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慢性炎症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白细胞介素(IL)-17、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是重要的炎症相关因子,三者在胃癌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IL-17、IL-6和GF-β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月青岛市市立医院的50例胃癌患者和26名健康对照者的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L-17、IL-6和TGF-β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IL-17、IL-6和TGF-β1中-高强度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癌组织中IL-17、IL-6和TGF-β1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IL-17表达与IL-6、TGF-β1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IL-17、IL-6和TGF-β1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促进作用,IL-6和TGF-β1可能是IL-17生成的正向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2.
丁酸钠对TNBS结肠炎模型大鼠肠黏膜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肠道黏膜的炎症损伤和修复是炎症性肠病(IBD)的重要特征之-。丁酸盐为肠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参与了肠道黏膜内稳态的维持并具有抗炎效应。目的:观察丁酸钠对结肠炎模型大鼠肠黏膜炎症损伤和修复的影响.探讨其治疗IBD的可能机制。方法: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大鼠结肠炎模型并予丁酸钠或美沙拉嗪治疗,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和结肠炎模型组。于急、慢性炎症期分批处死大鼠,行结肠组织学检查和评分,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与黏膜修复相关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ELISA方法检测血浆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结果:与结肠炎模型组相比,丁酸钠治疗组一般情况和结肠组织学表现有所改善.美沙拉嗪治疗组则有明显改善。丁酸钠治疗组和美沙拉嗪治疗组结肠组织TGF—β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结肠炎模型组(P〈0.05),VEGF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变化.慢性炎症期血浆IL_8水平显著降低(P〈0.05).IL-10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丁酸钠对TNBS结肠炎模型大鼠的肠黏膜修复有-定促进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增加TGF-β1表达和调节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术前、术后1年不同时期相关炎症因子的变化,以及此种变化趋势对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42名临床诊断AF的患者,于射频消融术前、术后1、3、9和12个月抽取外周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和IL-8的浓度。20例同期体检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射频消融术前,AF患者hs-CRP、IL-6和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F患者hs-CRP水平在术后1个月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AF组IL-6、IL-8水平在术后3个月明显上升(P〈0.05),术后9个月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12个月趋于稳定。AF术后3个月内早期复发者与未复发者比较IL-6、IL-8水平前者较后者明显升高(P〈0.05);88%比例的患者在之后长期随访中未再发生AF。术后12个月晚期复发者与未复发者相比IL-6、IL-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AF复发者与未复发者hs-CRP水平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结论:AF患者较正常健康人炎症因子IL-6、IL-8与hs-CRP水平均明显增高。射频消融术本身短期内可影响炎症因子表达;AF的转归与炎症因子的长期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厉洁  曲海霞  卫红军  王青 《胃肠病学》2011,16(3):164-166
研究显示促炎细胞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UC患者炎症黏膜中白细胞介素.6(IL-6)、IL.23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2例UC患者(轻、中、重度活动期分别为9例、10例和13例.缓解期10例)于内镜下取结直肠炎症黏膜活检标本.另取18名健康志愿者的结肠黏膜作为正常对照。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黏膜细胞因子IL-6、IL-23表达。结果:轻、中、重度活动期UC患者IL-6、IL-23表达量依次增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且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5);缓解期患者仅IL-23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IL-6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IL-6和IL-23在U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的黏膜表达水平可反映UC疾病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变化,探讨抗炎性细胞因子对ACS发病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18例)及对照组(NCA组,18例)3组,于清晨空腹取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10和TGF-β水平,常规检测血糖及血脂水平。结果ACS组血清IL-10和TGF-β水平[(11.35±2.04)pg/ml,(5.85±2.0)ng/ml]显著低于SA组[(13.03±2.24)pg/ml,(9.37±2.76)ng/ml]和对照组[(14.43±3.52)pg/ml,(11.21±4.7)ng/ml](P〈0.05),而后两组血清IL-10和TGF—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定的保护性作用。在ACS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清IL—10和TGF—β水平明显降低,并且可能存在着一种动态改变。  相似文献   

6.
刘爽  吴志宇  屈顺喜 《山东医药》2010,50(46):79-80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8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胃癌(胃癌组)、25例胃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组)血清TNF-α、IL-6、IL-8,并与25例健康者(正常组)作对照。结果胃癌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组和正常组(P〈0.05),且TNF—α、IL-6、IL-8水平随着胃癌临床病理分期的增加而升高(P〈0.05)。肿瘤根治手术后患者血清TNF—α、IL-6、IL-8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良性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与正常组近似(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TNF—α、IL-6、IL-8水平增高;检测胃癌患者血清TNF—α、IL-6、IL-8有助于病情判断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骨关节炎(OA)关节软骨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9(IL-9)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软骨退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例因OA行关节置换患者的软骨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关节软骨组织中的TNF—α、TGF—β和IL-6、IL-9;2例因意外受伤截肢患者的正常膝关节软骨作为对照。结果OA患者关节软骨出现裂隙、纤维化,软骨细胞增多、排列紊乱,并出现大量簇聚软骨细胞和肥大软骨细胞。TNF—α和IL-6在正常软骨全层均呈低表达,在OA患者软骨中的表达则明显增多(P〈0.01)。结论OA患者关节软骨中TNF—α、IL-6与TGF—β、IL-9表达失衡,是导致关节软骨退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张亚平  刘玲  姚希贤 《山东医药》2010,50(12):29-3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IL-1Ⅰ型受体(IL-1RⅠ)及激活蛋白-1(AP-1)表达的诱导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IL-1RⅠ蛋白表达;应用凝胶电泳移动抑制法测定AP-1的活性。结果IL-1β刺激HSC 2min后即见IL-1RⅠ表达增强,10min时达到高峰(P〈0.01),随后有所降低,60min时仍保持较高的活化状态(P〈0.01),120min后则基本接近初始水平;IL—1β作用HSC1、2和4h后,AP-1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IL-1β以时间依赖方式诱导HSCIL-1RI及AP-1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血清IL-1β和IL--6含量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自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对冠心病发病和严重度的预测作用。方法:70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2组:急性冠脉综合症组32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38例,另有对照组患者30例。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IL--1β、IL--6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冠脉造影术对冠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并了解其与血清中IL-1β、IL--6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IL-1β、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在冠心病组内,急性冠脉综合症组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5)。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与血清中IL-6水平呈正相关(r=0.358,P〈0.05)。结论:IL-1β、IL-6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其血清水平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个炎性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α干扰素(IFN-α)、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B(TGF-B)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98例SLE患者(SLE组)及55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的IFN—α、IL-10、TGF—β,采用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IFN—α、IL-10、TGF-β mRNA。结果SLE组血清中的IFN-α、IL-10及PBMCs中的IFN—α、IL-10 mRNA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活动期高于稳定期(P〈0.05);SLE组血清中的TCF—β及PBMCs中的TGF-β mRNA低于对照组(P〈0.05),且活动期低于稳定期(P〈0.05);SLE组血清及PBMCs中的IFN-α、IL-10及其mRNA呈正相关(r=0.80、0.75,P均〈0.05),IL-10、TGF-β及其mRNA呈负相关(r=-0.45、-0.25,P均〈0.05),IFN-α、TCF-β及其mRNA无相关性。SLE组血清及PBMCs中IFN—α、IL-10、TGF-β与其相应的mRNA呈正相关(r=0.90、0.82、0.91,P均〈0.05)。结论SLE患者外周血中IFN-α、IL-10高表达,TGF—β低表达;三者相互作用参与SLE的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L-23/IL-17炎症轴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照2007年济南标准选择UC组患者20例,对照组16例。利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和四色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对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作表型分析,比较Th1、Th2、Th17比例的改变。Westernblot检测肠黏膜IL-17、IL-23表达。数据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即M(QR)形式表示,行相关统计。结果(1)肠黏膜中Th17的比例在UC组中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为3.75%比1.25%,且重度活动较轻度活动患者增加明显(P〈0.05),为8.30%比1.20%。肠黏膜中Th1的比例在UC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13.60%和9.10%,Th2的比例在UC和对照组中分别为1.10%和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活动度患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UC组患者肠黏膜中IL-17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为0.20%比0.10%,且IL-17表达与UC患者疾病评分呈正相关(r=0.50,P=0.02)。(3)IL-23表达在UC组和对照组分别是0.13%和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3/IL-17炎症轴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能成为UC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浆IL-1β水平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6例AS患者血浆中的IL-1β。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附着点指数(MASES)〉0者血浆IL-1β为(2.98±1.74)pg/ml,MASES=0者为(1.22±0.73)pg/mJ,两者比较,P〈0.05。MASES与血浆IL-1β水平呈正相关,r=0.448,P〈0.05。结论AS患者血浆IL-1β水平升高,IL—-1β与AS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CD68标记的TAMs、TGF—β1、上皮标志物E.cadherin、间质标志物Vimentin蛋白。结果大肠癌组织中TAM计数为(30.6±8.2)个/HP,TGF—β1蛋白阳性58例(72.5%),E-cadherin蛋白阳性31例(38.8%),Vimentin蛋白阳性38例(47.5%);而癌旁正常组织中分别为(16.4±7.2)个/HP、23例(28.8%)、64例(80.0%)、0例。两者比较,P均〈0.01。TAMs计数及TGF-β1、E—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Duke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TAMs计数、TGF-β1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4、-0.39,P均〈0.01),而与Vimentin蛋白表达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0.33,P均〈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TAMs浸润及TGF—β1高表达所造成的炎症环境可能与大肠癌的EMT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不同疾病状态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情况,探讨其与AS炎症活动的关系。方法41例AS患者按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分为活动组(n=22)和稳定组(n=19),1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11h17细胞比率,EMSA法检测血浆中的IL-17、IL-1β、IL-6、IL-2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水平。结果活动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明显高于稳定组及对照组(P〈0.05或〈0.01)。活动组血浆中IL-17平均浓度以及IL-1β、IL-6、IL-23、TNF-α等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及对照组(P均〈0.01);IL-17、IL-1β、IL-6、IL-23、TNF-α之间呈显著相关(P〈0.05或〈0.01)。结论Th17及相关细胞因子可能与AS炎症高度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不同时期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及在滑膜组织的表达。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造模组和正常对照组不同时期血清IL—17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法检测两组晚期关节滑膜组织IL—17表达。结果对照组和造模组均有一定水平IL—17表达,同期成模组较对照组和造模失败组明显升高(P〈0.01),成模组IL—17在早期就开始升高,到中晚期达到较高浓度,中晚期与早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期成模组滑膜组织表达IL-17阳性率亦高于对照组和造模失败组(P〈0.01)。对不同时期血清IL—17水平与关节病理破坏程度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早期P〈0.01;中期P〈0.01;晚期P〈0.05)。结论IL—17在CIA大鼠滑膜组织及不同时期血清中高表达,与关节滑膜的病理破坏程度有关,可作为判断类风湿关节炎(RA)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胃癌患者血清和组织IL-1β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IL-1β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探讨IL-1β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为胃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70例胃癌、45例癌旁和70例胃炎手术切除组织和胃镜下活检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组织IL-1β蛋白表达水平;以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胃癌、胃炎患者血清中IL-1β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胃癌患者血清IL-1β水平显著高于胃炎病人(P〈0.05),且与临床分期有关,进展期胃癌高于早期胃癌(P〈0.05)。IL-1β蛋白在胃癌、癌旁和胃炎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5.95%、44.44%和22.50%;胃癌组IL-1β表达高于癌旁、胃炎组。低、未分化癌组织IL-1β的表达高于高、中分化癌组织(P〈0.05);进展期胃癌高于早期胃癌(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胃粘膜组织中IL-1β表达高于胃炎组,提示胃粘膜IL-1β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史良俊  王俐  张瑞连 《山东医药》2011,51(23):86-87
目的探讨IL-2、IL-6、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5例RMPP患儿(RMPP组),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2、IL-6、IL-10和TGF-β1,并与2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MPP组)和15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对照。结果 RMPP组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IL-2、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MPP组和对照组,IL-6、TGF-β1水平均显著高于MPP组和对照组(P均〈0.05);RMPP组和MPP组组内上述各项指标在急性期及恢复期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恢复期MPP组IL-2、IL-6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IL-2、IL-6、IL-10和TGF-β1可能参与了RMPP的发病机制,检测其血清水平可为临床判断MPP病情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pylori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病例中NF—KB、Bcl-2、VEGF、IL-1β表达的差异及相互关系,进一步了解Hpylori致胃癌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胃镜检查的胃黏膜活检标本,十二指肠溃疡患者33例,胃癌患者63例,通过免疫组化sP法测定NF—KB、Bcl-2、VEGF、IL-1β在H.pylori感染与非感染的胃癌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黏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十二指肠溃疡组和胃癌组中,H.pylori感染者NF—KB、VEGF与IL-1β的表达水平高于npylori阴性者(P〈0.Ol或0.05),Bcl-2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H.pylori感染病例中,NF—KB、Bcl-2、VEGF在胃癌组的表达水平高于十二指肠溃疡组(P〈0.01或0.05),IL-1β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胃癌组与球溃疡组中,NF—KB的表达水平与VEGF均呈正相关(P〈0.05);胃癌组巾,NF—KB和VEGF的表达水平与Bcl-2呈正相关(P〈0.05),与IL-1β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球溃疡组中,NF—KB和VEGF的表达水平与IL-1β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Bcl-2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上调宿主胃黏膜上皮NF—KB、VEGF及IL-1β的表达,三者表达水平具有协同性,其中NF—KB、VEGF表达的差异与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两种不同的疾病转归相关,  相似文献   

19.
IL-10和TGF-β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薇  罗殿中  陈源  党裔武 《山东医药》2011,51(16):38-40,118
目的探讨IL-10和TGF-β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7例NSCLC组织中IL-10和TGF-β1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IL-10在肺癌细胞阳性表达率为70.21%(33/47),TGF-β1阳性间质细胞在癌组织内阳性率为48.93%(23/47),二者表达水平均与肿瘤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5)。IL-10表达与肿瘤内TGF-β1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NSCLC中IL-10和TGF-β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密切相关,两者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患者血清IL-9、IL-4、IL-5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血清IL-9、IL-4、IL-5在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哮喘)、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哮喘组、过敏性鼻炎组、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合并组)患者及查体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IL-9、IL-4、IL-5。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IL-4、IL-5、IL-9均明显升高(P均〈0.01);其中血清IL-5合并组高于哮喘组及过敏性鼻炎组(P〈0.01,〈0.05),过敏性鼻炎组高于哮喘组(P〈0.01);IL-4合并组高于哮喘组(P〈0.05)。结论IL-4、IL-5、IL-9参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发病,三组患者均表现为Th2型细胞因子过度表达;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的炎症程度较高,哮喘和鼻炎也有不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