.658, 95%CI:2.673~175.480,P= 0.004)是中重型TBI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GCS≤8分,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和血钾水平与死亡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入院3 h内血乳酸水平可以预测中重型TBI患儿预后,且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告3例酷似心肌梗死样心电图改变的暴发性心肌炎患儿诊治经过,以提高对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儿经积极救治,2例死亡,1例痊愈.结论 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样改变的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病情危重,可迅速进展导致死亡,临床应早期识别、积极救治,并进行深入研究.血清肌钙蛋白Ⅰ升高可能是早期识别病情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告3例酷似心肌梗死样心电图改变的暴发性心肌炎患儿诊治经过,以提高对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儿经积极救治,2例死亡,1例痊愈.结论 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样改变的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病情危重,可迅速进展导致死亡,临床应早期识别、积极救治,并进行深入研究.血清肌钙蛋白Ⅰ升高可能是早期识别病情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儿童扩张型心肌病(DCM)临床特点和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2011年115例DCM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15例患儿中,男70例(61%),女45例(39%);起病年龄1~180个月,平均(37.61±4.84)个月,起病≤1岁者占54%(62/115);初诊心功能Ⅲ~Ⅳ级者62.5%(72/115)。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分数在心功能Ⅰ~Ⅱ级组[(33.0±7.9)%、(16.1±4.4)%]明显高于Ⅲ~Ⅳ级组[(29.2±7.5)%、(13.6±3.8)%](P<0.05);起病年龄≤1岁、~10岁、>10岁三组患儿经体表面积标准化的左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逐渐减小;Ⅲ~Ⅳ级组的cTnI、CK、CK-MB值均明显高于心功能Ⅰ~Ⅱ级组(P<0.05)。确诊时心功能级数(P<0.01)、左室射血分数(P<0.05)、左室缩短分数(P<0.05)是扩张型心肌病死亡相关因素。结论儿童扩张型心肌病确诊时≤1岁患儿最多,多为心功能Ⅲ~Ⅳ级,初诊年龄及心功能级别对患儿预后有明显影响;DCM患儿初诊心功能评估、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参数可作为预测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李伟  黄萍  张丽 《临床儿科杂志》2021,39(10):729-732
目的探讨儿童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到2018年12月诊断LBB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LBBB患儿43例,男35例、女8例,中位年龄36(9~72)月。其中完全性LBBB 36例,左前分支阻滞7例;心脏增大36例,心功能减低16例。12例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7例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2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6例为心肌病,4例为心肌炎,4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前,3例为无器质性心脏病患儿颅脑外伤及溺水儿童各1例。12例患儿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第1~7日出现LBBB,给予激素、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后,8例术后早期均恢复,4例治疗后无好转在介入封堵术后第3~8日时取出封堵器及修补室间隔缺损后恢复正常。12例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出现LBBB,给予激素、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后,8例患儿恢复正常,3例逐渐进展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后均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1例仍为LBBB;随访时间中位数24(12~49)月,随访结束时,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早期恢复正常随访7个月出现迟发性LBBB;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仍LBBB,1例暴发性心肌炎仍为LBBB并伴心脏增大及心功能减低;1例2月龄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BBB因心力衰竭加重而死亡,余儿童无不适,心电图无变化,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儿童LBBB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及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等,临床上应尽早诊断及处理,并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0.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诊断意义。方法:用99mTc-MIBI观察了47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门控及非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观察了其左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情况。结果:47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42例(89%)门控心肌灌注异常,26例(55%)非门控心肌灌注异常,门控阳性率明显高于非门控(P<001)。心肌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性差异,28例(596%)左室局部室壁运动减弱、不协调。结论: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法能将病变部位、形态、范围和程度较直观地显示出来,图像清晰、敏感度高,可作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一项重要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石蛋白(PSP/reg)判断脓毒症患儿病情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159例脓毒症患儿(脓毒症组106例;严重脓毒症组53例,其中脓毒性休克12例)及同期20例非脓毒症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检测患儿入住PICU后第1、3、7天血浆PSP/reg浓度。血浆PSP/reg水平与血清降钙素原(PCT)、CRP、WBC计数、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指标判断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结果 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入住PICU后第1天血浆PSP/reg水平高于对照组(PPn=27)入住PICU后第1天血浆PSP/reg水平高于存活患儿(n=132)(Prs=0.212、0.548;Prs=-0.373,PP结论 PSP/reg与感染密切相关,对脓毒症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儿肺泡灌洗液Th17 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50 例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肺泡灌洗液Th17 细胞比例,同时在入院24 h内对患儿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按PCIS 评分分为极危重组、危重组及非危重组;根据临床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分别比较Th17 细胞在各组的差异及其与PCIS 分数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病情危重程度的增加,肺泡灌洗液中Th17 细胞水平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0.853,PP结论 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儿肺泡灌洗液中Th17细胞水平的增加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提示其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辅助治疗对心功能异常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脑钠肽(BNP)、氨基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异常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左卡尼汀治疗组(左卡组),每组60例。另选取3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退热、抗病毒等治疗作为基础治疗,左卡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转归;检测对照组儿童及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BNP、NT-proBNP水平,以及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射血缩短分数(FS)、心脏指数(CI)等心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BNP、NT-proBNP水平及H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LVEF、FS、C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左卡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5)。治疗3 d后,左卡组血清BNP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常规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左卡组LVEF、FS、CI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常规组(P < 0.05),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5 d后,左卡组血清BNP及NT-proBNP水平,以及LVEF、FS、CI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左卡组心率恢复正常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 < 0.05)。结论 左卡尼汀辅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能够早期有效降低血清BNP、NT-proBNP水平,改善异常的心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和改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第3期手足口病患儿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机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入院时病情符合第3期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血管活性药物(米力农联合酚妥拉明)开始应用的时间,将患儿分为早期组(入院后2 h之内应用,n=32)、中期组(入院后2~6 h之内应用,n=28)、晚期组(入院后6 h之后应用,n=26)。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采集患儿静脉血,检测3组患儿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nI)、脑钠肽(BNP)水平。记录3组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等指标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计算各组治疗72 h内有效率。结果 早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 < 0.0167)。治疗24 h后,3组患儿心率、血压、呼吸频率、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早期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LVEF的改善最显著(P < 0.0167)。早期组LVEF、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恢复至正常时间短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 < 0.0167)。治疗24 h后,早期组BNP水平低于中期组及晚期组(P < 0.05)。结论 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尽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能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病情进展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患儿61 例,按PCIS 评分标准分为非危重组(n=18)、危重组(n=20)和极危重组(n=23)。入院24 h 内检测患儿血清PCT、C 反应蛋白(CRP)、乳酸(LA)含量及血常规,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危重程度患儿中的差异;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PCT 与PCIS 及血清各指标相关性;再依据患儿的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n=39)和死亡组(n=22),比较PCT、PCIS 评分及其他血清指标在不同治疗结局患儿中的差异。结果 非危重组PCT 和CRP 水平均低于危重组和极危重组(均PPPr=-0.63,Pr=0.73,P=0.003);死亡组PCT 和LA 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P结论 血清PCT 和PCIS 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脓毒症患儿PCIS 评分越低,血清PCT 升高越明显,预后越差,两者联合是预测脓毒症患儿预后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SIRTl 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骨髓活检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AML 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年7 月至2012 年4 月确诊为AML 并于初诊时行骨髓活检检查的54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患儿骨髓活检组织中SIRTl 的表达;根据SIRT1 的表达情况将病例分为SIRT1 阴性组(n=10)和SIRT1 阳性组(n=44),再根据SIRT1 表达的阳性程度进一步将SIRT1 阳性组分为(+)组(n=8)、(2+)组(n=7)和(3+)组(n=29),比较各组患儿的预后。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患儿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SIRT1(3+)组病死率明显高于SIRT1 阴性组(PPPP=0.045,危险系数绝对值=2.071,95%CI:1.017~4.219)。结论 部分AML患儿骨髓活检组织存在SIRTl表达增高情况,且SIRTl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全容积成像技术在评价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左心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3 例KD 患儿(无冠状动脉病变33 例、冠状动脉病变40 例)与35 例正常对照儿童进行M 型超声及RT-3DE 全容积成像技术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左室容积-时间曲线和节段的速度-时间曲线,比较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冠状动脉病变组及正常组间的各项指标。结果 常规M 型超声测量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组LEVF 低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对照组(PP>0.05)。RT-3DE 测量的LEVF 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PPP结论 应用RT-3DE 全容积成像技术可以定量评价KD 患儿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功能;此技术可为临床定量评价左心室整体、局部功能及心室协调性提供一种可行且准确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胆固醇及纤维蛋白原(FIB)在评估肾病综合征患儿肾小球硬化风险中的意义。方法 将63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按其病理类型分为微小病变肾小球病(MCG,n=39)组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n=24)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FIB及24 h尿蛋白定量的水平。结果 FSGS组中TC、non-HDL-C及LDL-C水平均较MCG组增高(均P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C、non-HDL-C和TC是影响肾小球硬化的危险因素(均PPP>0.05)。结论 血清胆固醇水平尤其是non-HDL-C对评估肾小球硬化的风险有重要意义;血浆FIB的水平尚不足以来评估或预测肾小球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痉挛型偏瘫脑电图癫癎样放电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痉挛型偏瘫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发作间期癫癎样放电(IED)特征,并分析IED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83例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视频脑电图、影像学检查及认知功能评定结果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ED的影响因素。结果 13%痉挛型偏瘫患儿伴有癫癎。34%患儿伴IED,IED组癫癎发生率(32%)较非IED组者(4%)显著升高(PPPP结论痉挛型偏瘫常伴IED,存在IED者癫癎发生率更高。皮层受累及认知水平低下对痉挛型偏瘫伴IED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