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心肌梗死所致的心肌细胞缺失和瘢痕形成是心力衰竭乃至死亡的病理基础。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手术虽能改善症状,甚至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却不能替代坏死心肌,彻底改善心功能。故本研究将胎鼠心肌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后瘢痕心肌组织中,本研究旨在观察同种心肌细胞移植到受损心肌组织中能否生存增殖,形成含有血管的心肌样组织,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材料与方法取体重(30 0±5 0 ) gWister成鼠9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2 0只)、心肌梗死组(35只)和移植组(35只) ,利用冠状动脉结扎法[1] 建立大鼠心肌梗死4周后的心肌瘢痕模型;利用细胞培养和…  相似文献   

2.
<正>在正常成年哺乳动物的心脏中大约有30%的细胞是心肌细胞,另外的70%为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免疫细胞〔1〕。各细胞间的相互诣调作用对心脏的发育至关重要〔2〕。内皮细胞已经成为目前心血管系统结构其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3〕,是血管张力和附近细胞生长的动态调节器〔4〕。心肌细胞不仅有赖内皮细胞提供血氧和营养物质,更需要内皮细胞自分泌和旁分泌信号,从而引导和促进心肌细胞发育、舒缩功能、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静脉移植和心肌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30只日本大耳兔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分成3组:损伤对照组、静脉移植组和心肌移植组。5周后检测各移植组抗DAPI染色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结果静脉移植组、心肌移植组在移植区均可检测到大量DAPI阳性标记的细胞,与损伤对照组相比,二者的左室结构与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而心肌移植组对心功能的改善优于静脉移植组,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静脉移植的MSCs能够在心肌局部分化成为类心肌细胞,并有效改善心脏功能;经心肌移植MSCs对心功能的改善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角度,探讨地黄低聚糖(RGOs)对骨骼肌成肌细胞(SMs)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分离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和SMs,运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心肌细胞和SMs以及0.625g·L-1RGOs干预后,SMs与心肌细胞Ito的差异。结果两种细胞Ito均从-40mV时开始激活,RGOs对大鼠SMsIto有增加作用,从-30mV到30mV,经过0.625g·L-1RGOs预处理的SMs组Ito密度〔(7.3±0.7)to(65.3±2.3)pA/pF(n=5)〕显著高于心肌组〔(0.9±0.1)to(28.8±0.9)pA/pF(n=5)〕和SMs组〔(4.5±0.5)to(23.7±2.0)pA/pF(n=5)〕的电流密度。结论RGOs能显著提高SMs的Ito密度,影响移植的SMs的电生理特性。这为今后在提高干细胞移植有效性同时,增加其安全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再生性治疗是修复受损心肌的一种治疗策略,其主要内容是将细胞移植入受损心肌,新的细胞辅助修复并恢复心功能.Müller-Ehmsen等[1]将胎鼠或新生乳鼠心肌细胞移植到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观察到移植心肌细胞在梗死区存活,梗死心肌厚度增加,左心室功能得到改善.但受伦理学及供体数量限制,这种方法不可能应用于临床.近十年,干细胞被广泛关注,就在于实验模型和初步临床研究均提示受损心肌组织可以通过干细胞移植达到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改善实验性小鼠心力衰竭的机制.方法 (1)心肌损伤诱导:Hsp27转基因鼠(TG)和作为对照组的野生型鼠(WT),分别腹腔注射阿霉素(25 mg/kg)或生理盐水.(2)组织学检杳:给药后第3天,取心脏石蜡切片并HE染色.在石蜡切片上进行细胞凋亡(TUNEL染色)、心肌细胞、细胞核的三重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鼠死亡后,观察胸腔、腹腔有无积液,取心和肺进行石蜡切片和HE染色.(3)线粒体超微结构:给药后第3天,取左心室肌制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4)蛋白质氧化修饰测定:给药后第3天取心脏,进行抗DNP免疫印迹分析.结果 尸检结果:死亡小鼠均出现明显的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肺泡中出现红细胞渗出和肺泡塌陷,WT和TG鼠心肌细胞空泡变性,WT鼠心肌出现纤维化,而TG鼠心肌没有相应变化.阿霉素给药后第3天:WT和TG鼠心肌细胞凋亡都显著增加,但与WT鼠心肌相比,TG鼠的心肌细胞凋亡则被显著抑制;WT和TG鼠心肌的羰基化显著增加,但与阿霉素-WT鼠心肌相比较,阿霉素-TG鼠心肌的羰基化反应被显著抑制;WT和TG鼠心肌细胞中出现了几种线粒体的结构改变如电子密度增加,嵴肿胀、模糊和消失,但这些改变在WT鼠心肌中要比TG鼠中严重.结论 线粒体相关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Hsp27对阿霉素诱导心力衰竭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糖尿病心肌病(DCM)是糖尿病(DM)患者的主要心脏并发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等特点,并与糖尿病患者高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1〕。1972年,Rubler等〔2〕研究发现DCM是由DM引起的,以左心室功能障碍、心肌间质纤维化和心肌细胞肥大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3〕,不伴随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心脏疾病。早期常表现为心肌顺应性降低和舒张期充盈受阻为主的舒张功能不全,晚期以收缩功能不全为  相似文献   

8.
王奇强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262-5263
有学者认为肺动脉高压是肺心病发病过程中基本的病理环节,但是缺氧对心肌的直接损害作用也不容忽视。缺氧时可以引起肺血管收缩从而增加右心负荷,增加心肌中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引起心肌肥厚〔1〕。所以在肺心病的治疗过程中除了降低心脏负荷,也要注重改善心肌细胞供血状态〔2〕。笔者近年  相似文献   

9.
大鼠自体平滑肌细胞移植治疗心肌缺血的长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大鼠自体平滑肌细胞移植 ,观察其在心肌缺血区的存活情况 ,探讨对心功能的作用。 方法 用酶消化法从SD大鼠的输精管组织中分离、提取平滑肌细胞 ,进行体外培养、扩增 4周。细胞移植组 (10只 )将BrdU标记的自体平滑肌细胞直接注射移植到冠状动脉结扎后 4周形成的心肌瘢痕组织中 ;对照组 (10只 )注射同等剂量的DMEM培养基。多普勒超声检查 ,评估对比移植前和移植后 12周的心室形态以及心功能状况。心脏病理标本用抗平滑肌特异性的α SMA及抗细胞标记物BrdU的单克隆抗体作免疫组化染色 ,检测植入的平滑肌细胞在梗死区的存活情况。 结果 植入的平滑肌细胞 12周后仍存活于心肌梗死区 ,并形成肌样组织。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 ,其左室前壁厚度增加〔分别为 (2 36± 0 31)及 (1 0 3± 0 11)mm ,P <0 0 1〕 ,收缩舒张运动协调 ,心室舒张末容积减少〔分别为 (0 94± 0 16 )及 (1 39± 0 17)ml,P <0 0 1〕 ,射血分数提高〔分别为 (4 8 6± 7 2 )及 (2 5 3± 4 1) % ,P <0 0 1〕。 结论 移植的自体平滑肌细胞能长期存活于心肌梗死区中 ,并通过增厚加固心室壁 ,阻止心肌梗死后的心腔扩大和心室重构 ,增加心脏射血 ,有效地提高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心脏组织工程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组织工程 (tissueengineering)是修复或替代器官功能衰竭或组织缺损的最佳途径〔1〕。从 2 0年前在理论上的提出 ,到现在涉及众多领域的研究 ,组织工程发展非常迅速。随着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危险因素之一 ,心脏组织工程(HTE)的研究亦取得了巨大进展。从 1 995年Koh等〔2〕移植鼠心肌细胞及Shinoka等〔3〕构建羊单叶肺动脉瓣成功 ,HTE的研究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1 999年 ,利用组织工程对瓣膜性心脏病的治疗研究被美国心脏病年会评选为全球心脑血管领域十大进展之一。现就近期研究进展作一概述。1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 (tissu…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胚胎心肌细胞移植物在大鼠冷冻心肌疤痕中存活的可行性.方法:以冷冻损伤造成16只大鼠左室游离壁心肌疤痕.于损伤后10天,将培养的胚胎心肌细胞或培养基注入心肌疤痕组织,5只动物冷冻后20天处死(疤痕对照组),细胞移植组7只,培养基对照组4只,移植后10天处死动物,取出心脏.结果:疤痕组和培养基对照组动物左室壁损伤局部组织变薄,细胞移植组室壁依然厚实.横纹肌α-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证实,细胞移植组3只动物被证实有移植物存活.HE染色示移植物呈球形生长,移植细胞体积小,呈梭形,胞核数目多,核/质比例高,横纹不明显,排列不规则.移植物中及其周围未见淋巴细胞浸润.培养基对照组来见任何移植物生长征象.结论:胚胎心肌细胞移植在异体心肌疤痕中能够存活,该实验方法为修复心肌梗死疤痕,改善心脏功能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构建液态组织工程学心肌(engineering heart tissue,EHT)的方法,以及其移植于大鼠心肌梗死区域后是否能存活并改善心脏功能。方法结扎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分离、标记及培养新生1~3天SD乳鼠心肌细胞。心肌梗死后合格的动物模型随机分成EHT组(n=12)、单纯心肌细胞组(n=12)、单纯基质组(n=12)、对照组(n=11)。移植术后4周,用超声心动图及离体心脏灌流2种手段评价心功能,标本取材做病理学检查及Y染色体多聚酶链检测(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结果PCR检测证实EHT组和单纯细胞组移植细胞存活,但病理学检查表明EHT组的移植细胞排列更紧密,细胞间有连接蛋白形成。超声心动图显示EHT组的左室缩短分数最高(22.82±3.44)%,高于细胞组(20.55±4.11)%、人工基质组(17.05±4.57)%和对照组(19.80±3.98)%,P=0.012。心脏灌流模型提示在左心室球囊容积为0.06、0.08、0.10ml时,左心室发展压及dp/d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HT组最佳(P<0.05)。结论体外成功构建液态EHT后,可以通过注射方法移植于大鼠心肌梗死区域。液态EHT移植后较单纯细胞移植组织形态更佳、更能改善梗死心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是能够产生高度分化的功能细胞。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新方法,初步研究显示,干细胞移植能产生巨大的生物学效应,使心脏生成新生血管或者心肌细胞,改善心肌血液供应,增加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注射方式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心脏功能的改善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结扎小型猪冠状动脉制备心肌梗死模型,然后经冠状动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术后3周用超声心动图以及左心室造影检测心功能.核素心肌显像观察心肌灌注,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侧支循环形成.用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把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冠状动脉注射到猪心肌梗死模型,显示左心室dp/dtmax较对照组增高,心肌灌注显著改善。冠状动脉有侧支循环形成,缺血心肌细胞;较对照组减少了53.6%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内移植可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可能与移植细胞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细胞移植修复损伤心肌的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骨骼肌肌母细胞移植治疗已经完成了Ⅰ期临床试验。不同种类的干细胞已经能够被培养和诱导分化成心肌细胞。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这些细胞移植到梗死的心肌组织能够有限地恢复心肌组织结构,改善心室功能,预防心肌重构。本文对骨骼肌肌母细胞、干细胞及其干细胞源性心肌细胞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心脏细胞移植治疗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前景进行综述。 成年人心肌不能再生,是因为心肌细胞不能进  相似文献   

16.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心脏重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发展过程中,心脏发生几何形状和心肌结构的改变称为心脏重构。过去曾认为心脏重构只是由于心肌细胞内源性的变化,现在认识到心肌细胞外基质(ECM)中胶原的数量、组成和结构的变化也参与了心脏重构过程〔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组特异地降解ECM成分、参与心脏重构的酶家族。在人体与动物CHF的心肌组织中都可以发现MMPs表达〔1~4〕。MMPs是心肌间质重构中基质降解的推动力量。通过调控MMPs的表达与活性,可以影响ECM的数量、组成和结构,可能成为阻止甚至逆转心力衰竭(心衰)时心脏重构新的治疗途径。1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BMMSCs移植组、培养液注射组(开胸后在梗死区周围注射等量细胞培养液);体外分离纯化、扩增BMMSCs,4,6二脒基-2-苯吲哚(DAPI)标记。BMMSCs移植组于造模后1周经心肌直接注射MSCs,培养液注射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细胞培养液。造模后4周测定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造模后4周,与培养液注射组比较,BMMSCs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舒张末期内径显著降低(P均<0.05);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高(P<0.05);BMMSCs移植组大鼠梗死心肌中可见DAPI标记阳性细胞;与培养液注射组比较,BMMSCs移植组可以显著减少非梗死区心肌细胞的凋亡(P<0.05)。结论 BMMSCs移植能够提高AMI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改善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大鼠心梗模型中,应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 PSC)分化的心肌细胞(i PSC-CMs)移植,研究i PSC-CMs移植对心梗的修复及心功能改善的作用机制。方法结扎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MI)模型,分别在心梗及心梗边缘区注射总量30ul 4×10~5 iPS-CMs(iPS-CMs组)和等量的PBS(MI组)。细胞移植后4周应用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改变,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ELISA分析细胞移植后的促血管生成蛋白的表达。结果心脏超声结果显示移植4周后,与MI组相比,iPS-CMs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明显(LVEF,52.7±4.52%vs 41.82±6.31%,n=8,P0.05),并且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29.33±9.86%vs 44.63±10.25%,P0.05)。ELISA结果显示i PS-CMs组可以促进血管生成素蛋白(angiopoietin-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论 i PS-CMs移植治疗心梗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其机制是抑制自体心肌细胞的凋亡以及调控促血管生成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心肌细胞缺血后坏死,不能再生,进一步发展导致心衰。受损心肌内肌源性移植是治疗心衰的有前途的治疗方法。正常时成肌细胞(卫星细胞)以静息状态位于成熟肌纤维的肌膜下。在缺血性心衰的动物模型中,自体卫星细胞移植能增强心功能。 该文报道了1例在冠脉旁路术(CABG)时成功地采用自体骨胳肌成肌细胞移植入心梗后疤痕  相似文献   

20.
<正>细胞移植为病损心脏的细胞重建及衰竭心脏的功能恢复,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虽然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证实干细胞移植对心梗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但是心肌梗死区的缺血及炎症状态构成了"不友善"移植微环境,造成移植干细胞大量死亡,严重影响了细胞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1,2〕,约70%80%骨骼肌成肌细胞在移植入受损心肌后3 d内死亡。因此,提高移植细胞存活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预处理干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