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10 8例心肌梗死前有缺血预适应和 10 2例心肌梗死前无缺血预适应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同工酶及心功能等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有缺血预适应组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小于无缺血预适应组 (P <0 .0 1) ,心功能优于无缺血预适应组 (P <0 .0 1)。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缺血预适应是指在短暂缺血之后心肌迅速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状态,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明显增强。动物实验表明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能够延迟缺血所造成的致命性细胞损伤,缩小梗死面积,使梗死后心功能得以维持[1]。现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缺血预适应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  选择1994年6月—1999年5月5年间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心电图演变和心肌酶学变化。连续查3~6次心肌酶谱,包括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及谷草转氨酶(AST)。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前有无心…  相似文献   

3.
动物实验中已经证实缺血预适应可以延迟缺血心肌的致命性细胞损伤 ,表现为缩小梗死范围、减轻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等作用[1] 。 Ovizi等[2 ] 认为 ,临床上心肌梗死前多次发作不稳定心绞痛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本文对 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作对比分析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临床资料一、对象 :1 994~ 1 998年 ,我院共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60例 ,男 47例 ,女 1 3例 ,年龄 62~81岁 ,平均 65.0岁。其中 42例急性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史 ,其心绞痛发作时间为 1天~ 1 5年 ,大多为 3~ 4年 ,同…  相似文献   

4.
心肌缺血预适应 (myocardialischmicpreconditioning ,MIP)是指预先给心肌制造一次至数次短时间缺血 ,每次随之再灌注 ,可使心脏对随后长时间缺血损伤增强抗力的现象。Ovize等认为 :临床上心肌梗死 (AMI)前心绞痛多次发作史 ,可使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1] 。为此 ,我们对照分析 38例有心肌缺血预适应与 2 6例无心肌缺血预适应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研究MIP对老年AMI患者梗死面积及近期预后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 本文收集了 1995年 6月— 2 0 0 0年 6月间住院的 64例 60岁以…  相似文献   

5.
陈科丹  徐耕  单江 《浙江医学》2005,27(3):215-216
心肌缺血预适应(IP)是指短暂心肌缺血后,心肌对其长时间缺血的适应现象.急性心肌梗死(AMI)前的多次不稳定心绞痛发作被认为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缺血预适应[1],其对心脏的保护作用目前尚无定论.我们通过对96例AMI患者的预适应观察,以初步探讨IP对心肌梗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梗死是否有益尚有争论 [1~ 2 ]。梗死前心绞痛可产生对心肌既有保护作用 ,使缺血心肌产生预适应效应 ,也可产生使心肌缺血加重的叠加效应 [3 ] 。本文旨在评价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的特点及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近期预后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   1995年 1月~ 1998年 12月 ,对首次入院 AMI患者 99例 ,其中男 5 3例 ,女 46例 ,年龄 35~ 85岁 ,平均 ( 6 2 .4± 3.4)岁。根据 AMI发生前心绞痛的特点 [3~ 4]将患者分为两组 : 组 (最有可能发生缺血预适应的患者 ) :为劳累性心绞痛稳定1个月以上的患者 ,即 、 级劳累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亡率的影响,本文对83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及绞痛分为Ⅰ组及Ⅱ组,结果表明心肌缺血预适应降低了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死亡率。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来自于近1 0年我院住院并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80年代提出的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 ,认为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 ,可以使心肌在后续的持续性缺血中得到保护 ,从而延迟了致死性心肌损伤发生的时间 ,限制了心肌梗死的范围 ,减少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作者对 12 0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心梗前有无心绞痛对心梗近期预后的影响 ,从而了解心肌梗死中是否存在缺血预适应现象。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选自 1991年以来我院住院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共 12 0例 ,均符合WHO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 91例 ,女 2 9例 ,平均年龄 6 5 4岁。依…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前部分患者可有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或并发感染,近年动物实验发现,心肌梗死前频繁发生的心肌缺血、感染内毒素等可诱发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就心肌梗死前缺血预适应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2年10月—1998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3例,男57例,平均年龄(59.0±13.5)岁,女26例,平均(68.3±11.9)岁,入院后均常规行抗凝、抗血小板、部分病例行周围静脉溶栓。根据心肌梗死发病前有无心肌缺血发作,随机将其分为甲、乙两组,甲组46例,男31例,女15例,平均…  相似文献   

10.
赵继先  柯昌巧 《河北医学》2016,(8):1271-127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功能、心肌损伤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为 STEMI 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 STEMI 行溶栓治疗的患者96例进行分析,根据心肌梗死发病前48h 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将96例患者分为心肌缺血预适应组49例和无缺血预适应组47例,采用心脏超声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采用Elisa 法检测心肌酶和心肌损伤情况,以及对两组患者溶栓后随访4周,观察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组前,缺血性预适应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无缺血预适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预适应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内径均短于无缺血预适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缺血性预适应组心肌肌钙蛋白(cTnI)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对保护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以及降低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有着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林海涛  林莉 《黑龙江医学》2005,29(8):605-605
缺血预适应是指在接受短暂的缺血刺激后心肌对缺血损伤的耐受性增强,以致于明显延长了产生不可逆损伤的时间。本文通过对初次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梗死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的研究,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溶栓再通患者近期临床过程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1996~2002年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60例。根据心肌梗死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两组:缺血预适应组26例,无缺血预适应组(对照组)34例。急性心肌梗死根据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改变诊断。以心电图确定梗死部位。按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标准判断血管再通。观察指标:①…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致死性心肌缺血,可通过缺血预适应机制获得心脏保护犤1犦,从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既往心绞痛相当于自然发生的缺血预适应,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产生的影响备受关注。国外有学者报道既往心绞痛可为判断AMI近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国内相关报道甚少,本文对264例初次AMI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探讨既往心绞痛对AMI患者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1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及急诊室收治的264例首次AMI患者,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根据心肌梗死发病前有无心绞…  相似文献   

13.
沈新平  张敬明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412-1413
实验表明:反复短时的冠状动脉闭塞可以为随后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心肌缺血提供不同程度的耐受性,即缺血预适应(IP)。提前发生的心绞痛诱发的缺血预适应对随后发生的长时间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可以限制心肌梗死范围甚至降低病死率。笔者回顾性分析1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有心绞痛患者与无心绞痛患者的近期预后,并按时程对心绞痛患者进行比较,以探讨梗死前心绞痛产生的缺血预适应对缺血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 Q- 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 1 1 6例分成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预适应组 )和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无预适应组 ) ,测定 Q- T离散度值 ,结合临床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Q- Tcd值 5 5 .1 3ms± 1 2 .71较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 69.2 2 ms± 1 0 .41小 ,两组比较 ,P<0 .0 1 ,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率心肌缺血预适应组较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组低 ,P<0 .0 1。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使 Q- Tcd值变小 ,是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率降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指标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依据急性心肌梗死前是否有缺血预适应现象,将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缺血预适应组,非缺血预适应组.分别对两组的基线指标、临床指标、短期预后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缺血预适应组的LVEF值明显高于非缺血预适应组(P<0.05),CK-MB、MYO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缺血预适应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及心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心肌缺血预适应(IP)是指短暂心肌缺血后,心肌对其长时间缺血的适应现象.急性心肌梗死(AMI)前的多次不稳定心绞痛发作被认为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缺血预适应[1],一般认为其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睢向英 《中原医刊》2002,29(2):11-12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 2 4~ 72小时内有心绞痛发作的 3 5例与无心绞痛发作的 3 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梗死面积、死亡情况。结果 :发现两组梗死范围、心衰情况、心律失常、休克、病死率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缺血心肌有保护性作用 ,增强其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 ,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曾有人提出心肌缺血预适应(IP)现象,认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多次发作不稳定心绞痛可使缺血处于IP状态。而此状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会产生良性影响。本文收集了92例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AMI患者梗死面积、并发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塞 (AMI)前的多次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 ,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 (IPC)状态 ,可提高随后较长时间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耐受性 ,减轻心肌损伤。本文通过对 5 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探讨IPC在AMI中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及分组入选的 5 7例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 39例 ,女 18例 ,年龄 37~ 79(5 7.2 9± 5 .82 )岁 ,广泛前壁MI 32例 ,下壁MI 5例 ,前间壁MI 6例 ,高侧壁MI 4例。根据AMI前 7d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 2组 :IPC组 (缺血预适应组 ) :心肌梗死前 7d…  相似文献   

20.
方瑞珍 《中外医疗》2011,30(11):74-74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临床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45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或心绞痛分为A、B2组.结果 A组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及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有保护作用,能限制梗死面积扩大,维护梗死后心脏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病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