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嵇康提出养生必须“导养得理”,强调形神兼养与防微杜渐,并要持之以恒,方可延年益寿。嵇康批判了儒家的天命观,否定了道家“去人任天”的主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社会致病因素的防止,要求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对“性动”和“智用”的区别,反映出他对养生认识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2.
形神兼养理论是中医养生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内经》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 ,试从辨证的形神一体观和具体的形神兼养大法两个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的探讨和总结 ,使之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 ,并阐述了它的现实意义。为医学模式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 ;为现代心身医学的建立和养生保健提供宝贵经验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传统养生思想“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方能真气从之”源于《黄帝内经》,“形神共养”即形体与精神的共同养护。基于“形神共养”理论,糖尿病患者“动以养形”倡导运动及“脾动”,“静以养神”主张“心静”,可促进机体气血畅通、脏腑调和,有助于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不仅与现代医学糖尿病防治原则中“合理运动、科学饮食、心理治疗”相符,同时也符合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略论《内经》的形神兼养理论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形神兼养理论是中医养生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内经》相关献的整理研究,试从辨证的形神一体观和具体的形神兼养大法两个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的探讨和总结,使之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并阐述了它的现实意义,为医学模式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为现代心身医学的建立和养生保健提供宝贵经验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动则不衰,静则凝神,动静平衡,形神兼养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精髓。华佗在动静养生思想的影响下,创编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养生功法——五禽戏。华佗五禽戏以“动则养形,静则养神”为主要养生理念,即通过运动调形以疏经通络、积精旺血,从而外强四肢百骸,内滋五脏六腑;通过调心,达到静心凝神、专心怡神和清心守神的效果。动静结合,形神兼养,从而达到身强体健、延年益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医养生学历史悠久 ,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养生之道的哲理 ,从认识论角度看 ,是以“形神合一 ,天人合一”为核心。从方法论角度看 ,它充分体现了整体观与辩证观。从学科角度看 ,它代表了中医的预防医学。本文浅析中医养生学历来倡行的顺应自然、因时制宜的养生原则和方法。1 古典医籍对养生时间医学的论述  正是基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辩证唯物认识 ,《内经》已明确阐发了“天人合一”的哲理与“四气调神”等养生大法 ,认为形和神(身心 ) 、自然和人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开创了中医学顺应自然 ,因时制宜的养生之道。《素问·上古天真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以《内经》为典范,中医学倡行顺应自然、因时制宜而形神共葆的养生之道,注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四气调神的根本大法,并特别强调:只有顺从阴阳四时而养生,才能“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中医学依据其对自然界阴阳消长与人体本身阴阳消长的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在指导养心神、安起居、适劳逸、勤练功、固肾精、调饮食与重胎教等具体养生方法时,均阐发了丰富而深刻的时间医学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医养生之道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8.
从中医学理论出发探讨了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天人相应观,整体恒动观,形神相因观,指出形神俱养、动静结合是运动养生的指导原则,认为八段锦、太极拳是运动养生的特色方法。  相似文献   

9.
"形与神俱""形神兼养"作为中医药学原创优势,体现了国学原理的整体观.身心医学或心身医学倡导国学崇仁德、尚和合、重教化的形神兼养理念与医疗实践,展现其实践美学.本文阐述气聚成形,形立而神生."仁"既为神与形的关联,也是天地人神贯通之理.身心医学或心身医学相应于中医药学形神共俱与形神兼养的医学实践,体现出形与神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中所体现的养生观,不仅卓越高超,而且也逐渐引起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视.其所提倡的形神兼养的思想,不仅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也是指导临床治疗的方法论.首先,应当明确"什么叫作神"--中医上所讲的神,是指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机能状态和精神状态,来源于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它包括心所主之神--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活动,以及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气.具体地说,就是出于先天所赋,有赖后天滋养,贮存于脏腑之中,表现为抵御外邪的正气,反映为人的精神状态与聪明智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道家思想对养生的影响,为中医养生建立道家理论支持。[方法]通过道家无为而治、返朴归真、治未病、崇阴贵柔等思想对养生的影响,总结道家思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结果]道家思想在中医养生中有着重要作用,道家养生强调虚无淳真,归属于自然,使生命重回原始的状态,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并且重视对人体阴气固护,着重调养五脏以充养。[结论]道家思想是我国传承几千年的重要思想之一,是支撑祖国文化的瑰宝。中医养生是其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清静思想、返璞归真的自然思想、形神兼养的治未病思想、崇阴的贵柔思想对中医养生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养生以整体论指导养生实践,重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形与神的融合,人与社会相适应。新安医家徐春甫对养生尤为重视,将儒、道、释三教中的养生思想与中医传统文化中养生思路相互融合,体现在其顺应自然、啬神养形的调养之理,以及慎医忌药、情志养生的调养之法这四个养生理法中。具体表现为,顺应自然规律,天人合一;养神甚于养形;生病要及时请医生就诊,但应慎用虎狼之剂;老年人通过自我调节使心情舒畅,而子孙敬老也很重要。徐春甫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和四时养生的理法值得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有关养生之道的阐述浩如烟海,这里只就养生保健“三定律”作一介绍。 “三戒” 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提醒人们,年龄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有所区别。在少年时期,发  相似文献   

14.
靳月华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8):153-154
《内经》全书贯穿着整体化,养生学自不例外,其中的形神统一观就颇具特色。首先,《内经》提倡适当运动,使气机通畅,五脏气血流通,以增强脏腑组织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推迟衰老。其次,《内经》重视调和饮食。因此,《内经》提倡“食饮有节”。人体早衰的原因,《内经》亦归结为形神失调。《内经》认为,性格不同的人,对疾病的易感性很大。《内经》曾力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现代研究结果与《内经》的认识相吻合。正是基于这种辩证关系,《内经》提出形神兼养的基本原则,并将养生置于首位,实具至理。  相似文献   

15.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巨匠,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养生观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其思想观念闪烁着中国古代先人的高度智慧,研究庄子的养生观对现代人的健康仍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豆“少私寡欲”、“缘督为经”的养生观庄子从同生死、齐万物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生命是由自然变化所产生的,既然自然的造化赋予人以生命,人类就应该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庄子·大宗师》开篇就指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  相似文献   

16.
中医养生理论历史悠久,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提出调节情志、注重养生的观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加。遵循中医养生理论,只有顺应四时阴阳变化,适应自然环境,使身体与自然相协调,才能达到身心健康;把握"少欲""守中"原则,保持健康平稳的心态,当产生不良情绪时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要过悲过喜过怒;适度用神,避免过度熬夜劳作,方能使神气充足,精神内守而提升自身应对能力;合理饮食,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形神兼养,达到形充神养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古至今历来十分重视养生之道 ,其内容丰富多彩。诸如 ,健身养生、调气养生、静神养生、食药养生、四时养生、养德养生等 ,其中养德养生 ,历来被许多学者、养生学家、医学家所推崇 ,认为养生必先养德。但有关养德养生的论述只是散见于道家、儒家、医学家的著作中。笔者不揣浅陋试将历代有关养德养生论述作一简述 ,以飨读者。1 养德养生沿革历史上首先明确提出养德养生概念的是明代医学家王文禄和高濂。王文禄在其著的《医先》中明确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 ,提倡养德与养生并重。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说 :“君子心悟躬行 ,则养德养…  相似文献   

18.
养生之道,博大精深;保健之要,贵在周全。本文按照中医传统养生理念,特别对“全养生观”进行了系统性阐述,简要介绍了中医养生的方方面面,旨在指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养生、在养生中生活,养生的核心在于从淳德全道出发,兼顾养生保健的全程性、原典性和基础性,最终达到寿敝天地的健康长寿目的,得以尽终天年。  相似文献   

19.
"泰定养生主"语出《庄子》,所谓"泰定",即通过去物反己、虚己顺物从而实现物我两忘、心胸泰然安定、自性内现、智慧内涵的理想养生状态;而"养生主"则体现了庄子齐生死、法自然的养生之道。王珪以"泰定养生主"为书名,承继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在处理自我与外物关系时,既主张轻物欲而保天真,又反对因重己而闭目塞耳的养生方法;面对现实世界的对立物,如生与死、知与不知等矛盾对立物,强调齐死生、化彼是,如此方可成就"泰定养生主"。  相似文献   

20.
重视中医心理治疗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繁衍发展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实践科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其优于西方医学的两大特点。而重视心理的作用 ,就是这两大特点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中医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等环节 ,都贯穿着中医心理学的思想内容。中医强调形神合一的整体观 ,表现在治疗疾病上 ,就是既重视治“形” ,又重视治“神” ,亦即重视躯体疾病治疗的同时 ,重视心理治疗 ,将药物针灸的治疗和心理方法的治疗看得同样重要。《黄帝内经·灵枢·师传》中记述 :“人之情 ,莫不恶死而乐生 ,告之以其败 ,语之以其善 ,导之以其所便 ,开之以其所苦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