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最早的阐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新的健康隐患,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应着重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中医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治疗学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与潜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掘和探索,从而使中医中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涵义,符合现代医学发展模式从“疾病治疗”向“疾病预防”的转变需要。然而,目前我国治未病模式主要分为“临床型”“科研型”“探索型”,各为体系,存在缺乏统一规范、理论与实践结合滞后等诸多问题,如何有效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进一步探索有效管理模式,对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健康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贾立群 《北京中医》2008,(6):410-41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治未病”思想这一超前理念在疾病预防医学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人类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中医药在预防癌症发生、转移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医“治未病”在恶性肿瘤预防领域中的作用,可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预防癌症的发生;第二阶段,阻断癌前病变的发展,预防癌变:第三阶段,预防癌症的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4.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来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宁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明确指出,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并强调此谓文明医生之举,开创了中医预防思想之先河。  相似文献   

5.
金成强  宋敏 《中医研究》2010,23(5):56-59
“治未病”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以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系指在疾病未发生和(或)未发展、传变、复发、后遗之时,预先采取针对措施的预防思想。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与现代的三级预防思想接近。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臧敏  刘忠达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0):561-563
随着医学发展的逐渐深入,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地给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传统中医“治未病”思想恰好契合于当前这种健康理念。“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本文就中医“治未病”思想,追溯其源流,综述其现代研究及应用进展,以期为现代中医治未病事业作抛砖引玉之用。1理论研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明确提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包含着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调护的思想。国家多次号召各地区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开展中医健康服务。本文介绍了“治未病”工程背景、现实指导意义和天津地区实施“治未病”工程的必要性和优势,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医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把预防疾病称为“治未病”,并总结了不少预防疾病的经验,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重要理论。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相似文献   

9.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它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问题,而且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身体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主要通过养生、防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在恶性肿瘤预防中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立群 《北京中医药》2008,27(6):410-41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治未病"思想这一超前理念在疾病预防医学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人类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中医药在预防癌症发生、转移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温病学说与新生传染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病学说是明清时代形成的研究外感热病的理论,可运用于现代医学的多种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中。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医学和卫生学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已绝迹,但近20a来,传染病有不断新生趋势,经确认的新生传染病已达29种。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温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理论优势体现在:温病病名与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对应;渐病学说对传染病病因治疗的优势;温病学说对传染病的辨证优势;温病学说对传染病治疗的优势。故运用温病理论将为新生传染病提供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胆固醇类结石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石病(G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呈全球性、多发性的特点.西方国家成人发病率为15%~20%[1-2],在我国为7%~10%,部分发达地区已达到世界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衰(ESRD)的主要原因。目前现代医学缺乏专门针对DKD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治疗DKD有其独特优势。本文以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为指导,从发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变化规律、双重诊断方法、病证结合干预方案及疗效评价等多个方面对DKD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期形成更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方法,弥补现阶段中西医在诊疗方面的不足,并推动病证结合诊疗的不断完善。在病证结合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将成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的重要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14.
胡萝卜素血症一般认为无须特殊治疗,亦未见有反复发作及导致黄汗病的报道。本组9例患者,反复发作,且伴有汗液发黄等临床症状,经中医四诊辨证为黄汗病,证属表虚湿郁,营卫失调,投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之桂枝加黄芪汤加减治疗而愈,随访3年未发。因其仅汗黄身黄,而目不黄,因此,不同于黄疸;且《金匮要略》中黄汗与黄疸分篇而论,病名、主证、因机、立法、用方迥然不同,因此,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5.
暑温是感受暑热邪气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脉洪等气分热盛证候,病程中易伤津耗气,并以动风、闭窍、生痰之变为临床特点.其发生于夏暑当令之时,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暑邪有夹湿与不夹湿之别,故又将其中夹湿者称为暑湿.……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9岁,于2010年11月1日就诊.主诉:肢体不自主舞蹈样动作7年余,加重半年.现病史: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肢体扭动,遂就诊于天津总医院,诊断为Huntington舞蹈病.  相似文献   

17.
18.
19.
通过分析各类文献中中风病病名的提出、内涵与外延的演变,揭示古人对中风病的认识从浅入深、去伪存真、从词义多歧到统一不断成熟的过程,结合现代医学对中风病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当前中风病诊断的局限性与对策.突出中风病辨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肺心病是当前引起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由各种并发症所造成的,广大医护工作者要注意观察,认真分析每一例的具体情况,发现并发症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用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措施,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文章分析了引起肺心病并发症的病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