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20例早期乳腺癌动态增强MRI资料.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癌2例,导管原位癌4例,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性12例,小叶原位癌2例.总结早期乳腺癌特征性MRI表现.结果 (1)病灶增强MRI形态特征:局灶性强化2例;导管样及段样强化8例;肿块状强化10例,其中的9例肿块边缘为毛刺及不规则,1例边缘光滑;边缘强化7例,其中的2例均匀中心强化,1例分隔强化.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1级1例,3级2例,其余为4级或5级.(2)X线检查结果:阴性3例,微小簇状钙化5例,线样钙化2例,肿块6例,结构扭曲2例,斑片阴影2例.BI-RADS分级:1级3例,2级1例,3级2例,其余为4级或5级.(3)16例患者早期增强率≥60%,16例信号强度-时间(SI-Time)曲线为A型,3例为B型,1例为C型.结论 早期乳腺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MRI联合X线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特征。方法选取2010-03-2012-03手术病理明确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60例,MRI检查进行总结。结果本组诊断的60例浸润性导管癌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4例,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6例均表现为边缘不规则,呈蟹足样、星芒状、毛刺样改变,病灶信号不均匀。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采取MRI诊断更具有高分辨力、高敏感度、快速明显的强化特点,影像学显示清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虎  马晓玲 《现代医药卫生》2014,(24):3752-3753
目的研究分析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效果,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治疗前先实施乳腺X射线检查、超声检查,同时让其接受MRI(1.5T磁共振乳腺专用线圈及乳腺动态扫描软件)检查,将此检查结果与X射线检查结果及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乳腺专用MRI的乳头状瘤总检出率为92.9%,明显优于乳腺X射线检查(35.7%)和超声检查(64.3%);28例患者中孤立导管乳头状瘤21例,多发导管乳头状瘤7例。利用乳腺专用MRI检测到的病灶数量为27个,检出病灶中有2例患者的导管内乳头状瘤MRI结果为阴性;1例患者双侧多发导管乳头状瘤MRI结果为双侧病灶。对患者的MRI形态学特点进行分析可见,大部分患者属于沿导管分布多发小结节样或环形强化。28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与恶性肿瘤极为相似的MRI征象,无法对二者进行准确区分。结论乳腺专用MRI在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检查诊断工作中能够发挥较大的优势,可以实现对患者病灶的准确定位,为临床手术治疗方案的制订和优化提供有效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对诊断乳腺实性肿物的临床价值,提高乳腺肿物术前确诊率.方法 穿刺针吸乳腺实性肿物吸取组织细胞涂片,采用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排列、结构、背景特点、细胞形态等,对肿物性质进行判定,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31例穿刺病例中,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93.9%(54/57),良性肿瘤或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3.1%(162/174),总符合率为93.5%(216/231).结论 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具有安全、经济、便捷、微创、痛苦小、准确率高的优点,可作为诊断乳腺实性肿物的首选方法,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和不发达地区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疾病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86例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并通过病理检验进行确诊,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结果在86例乳腺疾病患者中,经病理诊断良性肿块51例,恶性肿块16例,非肿瘤19例,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出良性肿块53例,恶性肿块14例,非肿瘤19例,诊断准确率为97.67%(84/86)。在53例良性肿块中,其中乳腺纤维腺瘤10例(占18.87%),乳腺脂肪瘤15例(占28.30%),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9例(占16.98%),乳腺囊肿19例(占35.85%)。在16例恶性肿块中,其中浸润型导管癌6例(占37.50%),髓样癌4例(占25.00%),导管原位癌6例(占37.50%)。在良性肿块中,以乳腺脂肪瘤及乳腺囊肿的发生率最高,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恶性肿块中主要以浸润型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为主。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疾病检查诊断率高,且操作简单,可重复进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DCIS病例的影像及病理资料。所有病例均于术前行MRI平扫、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并于后处理中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测量感兴趣区的表现弥散系数(ADC)值。所有结果均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29例病例中,非肿块性(包括段样、线状、导管样及局灶性等)强化22例,肿块样强化7例。TIC:Ⅰ型8例,Ⅱ型12例,Ⅲ型9例。DWI扫描显示病变区域扩散受限,测得所有病灶感兴趣区ADC值范围在1.03×10-3~1.38×10-3mm2/s。结论乳腺MRI检查,在病变形态的基础上结合其血流动力学特点和ADC值,能够对大部分DCIS病例做出明确诊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宿世琼  倪青 《贵州医药》2014,(9):791-793
目的:评价钼靶X线及B超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乳腺导管原位癌42例资料,对比分析乳腺钼靶及彩超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在4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术前乳腺钼靶摄片检查中,表现单纯钙化点30例,占71%;钙化点伴肿块4例,占10%;钙化点伴结构紊乱3例,占7%;单纯结构紊乱2例,占5%;结构紊乱伴肿块1例,占2%;单纯肿块2例,占5%。全部检查结果中,可见乳腺内有微小密集钙化点的37例,占88%。钼靶检查乳腺导管原位癌检出率为88%,彩超检查检出率为69%( P<0.05)。结论乳腺钼靶摄片与彩超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均有较高价值,但乳腺钼靶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在诊断膝关节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采用PHILIP Gyroscan Intera1.5T超导磁共振机扫描40例膝关节病变。结果 40例膝关节病变中,MRI结果显示半月板退行性变35例(87.5%),关节腔积液12例(30.0%),韧带损伤7例(17.5%),软骨病变6例(15.0%),Baker囊肿4例(10.0%)。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及关节镜检查100%相符。结论 MRI具有多轴面成像、无创伤以及可显示半月板表面和内部结构等优点,是诊断膝关节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ADH)误诊情况,总结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近10年最终确诊为ADH的病理20例存档切片,分析误诊原因。结果在20例ADH中,有13例误诊为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占65%,7例误诊为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UDH),占35%。结论①取材不充分,观察不全面是误诊的原因之一。②ADH与低级别的DCIS极难鉴别,要严格按照权威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乳腺微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86例乳腺微小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分析高频超声和手术病理诊断对良恶性乳腺微小结节的检出率;并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高频超声对乳腺微小结节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86例乳腺微小结节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良性53例,恶性33例;高频超声诊断结果显示,良性50例,恶性36例。手术病理诊断对乳腺纤维腺瘤、乳腺腺病、乳腺腺瘤伴腺病、乳腺导管瘤等良性乳腺微小结节检出率分别为26.74%、22.09%、8.14%、4.65%,乳腺导管原位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小叶癌、乳腺髓样癌等恶性乳腺微小结节检出率分别为18.60%、15.12%、3.49%、1.16%;高频超声诊断对乳腺纤维腺瘤、乳腺腺病、乳腺腺瘤伴腺病、乳腺导管瘤等良性乳腺微小结节检出率分别为25.58%、20.93%、6.98%、4.65%,对乳腺导管原位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小叶癌、乳腺髓样癌等恶性乳腺微小结节检出率分别为19.77%、16.28%、3.49%、2.33%。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高频超声对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对临床诊断乳腺癌的意义。方法对47例经病理学诊断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患者,首先进行DWI扫描,之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比较常规MRI以及LAVA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不同的图像表现。结果乳腺良恶性肿瘤在常规MRI中均可表现为高、中、低信号,通过LAVA动态增强扫描,发现乳腺恶性肿瘤多为Ⅱ、Ⅲ型曲线,而乳腺良性肿瘤多为Ⅰ、Ⅱ型曲线(P〈0.01)。结论常规MRI在区分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作用较差,而使用LAVA动态增强扫描能够较为准确地区分乳腺癌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在女性乳腺钼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该院行乳腺钼靶检查的1551例女性患者临床资料,以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BI-RADS评估分类与病理结果比较,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1551例受检女性进行BI-RADS评估分类,Ⅰ~Ⅴ级分别为604、1287、421、112、57例,其中行手术或活检635个,包括恶性病变111个,良性病变524个,BI-RADS评估分类的敏感度为82.9%(92/111),特异度为81.5%(427/524)。BI-RADS总体PPV为64.3%(92/143),Ⅳ、Ⅴ级PPV分别为46.7%(43/92)、96.1%(49/51),Ⅱ、Ⅲ级NPV分别为97.2%(103/106)、95.6%(324/339)。结论 BI-RADS描述术语规范了乳腺影响报告书写,并有较高的PPV、NPV,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蒲玉华 《中国医药》2014,(5):716-718
目的 研究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效果.方法 对湖北省潜江市中心医院201 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住院的8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不孕症的盆腔病变中,Ⅰ~Ⅱ期患者主要病变为异位内膜累及盆腔腹膜,形成腹膜病灶,Ⅲ~Ⅳ期患者主要病变为异位内膜累及卵巢引起卵巢囊肿及卵巢输卵管周围粘连;术后0~24周妊娠率为62.7% (52/83),Ⅰ、Ⅱ、Ⅲ、Ⅳ期分别为73.9%(17/23)、58.8%(20/34)、60.0%(12/20)、50.0%(3/6);术后25 ~36周妊娠率为4.8%(4/83),其中Ⅰ、Ⅱ、Ⅲ、Ⅳ期分别为0(0/23)、5.9% (2/34)、5.0%(1/20)、16.7%(1/6).术后24周内妊娠率明显高于术后25 ~ 3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和Ⅲ~Ⅳ期患者术后症状的缓解率分别为87.7%(50/57)和76.9%(20/2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Ⅳ期复发率为19.2%(5/26),明显高于Ⅰ~Ⅱ期的1.8%(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1,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效果明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伴不孕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9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结果:98例患者中,子宫内膜异位症Ⅰ~Ⅱ期57例,Ⅲ~Ⅳ期41例;原发不孕39例,继发不孕59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术中亚甲蓝通液检查至少一侧输卵管通畅96例,双侧梗阻2例,进行输卵管再通术。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成功妊娠39例,妊娠率达39.8%。妊娠率Ⅰ~Ⅱ期高于Ⅲ~Ⅳ期(P〈0.05),继发不孕明显高于原发不孕(P〈0.05)。复发6例,Ⅰ~Ⅱ期1例,Ⅲ~Ⅳ期5例。结论: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腹腔镜是提高妊娠率的有效治疗手段。术后妊娠率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程度及不孕类别有关,病变程度越高术后复发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乳腺癌超声特征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及Ki67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4个乳腺癌病变,观察其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肿瘤标本Ki-67表达情况,并分析乳腺癌超声特征与组织学分级及Ki-67表达的关系.结果 (1)该组乳腺癌肿块Ki-67阳性表达率为73.1%( 76/104).(2)82个浸润性导管癌肿块(IDC)中,Ⅲ级IDC肿块直径≥2 cm及出现Ⅱ~Ⅲ级血流的比率高于Ⅱ级及Ⅰ级IDC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Ki-67阳性表达的乳腺癌肿块直径≥2 cm、肿块内有微钙化、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等的出现比率高于阴性表达的肿块(P< 0.05).(4)Ⅲ级IDC肿块的Ki-67阳性表达率高于Ⅱ级和Ⅰ级IDC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的超声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组织学分级及Ki-67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在诊断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8例乳腺癌患者和25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均行DWI及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检查.比较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MRI动态增强的形态学特征,TIC曲线形态及分布,ADC值,两者联合诊断和单一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乳腺良性病变MRI动态增强的形态主要以类圆形为主(76.0%),边缘以光滑(72.0%)为主,乳腺癌的形态主要以分叶形为主(60.7%),边缘以毛刺征(60.7%)为主,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乳腺良性病变TIC曲线形态以Ⅰ型(68.0%)为主,恶性病变以Ⅲ型(78.6%)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8.6%乳腺癌ADC值≤1.22×10-3 mm2/s,80.0%乳腺良性病变ADC值>1.22×10-3 mm2/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单一诊断(均P< 0.05).结论 DWI联合TIC诊断乳腺癌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训练伤累及胫距关节的胫骨远端骨折(Pilon骨折)的特点、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训练伤致Pilon骨折27例,将骨折分为4型,Ⅰ型2例,Ⅱ型9例,Ⅲ型12例,Ⅳ型4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18例,有限内固定结合支架外固定7例、石膏固定2例,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访1~10年,平均4.8年,优良率为81.48%,其中I型100.00%,Ⅱ型88.89%,Ⅲ型83.33%,IV型50.00%。结论Ⅰ型适合保守治疗,Ⅱ型适合ORIF,Ⅲ型多数通过手术能精确重建关节面,采用ORIF,Ⅳ型和部分Ⅲ型骨折,骨折严重和关节面难以达到解剖复位,适合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术后早期活动,并最大程度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妇产科670例经阴道镜下活检患者的资料,评价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阴道镜下病理检查的670例中,检出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110例,占16.4%,其中,CINⅠ65例(59.1%),CINⅡ28例(25.4%),CINⅢ11例(10%),宫颈癌6例(5.5%)。以组织学诊断为标准,阴道镜检查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4%、84.3%、51.9%、96.9%。从CINⅠ→CINⅡ→CINⅢ及癌,阴道镜检查的灵敏度分别为84.6%(55/65)、85.7%(24/28)、90.9%(10/11)、100%(6/6)。结论:阴道镜对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阴道镜对宫颈高度病变的检出率,高于低度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在43例乳腺癌组织12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62.8%(27/43)显著高于正常组0%(0/12)(P〈0.05);淋巴结转移组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75%,21/28)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组(46.2%,6/15)(P〈0.05);根据临床病理分期,Ⅰ+Ⅱ期组与Ⅲ+Ⅳ期组之间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50.0%νs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临床分期增加、淋巴结的转移,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5)。结论 Survivin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在乳腺癌中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20.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载量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载量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6例21~69岁妇女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试验(HC2)进行HPV DNA检测,病毒载量由样本的相对光单位(RLU)与标准阳性对照(PC)之比来衡量。根据HR-HPV检测值将RLU/PC分为阴性(〈1)、低度载量(1~9)、中度载量(10~99)和高度载量(≥100)。宫颈病变按照病理诊断分为宫颈炎、CINⅠ级、CINⅡ~Ⅲ级、宫颈癌(SCC)。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发展,中、高度载量病例所占比例增加(宫颈炎组30.61%,CINⅠ组83.33%,CINⅡ~Ⅲ组90.48%,SCC组100%)。结论宫颈HR-HPV病毒载量是影响宫颈病变及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