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我们对1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临床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选择1994年以来资料完整的AMI患者120例,平均5815±1453(14~94)岁。男98例,平均5826±1343(25~82)岁,女22例,平均5777±1788(14~94)岁,均符合1979年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根据心肌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心绞痛史,分为有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P组)。其中IP组54例,平均5876±1228(41~94)岁;P组66例,平均5781±1614(14~82)岁,两组间年龄和性别分布无差异。仅统计48小时内入院病例的心肌酶峰值。统…  相似文献   

2.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塞 (AMI)前的多次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 ,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 (IPC)状态 ,可提高随后较长时间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耐受性 ,减轻心肌损伤。本文通过对 5 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探讨IPC在AMI中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及分组入选的 5 7例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 39例 ,女 18例 ,年龄 37~ 79(5 7.2 9± 5 .82 )岁 ,广泛前壁MI 32例 ,下壁MI 5例 ,前间壁MI 6例 ,高侧壁MI 4例。根据AMI前 7d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 2组 :IPC组 (缺血预适应组 ) :心肌梗死前 7d…  相似文献   

3.
动物实验中已经证实缺血预适应可以延迟缺血心肌的致命性细胞损伤 ,表现为缩小梗死范围、减轻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等作用[1] 。 Ovizi等[2 ] 认为 ,临床上心肌梗死前多次发作不稳定心绞痛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本文对 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作对比分析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临床资料一、对象 :1 994~ 1 998年 ,我院共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60例 ,男 47例 ,女 1 3例 ,年龄 62~81岁 ,平均 65.0岁。其中 42例急性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史 ,其心绞痛发作时间为 1天~ 1 5年 ,大多为 3~ 4年 ,同…  相似文献   

4.
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梗死是否有益尚有争论 [1~ 2 ]。梗死前心绞痛可产生对心肌既有保护作用 ,使缺血心肌产生预适应效应 ,也可产生使心肌缺血加重的叠加效应 [3 ] 。本文旨在评价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的特点及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近期预后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   1995年 1月~ 1998年 12月 ,对首次入院 AMI患者 99例 ,其中男 5 3例 ,女 46例 ,年龄 35~ 85岁 ,平均 ( 6 2 .4± 3.4)岁。根据 AMI发生前心绞痛的特点 [3~ 4]将患者分为两组 : 组 (最有可能发生缺血预适应的患者 ) :为劳累性心绞痛稳定1个月以上的患者 ,即 、 级劳累性…  相似文献   

5.
许多临床研究[1] 表明 ,缺血预适应能减少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泵衰竭、心脏破裂的发生 ,降低死亡率。但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影响报道较少 ,本文就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电图部分指标的影响进行探讨。1 材料与方法10 8例均系我院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临床表现、酶谱、心电图检查者均符合WHO关于AMI诊断标准。其中男 73例 ,女 35例。年龄 2 7~ 86岁 ,平均(5 7.8± 11.9岁 )。按心梗前有无心绞痛随机分成两组 ,有心绞痛者 43例为观察组 ,无心绞痛者 6 5例为对照组。入院后常规给予心电监…  相似文献   

6.
自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3月 ,笔者对我院心血管科、急症科就诊和收住院的 17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 (CRP)浓度进行了检测 ,发现与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脏猝死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71例患者 ,男 99例 ,女 72例 ,年龄 39~ 6 8岁 ,平均 (5 7± 12 .3)岁。均在近 4周心绞痛发作加剧或休息时心绞痛发作 ,除外心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剔除合并感染、结缔组织疾病、肝硬化、恶性肿瘤患者。同时分别调查统计患者的吸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者等情况…  相似文献   

7.
左室室壁瘤(VA)是心肌梗死并发症,它是在心肌梗死的愈合过程中,梗死区的心肌由结缔组织所代替,该局部心室由于心腔压力的影响显著地向外膨出而形成。其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及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室壁瘤形成的观察,探讨超声心动图(UCG)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VA形成诊断中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经临床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98例,其中男121例,女77例,年龄29~81岁,平均(61±13)岁。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03例,其中男82例,女21例,年龄41~79岁,平均(57±11)岁。1.2 …  相似文献   

8.
80年代提出的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 ,认为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 ,可以使心肌在后续的持续性缺血中得到保护 ,从而延迟了致死性心肌损伤发生的时间 ,限制了心肌梗死的范围 ,减少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作者对 12 0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心梗前有无心绞痛对心梗近期预后的影响 ,从而了解心肌梗死中是否存在缺血预适应现象。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选自 1991年以来我院住院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共 12 0例 ,均符合WHO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 91例 ,女 2 9例 ,平均年龄 6 5 4岁。依…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10 8例心肌梗死前有缺血预适应和 10 2例心肌梗死前无缺血预适应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同工酶及心功能等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有缺血预适应组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小于无缺血预适应组 (P <0 .0 1) ,心功能优于无缺血预适应组 (P <0 .0 1)。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曾有人提出心肌缺血预适应(IP)现象,认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多次发作不稳定心绞痛可使缺血处于IP状态。而此状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会产生良性影响。本文收集了92例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AMI患者梗死面积、并发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阿魏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阿魏酸钠 (川芎嗪 )具有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冠脉血流量 ,改善心肌缺血 ,抗凝血 ,抑制血小板聚集 ,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危险性仅次于心肌梗死 (MI)。我们采用阿魏酸钠静脉滴注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35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符合 UAP诊断标准 [1 ,2 ] 患者 35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A组 ) 2 2例 ,对照组 (B组 ) 13例。 A组男 12例 ,女 10例 ;年龄平均 (6 4± 9.5 )岁 ;B组男 8例 ,女 5例 ;年龄平均 (6 7± 12 )岁。 A组高血压 13例 (5 9.1%…  相似文献   

12.
何小蓉  赵琴  王宁 《重庆医学》2001,30(4):325-32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是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在内的各种因冠状动脉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以至梗死的临床症状.不稳定心绞痛(UA)是介于心绞痛和典型心肌梗塞之间的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塞(AMI)猝死.心肌cTh I是一种高特异性、高灵敏性的反应心肌损伤的血清蛋白质.本文旨在通过测定部分患者血清cTh I浓度,并与CK- MB进行对比,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Th I含量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将符合WHO规定的冠心病及其分型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分为:(1)AMI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平均65.0±12岁;(2)UA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61.5±11.3岁;(3)心肌炎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40.3±12.9岁. 1.2 正常对照组除外心脏病经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为健康人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47.0±15.2岁.  相似文献   

13.
溶栓合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2例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健  李启荣等 《医学文选》2000,19(6):868-869
1997年10月2000年7月,我们运用溶栓结合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取得较满意的治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监护病房住院患者61例,均符合WHO及全国心血管溶栓会议制定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溶栓结合中药治疗组(治疗组)和溶栓西药对照组(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37~65岁,平均(50.0±8.2)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13例,下壁9例,前间壁8例,下壁伴右心室2例。对照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35~67岁,平均(51.5±8.5)岁;梗塞部位:广泛前壁14例,下壁7例,前间壁8例。两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经统计学…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前部分患者可有慢性心肌缺血的历史 ,表现为稳定型或 (和 )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年动物实验发现心肌梗死前频繁发生的心肌缺血可诱发心肌缺血预适应 ,该现象能够延迟心肌缺血而造成致命性的细胞损伤 ,使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得以维持[1] 。现对 9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以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近期死亡率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 ] ,将我院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6月间收治的 96例患者 ,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前有无慢性心肌缺血史将患者分成无慢性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比较心肌梗死前24h内有心绞痛发作的38例与35例无心绞痛发作的急性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重构。结果 两组梗死部位、溶栓治疗等都差异,而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比无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径。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能减轻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6.
348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 (CAD)的诊断在设备不足的基层医院较易误诊。为了降低 CAD误诊率 ,提高诊断准确率 ,本文对 348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5年 6月至 1999年 12月 ,选择按 1980年全国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 [1 ]诊为 CAD患者 348例行CAG检查。 348例分为 3组 :1心肌梗死 (MI)组 72例 ,男5 9例 ,女 13例 ,年龄 34~ 75岁 ,平均 (6 2 .4± 12 .3)岁 ,病程 1个月至 7年 ,平均 (4 .6± 2 .40 )年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 4 2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 30例 ,符合前壁心肌…  相似文献   

17.
<正>1996~1997年,我们对55例肺部严重感染患者,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AL)治疗,安全有效,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我们共收治154例肺部严重感染患者均经临床确诊,男103例,女51例,年龄16~79岁,平均55.0±12.3岁,按临床诊断肺炎110例,感染所致急性肺不张13例、气胸合并肺部感染3例,肺脓肿12例及支气管扩张感染16例。所有患者均有发热、胸闷、胸痛、气促、咳嗽、咳痰症状。入院前平均病程10.2±3.4天,治疗前平均体温38.4±0.85℃。胸片示炎症浸润。其中146例纤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梗心肺复苏后的溶栓治疗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 1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心肺复苏后 (未造成明显创伤 ) ,用尿激酶溶栓 10例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男 8例 ,女 2例。年龄 52~ 69岁。 2例在入院前发生心跳呼吸停止 ,8例于入院后发生。入院前发生之 2例 ,经胸外心脏按压后 ,即恢复心跳呼吸 ,未及描述心电图。入院发生的 8例 ,有 6例室颤 ,1例心搏停顿。平均心脏骤停时间 3 .0± 1.2分钟。具体措施 :全部患者均行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时间 4.1± 1.5分钟 ,6例行电击除颤 2~5次 (2 0 0~ 3 60ws) ,3例行气管插管、人工辅助呼吸 ,全部患者均予肾上腺素、碳酸氢钠静注…  相似文献   

19.
陈科丹  徐耕  单江 《浙江医学》2005,27(3):215-216
心肌缺血预适应(IP)是指短暂心肌缺血后,心肌对其长时间缺血的适应现象.急性心肌梗死(AMI)前的多次不稳定心绞痛发作被认为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缺血预适应[1],其对心脏的保护作用目前尚无定论.我们通过对96例AMI患者的预适应观察,以初步探讨IP对心肌梗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证明 ,梗死前短时间内心绞痛发作可诱发心肌缺血预处理 (IP) ,从而延迟心肌细胞的坏死 ,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和并发症。我们通过对我院 1995年5月— 2 0 0 1年 5月收入院 10 0例AMI患者的临床观察 ,分析了 6h内心绞痛发作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0 0例患者均为首次AMI ,符合WHO 197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 67例 ,女 3 3例 ,年龄 46~ 77岁 ,平均 (5 6± 2 .1)岁。以梗死前 6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二组 :A组为有心绞痛发作组 ,共 60例 ,B组为无心绞痛发作组 ,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