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急性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再通技术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2021年03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中心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的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卒中264例,其中前循环229例、后循环35例,均为发病后6~8小时内使用至少一种血管内治疗方式:支架取栓、直接抽吸技术、支架取栓+支架成形术、支架取栓+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直接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血管闭塞部位、介入治疗方式、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术前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行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进行随访。结果 ①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mTICI≥2b)为91.3%,其中mTICI 3级65.7%,mTICI 2b为25.6%,mTICI 2a为4.8%,mTICI 1-0级3.9%。②前循环病变入院时NIHSS评分16(12,19),出院时NIHSS评分8(6,11);后循环病变入院时NIHSS评分25(22,32),出院时NIHSS评分10(8,12))。症状性出血转化率8.9%。③90d随访时,mRS≤2为55.7%,mRS≥3为44.3%,死亡率为10.5%。结论 对于动脉硬化狭窄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迅速、有效、安全地再通血管,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急性外周动脉闭塞的疗效、治疗时机及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即动脉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外周动脉闭塞26例,对疗效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溶栓治疗成功率61.5%(16/26),采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成功率80.0%(8/10),采用内支架置人术成功率100%(2/2).结论 急性动脉栓塞采用动脉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纯支架取栓与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开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病人48例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单纯支架取栓(支架取栓组)和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治疗(桥接治疗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评分(mRS)比较2组疗效,根据2组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变化比较2组有效性,并观察病人90 d mRS预后、不良反应和病死情况。结果2组14 d有效率比较显示,累积有效率均较高(77.78%,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桥接治疗组14 d基本治愈和显效总比例高于支架取栓组(P < 0.05)。2组病人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预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及1个月内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治疗组90 d预后良好率高于支架取栓组(P < 0.05)。结论单纯支架取栓与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均能快速开通颅内闭塞大动脉,桥接治疗组的短期及长期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的近、远其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2004-01~2011-02共收治117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74例,腔内溶栓+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43例,腔内溶栓+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14例,腔内溶栓+内膜下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例。结果:117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有效率94.02%(109/117),机械性血栓碎吸+腔内溶栓成功率94.36%(70/74),腔内溶栓+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成功率88.36(38/43),其中17例辅以内支架置入治疗均获得成功。结论: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著提高了弥漫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再通比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4年2月我院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17例。结果16例患者均一次性开通血管闭塞段并置入支架。经1年随访,1例术后14 d支架内栓闭塞经导管溶栓后再次成功开通。结论 PTA及支架置入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ADAPT)技术联合ACE抽吸导管(美国Penumbra公司)对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5—11月收治行ADAPT联合ACE抽吸导管进行取栓的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46例,记录患者入院时及术后1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评分(NIHSS),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及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分级等资料,并对手术前后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3例(93.5%)患者实现闭塞血管再通成功,其中mTICI 3级30例,mTICI 2b级13例;19例(41.3%)患者实现一次再通,8例(17.4%)患者实现两次再通(mTICI≥2b);有16例(34.8%)患者抽吸后再辅以支架取栓实现再通.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05,P<0.001).术后90 d随访,29例(63.0%)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ADAPT技术联合ACE导管在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中可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操作安全简便,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rt-PA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8月邢台市第三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收治的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1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4例,基底动脉闭塞4例。观察静脉rt-PA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19例患者完全再通15例(79.0%),部分再通2例(10.5%),未开通2例(10.5%),开通率为89.5%。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10.5%),死亡2例(10.5%)。17例患者术后mTICI靶血流可达2b~3级,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5、35.83,均P=0.00)。出院时和3个月后随访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60,P>0.05)。结论对发病4.5 h内的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行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陈昱云  谷震  王磊  李亚捷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33(12):135-137,151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05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7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碎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碎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静脉窦取栓、溶栓及动脉溶栓治疗.术后继续抗凝治疗6个月至1a.结果术后1例患者因严重脑出血死亡,14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腰穿压力正常,2例症状好转.其中15例3~18月DSA或MRV随访,静脉窦完全再通12例,部分再通及侧支静脉回流增多3例,无1例血栓再形成.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破裂出血的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行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2例急性破裂出血的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即刻栓塞效果(采用Raymond标准进行评价)、手术并发症、随访结果[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21例支架释放完全。RaymondⅠ级17例,Ⅱ级2例,Ⅲ级2例,瘤腔内未填塞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7%,除1例动脉瘤术后合并脑积水外引流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治疗无效死亡外,其余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良好。22例患者中,21例完成术后3~12个月的DSA随访,其中动脉瘤完全闭塞18例,动脉瘤稳定2例,动脉瘤瘤颈复发覆盖第2枚支架后治愈1例。术后半年预后良好率为81.8%。结论LVIS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破裂出血的复杂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取栓联合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其中采取先行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后行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手术策略的患者43例(由远及近组),采用先行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后行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手术策略的患者12例(由近及远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术后24 h、术后7 d 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术中1次取栓成功率,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90 d 良好预后率(mRs≤2)、死亡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颅内动脉闭塞处机械取栓及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段支架植入术。由远及近组患者1次取栓成功率高于由近及远组[67.4%(29/43)vs 33.3%(4/12)],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短于由近及远组[(68.77±17.65)min vs (100.08±38.38)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术后24h、术后7d NIHSS评分、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颅内动脉机械取栓同期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前循环串联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采取由远及近的手术策略比由近及远手术策略有更高的1次取栓成功率,且能更快地获得血流再通。  相似文献   

11.
胡锦全  李贞艳  张跃亮 《海南医学》2013,24(22):3308-331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治疗的远期转归和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的8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90d时以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神经功能,将评分0~2分的患者作为转归良好者,将评分3~6分的患者作为转归不良者.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标准评定血管再通程度,观察治疗后7d内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利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动脉溶栓远期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接受动脉溶栓治疗的80例患者中,75例完成最终研究,转归良好者36例(48.0%),转归不良者39例(52.0%);血管再通良好者48例(64.0%),23例(30.7%)7 d内出现颅内出血.单变量分析:基线血糖值(P=0.001),NIHSS评分(P=0.847),血管再通情况(P=0.002),有症状颅内出血均可影响远期转归(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血糖水平较低(P=0.033)和血管再通良好(P=0.006)是远期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进行动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基线血糖值和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是影响其远期转归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根据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在Medline及万方数据率、CNKI数据库中进行相关检索,由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资料。应用RevMan5.1软件包对各研究结果进行数据合并分析。结果纳入1999—2011年国内外文献7篇,共352例患者,其中177例动静脉联合溶栓,175例单一静脉/动脉溶栓或基础治疗。(1)动静脉联合溶栓组神经功能缺损的总改善率为67.23%,对照组为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联合组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OR=2.67,95%CI 1.68~4.26,P=0.01)。(2)联合组溶栓后24 h E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加权平均差=15.65,95%CI 9.30~21.99,P<0.01)。(3)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合并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9.04%,对照组为9.7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静脉联合溶栓疗效优于单一静脉/动脉溶栓或基础治疗,而继发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相当。  相似文献   

13.
张彤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82-8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血管再通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法。方法选取北京世纪坛医院2007年1月-2012年6月以急性脑梗死入院进行动脉溶栓血管再通的患者9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4例),试验组患者继续使用r-tPA达最高批准剂量(22 mg),对照组则停止溶栓。对入选患者进行为期90 d的随诊,收集其在该时间段内是否发生继发性脑出血、血管再闭塞等不良反应,并进行NIHSS量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结果治疗后24 h试验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3.72±4.80)分比(6.24±4.80)分,P=0.041]。在治疗后90 d时,试验组mRS评分预后良好者较对照组增多(87.7%比72.7%,P=0.022)。结论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血管再通后继续使用r-tPA直到22 mg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的1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评价其疗效和预后。结果18例患者经支架机械取栓结合动脉溶栓后均成功获得全部或部分再通。术前与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疗效评估,17例改良Rankin评分(mRS)显示预后良好,其中0分10例,1分6例,2分1例;1例预后不良,mRS 4分。18例患者复查均无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结论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相对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林志霞  闫海霞  刘大城 《当代医学》2009,15(17):262-26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选择脑动脉内溶栓方法,起病距溶栓时间3~24h,尿激酶以1.0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120万U,辅助其它常规治疗,治疗14d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溶栓有效率为87.8%,显效率68.3%,血管再通率为80.48%,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使大部分患者闭塞动脉再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According to the "drip and ship" concept, patients who are not responsive to intravenous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V-tPA) at a community hospital may be candidates for subsequent intra-arterial (IA) thrombolysis at a comprehensive stroke center. We elucidate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mbined IV/IA thrombolysis via the drip and ship approach.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ho underwent combined IV/IA thrombolysis between March 2006 and June 2009.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side hospital IV-tPA vs. outside hospital IV-tPA). We compared the short- and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 recanalization rate,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fter the procedure, and onset to treatment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 total of 23 patients with inside hospital IV-tPA and 10 patients with outside hospital IV-tPA were included. The mean pre-treatment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s were 15.8 and 17.5, respectively.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NIHSS score at 1 week and favorable outcome rate (modified Rankin Scale ≤2) 3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730 and p=0.141, respectively). The rate of recanalization and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560 and p=0.730, respectively). The onset to IA thrombolysis time was also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222.7 vs. 239.3 minutes, p=0.455).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itiation of IV-tPA in a community hospital with rapid transfer to a comprehensive stroke center for subsequent IA thrombolysis can be a safe and feasible therapeutic option in acute strok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同时行溶栓导管置于血栓处行溶栓治疗,溶栓第3、5、7天再经溶栓导管造影评价溶栓效果及静脉通畅程度,根据通畅程度行单纯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出院随访。结果:置管溶栓术对急性下肢DVT有效率100%。溶栓成功后10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8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药物6个月,并应用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随访6个月至5年,疗效满意。结论:置管溶栓术及溶栓后单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是治疗急性下肢DVT的有效方法,创伤小,疗效高,并发症少,对防治下肢DVT后综合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中颅外颈动脉病变的治疗方案,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颅内动脉急性串联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为60~70岁。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8例患者分为急诊支架组(11例)和急诊非支架组(7例)。术中即刻血管再通情况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判断,将卒中发生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  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病因分型、治疗方式、病变类型、血管闭塞部位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诊支架组和急诊非支架组的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TICI分级为2b~3级)分别为72.7%和7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别为9.1%和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90 d改良mRS评分及9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术后残余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的血管内治疗中,急诊颈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可能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中及术后常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13例,根据术中及术后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为研究组(发生1种或几种不良事件,230例)和对照组(无不良事件,283例).分析入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原因,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血管成功再通率、良好预后率、病死率等,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良事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513例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44.8%(230/513),包括任何类型颅内出血(22.0%,113例)、症状性颅内出血(9.6%,49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23.4%,120例)、新血管流域栓塞(6.2%,32例)、动脉夹层(1.4%,7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9%,10例)和血管再闭塞(4.5%,23例)等.导致不良事件的原因有再灌注损伤、无效再灌注、机械损伤(支架、导管、导丝)和药物等.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年龄偏大(t=2.298,P<0.05),男性患者占比低(χ2=9.614,P<0.01),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美国神经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侧支循环分级系统(ASITN/SIRs)评分较低(Z=34.378、13.311,P均<0.01).研究组取栓次数多于对照组(Z=22.677,P<0.01),但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2b/3级)率和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率均低于对照组(χ2=19.903、180.191,P均<0.01),术后90 d病死率高于对照组(χ2=52.81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症状性颅内出血和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中及术后不良事件会影响90 d预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和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2例临床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治疗,全部患者均接受经静脉插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3例在接受经静脉途径溶栓后又接受了经动脉溶栓.术后继续抗凝治疗12月,随访12~24月,平均18月.结果 1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缓解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