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讨论了"河图"时空模式对《内经》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指出《内经》中五脏所在的方位和通应的四时与"河图"时空模式具有一致性,脾为至阴及其他四脏的太少阴阳属性可以从"河图"的时空模式得到诠释。  相似文献   

2.
脾"居中央""灌四旁"出自《内经》,是对脾胃状态的高度概括。"居中央"的内涵:脾胃同居中央的空间位置,通过受纳、腐熟、运化水谷精微的基本功能,发挥脾胃作为"气血之源""气机之枢""五脏之本"的三大生命意义。"灌四旁"的内涵:脾胃的功能以"灌四旁"的方式得以延伸,在空间上以远至四肢,外及腠理,重及五脏为代表,将人体五官、百骸、九窍全部涵盖于内,并营养之,时间上形成了脏气法时的规律。脾"居中央""灌四旁"的理论提示调脾胃可以生气血、养五脏、维平衡。  相似文献   

3.
老年性便秘从五脏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便秘为老年常见病症之一,笔者宗《内经》"魄门亦为五脏使"之旨,详审五脏虚实,以温心阳、利肺气、理脾胃、疏肝郁、补肾精,燮理五脏阴阳气血,使虚者复、郁者利、闭者通,不专事通下而大便自调,此治病必求其本之法,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内经》“决死生”是指对疾病病情进退、轻重的预测,并非专指死与生。其预测方法的理论依据是阴阳之道,五行生克之理,五脏、经脉、气血之盛衰,色、脉、证候之变化等。  相似文献   

5.
《内经》与耗散结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社会密切联系的开放系统,时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人的气血,阴阳是非平衡的。《内经》这一学术思想,在它论述人的正常生理、生命的盛衰过程,五脏的调控机制和辨证论治原则时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思想的精髓与耗散结构论的一般原则,如远离平衡原则、自组织原则、协同作用原则、涨落导致有序原理非常相似。本文旨在通过对《内经》关于人体非平衡学术思想的讨论,以期能纠正现代人们对《内经》在平衡观上的误解。这对正确理解《内经》原旨,合理解释生命过程,区别中、西医平衡观、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静  刘艳萍  王月梅  于东升 《当代医学》2010,16(30):149-150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疾病,即痴呆综合征,起病缓慢,病程呈进行性,为老年第四位死因。由于人均寿命延长,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增多,已构成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保健和社会问题。笔者从中医论治阿尔茨海默病,属健忘、虚劳范畴,与心脾肾三脏有关,与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有关。治疗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辨证施治,及早治疗,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7.
五脏五官相关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已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核心。然自《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尚有一些不同看法,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笔者试就此作一初探,不妥之处,恳请斧正。 一、五脏开窍说 五脏与五官五窍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在窍”言之两者之间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则以“开窍”  相似文献   

8.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特点,"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贯穿《内经》全书的学术思想之一,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四物汤被誉为"妇科圣方",是治疗血证的良方。本文从"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的角度,结合血与五脏关系的整体性,讨论了四物汤治疗血证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中提出“气为血之帅”的气血理论 ,并贯彻于辨证论治当中 ,其理论特点有四 :源出经旨 ,阐发气血功能 ;阴阳两仪 ,气血相关 ;重视脉诊 ,着重气血 ;五脏论治 ,突出气血辨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内经》中有关阴阳篇章的解读和分析,认为《内经》中阴阳的概念主要涉及分类学、自然及其规律、气血营卫和经络物质基础、诊候和疾病性质的分辨、体质归类、交媾和房室的代指、五味及药性的区分,以及治疗方法的规范等。指出阴阳作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概念,在中医理论中的广泛应用及概念、含义的丰富发端于《内经》,是中医认识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的基本思维方法和逻辑语言。  相似文献   

11.
《针灸医籍选读》(9版)精选和释义了《黄帝内经》的很多经典篇章,为师生搭建了教学相长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读《黄帝内经》相关的篇章发现,《针灸医籍选读》(9版)中《黄帝内经》选中存在个别字词的印刷错误、部分释义值得商榷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无针左右""其死也静",《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的"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荥输治外经",《灵枢?寿夭刚柔》中的"刺卫者出气",《灵枢?终始》中的"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灵枢?四时气》中的"五十九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的"五虚勿近,五实勿远"等存在注释不够严谨,与相关的原文、按语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黄帝内经》的原旨.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息肉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子宫内膜息肉属本虚标实证,病机为心肾阳虚,气化失常,瘀滞胞宫,治以温阳化气法,结合补肾调周法,并创立温阳化气方,于经前期阳长之时,采用温肾助阳,化气消癥之法,以期“六阳”到位,实现重阳转阴,恢复子宫功能,促进行经期子宫内膜瘀浊及水液排净,减少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   相似文献   

13.
阴阳作为中医学应用最基础的哲学概念,在目前学界,多被解读为矛盾论或对立统一规律。但中医学的阴阳,有对立统一规律不能涵盖的内容。《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在内涵上至少包含作为宇宙起源的天地阴阳之气、形而上的阴阳之理,以及被泛化使用的阴阳思维模型三方面的特质,对立统一规律,仅仅表达的是其第二层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神是统一的,人体内的气血阴阳盛衰,对人的情志、性格、气质、人格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根据《内经》相关理论,结合相关临床实际,探讨阳气在个体性格形成方面的影响及其养生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东垣的《兰室秘藏》阐发了《黄帝内经》"土者生万物"的理论,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的学说,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了从脾胃论治内伤疾病的学说,注重补益脾胃,顾护元气,并提出了"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理论,创立了治疗阴火的两大方法,即甘温除热法与升阳散火法。  相似文献   

16.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属中医喘息,水肿,心悸,怔忡,心痹,心水等病证范畴,阴阳两虚,心脉瘀带为其基本病机,虽阴阳俱损,但总以阳虚为主,兼有阴虚,为五脏精气虚衰,功能失调的疑难重症,在脏腑病理上虽为多系统虚损性改变,但病变重点以心肾为主,因虚致瘀是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瘀证的病理特点,气虚血滞,是导致体内水液潴留的始动因素,气血阴阳之虚与瘀血,水饮水实的标本虚实之间,表现为因果错杂的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尽管《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对"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有相关阐述,后世对此语亦有一些阐发,但表述均不够清晰。根据《内经》《难经》并结合历代医家释义及相关研究进行分析,认为"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可从时间针灸学、体质、得气等角度来认知。"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提示针刺顺应四时之气,是得气的外在环境基础;重视患者体质,辨体针刺是针刺得气的内在环境基础,而以病机为核心的针刺辨治思路则强调病位深浅、病性阴阳、病程长短在得气中的关键作用。因此,临证针刺只有重视得气,达到"气至",才能尽可能地做到"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健康高龄老人中医体质与睡眠习惯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量表,对如皋、溧阳、太仓三地80岁以上健康老人开展中医体质调查与辨析,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健康高龄老人中医体质与睡眠习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晚起与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呈正相关;晚睡与气郁质呈正相关;早起与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呈负相关;早睡与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呈负相关;睡眠不规律与阳虚质、气郁质呈正相关。结论 相对晚睡来说,晚起导致的偏颇体质更多,对健康的损害更大,体现了中医重视阳气,以阳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不孕症是临床常见的产科疾病。郑伟达教授注重气血阴阳学说,重视肝、肾、脾胃,认为"种子先调经""经本于肾",认为肾气充盛,精血津液排泄适度,即可成孕。重视行经期、经后期、真机期、经前期四期的调理。行经期以理气活血调经,方选柴胡疏肝汤加味;经后期重在滋补肾精,以益其损,调脾胃,资其生化之源,以四物汤合二至丸加减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真机期"阴消阳长",采用温补肾阳、益气活血,以促使肾、天癸、冲任、胞宫之间阴阳平衡,以伟达排卵汤温补肾阳,益气活血;经前期肾气旺天癸充,冲任盛,是阳气活动旺盛时期,故宜使阴阳达到平衡,气血和调,以伟达调经汤补阴阳,调气血。  相似文献   

20.
介绍赖新生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心得与选穴原则。赖老师结合失眠的疾病特点,认为失眠的发生与五脏相关,与阴阳相应。失眠为病,虚实相兼,五脏既损,治以安和五脏,调和阴阳为主,故治法上兼顾五脏、气血、阴阳,使气血生化有源,阴阳转化有度,则病乃愈。针刺治疗上主张取穴精准,以辨证归经为基础,使补泻得当,配穴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