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体会(附5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直径<2 cm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后经 6个月至7年随访无1例复发或转移,3例直径>2 cm者行根治性手术,2例发现直肠类癌时已有肝转移灶,1例随访2年半无复发或转移.1例直肠多发类癌行根治性手术随诊2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直肠类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2 cm类癌可采用局部切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结果:36例中肿瘤位于黏膜下层者23例,浅肌层11例,深肌层1例,浆膜层1例.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分别采用局部切除、局部扩大切除术和经腹前切除术.无直肠穿孔或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经12个月至8年随访,34例直径<2 cm者无1例肿瘤复发或转移,2例直径>2 cm者有1例术后1年死于肝内广泛转移,1例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直肠类癌早期诊断和手术是治疗关键.直径<2 cm的直肠类癌采用局部(扩大)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将其按肿瘤直径大小和肌层是否有浸润分别分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各组和肌层是否浸润各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中位年龄49岁(22~83岁),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5~86个月),随访率为80.6%(25/31)。随访期内,肿瘤直径≤l.0 cm的15例手术切除肿瘤后无复发,直径1.0~2.0 cm的7例中复发1例,直径>2.0 cm的3例中2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直肠类癌是否浸润肌层或全层以及是否有转移均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肿瘤的浸润深度与转移有关(P<0.05)。随着直肠类癌直径的增大,肿瘤浸润深度加深,转移发生率增高。结论直肠类癌的大小和肌层浸润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是选择手术方式时需参考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直肠类癌的临床及预后影响因素,探寻有参考价值的治疗方式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2011年间收治的4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按肿瘤直径大小肌层是否有浸润和分别分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各组和肌层是否浸润各组的手术治疗效果,并随访术后的生存状况。结果本组46例直肠类癌患者中位年龄46.5岁(19~83岁),随访6~60个月,随访率84.7%。其中,肿瘤直径≤2cm的随访时间(47.2±19.8)个月,无复发病例。3例肿瘤直径2cm的随访中,1例术后3个月腹腔广泛转移,1例于28个月后死于肝转移,1例吻合口复发,再次手术,目前仍存活。直肠类癌是否浸润肌层或全层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5),3例放弃治疗的患者均为肿瘤局部侵犯和广泛转移。结论直肠类癌直径和浸润深度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提示外科医师应慎重考虑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与治疗(附4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5年4月44例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44例中直肠(包括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类癌29例发生率最高65.9%(29/44),结肠4例9.1%(4/44),阑尾1例2.3%(1/44),小肠2例4.5%(2/44),十二指肠2例4.5%(2/44),胃5例11.4%(5/44),肝1例2.3%(1/44).44例中治疗了39(39/44,88.6%),其中手术切除14例,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20例(5例EMR后病理断端残余癌细胞又追加手术局部切除),内镜下直接钳除5例,5例未治疗.直径≤1 cm 30例占68.2%, 26例全部治愈,15例(50%)行EMR完全切除,其中20例肠镜随访10~84个月,均无复发,预后好;直径1~2 cm 4例占9.1%,手术局部切除,1例1年后肝转移;直径>2 cm 10例占22.7%,均位于直肠外,8例手术,2例未治疗,3例死亡,5例有远处或淋巴结转移,预后差.44例中6例发生远处或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3.6%. 结论内镜是诊断消化道类癌的首选方法,≤1cm的类癌可在内镜下行EMR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RNE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58例REN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分期和分级、治疗方法、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8例RENT患者,男性34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0.2±11.3)岁。大便习惯改变28例(48.3%),便血20例(34.5%)。肿瘤位于直肠下端29例(50.0%),位于直肠中端18例(31.0%),位于直肠上端12例。肿瘤直径1 cm 27例(46.6%),直径1~2 cm 16例(27.6%),直径2 cm 15例。病理类型RNET(G1)23例(39.7%)、RNET(G2)16例(27.6%)、RNEC(G3)15例、RMANEC(G3)4例。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突触素(Syn)阳性率100%,嗜铬颗粒蛋白(CgA)阳性者60.4%。内镜下切除18例(31.0%),经肛门局部切除21例(36.2%),Dixon手术14例(同时行肝脏减瘤手术3例),Miles手术5例(2例行肝脏介入治疗)。术后12例接受化疗。术后52例患者获访,6例失防,随访时间为5~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随访期间有2例腹股沟淋巴结转移,5例复发,3死亡病例。结论 RNET临床表现以大便习惯改变和便血为主,多位于直肠中下端,直径多2 cm。病理分型以RNET(G1,G2)多见。对于直径1~2 cm无肌层或淋巴结浸润的RNET(G1和G2)内镜或经肛局部切除可获得满意疗效,对于直径2 cm有肌层或淋巴结浸润的RNEC(G3)和RMANEC(G3)须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直肠肿瘤患者30例,采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肿瘤距肛缘4~10 cm,平均6.5 cm;直径0.5~4.0 cm,平均2.1 cm;肿瘤占肠腔周径比例10.0%~66.7%(平均28%)。所有患者术前行肠镜及三维腔内超声检查。结果30例患者均完整切除标本,术后病理检查提示直肠腺瘤25例,直肠类癌2例,直肠腺癌3例,其中pTis期2例,pT1期1例。术后并发创面出血1例,直肠周围脓肿1例。随访3~16个月,1例局部复发,采用内镜下治疗。结论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是治疗直肠良性肿瘤及早期直肠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布特征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临床分布特征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11例经治疗的直肠NE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直肠NET占同期直肠恶性肿瘤的1.49%,男性6例,女性5例,肿瘤距肛缘3~7cm,无转移.其中4例在距肛缘4cm以内,占36.4%.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治疗,4例经肛门行局部扩大切除;6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其中5例术后病理基底部无肿瘤,进行常规随访,1例术后病理提示基底见癌细胞,进行经肛局部扩大切除.另外1例患者肿瘤距肛缘7cm,直径1.5cm,行直肠前切除术.1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1~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无复发. 结论 直肠NET临床少见,发生于直肠远端较多,其外科手术原则与直肠腺癌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类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宣武医院自2003年2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24例胃肠道类癌资料.肿瘤位于直肠11例,胃10例,阑尾3例.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排便习惯改变.肿瘤直径≤1 cm 10例(41.7%),直径>1 cm 12例(50%),2例不详.淋巴结转移6例(25%).胃癌根治术3例,胃空肠吻合术1例,胃局部切除3例;直肠癌Dixon术式2例,Mason术式2例,Hartmann术式1例,直肠局部切除4例.阑尾切除术3例.结果 随访21例,随访时间4~63个月,3例死亡,余单纯手术治疗的均存活良好.结论 胃肠道类癌肿瘤大小,有无转移,是判断胃肠道类癌良恶性、决定手术方式和预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经肛门局部切除低位直肠肿瘤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经肛门局部切除低位直肠良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间经肛门局部切除的86例低位直肠肿瘤临床资料。结果86例中,,良性55例,恶性31例。腺癌26例(30.2%),腺瘤39例(45.3%),类癌3例(3.5%),间质瘤1例(1.2%)及其他肿瘤17例(19.8%)。肿瘤距齿状线距离1~12cm。肿瘤直径〈3cm68例(79.1%),直径≥3cm18例(21.9%)。腺癌病例中,19例为T1期和7例T2期。在获得随访的69例中,肿瘤直径〈3cm57例,有6例复发;肿瘤直径≥3cm12例,有5例复发,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16例T1期直肠腺癌的中,2例局部复发,7例T2期直肠腺癌的中,4例局部复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肛门低位直肠肿瘤局切手术具有低并发症和保持良好的术后功能的优点;能应用于治疗良性和经选择的早期较小恶性肿瘤的治疗;也能应用于治疗不能耐受大手术的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骶直肠肿瘤切除术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2例直肠良、恶性肿瘤行经骶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病人,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3±3.7)岁。肿瘤距肛缘4~8 cm,直径1.5~3.5 cm。25例病人行肿瘤局部切除,肠壁间断缝合,7例病人行直肠节段切除端端吻合。手术顺利,术后病理诊断为绒毛状腺瘤16例,绒毛状腺瘤恶变5例,管状腺瘤7例,管状腺瘤恶变1例,腺癌3例。9例恶性肿瘤切缘阴性。3例直肠腺癌病人术后予以放、化疗。术后1例发生吻合口瘘,行结肠造瘘转流手术后治愈,无排便失禁;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均未发生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经骶直肠肿瘤切除术治疗直肠肿瘤可获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骶尾局部扩大切除术在中下段直肠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9月至2005年9月间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接受经骶尾局部扩大切除术治疗的133例中下段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者,6例(4.5%)并发粪瘘。全组患者肿瘤切缘与基底均阴性。术后诊断为腺瘤28例,增生性息肉3例.类癌8例,间质瘤1例,腺瘤伴黏膜内癌变29例,黏膜下癌64例。64例T1期腺癌患者中位随访期76个月,5年累计局部复发率2.0%。5年总生存率100%。其余患者均无局部复发。结论经骶尾局部扩大切除术简便、安全,适合中低位直肠良性肿瘤的治疗与低位T1期直肠癌的选择性保肛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直肠类癌(附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病理学特点、诊断及治疗选择,对我院1987~1997年10年间收治的26例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26例术前均行直肠镜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而确诊,其中19例分别做了局部切除或局部扩大切除,7例因肿块直径大于2cm而行根治性手术。术后随访1~10年,死亡5例。作者认为,直肠镜检查是术前发现直肠类癌的重要手段,对可疑病变行活检时,除常规行HE染色外,应加做嗜银染色、亲银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治疗是其最佳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的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肝转移等情况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锐达智能弧形切割吻合器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与体会。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选择5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应用锐达智能弧形切割吻合器对直肠残端进行切割闭合,用迈思强CCS 29 mm管状吻合器进行低位或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观察治疗后根治性、手术并发症、术后排便功能与局部复发情况。 结果〓全组50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吻合成功率100%,手术时间173±18 min,其中放置钉仓时间18±4 min,肿瘤大小6.3±1.5 cm,肿瘤距齿状线5.5±0.7 cm,住院费用47796±2138元。其中13例超低位直肠癌行预防性回肠造瘘,所有病例术后均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亦无排尿障碍、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6~21个月,随访期内均未发现复发病例。术后50%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障碍,3~6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应用锐达智能弧形切割吻合器对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放置锐达需要一定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直肠类癌36例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外科治疗的合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直肠类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82.6±63.4)个月。小于1cm的20例手术切除后无一复发,1~2cm的9例有3例复发,大于2cm的7例中3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结论:肿瘤直径大小可粗略地判断直肠类癌潜在恶性程度, 以TNM分期来决定手术方式简单、实用,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6.
新辅助放化疗在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中的疗效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Yu BM  Zhang M  Wu WQ  Chen LW  Fu J  Fei CS  Shen Y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7):445-448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对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5月至2005年8月共收治105例局部进展期(T3、T4期)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前给予中等剂量放疗40—46Gy,分次剂量2Gy/d,每周5d,共4—5周完成放疗;放疗开始同时给予卡培他滨1250mg·m^-2·d^-1,分2次I=I服,持续服用至手术。放疗结束后休息6周进行手术,手术均按直肠系膜全切除操作规范进行。结果全组105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预定的放化疗。其中36例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但Ⅲ级不良反应仅见2例手足综合征。13例患者放化疗后经复查后提示肿瘤消失未行手术。其余92例患者则施行了根治性手术,其中低位前切除术71例,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术)17例,腹会阴切除术4例,全组总保肛率为96.2%。术后标本病理检查显示11例未见癌细胞及阳性淋巴结。肿瘤TNM分期为TON0者24例,T2N0者23例,BNo者43例,T4N0者2例,T2N1者5例,T3N1者8例;按Dworak肿瘤消退分级,TGR05例,TGR129例,TGR247例,TGR324例。全组共有82例(78.1%)达到降期。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3例直肠阴道漏,2例吻合口漏。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6—67个月。随访期间肺转移4例,肝转移2例,局部复发4例,其中3例死亡。全组病死率为2.9%,3年无瘤生存率为82.8%,3年总生存率为96.5%。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可有效达到肿瘤降期的目的,提高了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的根切率和保肛率,进一步降低了局部复发率和总复发率,并明显提高了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治疗直肠肿瘤的效果.方法 总结2006年4月至2009年8月接受TEM的110例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EM在直肠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患者病灶直径0.5~5.5 cm,平均直径为(1.7±0.8)cm.病灶距肛缘4~20 cm,平均距离为(7.4±2.6)cm.病灶在直肠内的部位:前壁40例,后壁29例,左侧壁22例,右侧壁19例.手术方式:肠壁全层切除98例,黏膜下及肌层部分切除12例.手术时间25~180 min,平均(73.5 ±31.0)min;术中失血3~60 ml,平均失血(10.8±7.8)ml.术后病理学检查:直肠腺瘤41例,直肠腺瘤癌变和直肠癌35例(其中Tis期21例,T1期6例,T2期8例),直肠类癌14例,直肠间质瘤1例,直肠平滑肌瘤1例,炎性息肉等18例.所有标本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并发肛门出血2例,肺部和泌尿系感染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6%(4/110).术后住院日2~8 d,平均住院日(3.4±1. 3)d.术后平均随访12.5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TEM治疗直肠肿瘤具有手术损伤小,出血少、疗效好、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直肠局限性肿瘤局部切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TEM) in the treatment of rectal carcinoid tumor. Methods Between May 1994 and April 2006, 27 patients with rectal carcinoid tumor underwent TEM,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TEM procedure was performed as a primary excision (n = 14) or as completion surgery after incomplete resection by endoscopic polypectomy (n = 13). The average size of a primary tumor was 9.1 mm (range, 5–13 mm), and the average distance of the tumor from the anal verge was 8.5 cm. The mean duration of the operation was 51.6 min. Minor morbidities, transient soilage, and mild dehiscence occurred in two cases (7.4%). Histopathologically, all tumors were localized within the submucosal layer showing typical histology without lymphatic or vessel infiltration, and both deep and lateral surgical margins were completely free of tumors. Among 13 cases of completion surgery after endoscopic polypectomy, 4 (30.8%) were histologically shown to have a residual tumor in the specimens obtained by TEM. No additional radical surgery was performed.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70.6 months, and no recurrence was noted. 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EM is a safe,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 for the local excision of rectal carcinoid tumors, particularly those in the proximal rectum. Furthermore, for patients with microscopic positive margins after endoscopic polypectomy, TEM can be an effective surgical option for complete removal of residual tumor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1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病理标本进行复核;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分别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1例直肠GIST患者中,男42例,女19例,中位年龄59岁。18例(29.5%)为术前活检确诊为GIST;46例首次病理诊断为GIST,另15例(24.6%,15/61;其中14例原诊断为平滑肌瘤或肉瘤,1例诊为神经鞘膜瘤)经复核病理标本后修正为GIST。肿瘤位于腹膜反折以上12例(19.7%),反折以下49例(80.3%)。经手术治疗52例.其中扩大切除术(同时作淋巴结清扫或联合脏器切除)21例,局部切除术(肿瘤剔除或直肠壁部分切除)31例。11例术前予以伊马替尼400mg/d新辅助治疗,41例患者术后或活检诊断后以伊马替尼治疗,其中25例为术后复发姑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55(6~391)月,52例手术者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8.0%、95.6%、86.0%和73.7%;扩大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为82.6%,局部切除术组则为77.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存率仅与复发转移相关(辟0.03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各项因素均与术后生存率无关(均P〉0.05)。但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治疗者的3年生存率优于未服药者(82.7%比71.4%)。结论直肠GIST多见于直肠下段。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的核心,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伊马替尼有助于改善复发转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