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司内揣外”语出《灵枢·外揣四十五篇》。其与“司外揣内”的结合,应是中医诊法的至臻境界。通过对“司内揣外”与“司外揣内”两者辩证关系的分析,我们认为,重视对“司内揣外”的研究,有利于挖掘中医经典中合理的理论内核,并有助于梳理清楚中医诊法的存在的认知误区,对完善中医传统诊法和促进中医传统诊法与现代医学科学仪器的有机结合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对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有效实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司外揣内”是《内经》中重要的诊察原则,它是在古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因此我们用唯物辩证法思想来认识“司外揣内”这一诊察原则时,就不难发现其明显地具有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辩证法思想。1 从局部到整体的辩证法思想 《内经》处处以整体观为指导,在诊察疾病时也是如此,除了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外,还处处考虑到体表与脏腑的这一有机整体的关系。人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发现人体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联系着体表组织、四肢百骸的有机整体。人体的体表与体内…  相似文献   

3.
“司揣内外”与中医诊断思维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揣内外”一说见于《灵枢·外揣》,其中谈到“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对此中医诊断教材第5版以来均将其作为中医的3大诊断原理来阐述,如新1版(即第7版教材)《中医诊断学》就有这样的记述:“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司揣内外"的概念和应用及其临床意义和重要性。认为"司揣内外"是以外知内、知常达变,纯真的观察诊断方法;是研究病机的特异方法;是因果关系的辨证方法;是以点治面、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是人们在对人体生命运动及疾病的观察、探索过程中,积累大量医学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汲取先秦哲学思想和逻辑思维方法,形成独特的医学科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司揣内外”的概念和应用及其临床意义和重要性。认为“司揣内外”是以外知内、知常达变,纯真的观察诊断方法;是研究病机的特异方法;是因果关系的辨证方法;是以点治面、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是人们在对人体生命运动及疾病的观察、探索过程中,积累大量医学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汲取先秦哲学思想和逻辑思维方法,形成独特的医学科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司揣内外”与中医诊断思维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司揣内外"一说见于<灵枢·外揣>,其中谈到"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昭昭之明不可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诉辨治法、微观辩证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分析主诉辨治法之主诉与四诊司外揣内的写形,并举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例,阐述微观辩证学的发展对中医药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结果与结论:微观辨证及其学科群的崛起,集中医、西医学科精华之大成,汇千家之言而成一学,促进中医药学现代化的科学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清初医家钱潢用"外邪之感,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高度概括了机体因感受外邪而发病,医家们再依据发病的症状体征推测病因,从而求得病机、进行论治的思维过程。因发知受的本质,实际上包括了审证求因、由因求机和审机论治3个过程,由"因机"预测"发",由"发"知"因机",再审机论治。在临床中,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及现代辨证体系,对还未显现出临床症状的疾病进行预测和干预治疗,即"未发"亦"知因机",实现"司内揣外",与传统中医"司外揣内"相互补充。因发还能知传知变,对疾病的预后与转归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象思维的指导下,以自然法象、天地应象、神明之象认识脑的生理,描述脑沟壑纵横、错综复杂的结构,认为脑具有主持生命活动、支配精神意识、语言和感觉运动的功能。以天之六气、地之五行、邪正盛衰认识脑的病理,风邪犯脑、寒中于脑、暑扰神明、湿蒙清窍、燥邪伤神及火扰神昏是脑病外感因素中的主要原因。内伤因素中七情、饮食、劳逸等均可影响脏腑功能,产生瘀血、痰凝等病理产物而致脑病。以四诊之象辨病辨证,取象立意指导中医脑病治疗,法象药理规范临床用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色象、味象、声音之象、舌象、脉象等,判断内部脏腑气血的情况;将中药的形状、气味、颜色、生长环境及属性与天地自然之象相通,解释药物某种特性和功效。取象比类、见微知著、司外揣内等方法是中医辨病辨证体系中的核心,象思维可以更好地阐释脑的生理和病理,丰富脑病的诊断和防治理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补益之品出现“闭门留寇”与“扶正祛邪”两种矛盾作用的原因。[方法]以人体“损补自调”为着眼点,分析补益之品在正虚邪盛时有“闭门留寇”与“扶正祛邪”两种作用效果的原因。[结果]正虚邪盛时,补益之品“扶正”“留邪”之争,是“司外揣内”的结果,乃源于医家们以药后效果立论,而忽略了人体“损补自调”之力。机体“损补自调”机制是“泻实补虚”治则得以确立的内在原因,补益之品“留邪”或是“扶正”乃取决于医者是否能谨察人体“损补自调”之机。若能审时度势,契合人体欲“补”之时,且用药得宜,使补药之偏在自“损”自“补”调节范围之内,即表现“扶正”;若未能察得机体欲“补”之机,或用药之偏,超出机体“损补”之力,则显现“留邪”。[结论]人体“损补自调”是补益药在正虚邪盛时表现出“闭门留寇”与“扶正祛邪”两种作用结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研究方法 ,从时令与药性方面分析历代医家对"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不同注释,并对教材中解表剂和泄下剂的51味药物进行性味的统计分析,认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分别适用于表寒、里热之证,其根本在于疾病的寒热性质。真寒,则不远热;真热,则不远寒。临床见证,要详辨寒热真假,同时应以病性为主,结合三因制宜,确立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2.
中医的智慧     
中医不仅仅是一门诊疗技术,古代哲学中阴阳、五行的平衡观思想在其中有着尽乎完美的体现。中医从对病因病机的整体认识、到司外揣内的诊断方式、再到因势利导的治疗方法,无处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无处不体现出人体自身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13.
辨证分期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辨证分型期、内外结合的方法。结果:50例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100%。结论:临床中采用中医传统的切开、挂线、提脓祛腐法治疗以及中医内治法治疗本病,收到了显著的疗效。由于治后疤痕小,乳房变形不明显而深受病家欢迎。  相似文献   

14.
"以表知里"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以表知里方法的崛起缘于解剖方法的时代危机及古代哲学气学理论的选择;生命在气化过程中所达成的统一对该方法的有效性作出了说明;人与自然界有着同一的物质基础-气,规定了以表知里方法在古代自然科学中的普适性;随以表知里方法主导地位的确立,初始解剖属性的腑腑概念更接受了功能学说的改造;《内经》在积极倡导以表知里方法的同时,对其不足亦不乏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试论子宫与乳房相表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与乳房藉冲脉、胃、肝、肾等经脉相连,生理上开合泄闭,互相协调,病理上互相影响,治疗上亦互相,其关系颇符合中医的表里关系。  相似文献   

16.
扶正祛邪是中医临床一个常用的治疗法则,无论在外感还是内伤性疾病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中医学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在感染或内伤性疾病的特定阶段(中医临床辨证属正虚邪实者),按照扶正祛邪治则配伍组方治疗,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分析了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的理论渊源、应用和现代研究现状,接着研究了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免疫学、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抗病毒药物研究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从病毒和病毒免疫学相互关系出发的抗病毒新药设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柴胡证与少阳证、半表半里证名异质亦不同。少阳证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纲;柴胡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呕而发热四大主证为凭;而半表半里只不过是前人对少阳区域划分的一种形式,故三者不能概而言之、一方统之。柴胡证专指小柴胡汤证,而不合《伤寒论》中以柴胡名方的另五个汤证。其四大主证之口苦、咽干、目眩三证在柴胡证辨证中应统为一证,不宜单列。“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以“伤寒中风”为前提。虽日“但见一证便是”,但临证亦需详查。  相似文献   

18.
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的核心,贯穿于中医诊治的全过程,其主要包含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时空统一3个方面。中医诊断思维是中医思维在诊断疾病上的应用体现,也是认识疾病的必然过程,其原理来自整体观念的指导,体现在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4个方面。掌握中医诊断的思维原理,将有助于医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中医立法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