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针刺深浅     
以针刺深浅为视角,探讨与之相关问题。综合《黄帝内经》《甲乙经》等古籍关于针刺深浅的论述,从经络的深浅、穴位的深浅、病位、病性、患者体质、四时气候等决定针刺深浅的因素入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发现针刺深浅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适度的针刺深浅是提高针刺疗效、保证针刺安全的关键因素。常规针刺深浅的原则是得气和安全,危险穴位的针刺应特别注意其安全深度的控制。在当前针灸的临床运用上,临床医生更注重腧穴的作用,较少涉及针刺深浅的研究,现笔者不吝陋见,对针刺深浅及其临床意义做一探析,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
杨琪  王东  王瑞辉 《吉林中医药》2020,40(5):581-584
探析"三因制宜"思想的内涵,提炼、分析《黄帝内经》原文中相关论述并与临床实际相对应。从时间、地理环境、人文因素3个方面分析表明,在针灸治疗疾病中"三因制宜"思想对针刺前的辨证诊断、针灸取穴,针刺深浅、补泻方法以及治疗后判断疗效、调护机体有现实意义。研究"三因制宜"思想在针灸中的应用可明晰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过程及诊疗思路,建立全方位、多维度、辨证的临床诊治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3.
因时制宜是中医三因制宜中的一大特色,时间因素影响了人体的气血运行,进而针刺深浅、取穴也需因时制宜,《黄帝内经》、《难经》阐述了许多因时施针的原则,不仔细推敲,难解其奥妙,"针之妙用,在于秋毫",笔者对比论述了两部经典关于因时施针原则的异同,以期有利于更好地解读经典,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4.
针刺深浅,是针刺手法中的一种。通常为多种因素所决定,用之不当,直接影响疗效。《素问·刺要论》曰:“深浅不得,反为大贼。”指出了针刺深浅的重要性。笔者不揣浅陋,就《内经》论述针刺深浅的几个问题,略叙己见,以就正于同道。一、以气候时令决定针刺深浅《素问·诊要经终论》曰:“春夏秋冬,各有所刺。”人的生命活动,受着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一四时变化规律,适合于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规律,  相似文献   

5.
王泽涛教授论《内经》与《难经》针刺深浅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与《难经》认为针刺深浅不可一成不变,临床中亦不可不慎,针刺深浅须因人、因病、因时而异,同时还要考虑施术部位。对王泽涛教授就两书中关于针刺深浅学术思想的论述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有条理的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
根据《内经》对针刺深浅的论述,阐明针刺深浅与四时经气、病位、病性及针刺的不同部位均有密切关系,且针刺不同深浅亦会产生不同疗效,但针刺的深浅程度把握不好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与《难经》认为针刺深浅不可一成不变 ,临床中亦不可不慎 ,针刺深浅须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同时还要考虑施术部位。对王泽涛教授就两书中关于针刺深浅学术思想的论述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有条理的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8.
与《论针刺深浅与补泻》一文的磋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论针刺深浅与补泻》一文的磋商《中国针灸》1993年第2期,在百家园栏目内刊载了杨骏同志《论针刺深浅与补泻》一文。文中谈到浅刺是轻刺激,深刺是重刺激。孙思邈说:"补泻之时,以针为之,重则为污,轻则为补",也是将深浅刺法作为一种补泻方法提出的。笔者认...  相似文献   

9.
针刺的深浅属于针灸学的刺法范畴,是直接影响针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灵枢·宫针》篇所载“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及半刺、短刺等刺法,都是直指针刺的深浅而言。在《素问·刺要论》更有“病  相似文献   

10.
根据《内经》相关条文从病性判断、得气标准、针具选择、针刺深浅、留针时间5个方面探讨针刺刺激量,提出针灸临床应仔细审求辨证论治、综合判断得气指征、合理选择针灸器具、准确把握针刺深浅、适度控制留针时间。  相似文献   

11.
对针灸名赋《标幽赋》从经络腧穴诊察、三因制宜、重视针刺、腧穴配伍调阴阳、注重针刺守神、候气与得气5个方面论述其学术思想,以期对针灸临床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2.
郭峰  王洪白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114-1114,1124
针刺的深浅,是针灸取效的关键。《素问·刺要论》指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针刺深浅不可偏废就已引起人们重视。然后世较少论及浅刺,故笔者试就《内经》有关浅刺法的内容论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甲乙经》腹部腧穴针刺深浅及其在腹针疗法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甲乙经》中腹部腧穴的针刺深浅规律:任脉脐下腧穴的针刺深度大于脐上,其中建里、神阙和石关比较特殊;任脉腧穴的针刺深度最深,胃经腧穴最浅;肾经和胃经腧穴在脐上下的针刺深度无变化.上述腧穴针刺深浅规律可用来验证、指导腹针疗法的临床和进一步探索腹针疗法的未知领域.  相似文献   

14.
摘要:“从卫取气,从荣置气”出自《难经.七十六难》,为分析其理论内涵,本文主要通过梳理《难经》《内经》及后世部分医家对此理论的注解,从针刺营卫的补泻特点、深浅界定、操作要领及层次把握等方面论述。应是针刺营卫时刺浅、推而内之则补,刺深、动而伸之为泻;在针刺营卫深浅的划分标准上,是以皮下和分肉为主要依据;刺卫多以浅刺、平刺,刺营时需先通过循按等手法使气得散;并注意“刺卫无伤营,刺营无伤卫”的层次把握,最终达到营卫通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篇列举了古代各名家名著关于针刺深浅的论述,笔者感于针道渐衰,正如《标幽赋》所说:“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因而总结历代关于针刺深浅的理论,从而提出针刺深浅的“一个中心六个基本点”理论;希望能对诸医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俗称“口眼歪斜”,是因茎孔突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所致的一种常见的颅神经疾患。由于中西药物和其它物理疗法不及针灸有效,针灸疗法已成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鉴于临床上运用针刺治疗面瘫时因面部腧穴所施用的手法各有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疗效,笔者拟结合中西医有关本病的认识和个人临床体会谈针刺治疗面瘫时面部腧穴的手法适宜问题。一、关于针刺角度与深度《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深浅不得,反为大害,”这是说针刺要依据疾病部位定深浅,只有深浅适当,方能扶正祛邪以治病。因此,治疗面瘫的针刺深浅应依其病位所在而定。《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口目为僻”,“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金匮要略》说:“( 口呙)僻不遂,邪在于络”。由此  相似文献   

17.
浅论《内经》和《难经》按时针刺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毕钰桢 《陕西中医》2008,29(4):499-500
目的:探讨《内经》和《难经》按时针刺的差异。方法:对《内经》和《难经》中有关按时针刺的内容进行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异。结论:《内经》按时针刺的"时"的内涵比《难经》广,两者对针刺深浅结合四时的解释有异,两者中五腧穴四时应用不同,两者对四时五脏针刺手法的论述有所不同,此外,《内经》提出四时误刺的后果,而《难经》中未提及。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从四时节气、功能状态、针刺深浅以及针刺部位四个方面对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有关针刺禁忌的论述进行了归纳总结。为现代针灸临床安全操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曾侠一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551-1551
对于病位深浅刺法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已经有了记载。《素问.刺齐论篇》与《素问.调经论篇》中明确地指出了针刺有皮、脉、肉、筋、骨之分。而在《灵枢.官针》篇中,讨论的许多古针法都属于病位深浅刺法的范畴。本文就在《灵枢.官针》篇中分析归纳出属于病位深浅刺法的古针法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传乐  李志刚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13-1015
《难经》针刺补泻的理论是建立在阴阳、四时、五行、经络、腧穴和营卫气血等基础上的,针刺补泻的目的是治未病。具体针刺补泻方法有:根据时间确定补泻、根据五行生克确定补泻(包括补母泻子法、刺井泻荥法、泻南补北法)、根据经脉运行方向确定补泻、根据营卫深浅确定补泻等。《难经》中所蕴含的针刺补泻思想和方法,对于针刺补泻理论研究及提高临床疗效都极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