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肥胖、高脂血症与急性胰腺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肥胖、高脂血症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影响与作用。 方法 选择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患者 98例 ,轻症急性胰腺炎 (MAP)患者 10 7例 ,测定体重指数 (BMI)、血脂水平以及急性胰腺炎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结果 肥胖组 (BMI≥ 2 8kg/ m2 )共有 6 4例 ,超重组 (2 4 ≤ BMI<2 8kg/m2 )和体重正常组 (BMI<2 4 kg/ m2 )分别有 6 6例和 75例。肥胖组 SAP比例高于超重组和体重正常组 ;SAP患者 BMI和血三酰甘油高于超重组和体重正常组 ;对于肥胖的急性胰腺炎患者 ,血脂升高伴随着更为严重的胰腺和肝肾功能损害 ,在超重组和体重正常组未观察到同样的效应。 结论 肥胖影响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并且肥胖者发生急性胰腺炎后 ,血脂水平可作为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MMC)1年后, 其体重变化与代谢指标转归及达标情况关系。方法将2017年11月至2021年11月接受苏州市立医院MMC管理的950例患者纳入研究, 按基线BMI分为正常(BMI 18.5~23.9 kg/m2)、超重(BMI 24.0~27.9 kg/m2)和肥胖(BMI≥28 kg/m2)组, 比较3组治疗1年后代谢指标转归及达标情况。将599例超重和肥胖患者按治疗1年后体重变化分为3组:体重减轻(<-3 kg)、体重稳定(-3~1 kg)、体重增加(>1 kg)组, 比较治疗前后代谢指标及达标情况, 分析超重、肥胖患者体重变化对代谢指标达标率的影响及指标变化关系。结果 (1)基线时超重、肥胖组代谢指标更差, 肥胖组更年轻。1年后3组代谢指标均明显改善, 达标率升高;(2) 1年后体重减轻组代谢指标控制更好, 体重增加组控制不佳。体重减轻、维持稳定组各达标率均显著升高;(3)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每减少1 kg, 血糖、血脂、血压及综合达标率分别增加1.206、1.046、1.069、1.107倍;体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基于亚洲人群肥胖诊断标准探讨肥胖在评估急性胰腺炎(AP)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Ranson标准、APACHE-Ⅱ评分和Balthazar CT分级系统对临床资料完整的42例AP患者入院时的病情严重程度作回顾性分析,若同时符合Ranson标准为≥3分,APACHEⅡ≥8分和Balthazar CT分级达到D级或E级者拟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肥胖的诊断依据为体重指数(BMI)≥25 kg/m2.同时详细记录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病因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2例患者中SAP11例,轻型急性胰腺炎(MAP)31例.SAP患者平均BMI为(27.31±6.28)kg/m2,显著高于MAP患者平均BMI(22.41±4.72)kg/m2,AP时肥胖患者与非肥胖患者发展成SAP与年龄无相关性.AP时男性肥胖患者较男性非肥胖患者更易发展成SAP,且男性肥胖患者较女性肥胖患者SAP发生的危险度高.胆源性AP时肥胖患者SAP发病的危险度最高,且胆源性AP时肥胖患者较非肥胖患者更易发展成SAP.AP时肥胖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肥胖可能是AP时早期独立的预后因素,尤其与一些相关因素如性别、病因联合应用时可能更具有评估性.  相似文献   

4.
肥胖为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独立的预后指标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研究基于亚洲人群肥胖诊断标准探讨肥胖在评估急性胰腺炎(AP)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Ranson标准、APACHE-Ⅱ评分和Balthazar CT分级系统对临床资料完整的42例AP患者入院时的病情严重程度作回顾性分析,若同时符合Ranson标准为≥3分,APACHEⅡ≥8分和Balthazar CT分级达到D级或E级者拟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肥胖的诊断依据为体重指数(BMI)≥25 kg/m2.同时详细记录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病因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2例患者中SAP11例,轻型急性胰腺炎(MAP)31例.SAP患者平均BMI为(27.31±6.28)kg/m2,显著高于MAP患者平均BMI(22.41±4.72)kg/m2,AP时肥胖患者与非肥胖患者发展成SAP与年龄无相关性.AP时男性肥胖患者较男性非肥胖患者更易发展成SAP,且男性肥胖患者较女性肥胖患者SAP发生的危险度高.胆源性AP时肥胖患者SAP发病的危险度最高,且胆源性AP时肥胖患者较非肥胖患者更易发展成SAP.AP时肥胖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肥胖可能是AP时早期独立的预后因素,尤其与一些相关因素如性别、病因联合应用时可能更具有评估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肥胖、高脂血症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影响与作用.方法选择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98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107例,测定体重指数(BMI)、血脂水平以及急性胰腺炎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肥胖组(BMI≥28 kg/m2)共有64例,超重组(24≤BMI<28 kg/m2)和体重正常组(BMI<24kg/m2)分别有66例和75例.肥胖组SAP比例高于超重组和体重正常组;SAP患者BMI和血三酰甘油高于超重组和体重正常组;对于肥胖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血脂升高伴随着更为严重的胰腺和肝肾功能损害,在超重组和体重正常组未观察到同样的效应.结论肥胖影响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并且肥胖者发生急性胰腺炎后,血脂水平可作为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448例老年人体脂分布特征及其与糖代谢障碍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体重指数 (BMI)和腰臀围比值 (WHR)的分布特征 ,分析肥胖与糖代谢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 6 0~ 85岁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的老年人 44 8例 ,按不同年龄层和不同BMI分组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总体BMI均值 (2 5 6 2± 3 11)kg m2 ,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高 ,WHR为 0 92± 0 0 6 ;(2 )老年人糖代谢障碍组BMI和WHR分别为 2 7 11和 0 94,与糖耐量正常组 (NGT)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0 0 0 1) ;(3)当BMI≥2 5和WHR >0 93时 ,糖尿病、糖耐量减退患病率为 32 4%和 37 6 %。结论 上海地区海军离退休老年人超重者占5 6 % ,BMI和WHR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糖耐量减退发病重要因素之一 ,老年人适宜BMI为2 2~ 2 4和WHR 0 89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患者体重指数与脂肪肝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体重指数与脂肪肝、血脂及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3 5例高血压患者按体重指数(BMI)分为 3组 :正常体重组 (BMI=2 0~ 2 3 ) ,超重组 (BMI=2 4~ 2 7) ,肥胖组 (BMI≥ 2 8) ,所有患者均测血脂、血压 ,并行腹部 B超检查。结果 肥胖组较正常组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 (L DL )有明显差异(P<0 .0 5 ) ;肥胖组与超重组比较 ,仅 TC有差异 (P<0 .0 5 )。 BMI与脂肪肝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rs=0 .911,P<0 .0 1) ,且肥胖组中中、重度脂肪肝的发生率较正常组明显增多 (P<0 .0 1)。收缩压 (SBP)及舒张压 (DBP)均随着BMI的增加而明显增高 :肥胖组高于超重组 ,超重组高于正常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及 P<0 .0 5 )。结论 合并超重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减重 ,并控制在正常范围 ,对降低血压、预防冠心病及脂肪肝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肥胖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在基础内科治疗过程中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概率,探讨肥胖对AP病情发展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以APACHEⅡ评分评估AP严重程度,共纳入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161例,以体重指数25 kg/m2为标准,分为肥胖组(79例)和非肥胖组(82例).在相同的基础内科治疗条件下观察两组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和三酰甘油水平、并发症发生率、SAP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肥胖组的CRP水平为(117±109)mg/L,显著高于非肥胖组的(35±36)mg/L(P<0.01);肥胖组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的例数是非肥胖组的1倍,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局部并发症,但肥胖组各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0.3%)显著高于非肥胖组(6.1%,P<0.01).肥胖组有16例(20.3%)发展为SAP,显著高于非肥胖组(5例,6.1%,P<0.01).肥胖组有1例(1.3%)病死,非肥胖组无病死.在APACHEⅡ4-7分的MAP患者中,肥胖组的SAP发生率(43.3%)明显高于非肥胖组(18.5%,P<0.05).结论 肥胖且 APACHEⅡ评分为4-7分的MAP 患者更易进展为SAP,应给予更积极的临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重及肥胖与T2DM患者认知功能、海马波谱分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90例。根据BMI分为体重正常(NW)组(BMI 18.5~23.9kg/m~2)、超重(OW)组(BMI 24~27.9kg/m~2)和肥胖(OB)组(BMI≥28kg/m~2)。记录一般人体测量学数据和测定相关生化学指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北京版量表评估受试者认知功能,行磁共振海马波谱成像(1H-MRS)分析海马内代谢物质浓度。结果 OB组MoCA评分低于NW组及OW组[(23.73±1.82)vs(25.03±2.40)vs(25.26±1.14)分,F=15.183,P0.05],而NW组与OW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W组的执行功能评分优于NW组和OB组,NW组的语言功能评分优于OB组,OW组的延迟回忆功能评分优于OB组(P0.05)。与OW组和NW组比较,OB组右侧N-乙酰天冬氨酸(NAA)/Cr水平降低(F=10.517,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的MoCA评分与左侧NAA/Cr、右侧NAA/Cr呈正相关,与BMI、左侧胆碱复合物(Cho)/Cr、HbA1c、FPG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HbA1c、FPG、教育年限、糖尿病病程、年龄、HDL-C影响后,BMI是MoCA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β=-0.272,P0.05)。结论肥胖的T2DM患者整体认知功能低于体重正常及超重患者,但超重患者执行能力高于体重正常者,海马内NAA水平下降可能是肥胖导致T2DM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MI对机器人心脏外科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并探讨术后肥胖悖论。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16年7月至2022年6月间146例机器人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资料,统计其人口学资料及相关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42.9±13.0)岁,男性55例(37.7%)、女性91例(62.3%)。按患者术前BMI水平分三组:偏瘦组(BMI <18.5kg/m2,n=17,11.6%)、正常组(18.5≤BMI <23.9kg/m2,n=81,55.5%)、超重及肥胖组(BMI≥24kg/m2,n=48,32.9%)。多变量分析比较不同BMI组的临床结局。结果:不同BMI组术前资料显示:年龄、身高、体质量、BMI、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糖尿病、LAD、TG、HDL、淋巴细胞数(lymphocyte count,LY)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临床结局显示超重及肥胖组术后发生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消化内科患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并发胰腺炎风险评分体系,并评价模型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消化内科74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62.4±7.24)岁,其中男性患者319例(43.1%)。44例患者并发胰腺炎,发生率为5.95%。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性别、高血压史、首次进行ERCP、术中结石未取尽、困难插管、胰腺造影是ERCP术后胰腺炎独立影响因素。风险评分模型包括女性、高血压史分别计1分;首次进行ERCP、胰腺造影分别计2分;术中结石未取尽、困难插管分别计3分。分值7为高危人群,4分为低危人群。模型评价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0.677~0.735,P0.001);灵敏度为75.4%,特异度为67.3%。[结论]消化内科患者行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高,临床工作人员可参照风险评分体筛查高危人群,以降低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病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新疆省克拉玛依市事业单位4830名职工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和血糖。在肥胖(615例)、超重(2098例)和正常体重(2117例)三组间比较发现:(1)糖耐量减低的患病率:肥胖组(26%)和超重组(21%)明显高于正常组(12%),肥胖组也高于超重组;(2)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肥胖组(11%)和超重组(7%)明显高于正常组(3%),肥胖组也高于超重组;(3)高血压病的患病率:肥胖组(52%)和超重组(35%)明显高于正常组(14%),肥胖组也高于超重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的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情况。方法 2007年6月至8月对9786例"社区居民胆固醇教育及控制"项目受调查者资料进行分析。按体重指数(BMI)将受调查者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3类人群;根据体格检查及晨起空腹血浆化验结果,评价3类人群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情况。结果 (1)存在2个及2个以上生物学危险因素的个体分别占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的10.5%、22.5%和37.9%,平均BMI每增加1,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增加21%。超重及肥胖男性患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风险高于同BMI水平女性(P均0.001);(2)青年、中年及老年男性肥胖者中,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者所占比例为49.2%,49.7%和56.1%(P=0.285);上述3类女性肥胖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6.9%,35.7%和48.6%;(3)危险因素聚集组分最常见组合为"高血压+血脂异常",分别占男性超重和肥胖者的21.7%和38.7%,及女性超重及肥胖者的18.4%和25.5%。结论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者存在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而在肥胖人群中,中青年男性与老年男性已具有相同危险性,故应将超重及肥胖人群,尤其是其中青年男性群体作为早期预防干预的重点对象,从而从上游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Neurology 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超重或肥胖妇女的缺血性卒中风险可能增高,但出血性卒中风险降低. 这项研究对英国130 万平均年龄57 岁的妇女随访 12 年,在此期间共20549 人发生卒中. 在344534 名体重正常[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2.5 ~ 25 kg/m 2 ]的妇女中,0.7%(2253 例)发生缺血性卒中,0.5%(1583 例)发生出血性卒中;相比之下,在228274 名肥胖(BMI≥30 kg/m 2 )的妇女中,1.0%(2393 例)发生缺血性卒中,0.4%(910 例)发生出血性卒中. 也就是说,BMI 每增高5 kg/m2 ,缺血性卒中风险增高 21%,出血性卒中风险降低 1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型BISAP评分体系(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P)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12年2月我科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68例,进行BISAP评分。BISAP评分标准包括患者入院24 h内的尿素氮水平、受损精神状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年龄、胸腔积液5项内容。结果 68例SAP患者中,BISAP评分1分的0人(0),2分的21人(30.9%),3分的30人(44.1%),4分的15人(22.1%),5分的2人(2.9%)。68例患者中死亡6例,病死率8.8%,其中BISAP评分4分的死亡4人,占26.7%,BISAP评分5分的死亡2人,占100%,不同评分之间病死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相同评分中,不同CT分级对预后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BISAP评分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简便的评分体系可推广应用于SAP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重新评价BISAP、APACHEⅡ、CTSI等评分体系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新分类内重度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评价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36例AP患者临床资料及入院BISAP、CTSI、APACHEⅡ、SIRS、Glasgow、Ranson评分,评估各评分体系与新分类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各评分预测病情严重程度的准确性,并评价其对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 (1)136例AP患者中,轻度急性胰腺炎组50例(36.8%),中度重症胰腺炎组61例(44.9%),重症胰腺炎组25例(18.4%)。(2)BISAP、APACHEⅡ、CTSI评分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P0.05)。(3)BISAP、APACHEⅡ和CTSI评分对新分类中SAP预测准确性AUC值分别为0.904、0.942和0.823,最佳预测值分别为3分(敏感度84%,特异度86.5%,阳性似然比6.216,阴性似然比0.185)、10分(敏感度96%,特异度86.5%,阳性似然比7.104,阴性似然比0.046)和4分(敏感度96%,特异度56.8%,阳性似然比2.220,阴性似然比0.070)。(4)BISAP评分与疾病复发相关(P0.05)。结论 BISAP、APACHEⅡ、CTSI评分与新分类相关性较好,其中BISAP、APACHEⅡ评分对SAP的预测最为准确,BISAP≥3分或APACHEⅡ≥10分提示SAP。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6~18岁少儿肥胖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研究上海市 6~ 18岁年龄组的儿童青少年肥胖和超重患病率情况。 方法 采用整群系统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区、郊区各一个区 ,普查区内所有中小学学生共 6 5 0 0 6名 (郊区 4 0 310名 ,市区 2 4 6 96名 )的身高、体重。以体质指数 (BMI)评价调查对象的肥胖患病率 ,并比较标化患病率的差异。 结果  (1)调查对象肥胖粗患病率为 3 5 8% ,超重标化患病率为 3 30 % ;超重粗患病率达 13 2 5 % ,标化患病率为 12 95 %。 (2 )总体上肥胖和超重的标化患病率市区显著高于郊区 (肥胖 :P <0 0 0 1,超重 :P <0 0 0 1) ;女性的发病率显著低于男性 (肥胖 :P <0 0 0 1,超重 :P <0 0 0 1)。 (3)肥胖和超重患病率随年龄增加显著减低 (P <0 0 0 1)。 结论 本组的肥胖患病率稍高于我国 1996年全国性调查的 0~ 7岁组儿童肥胖患病率 ,远低于美国上世纪 90年代末期的水平 ;各年龄组肥胖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低 ,与西方发达国家青少年肥胖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有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肥胖及高脂血症一直被认为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原因除常见的胆道疾病、感染、饮酒外,近年来高脂血症与胰腺炎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关注.临床发现,12% ~ 38%的AP患者有血脂异常升高[1],其中文献报道胰腺炎与三酰甘油关系较之于胆固醇更为密切[1,2].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是AP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在APACHE评分的修订版APACHE-O中,肥胖已被列为判断AP预后的指标之一[3].肥胖、高脂血症与胰腺炎的关系正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就三酰甘油、BMI与AP的关系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于行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了自2013-01至2013-12于阜外医院行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1435例,根据BMI(kg/m~2)将患者分为正常体重组(18.5≤BMI24.0,n=365)、超重组(24.0≤BMI28.0,n=718)和肥胖组(BMI≥28.0,n=352),随访观察BMI对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并分析BMI对于全因死亡及心原性死亡是否有预测价值。结果:肥胖组的全因死亡率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组(0.6%vs3.0%,P=0.027),而超重组则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出血、脑卒中、支架内血栓、血运重建、再次心肌梗死以及心原性死亡事件发生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肥胖为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HR=0.201,95%CI:0.043~0.943,P=0.042);BMI并非为心原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对于STEMI行PCI的患者,肥胖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体重正常和超重的患者且为全因死亡独立预测因子,"肥胖悖论"在该人群中成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含钾通道四聚化结构域15(KCTD15)基因rs11084753位点多态性与石家庄市社区人群肥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2012~2013年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人群调查资料,对97 588例18岁以上人群的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应用直接测序法对其中4 500例人员(肥胖组人员3 500例、对照组人员1 000例)EDTA抗凝血KCTD15基因的多态性情况进行检测。结果体检人群中男性体重指数(BMI)(27.61±11.48)kg/m2,女性BMI(24.76±11.58)kg/m2;男性腰围(WC)(88.57±16.47)cm,女性WC(77.14±14.36)cm,女性BMI及WC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男性BMI以35~44岁为最高,WC以55~64岁为最高。超重、肥胖的现患率分别为41.97%和18.14%,男性(48.87%、22.10%)高于女性(33.84%、13.49%)(P<0.05)。基因多态性分析显示,肥胖人群KCTD15基因rs11084753位点GG及AG基因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因型是BM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石家庄市社区体检人群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明显升高,这些人员肥胖超重与KCTD15基因rs11084753位点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