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缝大核(NRM)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向臂旁核和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分支投射。方法 fast blue(FB)和diamidino yellow(DY)逆行双标与5-HT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三重标记技术。结果 将FB和DY同时分别注入导水管周围灰质和臂旁核后,在中缝核群可见FB、DY单标神经元以及FB/DY双标神经元。此外,在NRM内还可见到FB/DY双标并呈5-HT阳性的三标神经元。结论 中缝大核内5-HT能神经元借助其轴突分支可同时向臂旁核和导水管周围灰质投射,这种分支投射形式可能参与5-HT能神经元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2.
季伟  裴力雨  史娟  李云庆  李继硕 《医学争鸣》2004,25(16):1441-1443
目的:观察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中缝背核(DR)内的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是否向臂旁核(PBN)投射.方法:荧光金(FG)逆行追踪结合5-HT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的双标技术.结果:将FG注入PBN后,在PAG的尾段腹外侧区和DR观察到许多FG逆标神经元;5-HT阳性神经元密集地分布于DR,在PAG尾段的腹外侧区内,也能见到一些大型5-HT阳性神经元;PAG尾段腹外侧区和DR的部分FG逆标神经元呈5-HT阳性.结论:PAG和DR内的5-HT能神经元向PBN发出投射,通过作用于PBN内的局部环路神经元或投射神经元,可能参与躯体和/或内脏伤害性信息通过PBN向前脑结构传递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鼠臂旁核(PBN)内一氧化氮合酶(NOS)是否参与内脏伤害性刺激的传导过程.方法:给予大鼠2%福尔马林溶液灌胃后,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结合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Fos阳性神经元和NADPH-d阳性神经元及阳性纤维在PBN各亚核内的分布及共存情况.结果:PBN内Fos阳性神经元与NADPH-d阳性产物的分布范围部分重叠:在臂旁外侧核背亚核内,Fos阳性神经元与NADPH-d阳性神经元相互邻接,并可见部分Fos/NADPH-d双标神经元;在臂旁外侧核外亚核内,Fos阳性神经元与NADPH-d阳性纤维终末相互混杂分布.结论:大鼠PBN内NOS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内脏伤害性刺激的传导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臂旁核 (PBN)内向丘脑腹后内侧核 (VPM)投射神经元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Vc)向臂旁核投射纤维和终末的分布 ,以及两者之间的突触联系 .方法  HRP逆行追踪与生物素葡聚糖胺 (BDA)顺行追踪相结合的双标技术 ,标记结果分别在光镜或电镜下观察 .结果 将 HRP注入 VPM后 ,在光镜下可见 HRP逆标神经元主要位于同侧的臂旁外侧核、Kolliker-Fuse(KF)核和臂旁内侧核 .将 BDA注入 Vc后 ,BDA顺标纤维和终末也主要见于同侧旁外侧核、KF核和臂旁内侧核 ,对侧丘脑 VPM、丘脑后核和丘脑胶状质核也有 BDA顺标纤维和终末 ,…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三叉神经节神经元向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和孤束核(TNS)的分支投射,用荧光素逆行追踪双标记方法,Fastblue(FB)和Nuclearyellow(NY)分别注射人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测亚核和孤束核后,荧光显微镜(360nm激发波长)下可见三叉神经节内的多种逆行标记神经元。FB显示明亮的蓝色标记胞浆,而NY标记则为黄绿色的圆形胞核.虽大多数神经元为单标记,但部分也吾黄色胞核,蓝色胞浆的双标记细胞.双标记细胞多为直径30um以下的中、小型,鲜见大型细胞.分布投射神经元可能扩散传递口、舌伤害性痛觉信息并在VC和NTS内与其他…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大核(NRM)的投射。方法 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结果 将FG注入NRM,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延髓背角Ⅰ层和脊髓背角Ⅰ-Ⅲ层可观察到FG逆标并呈PKCγ阳性的双标神经元。结论 延髓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M投射的神经元含PKCγ,提示PKCγ在向NRM传递痛信息的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脑干中缝核群EP3受体阳性神经元向脊髓背角的投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大鼠脑干中缝核群前列腺素E受体EP3亚型(EP3R)阳性神经元向脊髓背角的投射。方法 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EP3R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结果 将FG注入一侧脊髓背角浅层,FG逆标神经元主要见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脑干中缝核群、巨细胞网状核α部(GiA)、延髓网状结构、外侧网状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孤束核。EP3R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PAG、脑干中缝核群和网状结构。FG标记并呈EP3R阳性的双标神经元主要见于脑干中缝核群和GiA。结论 脑干中缝核群和GiA向脊髓背色投射的部分神经元含EP3R,前列腺素E2可能通过EP3R对这些下行投射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逆行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了大白鼠大脑皮质向脊髓及尾壳核的分支投射。将颗粒蓝(GB)及核黄(NY)分别注入9只大白鼠的脊髓及尾壳核,发现皮质脊髓神经元的分布相当广泛,皮质尾壳核神经元的分布区域几乎全部重叠于皮质脊髓神经元所分布的区域内。在大脑皮质的4、3区内,发现荧光素双标记细胞,约占同区内总标记细胞的10%。结果提示大脑皮质内有神经元向脊髓及尾壳核发出分支投射。  相似文献   

9.
大白鼠皮质向脊髓及尾壳核的分支投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逆行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了大白鼠大脑皮质向脊髓及尾壳核的分支投射。将颗粒蓝(GB)及核黄(NY)分别注入9只大白鼠的脊髓及尾壳核,发现皮质脊髓神经元的分布相当广泛,皮质尾壳核神经元的分布区域几乎全部重叠于皮质脊髓神经元所分布的区域内。在大脑皮质的4、3区内,发现荧光素双标记细胞,约占同区内总标记细胞的10%。结果提示大脑皮质内有神经元向脊髓及尾壳核发出分支投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了迷走神经背核至中枢及周围部的分支投射。将荧光素Fast Blue(FB)和Nuclear Yellow(NY)分别注入左侧颈段迷走神经干和同侧颈、胸、腰或骶尾段脊髓。结果在同侧迷走神经背核可见到大量的FB标记细胞,极少NY标记细胞和少量FB-NY双标记细胞。提示:迷走神经背核有双重投射,即至中枢及周围部的投射。这种双重投射可分别来自述走神经背核的不同神经元的分支投射或来自同一神经元的侧支投射。  相似文献   

11.
闫励  赵华  李云庆 《医学争鸣》2001,22(10):868-872
目的:观察GABAB受体(GABABR)与5-HT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缝核簇和巨细胞网状核a(部(GiA)神经元内的共存,方法:GABABR和5-HTGABABR5-HT和GABA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及三重染色技术,结果:GABABR/5-HT双标神经元胞体较密集地见于中缝背核,中缝正中核,中缝桥核,中缝大核,中缝苍白核,中缝隐核,此外,PAG和GiA内也可见双标神经元,GABA样阳性终末与GABABR/5-HT双标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形成密切接触,结论:PAG,K中缝核簇和GiA内的5-HT能神经元几乎均呈GABABR样阳性,GABA能终末与GABAB受体/5-HT双标神经元形成密切接触,GABA可能通过GABAB受体调节5-HT能神经元的活动,参与对伤害性信息传递的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结合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标记法,观察了大鼠脑子5-羟色胺(5-hydroxytryptmine,5-HT)神经元向脊髓腰6(L6)和骶1(S1)节段的纤维投射。结果表明:在脑桥尾侧网状核、前庭神经外侧核、巨细胞网状核、外侧旁巨细胞网状核、外侧网状核三叉下亚核、中缝大核及中缝苍白核出现HRP-5-HT双标记细胞。提示L6和S1节段的5-HT传入纤维起源是广泛的,不仅延髓网状结构,而且脑桥网状结构和脑神经核内的5-HT能神经元也向L6和S1投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神经环路示踪技术,观察投射至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N)的脑干感觉中继核团的分布与联系模式,探究感觉信息调控觉醒/睡眠的形态学基础.方法 采用逆行示踪技术,于正常成年C57BL/6小鼠(n=3)DRN注射逆行荧光微粒RetroBeads,观察脑干感觉中继核团RetroBeads表达情况.进一步在小鼠(n=3)多种感觉中继核团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PBN)注射AAV-CaMKIIα-EGFP和RetroBeads,分别观察其纤维末梢在DRN的分布情况及其接受的脑干感觉输入.结果 通过在DRN注射RetroBeads,发现投射至DRN的脑干感觉中继核团包括:上橄榄核、孤束核头侧、孤束核尾侧、前庭内侧核旁细胞部和前庭内侧核巨细胞部,分别占DRN脑干总输入的3.11%、2.95%、10.40%、10.45%和1.75%.此外,脑干内同时中继多种感觉的PBN有大量RetroBeads标记的神经元,占DRN脑干总输入的71.33%.AAV-CaMKIIα-EGFP介导的顺行示踪发现PBN神经元向DRN发出致密的纤维投射.PBN注射RetroBeads观察其接受的脑干感觉输入发现,PBN接受中继头面部痛温觉、触压觉的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脊束核的神经输入,分别占PBN脑干总输入的6.14%和49.86%.孤束核头侧、孤束核尾侧与前庭内侧核旁细胞部也投射至PBN,其输入分别占PBN脑干总输入的11.67%、20.53%与8.94%.此外,感觉中继核团下橄榄核发现少量标记的神经元,占PBN脑干总输入的2.14%.结论 DRN接受来自脑干感觉中继核团孤束核、上橄榄核、前庭核群的直接输入,同时也通过PBN间接接受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的输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中缝背核(DR)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向中央杏仁核(CeA)的投射,为进一步阐明一氧化氮(NO)参与情绪,疼痛,内脏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用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辣根过氧化酶(HRP)逆和追踪技术,观察大鼠DR内向CeA投射的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形态,结果:DR内有一定数目的NOS/HRP双标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外侧部与背.正中部。结论:DR内有部分NOS阳性神经元向CeA投射,提示NO在DR至CeA上行感觉传导通路中起重要的神经递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HRP逆行追踪和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探讨了前嗅核内生长抑素(SS)能神经元至丘脑背内侧核内侧部(MDmc)的投射,结果表明:双侧前嗅核均发出大量纤维投射至MDmc,以同侧为主;同侧前嗅核内有18.3%的SS能神经元投射至MDmc;同侧前嗅核至MDmc的投射神经元中,有17.6%为SS免疫反应阳性;HRP单标细胞、S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和HRP-SS双标细胞数,在前嗅核的外侧区内均多于其它各亚区。  相似文献   

16.
5-羟色胺能神经元向三叉神经运动核和感觉核的投射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陶发胜  张建林  梅冠庭  李云庆 《医学争鸣》2000,21(11):1321-1324
目的 观察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向三叉神经运动核(Um)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的投射。方法 荧光金(FG)逆行单标或FastBlue(FB)和Diamididno Yellow(DY)逆行双标与免疫荧光组化染色相结合的双重或三重标记技术。结果 将FG注入Vm或Vc后,在中缝核簇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可见FG逆标并呈5-HT样阳性的双重标记神经元;将FB和DY同时分别注入Vm和Vc  相似文献   

17.
用HRP逆行追踪结合抗GABA的免疫细胞化学双标记法对外侧丘系核 (NLL)向下丘中央核(ICC)的GABA能投射进行了研究。结果在双侧外侧丘系背侧核(DNLL)及同侧外侧丘系中间核(INLL)和外侧丘系腹侧核(VNLL)均可见到大量HRP单标,GABA单标及HRP/GABA双标细胞。其中HRP/GABA双标细胞在同侧VNLL最多(41%),同侧INLL为21%,同侧DNLL为8%,对侧DNLL为29%,各亚核双标细胞占投射神经元的比例同侧VNLL为70%,同侧INLL为63%,同侧DNLL为51%,而对侧DNLL为75%。对侧INLL及VNLL未见HRP单标及HRP/GABA双标细胞。以上结果表明,双侧DNLL、同侧INLL和VNLL存在着大量向ICC投射GABA能神经元。本研究提示NLL通过GABA能投射向IC施加抑制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盆内脏器感觉信息的传递道路,用结合生物素的葡聚糖胺(BDA)作为顺行追踪剂,研究了大鼠腰骶髓中间带外侧核向脑桥臂旁核的投射.将BDA注射于中间带外侧后,顺行标记的轴突终末出现于双侧的臂旁核,同侧略多.大量的BDA标记的轴突终末出现于臂旁外侧核的外侧内核和外侧中央核,少量分布于外侧背核.此外,在臂旁内侧核的中段及KF核内也发现有少量标记终末.上述结果说明,大鼠腰骶髓中间带外侧核的神经元主要投射至臂旁外侧校外侧内核和外侧中央核,提示这两个亚校可能参与盆腔内脏器感觉信息向上位脑结构的传递.大鼠腰骶髓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大脑皮质向脊髓与红核发出投射的区域并探讨是否有分支投射存在。方法 将。TB及NY分别注入大白鼠的脊髓与红核内,在大脑皮质观察比较标记细胞出现的部位。结果 FB标记细胞出现在24,10,8,6,4,3,1,2,23,29b,29c,18,7,13,39区。NY标记细胞出现于6,4,3,1区,10区的尾侧部及7,18区的颅饲部亦有少量存在。无发现双标记细胞。结论 大脑皮质向脊髓发出投射的区域非常广泛,向红核发出投射的区域全部重叠于皮质脊髓神经元分布的区域内,皮质脊髓神经元无分支投射到红核。  相似文献   

20.
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大鼠中缝大核(NRM)内痛兴奋性神经元(PEN)的单位放电,观察楔状核(NCF)注入微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对PEN痛诱发放电频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TRH与阿片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NCF内注入TRH(0.5μg/0.5μl)能明显抑制NRM的PEN痛放电,最大抑制率为71.5±5.9%;在NCF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预先注射纳络酮(lμg/0.5μl)均可使TRH的上述抑制效应显著减弱。提示,NCF内的TRH可能参与伤害性信息的调制过程;在此过程中,NCF和PAG内的阿片受体起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