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微小病毒B19(HPVB19)是细小病毒属中唯一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病原体。感染后可引起传染性红斑、关节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胎儿水肿及流产,对某些免疫力低下的病人,B19病毒感染甚至是致命的。B19病毒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经输血和血液制品传播。建立简单实用的检测方法对B19病毒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本文拟对B19病毒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人细小病毒B19(11um。np。。OVlruSB19),B19是小DNA病毒属中唯一对人类致病的病毒,能弓l起人类多种疾病。妊娠期感染B19可导致流产、胎儿水肿及死胎。儿童中常见的出疹性疾病、传染性红斑、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简称再障危象)、关节炎、全血细胞减少症等是由Bl。感染引起。B19感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病原。1病原学B19是一种单链小DNA病毒,直径23Dffi,无缝膜包裹,长约5.SKb。它是由英国学者Cossart在1975年常规检测献血员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HB)时偶然从标本号为19的献血员中发现的,为了不与人类乳头瘤病毒…  相似文献   

3.
人细小病毒B19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细小病毒B19(HPV B19)是一类单链线状DNA病毒,可引起无症状性感染和症状性感染,是导致人类多种疾病发生的病因。本文就细小病毒B19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研究及其临床表现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人类细小病毒B19(PVB19)是目前唯一认知的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存在于人类体液中的病毒,是引起造血系统疾病和造血危象的病原体之一。已知它可引起再障危象、慢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免疫损害或缺陷者的慢性贫血等多种儿童血液系统疾病。本文对B19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血液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人细小病毒B19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细小病毒B19(HPV B19)是一类单链线状DNA病毒,可引起无症状性感染和症状性感染,是导致人类多种疾病发生的病因.本文就细小病毒B19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研究及其临床表现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查点PCR方法可以用来检测人类细小病毒B19(B19)DNA。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得到B19片段,对第一轮扩增产物进行DNA印迹及限制性内切酶盈谱分析.证明该产物是B19 DNA的特异顺序。本文同时还利甩地高辛标记寡核苷酸探针与PCR产物杂交,可以检测少至lfg的B19 DNA。甩此套式PCR方法对7例临床畸胎的组织标本检测,发现2例为B19 DNA阳性。作者以为,此方法适用于快速、灵敏、特异地临床检测B19 DNA。  相似文献   

7.
不良妊娠结局孕妇人微小病毒B19感染与垂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武汉地区妊娠妇女人微小病毒B19的感染状况、临床表现及母婴垂直传播途径。方法 以不良妊娠结局孕妇作为病例组,以同期妊娠顺利孕妇作为对照。采用非结构蛋白DNA巢式PCR检测方法及传统的结构蛋白巢式PCR方法作为并联实验,检测孕妇血清及部分妊娠产物中的人微小病毒B19DNA。结果 不良妊娠结局孕妇血清标本中B19病毒DNA检出率为26.32%(20/76),对照组血清标本检出率为6.98%(12/172例),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B19病毒感染孕妇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孕期反复出现“流感样症状”、“咽喉炎、少数孕妇的面部及躯体出现丘疹样红斑、关节痛。平素健康状况较差及贫血者更易感染。在部分自然流产的绒毛组织、死胎及畸胎的胎盘组织、胎儿组织中检测到B19病毒DNA。结论 武汉地区妊娠妇女存在人微小病毒B19的感染,并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导致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细小病毒B19感染是人类常见一种传染性疾病。妊娠期感染细小病毒B19后可导致流产、胎儿水肿、胎儿畸形,甚至胎儿死亡等。有报道,胎儿传染率为33%,16-28周妊娠期的胎儿似乎对细小病毒感染表现的尤为敏感。细小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存在,提示近期感染。目前可用DNA杂交技术或聚合酶链反应进行DNA实验以检测羊水或血液中的细小病毒抗原的存在。妊娠合并细小病毒感染无特效方法,目前报道表明宫腔输血可以减轻B19病毒毒性及治疗胎儿水肿,对病毒有效的疫苗正在研制之中,有望可以预防生育年龄妇女的细小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parvovirus B19,B19)在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对32例手术切除的HT患者甲状腺组织及16例甲状腺腺瘤患者腺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分别用原位杂交法(ISH)和免疫组化(IHC)SP法检测B19病毒DNA和病毒蛋白的表达。结果 B19 ISH阳性信号同时来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和间质浸润的淋巴细胞,而IHC阳性信号大多表达于增生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少数表达于间质浸润的淋巴细胞。在HT中,ISH和IHC阳性率分别为71.9%(23/32)和56.3%(18/32),而腺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12.5%(2/16)和6.25%(1/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SH:X^2=12.783,P=0.000;IHC:X^2=9.158,P:0.001)。结论 HT患者甲状腺组织B19感染率明显高于腺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提示HT可能是一种新的B19相关性人类疾病,B19感染在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宫内感染是指孕妇受病原体感染后所引起的胎儿感染。引起宫内感染的病原体有:①病毒: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人类微小病毒B19、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等;②原虫,如弓形虫;③衣原体,如沙眼衣原体;④支原体,如解脲支原体、肺炎支原体等⑤螺旋体,如梅毒螺旋体;⑥细菌,如B族链球菌等。当孕妇感染上述病原体后,多数无特殊症状或有轻微症状,但有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对胎儿造成严重后果,引起流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类微小病毒B19(HPV B19)宫内感染与新生儿贫血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30例不明原因贫血的新生儿进行HPV B19-IgM 及IgG的检测,并将48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30例不明原因贫血的新生儿中,HPV B19-IgM阳性率46.67%(14/30),48例正常对照组HPV B19-IM阳性率4.17% (2/4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7.93,P<0.005 相对危险度RR =11.2).结论人类微小病毒B19宫内感染与新生儿不明原因贫血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人类细小病毒B19在武汉地区普通人群,尤其是育龄妇女中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集武汉地区2家医院的血液样本1 700份,分为两组.以血清中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巢式PCR扩增.结果 第Ⅰ组(普通组,包括男性和女性)阳性检测率为4.50%,第Ⅱ组(妇女组)阳性检测率为8.33%.结论 武汉地区育龄妇女的B19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很有必要对孕妇进行诊断从而预防新生儿感染B19病毒.另外,由于巢式PCR具有灵敏、特异、简便等优点,适合于用来检测血液样本中的人细小病毒B19.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的传播与生殖道局部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的传播与生殖道局部免疫贲昆龙(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650223)引起人类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通过性交、血液、母婴和哺乳等方式传播,性交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据推测,全世界已感染HIV的1,000多万成年人当中,75%是通过...  相似文献   

14.
微小病毒B19宫内感染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类微小病毒B19(HPV B19)宫内感染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3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了血清HPV B19-IgM及IgG的检测,并将48例正常新生儿脐血作为对照组.结果3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HPV B19-IgM阳性率为26.67%(8/30),48例正常对照组中HPV B19-IgM阳性率为4.17%(2/4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6.47P<0.005相对危险度(RR)=6.4).结论微小病毒B19宫内感染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肝炎病毒之一,是重要的肝脏疾病致病因子.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有:输血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接触传播及其他传播,如通过蚊子、臭虫和虱子等吸血昆虫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我国血液制品凝血因子Ⅷ及原料血浆中人B19病毒污染情况及B19病毒的基因型.方法 以B19病毒VP1/VP2区引物采用套式PCR法分别检测16批凝血因子Ⅷ成品及10批混合原料血浆中B19病毒的污染情况,并对阳性样品中B19病毒DNA的NS1-VP1u区进行测序和基因型分析.结果 16批凝血因子Ⅷ中B19病毒DNA阳性率为75%(12/16),10批混合原料血浆中B19病毒DNA阳性率为100%(10/10).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所有B19阳性样品中的病毒序列高度保守,同源性为98.3%-100%,且均为基因型I型.结论 我国凝血因子Ⅷ及原料血浆中B19病毒Ⅰ型污染率高,病毒核苷酸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设有内对照的TaqMan探针Real-time PCR方法 ,用于检测人血清中细小病毒B19.方法 人工合成2段DNA序列,克隆到T载体,线性化后进行DNA定量,分别作为模板标准品和内对照;合成1对引物和不同荧光素标记的2条探针,2条探针分别能与阳性模板或内对照结合,建立设有内对照的B19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 .对方法 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应用于人血清B19病毒检测.结果 获得了B19检测标准DNA和内对照DNA,确定了内对照的添加量,建立了使用内对照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 .对160份血清标本进行了检测,检出2份阳性标本,病毒DNA浓度分别为2.1 × 105Geq/ml和3.6×103Geq/ml.结论 成功建立了人细小病毒B19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 ,可用于人血清B19检测;由于使用了内对照,该方法 有利于排除假阴性检测结果 .  相似文献   

18.
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 B19 )是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再障危象的病因。为了解恶性肿瘤与B19病毒感染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细小病毒B19感染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关系。方法运用原位杂交对50例石蜡包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癌周结直肠组织以及10例正常成人结肠组织中B19病毒进行检测。激光捕获显微切割肿瘤细胞及癌周正常肠上皮细胞,巢式PCR扩增B19DNA。结果50例结直肠癌标本中,原位杂交示B19阳性信号在肿瘤组织为78%(39/50),癌周结直肠组织为40%(20/50),正常结肠组织中5例(n=10),经统计分析肿瘤与癌周组织B19感染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结肠组织与癌周组织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1.000)。显微切割进一步证实B19病毒DNA存在于肿瘤细胞内。结论结直肠组织中人细小病毒B19感染较常见,主要存在于结直肠癌上皮细胞内,该病毒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两株人微小病毒B19结构蛋白部分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微小病毒B19(humanparvovirusB19,PVB19)是微小病毒科微小病毒属中唯一致人类疾病的病毒 ,是动物病毒中体积最小、结构最简单的DNA病毒。近年来 ,国外对PVB19基因变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 4 ] ,但国内仅有少数学者对部分地区PVB19分离株的核苷酸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5、6 ] ,且均与标准株对应序列完全一致。还有学者用PCR SSCP法对从华南地区收集的PVB19流行株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与国外参考株的SSCP图谱一致[7] 。为了初步了解PVB19广东分离株的基因变异及与其他地区流行的PVB19间的分子进化关系 ,我们对 2例PVB19分离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