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慢性肾小球肾炎(CGN)是肾内科常见疾病,该病起病隐匿,病情迁延不愈,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肾炎、肾纤维化、肾小球玻璃样变及硬化等[1]。CGN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若未予及时有效地治疗,可引发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最终发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是引起ESRD 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2]。  相似文献   

2.
<正>糖尿病相关肾脏损害是不可逆的,因糖尿病患病人群逐年升高[1],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2]。目前由糖尿病导致的ESRD已占ESRD总人数的50%左右[3]。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其早期发病比较隐匿,表现为不稳定微量蛋白尿的排泄,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发展为持续大量蛋白尿,随着蛋白尿量逐渐增加,后期可出现血肌酐的升高,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的阶段,可能需要依赖肾脏替代治疗维持。早期中医治疗,对于减少尿蛋白,稳定和改善肾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尿毒症是各种慢性肾病的终末阶段即终末期肾病(ESRD),尿毒症患者的肾功能已经严重受损[1],导致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严重不足[2],或因肾脏难以将机体内毒素排至体外,在毒素的干扰下红细胞生成和铁代谢异常,患者缺乏红细胞生成所需营养物质等原因[3],影响机体造血机能易诱发肾性贫血(RA)。RA是尿毒症的常见并发症,临床常见眼结膜苍白、面色萎黄、唇甲苍白无光泽、疲乏、心悸、气短、胃口差等症状[4]。  相似文献   

4.
<正>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常见的微循环障碍并发症,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升高,DKD目前已成为我国新发慢性肾脏病的首位病因[1],流行病研究显示糖尿病人群的20%~40%会并发DKD[2]。DKD早期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通过筛查确诊。该病是慢性高血糖所致的肾损害,以持续性白蛋白尿和/或eGFR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IgA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无症状性血尿与进行性肾功能不全[1]。中医学对IgA肾病并无特定阐述,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归属于“血尿”“尿浊”等范畴,若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癃闭”“关格”等[2]。中医药治疗IgA肾病优势独特,疗效显著,但不同医家对IgA肾病的病情认识不同,因此缺乏系统的中医治疗方案[2]。  相似文献   

6.
<正>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kidney diseases, DKD) 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在糖尿病中的发病率高达 30%~40%[1],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 (ESRD) 及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DKD 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早期发病隐匿,表现为微量蛋白尿,随着病程发展逐渐出现显著蛋白尿和肾功能严重减退[3-4]。  相似文献   

7.
<正>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 的最主要原因,临床上以持续性蛋白尿和(或)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1]。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研究显示DPN的发与T2DM导致的糖脂代谢紊乱[1]、微血管损伤、营养神经因子减少、氧化应激反应[2]、代谢紊乱性炎症和自身免疫[3]等因素相关,其临床以对称性的肢体麻木、疼痛、发凉等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在安静时或夜间时症状明显加重,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感觉缺失,四肢远端呈手套、袜套样感觉,严重者可发生足部感染和溃疡[4],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和劳动能力的丧失。  相似文献   

9.
<正>糖尿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近几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儿童和青少年的发病占比增加[1]。目前糖尿病患者的人数预计有4亿多人,而且预计到2045年患病人数将增加到6亿多人[2]。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被诊断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由心房中异常的电活动模式取代正常窦性心律导致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1]。AF的易感性与年龄[2]、高血压病[3]、糖尿病、肥胖[4]、睡眠呼吸暂停[5]以及遗传变异[6]具有高度密切性。AF发作次数的增加可以明显改变血流动力学,降低心功能[7]。2021年,Lancet的一项研究发现,AF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显著增加,近30%中风患者患有AF[8]。此外,AF还与全身血栓、心肌梗死(心梗)和心力衰竭(心衰)的风险增加相关[9]。  相似文献   

11.
<正>肾性水肿是由于肾脏的功能障碍造成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疾病。肾性水肿可分为肾病性水肿和肾炎性水肿[1]。肾性水肿的首先发病部位为颜面部、足踝部等,严重时则可以涉及到下肢及全身[2]。肾性水肿不仅可导致皮肤溃疡,还可引起心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等急性危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西医常采用利尿剂治疗肾性水肿患者,  相似文献   

12.
<正>2型糖尿病是好发于成人的慢性代谢病,发病率约占糖尿病的90%以上,可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共病,也可诱发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1]。阿卡波糖作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肠道葡萄糖的吸收,缓解餐后高血糖,长期服用还可降低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延缓神经血管病变[2];但存在作用靶点单一,不能理想控制病情进展及用药依从性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3-5]。  相似文献   

13.
<正>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高血糖、肾功能不全和蛋白尿等[1]。若DKD患者未得到有效控制,肾小球滤过率将进行性下降,可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目前西医尚无精准的DKD治疗药物,以控糖、降压、减少蛋白尿和纠正脂代谢紊乱等对症处理为主,若发展为ESRD,则需肾脏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14.
<正>慢性肾炎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一类肾小球疾病。其病情缠绵反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若不积极治疗,最终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1]。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慢性肾炎已成为疾病进入慢性肾衰竭的主导原因[2]。随着中医领域的深入研究,中医药不断发挥独特优势,对慢性肾炎的治疗有着良好疗效,且有价廉、肝肾毒副作用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
<正>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UTI)是指尿路感染6个月内发作≥2次,或1年内发作≥3次[1],属中医学“劳淋”范畴,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绝经女性尤为严重[2]。目前,抗菌药物在急性发作期治疗作用显著,而在发作间期的预防功效存在长期使用耐药菌增加且复发率高等问题[3]。中医药对rUTI病因及发病机制多有论述[4,5],部分医家提出分期论治,主张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予以益气养阴、补肾扶正等[6,7]。本文立足rUTI临证以女性为主且以老年为主体的现状[8],结合老年女性生理特点,总结长期临床实践《医学衷中参西录》和《张氏医通·淋》的心得体会,探讨从脾肾论治老年女性rUTI,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开拓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正>高血压是我们临床中常见且非常普遍的慢性疾病[1],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2],主要是损害人体中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3],引起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患者心脏受损后病理演变结果,也是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DPN早期无自觉症状和临床体征,若诊治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患者足部溃疡,甚至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2]。DPN诊断依据包括临床症状、神经系统体检以及神经肌电图(EMG)的检查[3]。EMG属于肌电图的一种。目前EMG被公认为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延伸,可以有效反映患者神经病变的程度[4]。DPN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消渴”等范畴,消渴日久,阴津日亏,无以载气,气血无力鼓动,血行不畅阻于脉络[5]。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不同中医证型DPN与EMG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年化,DN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数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患病率为20%~60%,DN是诱发终末期肾病常见的原因[1]。DN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发病具有隐匿性,早期常无明显肾功能损伤表现,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摄入优质低蛋白、严格的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虽能缓解DN进程,但无法治愈,且长期服药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家庭经济负担,降低生活质量[2]。  相似文献   

19.
<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PTN)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1],表现为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一侧颜面发病多见,极少数双侧发病,主要累及眼睑下至口角(上颌支)或口角至颈上部(下颌支)[2],在口角、面颊、舌部可触及引起疼痛的敏感点,即“扳机点”[3],可因刷牙、漱口、饮食等诱发。  相似文献   

20.
邓越  李宝珍  王桂玲 《北京中医药》2023,(12):1393-1395
<正>舌咽神经为第九对颅神经,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GPN)是临床少见的顽固性疼痛综合征[1],也称迷走-舌咽神经痛[2],表现为舌咽神经或迷走神经耳、咽支支配区的阵发性剧烈疼痛[3-4],位置较深,程度强于三叉神经痛[5]。GPN发病率为(0.7~0.8)/10万[6-8]。存在泛化痛现象(或为“溢流痛”),扳机点位于咽喉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