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厉亚 《医药导报》2009,28(10):1375-1376
目的 分析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其易感因素,探讨预防措施. 方法 对东阳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 ~ 2008年12月103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品种多,前3名依次为:抗结核病药占34.0%(35/103),中药占29.1%(30/103),抗肿瘤药占12.6%(13/103);临床分型:103例中肝细胞损伤型46.6%(48/103),胆汁淤积型29.1%(30/103),混合型24.3%(25/103). 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与用药种类、联合用药、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应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师的足够重视,加强合理用药分析.  相似文献   

2.
17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建霞  沈玲 《中国药房》2008,19(2):138-13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6年4月17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中草药占35.29%,抗精神病药占13.53%,抗结核药占12.94%;肝细胞损伤型占51.18%,胆汁淤积型占14.12%,混合型占34.71%。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并无特异性,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较多,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致病药物及特点。方法:对某院2003-2013年期间的279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79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男性140人,女性139人,严重肝功能损害50例;联合用药93例,单一用药186例。患者疾病种类包括肿瘤、呼吸系统感染、代谢综合征等。其中,药物性肝损害中肝细胞损害型占62%(173例)。怀疑药物196种,其中中药占17.81%,抗肿瘤药占16.44%,心血管药占10.68%,抗结核药占10.41%。最常见怀疑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甲巯咪唑、雷公藤片。抗肿瘤、抗结核与非甾体抗炎药物参与联合用药时药物性肝损发生例数多于单用。结论:易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有中药类、抗菌药物类、抗肿瘤药物、抗心血管药物与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对药物性肝损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值得人们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损害19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 对 1 98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的 9.70 %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抗结核药占47.98% ,中药占 1 8.69% ,用药 2~ 4周出现肝损害占66.1 6% ,用药 2周内出现肝损害占 2 5 .2 5 % ,临床病例以急性肝炎型最常见 ( 70 .2 0 % ) ,主要为纳差、腹胀、乏力、尿黄 ( 75 .2 5 % ) ,其次为黄疸 ( 60 .1 0 % ) ,肝功能损伤以 ALT,GGT,TBIL升高为主。能治愈者 1 78例( 89.90 % ) ,好转 1 4例 ( 7.0 7% ) ,死亡 4例 ( 2 .0 2 % )。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相似 ,无特异性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较多 ,中药引起的肝损害达 1 8.69%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陶红慧  林燕 《上海医药》2004,25(6):268-271
目的: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和及时、正确诊治药物性肝损害。方法:对2002年我院住院病人住院期间肝功能指标发生异常的20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05例中药物性肝损害48例,涉及药物10类、28种,依次为抗肿瘤药、抗生素、降血脂药、降糖药及激素类药,肝损害类型呈多样性。结论: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上较常见和易被忽视的疾病,应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害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wk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wk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5,(14):1950-1952
目的:为临床合理用药及避免药物性肝损害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医院集中监测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所有住院病历,发掘出药物性肝损害病例121例,详细记录患者资料,归纳、总结出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品种类,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引发药物性肝损害前3类药物分别是抗菌药物、抗肿瘤药和中成药;性别与年龄、过敏体质、烟酒史、肝病史和免疫力低下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肝细胞损害型最为常见,有64例(占52.89%)。结论: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品种类较多,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对老年和存在危险因素患者应权衡利弊决定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4—2010年间我所住院的86例药物性肝损害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Marin药物性肝损害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类型居前四位的依次为抗微生物药物19例、抗肿瘤药17例、中草药16例与心血管用药14例,分别占22%、19.8%、18.6%与16.3%,其后为神经科用药和解热止痛药分别为4%,再次为降糖药、抗甲亢药、免疫抑制剂各占2.3%,雄性激素1.2%。8例不详占5.8%。临床分型:肝细胞型49例占57%,胆汁淤积型25例29%,混合型12例占14%。结论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中草药和心血管用药是引起老年人药性肝损害的较常见的药物,使用此类药物时宜小心谨慎,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余琼华 《医药导报》2011,30(2):256-258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综合分析2001年9月~2010年9月就诊的4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情况与预后。结果在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抗结核药10例(占23.8%),抗感染药8例(占19.1%),中药6例(占14.3%);多为急性肝损害(36例,占85.7%),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24例,占57.1%);临床治愈38例,好转3例,死亡1例。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较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以排除法为主,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一般预后良好,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0.
162例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磊  黄萍  李颖 《中国药物警戒》2013,10(7):415-41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从安徽省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数据库中筛选出162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并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显示药物性肝损害中,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率最高,占35.80%。涉及10大类药物,西药引起例次较多,占89.20%,其中以抗肿瘤药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抗菌药、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脑血管病药;中成药以中药注射剂引起例次最多,占8.92%。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占71.83%。肝损害发生时间差异较大,最短的1天,最长的175天。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大部分病例在停药和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该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积极采取对症治疗,同时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86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统计分析。86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59例,女27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73岁,平均42岁;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为最多,占50.00%(43/86)。其次为抗肿瘤药,占22.09%(19/86)。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探讨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3年CNKI载录的18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临床病历资料文献,对文献中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情况、临床分型和预后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共涉及11类药物108种,最常见的药物为中药、抗微生物药。其中肝细胞损伤型78例(43.33%),胆汁淤积型49例(27.22%),混合型37例(20.56%)。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致病药物种类繁多,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及时停用损肝药物,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医院85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药物相关性进行分析,验证国际共识标准的临床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将85例在医院就诊且被诊断为药物性肝病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并根据国际共识的Maria标准和DDW-J标准进行药物相关性分析.结果 发生药物性肝病的患者占同期肝病患者总数的11.01% (85/772),其中肝细胞损害型占15.29% (13/85),胆汁淤积型占81.18% (69/85),混合型占3.53% (3/85).Maria标准与DDW-J标准得出的药物相关性结论不尽相同.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主要为调脂药、免疫抑制剂和抗凝剂等.结论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主要以调脂药和免疫抑制剂为主.国际评价标准为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个科学标准,有助于排除或肯定药物性肝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其发病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自2007月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9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0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性90例,女性100例,中位年龄(45.6±9.7)岁,涉及药物115种,其中中药(包括中成药和中草药)居首位占38.4%,中成药占22.6%,中草药占15.8%;其次是抗结核类药物(13.2%)、抗肿瘤药物(10.5%)和抗感染药物(10.5%)。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损伤多见(38.4%),其次混合型肝损害(35.8%)和胆汁淤积型肝损害(25.8%);用药2周~1月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34.2%),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77.9%)、乏力(70.0%)、消化道症状(61.6%);药物性肝损害临床治愈率为36.8%、好转率57.4%。结论:药物性肝损害部分发生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及时处理大部分可治愈或好转,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用药,传统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临床医药人员应根据这些特点加强用药监护,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5.
口服何首乌致肝损害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何首乌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科2004年5月-2008年5月期间共收治的40例口服何首乌致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病例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平均发病年龄45.2岁;服药原因主要为治疗脱发、白发;服药后发病时间最早的1.3周,最晚的24周,平均9.4周;服药剂量大部分为常规剂量,仅2例为大剂量。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为22例(占55%),胆汁淤积型为8例(占20%),混合型为10例(占25%)。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食欲减退、尿黄,其中有2例后期出现腹水,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损害以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明显升高为主。临床治愈38例,死亡2例。结论口服何首乌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甚至诱发急性肝衰竭,对于有肝脏基础疾病及老年人应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6.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警惕和认识,规范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并对该病及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止2004年12月间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推荐的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的评价标准分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涉及的药物进行总结。结果42例患者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34例,占80.95%,胆汁淤积型5例,占11.90%,混合型3例,占7.14%。引发肝损害的药物中药类16例,占38.10%;抗结核药9例,占21.43%;抗肿瘤药5例,占11.90%;抗生素类3例占7.14%;神经、精神系统药物2例,抗甲亢药物2例,解热镇痛药2例,各占4.76%;降脂药、降糖药及毒品各1例,各占2.38%。结论中药引起的肝损害有增多趋势,应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致病药物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本院2013-01~12住院患者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对患者的基础疾病、用药史、肝损害分型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筛选到符合DILI诊断标准的患者164例,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前五类药物分别是化疗药(51.98%)、中药(8.42%)、抗结核药(8.42%)、抗菌药(7.43%)和心血管系统用药(5.45%);肝损害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占71.34%,其次为胆汁淤积型(15.24%)和混合型(13.41%);经过保肝治疗,19.51%的患者治愈,64.63%的患者好转,9.15%的患者无效,1.22%的患者死亡。结论 本院导致肝损害的药物以化疗药为主,多数为肝细胞型,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原因和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为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2011年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中草药9例,占23.68%,特别是治疗皮肤病、风湿性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抗肿瘤药物7例,占18.42%;抗结核药物7例,占18.42%;抗精神病药物5例,占13.16%;减肥药物4例,占10.53%;抗甲状腺药物2例;占5.26%;抗生素、降糖药、解热镇痛药各1例,各占2.6%。结论影响药物性肝损害的因素有药物的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临床医师用药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药房》2015,(23):3226-322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2014年发生的104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药品品种、临床表现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ILI住院病例逐年增多,其中男性47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48.71±13.90)岁;开始用药后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时间绝大多数在12周以内;临床症状包括纳差、乏力、身目黄染、上腹不适等,均无特异性;10.57%患者为无症状,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80.77%),胆汁淤积型次之(12.50%),混合型最少(6.73%)。最常见的引起肝损害药物依次为中药、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和神经系统药。结论:DILI患者中女性稍多于男性,好发于40岁以上;临床表现多样且不明显,引起肝损害的药品较多,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根据DILI的特征,早期识别,及时停药和合理处置是其诊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药物性肝损害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36例药物性肝损害(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中药9例(25%),居首位,其次为抗生素7例(19.4%)和抗结核药物6例(16.7%)。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55.6%)、乏力(47.2%)、纳差(44.4%);其中肝细胞损伤型22.2%,胆汁淤积型66.7%,混合型11.1%.结论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常见病,应重视中药的肝毒性,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识别,尤其应重视胆汁淤积型肝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