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评估发作期同步视频脑电图(V—EEG)及表皮肌电图(EMG)联合监测在诊断和鉴别以点头发作(head nodding attack)为临床表现的癫痫的意义。方法:应用64道尼高力-one视频脑电图仪记录长时间V—EEG并同时在目标肌肉皮肤上安装盘状电极同步记录表面EMG进行分析。人组标准:①明确是癫痫患者;②V—EEG监测后明确癫痫发作临床表现符合在坐位表现为点头,伴或不伴其他临床表现。结果:9例患者共记录到107次临床发作:轴肌强直发作19次,短暂性强直发作8次,不典型失神发作1次,典型失神2次,全面性强直发作2次,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4次,轴肌肌阵挛发作23次,眼睑肌阵挛11次,肌阵挛失神发作26次,肌阵挛失张力发作3次,失张力发作2次,右侧上肢肌阵挛发作1次,强直性痉挛发作5次。发作时临床表现符合坐位点头动作的共86次发作。结论:发作期同步视频EEG—EMG能明确诊断并鉴别以点头发作为临床表现的癫痫发作类型,如轴肌肌阵挛发作、肌阵挛失神发作、肌阵挛一失张力发作、失张力发作、痉挛发作、强直痉挛发作及短暂性强直发作;癫痫患者行头皮V—EEG监测时同步记录表面EMG,从时间及空间参数上有助于量化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及视频分析有助于鉴别临床表现以点头为主的癫痫发作类型。  相似文献   

2.
神经电生理技术在小儿癫(癎)诊断中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癫癎有些特殊的发作表现,单纯根据发作期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仍难以准确判断发作类型和起源。运用诱发电位(EP)、肌电图(EMG)等综合神经电生理技术,对小儿癫癎的分型和定位有特殊诊断价值,同时也是研究癫发作机制的重要方法。1鉴别癫发作类型小儿癫癎发作常表现为短暂的点头或跌倒,VEEG监测有时很难鉴别肌阵挛、痉挛或失张力等发作类型。在诊断困难的病例,可在EEG监测中进行同步EMG记录,根据发作时肌电暴发或肌电消失的特征及其与EEG放电之间的关系确定发作类型(图1)。EMG一般使用表面电极,根据发作累及的主要肌群,可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发作的临床特征、脑电图(EEG)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证实发作起源于额叶的药物难治性额叶癫癎患者87次临床发作症状、发作期及发作间期的头皮EEG特点.结果:额叶癫癎发作形式复杂多样,常见的发作形式有姿势性强直发作、过度运动性自动症、扭转性强直、阵挛性发作、发声、失神等,有时出现发作性情绪改变或自主神经症状等少见症状.额叶癫癎常见以下发作特点:发作频繁,常成簇出现,发作起止突然,持续时间短暂,发作后意识恢复快,以睡眠中发作为主.额叶癫癎发作间期EEG阳性率较低,额区棘波、尖波出现率相对较低,且波形不典型,发作期额叶限局性或弥漫性的改变与背景活动的差别不明显.结论:额叶癫癎临床和EEG不典型是导致额叶癫癎发作临床诊断困难的主要原因,认识额叶癫癎发作的临床特点,延长EEG记录时间,认真分析发作症候学、发作期同步EEG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额叶癫癎的临床特点、脑电图(EEG)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额叶癫癎患者的临床和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中临床发作为姿势性强直20例,过度运动伴自动症3例,失神发作3例,局部阵挛运动14例;于睡眠中发作19例。EEG表现为清醒期5例慢波异常,睡眠中异常27例,其中20例见癎样放电。结论:颞叶癫癎临床发作形式多种多样,以运动性发作为主;EEG睡眠期描记异常率大为提高。临床与EEG结合对癫癎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眼睑肌阵挛失神(eyelid myoclonia withabsences,EMA)于1977年由Jeavons首次提出。他完整描述其为以眼睑肌阵挛伴短暂失神为特征的癫癎综合征,其脑电图特征为由于闭目或对光敏感性诱发的泛化性对称性异常脑电活动。眼睑肌阵挛伴或不伴失神癫癎发作,在2001年国际癫痫发作分类中被单独列为全面性癫癎发作的一种类型。据国内外文献报道,EMA发病年龄从3个月到16岁,癫癎发作多在20岁以前得到控制。本文报道1例63岁眼睑肌阵挛失神癫痂病例。  相似文献   

6.
额叶癫(癎)的临床与脑电图表现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的临床与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临床确诊为额叶癫癎24例的临床表现结合发作期、发作间期的EEG进行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因素有明确病因者18例,包括头部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脑肿瘤等。24例额叶癫癎患者EEG23例(96%)共监测到45次发作,以睡眠中发作为多见,其特点是发作频繁,持续时间短。临床表现以局灶性运动发作和不对称强直发作为主。EEG表现为以额区为主的癎样放电,睡眠中阳性率高。发作问歇期12例见癎样放电,9例为阵发慢波,3例未见异常波。结论:额叶癫癎是一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特征性的癫癎综合征,正确认识临床特征和EEG特点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癎)(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JME)是常见的特发性全面性癫(癎)(IGE)综合征之一,以肌阵挛发作为突出表现,占全部癫(癎)的5%~10%[1],对不典型表现者临床容易漏诊误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癫(癎)专病门诊诊断的21例JME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EEG)特点、诱发因素、误诊原因及药物疗效,以提高临床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1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08年9 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癫(癎)门诊就诊的临床诊断为JME的患者共21例,诊断符合国际抗癫(癎)联盟(ILAE)的癫(癎)、癫(癎)综合征的国际分类.所有患者均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首次发病年龄、发作形式、既往史、诱发因素、发作频率以及神经系统检查、EEG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药物治疗情况,随访观察疗效.21例患者至本院就诊前误诊为部分性发作4例,抽动症5例,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10例,正常2例.  相似文献   

8.
惊吓性癫癎是由惊吓刺激诱发脑的异常放电,并出现某些类型的临床癫癎发作。颅内电极记录发作常起始于颁叶半球间裂的附加辅助运动区。2001年ILAE将惊吓性癫痫归为反射性癫癎一种类型,反射性癫癎发作时有明确而固定的诱发因素,其诱发因素中以声音最多见,其次为触碰。发作多表现为躯体强直,也可为一侧强直,肌阵挛、失张力少见。下面将我院2013年4月份收治的1例惊吓性癫癎的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EEG)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早发性儿童失神癫癎是一种罕见病,国内鲜见报道,故对其临床和脑电图(EEG)特征作进一步探讨。方法:分析我院诊治的2例早发性儿童失神癫痴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比较其与儿童失神癫癎的差异。结果:目前世界上仅有8例报道。本文2例患者均为3岁前起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愣神。例1同时伴眼睑肌阵挛和手自动症;发病早期的发作间期EEG无典型失神样3Hz棘慢波改变,后期的发作间期EEG除典型的3Hz棘慢波外,还可见全面性放电与局灶放电共存,且额区优势较明显;存在轻度精神发育迟缓。例2在病程后期的发作期EEG全面性放电欠规则。丙戊酸或拉莫三嗪单药能控制发作。结论:早发性儿童失神的大部分临床特征类似典型儿童失神癫癎,但也有部分差异。注意到以上这些差异,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2009年3月~2012年9月我科用拉莫三嗪治疗老年癫癎5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9年3月~2012年9月在我科门诊及住院确诊的老年癫痂患者5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60~83岁,平均(70.18±0.98)岁,病程1~30年,平均(5.48±0.95)年。发作类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7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9例,简单部分性发作4例,失神发作3例,部分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1例,植物性发作1例,部分性发作持续状态5例。入选标准:①按照国际抗癫癎联盟(ILAE)对癫癎发作及癫癎综合征的分类标准诊断为癫癎;②患者年龄≥60岁;③病程1年以上;④癫癎发作频率每年≥2次;⑤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⑥无恶性肿瘤及变性病。排除标准:①对拉莫三嚷过敏者;②癫痫发作频繁无法计数者;③有精神障碍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像学(CT和MRI)正常的癫痫病例的发作间期SPECT与脑电图(EEG)特点。方法:对100例影像学正常病例在发作间期进行SPECT显像、EEG长程监测。结果:共100例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54岁。病程平均3.77年。可追溯到病因者63%。全身性发作58%(全身强直阵挛发作52%),局灶性发作42%。发作间期SPECT异常100%,其中低灌注67%,高灌注30%,高一低灌注3%。异常灌注灶156个:脑区151个(97%),其中颞叶76例94个(60%)。长程EEG监测正常17%,异常83%,异常者中90%有痫样放电。局灶性异常45%和弥漫性异常54%,EEG正常的全身性发作与局灶性发作差异明显(P〈0.01);局灶性异常中全身性发作与局灶性发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像学正常而发作间期SPECT异常的癫痫病例和EEG异常明显增高,全身性发作者各脑区均存在异常灌注灶,其中颞叶异常灌注灶占60.2%。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获得性癫癎失语综合征(Landau-Kleffner syndrome,LKS)的临床、脑电图(EEG)特征、治疗反应和远期预后。方法:对5例LKS患儿的临床表现、EEG特点和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起病年龄为4~12岁。5例患儿均有不同类型的癫癎发作,伴有进行性失语,其中1例智力明显低下。5例均有EEG异常,其中3例有颞区局限性棘慢波发放。癫癎发作均可用抗癫癎药物控制。经皮质激素治疗,失语有改善。随访癫癎发作控制均良好,但语言恢复较正常差,EEG癎样放电好转。结论:LKS是一种以获得性失语和癫癎发作两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儿童时期癫癎性脑病。失语表现为听觉失认,多伴有其他精神行为异常。EEG常见颞区的局限性癎样放电,睡眠期常泛化至全导联,并可呈持续发放。抗癫癎药物可控制癫癎发作,但对失语疗效不佳。早期应用足量皮质激素治疗可明显改善失语情况。EEG及癫癎发作转归良好,但常遗留语言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后痉挛发作的临床及录像脑电图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了2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并痉挛发作的临床及录像脑电图资料。结果:25例患儿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7岁零2个月,平均2岁零10个月。临床表现、脑脊液与影像学均符合病毒性脑炎标准。痉挛发作发生在起病后30~90d,22例(88%)患儿的痉挛发作不成串,3例(12%)为成串痉挛发作,6例(24%)为不对称痉挛发作;脑电图背景节律均不正常,18例患儿存在局灶性或一侧性慢波,发作间期癎样放电为局灶性、一侧性或广泛性,仅2例(8%)患儿为高度节律紊乱。7例伴有部分性发作,5例伴有肌阵挛发作,4例伴不典型失神发作,2例伴有强直发作。25例患儿经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妥泰、拉莫三嗪或激素等治疗,11例(44%)发作无变化,9例(36%)发作减少≤50%,5例(20%)发作减少≥50%,无1例发作完全消失。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痉挛发作出现在疾病的恢复期,痉挛发作不成串,脑电图无高度节律紊乱,治疗困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FLE)各种发作期症状的可能产生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7年在我中心接受颅内电极植入手术和癫癎灶切除术的FLE患者资料,Engel评分在Ⅱ级以上的18例患者,按发作的时间过程分解各次发作的症状学特征,分析同期皮层电图的放电部位,确定症状-解剖部位之间的相关性。根据颅内电极发作期放电的起始部位切除癫癎起源灶。结果:18例患者颅内V-EEG共监测到77次发作(每例1~18次)。额叶背外侧及运动区起始的发作期多数表现为棘波节律发放,但4例以躯体自动症开始的发作者显示为一侧额极的慢波活动;1例以发声开始的发作者皮层电图表现为弥漫性电压下降,而后出现一侧额极、中央前回棘波节律及双侧辅助运动区慢波,伴局部阵挛和躯体自动症。结论:颅外EEG对发作起源仅能给出初步的提示,精确定位需要应用颅内电极。早期和中期的发作症状,涉及的区域多数为解剖学的功能分区,晚期的发作症状,常涉及的是功能分区的临近部位。症状起源区和解剖学功能分区有比较高的符合率,症状学分析能够对癫癎灶定位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肌阵挛失神癫痫(EMA)的认识。方法:收集2005年3月至2011年6月确诊为EMA的患儿5例,对其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儿以2岁零4个月至5岁起病,平均起病年龄4岁。3例以肌阵挛失神(MA)为唯一或主要发作形式,2例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GTCS)首发,分别于1年和3年后转变为MA;临床表现为频繁的双侧节律性肌阵挛抽动。EEG+EMG联合检查可见在EEG双侧同步的3Hz节律性棘慢波放电的同时,同步的EMG记录可见3Hz肌阵挛电活动和逐渐增强的强直性肌肉收缩电位。过度换气试验及闪光刺激均易诱发脑电一临床发作。发作间期EEG均见全导棘慢波,2例双额区尤显。治疗主要为丙戊酸钠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癫痫药物,分别随访6个月至4年,5例均有效(4例发作控制,1例仍有些许发作伴学习困难)。结论:EMA是一种以MA为主要发作类型的儿童期癫痫综合征,EMA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观察和EEG+EMG记录,早期准确诊断,正确选用抗癫痫药物,有助于远期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各种发作类型癫痫及其与脑电图(EEG)表现的关系。方法:对352例确诊癫痫患者行规范的病史询问及长程EEG监测(描记时间10~15h),并按照1981年ILAE分类和名词委员会推荐的癫痫发作的分类方案进行发作症状的分类,按照1989年II,AE推荐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分类作出诊断,分析其发作类型和EEG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352例中,EEG异常246例,异常率为69.9%,24例(6.8%)记录到临床发作。EEG异常率与发作频率相关,每月发作大于4次者较每月发作少于4次者EEG异常率显著升高(P=0.014)。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的患者异常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929),但前者更多表现为EEG局限性异常(P=0.014)。结论:规范的长程EEG检查异常率较高,EEG异常率与发作频率相关,不同癫痫发作类型患者的EEG表现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在癫痫患者停药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经停药后3年以上无癫痫发作的患者139例进行24hV—EEG监测观察其脑电图变化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并随访4-5年。结果:本组139例患者中接受单药治疗97例,两种药物联合治疗20例,3种药物联合治疗22例,治疗中均无临床癫痫发作。V—EEG监测发现有痫样放电39例(28.1%)。在此39例痼样放电患者中,活动性痫样发作史〈6个月8例、7~12个月9例、〉12个月22例。癫痫样放电出现时间:清醒期6例(15.4%),睡眠期30例(76.9%),清醒期与睡眠期均有痫样放电3例(7.7%),睡眠期痢样放电发生率明显高于清醒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随后的3~4年随访期中,39例脑电图异常者继续口服抗癫痫药物,停药后9例复发,复发率为23.1%;100例脑电图正常者,49例病人坚持继续服药,停药后2例复发,复发率为4.1%;另51例患者逐渐减停抗癫痫药,停药后8例复发,复发率为10.0%,明显低于脑电图异常者(P〈0.05)。结论:VEEG的监测结果可以用来指导3年无发作癫痫患者是否适合停药,可作为评价药物疗效及选择停药时机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i比较抗癫痫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反射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和脑电图改变。方法i将27例患者分为3组:第1组为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未用抗癫痫药者;第2组: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使用抗癫痫药者;第3组为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5次/24h),使用抗癫痫药者。各组均需避开诱因。根据患者既往最长癫痫发作间期的3倍时间随访其癫痫发作次数和视频脑电图表现。结果:各组无1例临床加重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3%~100%,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电图改善总有效率3个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病人用药与否脑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各组反射性癫痫预后良好,伴脑电图异常的反射性癫痫建议给予抗癫痫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儿童与成人起病组的伴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癎(TLE-HS)患者临床特点的异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癫癎诊疗中心就诊的TLE-HS患者201例,依据患者起病年龄分成儿童起病组和成人起病组,收集病史、发作类型和频率、药物治疗、头部影像学、24 h视频脑电图(V—EEG)等临床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儿童起病组较成人起病组伴热性惊厥(FS)史多、间断发作少,频繁发作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13、0.013);儿童起病组较成人起病组在发作间期EEG颞区以外癎样放电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患者在HS侧别、发作起源、发作类型、单用或联合用药、头部外伤史、脑炎史、家族史、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异常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成人起病组相比,儿童起病组伴FS史多,发作频率更高,这提示FS是导致癫癎患者更早起病的原因之一;儿童起病组发作间期EEG颞区以外癎样放电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