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评价长海支点侧屈位X线片在骨骼发育成熟的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术前柔韧性评估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19例骨骼发育成熟的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女性15例,男4例;年龄20~30岁,平均(23.1±3.5)岁.采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自行研制的可升降可测重长海支点侧屈位装置对患者的25个胸椎及腰椎侧弯进行术前影像学柔韧性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术前站立前后位X线片、长海支点侧屈位X线片(基础支点侧屈位、最大支点侧屈位)、仰卧侧屈位X线片、传统支点侧屈位X线片以及术后1周站立前后位X线片.术前与术后参数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参数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19例患者共包括25个结构性弯曲,其中17个主胸弯、8个胸腰/腰弯.仰卧侧屈位、传统支点侧屈位、长海基础支点侧屈位Cobb角与术后1周站立前后位Cobb角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传统支点侧屈位、长海基础支点侧屈位Cobb角与长海最大支点侧屈位Cobb角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主胸弯和胸腰/腰弯2种侧弯的评估结果与整体评估结果一致.整体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提示长海基础支点侧屈位、长海最大支点侧屈位柔韧性指数与手术矫正率均呈正相关(r=0.84、0.87,P均<0.01);长海最大支点侧屈位支点高度与支点上所测得的最大重量呈正相关(r=0.67,P=0.001),高度变化与支点重量变化也呈正相关(r=0.60,P=0.001).结论 与传统的支点侧屈位X线片及仰卧侧屈位X线片相比,长海支点侧屈位X线片可以更好地反映骨骼发育成熟的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柔韧性,可用于辅助脊柱侧弯患者的术前柔韧性评估;长海支点侧屈位X线片的结果更接近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肢步进摄影的下肢全长X线片的临床应用.方法 以下肢步进摄影方法获取膝骨性关节炎伴有膝内翻的患者13例26侧下肢的下肢全长X线片,分别采用站立位和平卧位的投照方法摄片,由骨科医生在X线底片上用量角器手工测量HKA角,放射科医生在计算机屏幕上对PACS影像进行HKA角的测量,比较其精确度和可靠性.结果 下肢步进摄影所得的X线下肢全照片站立位和平卧位之间HKA角的测量平均差距小于2°,手工测量和计算机辅助测量有显著相关(r=0.638~0.975).结论 下肢步进摄影的下肢全长X线片技术是一种快捷、简便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8—76岁正常成人104人(男67,女37)的x线颅侧位片进行了颅最大长(x1),颅高(x2),颅底长(X3)、彝根点—枕外隆凸点长(X4),耳上颅高(X5)、颅矢状弧(X6)和颅腔侧面积(Y)的测量,用耿想386型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处理,筛选出推算颅腔侧面积的最佳因子x1、X2、和X4。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复相关系数r=0.62,P<0.0005,相关系数有高度显著性。故建立逐步回归方程式:Y=43.17x1+24.68X2 41.66X4-1865.87(mm~2)。本方程可供推算成人颅腔面积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数字化根尖片对邻面龋诊断效力。方法:对于临床可疑为邻面龋的348名患者的567颗患牙,分别应用传统胶片成像法和Digora数字化根尖片系统拍摄根尖片,比较两种方法诊断结果。结果:Digora数字化根尖片对早期邻面浅龋X线诊断优于传统胶片法,对于中、深度邻面龋,两种方法诊断无差别,但Digora数字化根尖片辐射量大大减小。结论:Digora系统对邻面龋的X线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于早期邻面龋,其诊断效力明显优于传统牙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数字化仪定点X线头影测量的可靠性。方法:将30张X线头颅侧位片描图标记标志点,对标志点进行数字化仪定点并获取各点的坐标值,使用计算机软件计算出测量结果。通过两次数字化仪定点测量结果近似程度的比较,评价数字化仪定点X线头影测量的可靠性。结果:所有测量项目重复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两次测量结果差值范围为每度0~0.59mm、由短线段组合的测量项目测量误差偏大。结论:数字化仪虽然具有较高的精确性,但是用于头影测量时其定点精度并非都很高,因而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测量误差,使用数据时要注意避免这种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相应脊柱曲度状况,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与脊柱矢状曲度的关系.方法 拍摄、收集27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卧位脊柱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测量其矢状位胸腰段(T10-L2)、上胸腰段(T10-L12)及下胸腰段(T12-L2)Cobb角.用同样方法拍摄37名健康人的卧位脊柱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其T10-L2、T10-L12及T12-L2Cobb角,以作为对照组,用SPSS统计软件将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对照组人群的年龄比较,t=-1.19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T10-L2,T10-L12,T12-L2Cobb角均大于对照组人群,Wilcoxon W统计值分别为812.500,916.500及t=-8.545,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患者胸腰段后凸角度比正常人群的胸腰段后凸角度更大.胸腰段后凸角度的增大可能导致相应节段椎间盘应力分布发生改变,这可能是胸椎间盘退变、受损及突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0引言目前医学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成像方法的不断出现,胶片也将被数字图像完全取代。X线数字胸片、CT、MRI、SPECT等都已经用于尘肺的诊断和研究。我们知道,传统的X线成像是使透过人体的X线投射在夹在两侧增感屏之间的溴化银胶片上,是光化学变化,影像信息记录在胶片上,影像真实,无法修饰。CR、DR、CT等现代X线成像技术的图像已经数字化,其基本原理是由探测器接受透过人体的X线,由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Cobb角的可行性与可重复性。方法 4名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住院医师)分别使用Surgimap软件和传统测量法对67例AIS患者术前标准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的冠状位主弯Cobb角及矢状位胸椎后凸角(TK)、胸腰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进行测量,记录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测量时间。对4名医师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可信度分析),对3名住院医师两次测量结果进行观察者内一致性检验(可重复性分析)。结果 使用Surgimap软件和传统测量法测量的主弯Cobb角分别为49.4°±8.2°和41.4°±15.6°,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绝对平均差值为8.29°±4.36°;测量时间分别为(5.2±0.7)min、(8.8±1.5)min,测量时间差为(3.6±0.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可信度分析显示,4名医师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冠状位主弯Cobb角和矢状位TK、TLK、LL均有极佳或好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72、0.924、0.875、0.962)。可重复性分析显示,3名住院医师前后2次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冠状位主弯Cobb角和矢状位TK、TLK、LL均有极佳或好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为0.875~0.984)。结论 Surgimap软件测量Cobb角优于传统测量法,具有效率高、学习曲线短、数据可统一导出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使用医用扫描仪对72例女性患者乳腺X线片进行了数字化处理,探讨了乳腺X线片数字化处理后对乳腺疾病诊断的影响.通过三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X线片与数字图像进行盲评,两次读片结果ROC分析的平均Az值为0.922和0.859,两者的平均差值为0.063(p=0.131》0.05),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对乳腺x线片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将其集成到PACS内.  相似文献   

10.
CR图像组合打印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屏/片X线摄影系统中,胶片作为成像介质具有影像采集、显示、存储和传递等多重功能,但由于其动态范围有限,几乎不能进行影像后处理,已满足不了现代影像学的需求;影像诊断医生只能进行传统的照片阅读模式,严重影响临床医学影像的诊断。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来已得到普遍推广的CR(Computed Radiograhphy计算机放射摄影成像)具有强大的影像后处理功能,使传统的X线照片阅读方式,逐渐向软阅读方式过渡。但是在目前国内各大中小医院,作为高级放射影像成像设备的CR最后输出的数字化的照片,与传统优质的X线照片没有“显著”的区别,给患者和临床医生没有太大的感观,但CR照片价格却大大超过普通X线照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成人颈椎X线与CT重建图像中矢状面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就诊的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同期行颈椎侧位X线及颈椎CT检查。测量参数包括C2-7 Cobb角、C2-7 Gore角、CCI。结果对不同检查方法间参数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颈椎X线测量的Cobb角、Gore角均大于CT检查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式的CCI结果相当,组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检查方法Cobb角、Gore角及CCI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13、0.009、0.01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CT重建图像中矢状面参数与常规X线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种测量结果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颈椎CT可做为疾病诊断和术前评估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introduce a novel Cobb protractor and assess its reliability and rapidity for measuring Cobb angle in scoliosis patients. Methods The novel Cobb protractor had two endplate markers. A measurement was performed just to align the two markers to each endplate of the curve. The Cobb angle on the posteroanterior radiographs of 24 patients clinically diagnosed with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was measured by three orthopedic surgeons with both standard Cobb method and the new technique, and the time of measurement was recorded.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s) were calculated to asses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ew method. Results The time for a measurement with the new tool was approximately 10 seconds less than the time that used to finish a measurement with the standard method(P<0.05). The overall mean Cobb angle for the major curve of the 24 patients was 47.8°. The mean overall intraobserver and interobserver ICC was 0.971 and 0.971 for the Cobb method group, while the overall intraobserver ICC and the interobserver was 0.985 and 0.979 for the new tool group. Conclusions The novel Cobb protractor could perform quick measurement and measure almost all forms of radiographs. The Cobb protractor might be an ideal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Cobb angle.  相似文献   

13.
黄海榆 《中国现代医生》2012,(22):76-77,161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像学特征。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共有16例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在我院进行诊断治疗,分析其影像学资料,测量后切线角度和Cobb’s角度,并计算曲度指数和后凸指数。结果Cobb’s平均角度(52.6±16.3)。,后凸节段后切线平均角度(53.8±17.4)°,两种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82,P〈0.01)。C2-7Cobb’s角度平均为(34.1±15.5)°,后切线角度为(35.8±14.2)°。KI和CI与Cobb’s角度及后切线角度均呈正相关。结论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的影像学特点:后凸顶点位多于椎体后上缘,C4多见,CI和KI与Cobb’s角和后切线角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胸腰段骨折后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09~2015-01在我院住院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T10~L3)62例,其中31例行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31例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的各项临床指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畸形矫正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10~27月)。和开放组比,微创组在手术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手术方法 均能缓解疼痛,微创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矢状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影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相比,临床效果相当,但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胸腰椎爆裂骨折三种后路术式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三种后路术式治疗胸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8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经骨折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六钉固定法、经骨折伤柞椎弓根置钉的四钉短节段同定法和传统的跨伤椎四钉固定法治疗.分别从伤椎前缘压缩比、矢状面Cobb角对比三种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种方法术前、术后伤椎前缘压缩比、矢状而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六钉固定法和经骨折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四钉短节段固定法与传统的跨伤椎四钉同定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前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六钉同定法、经骨折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四钉短节段同定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优于传统的跨伤椎四钉固定法,而经骨折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四钉短节段同定法更优于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六钉同定法,但适应证有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两种置钉方法的疗效。方法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70例,分别采用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35例)及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35例)进行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影像学指标、腰背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70例均获得6~1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切口长度、失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矢状位后凸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两组在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的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半年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治疗无神经损伤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种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2010年11月,65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骨折病人分为3组,其中19例患者采用传统的跨伤椎四钉固定法(A组),32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六钉固定法(B组),14例采用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四钉短节段固定法(C组),比较3组患者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伤椎前缘压缩比及矢状面Cobb角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3 d、术后3个月和术后1 a伤椎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和C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1 a伤椎前缘压缩比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但与传统的跨伤椎四钉固定法相比,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六钉固定法和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四钉短节段固定法的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颈椎间盘置换术( CADR )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ACDF )对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1年10月手术治疗的62名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CADR组与ACDF组。采用颈椎JOA、NDI评分评价症状及神经功能,C2~7 Cobb角和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评价颈椎活动范围及退变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组内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CADR组C2~7 Cobb角和手术相邻上、下节段活动度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ACDF组内比较与两组间末次随访时比较C2~7 Cobb角和手术相邻上、下节段活动度,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 CADR术后对邻近节段的退变影响较ACDF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4):66-68
目的 探讨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VCR)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矫形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对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片,术后对患者随访6~22个月。评估术前术后患者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C7PLCSVL、SVA等影像学相关参数,采用Barthel指数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效果,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7PL-CSVL、SVA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功能减退,1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 结论 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具有较好的矫形效果,但同时需要注意减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