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朝阳 《中国医药导刊》2013,(8):1334-1335,1337
目的:探讨男性冠心病患者中代谢综合征(MS)的发病情况,分析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疑诊冠心病的108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比较合并与不合并MS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脉病变情况。结果:冠心病男性患者有34.7%合并MS,54.7%的MS患者合并有冠心病;男性冠心病患者中MS组的体质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水平高于非MS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MS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非MS组无差异。MS组冠状动脉多支和重度病变的发生率及Gensini积分均高于非MS组。结论: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男性冠心病患者,存在严重的糖脂代谢紊乱,冠脉病变程度较重,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
中青年男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冠心病有发病年龄逐渐降低的趋势,已引起临床的日益关注。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新疆地区部分中青年男性冠心病(年龄≤50岁)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相似文献   

3.
近年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冠心病(CHD)的发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老年男性CHD患者存在性激素(SH)平衡失调,血清雌激素水平升高被认为是冠心病发病的易患因素。为此,本文对男性冠心病患者老年期和老年前期分别进行雌二醇(E2)、睾酮(T)水平及E2/T值测定对性激素(SH)失衡与CHD的关系、SH与年龄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青年男性和老年男性痛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比分析62例中青年男性痛风患者和81例老年男性痛风患者的饮食习惯、发病诱因、临床表现、生化指标、伴发疾病等。结果 两组患者均嗜好高嘌呤饮食,中青年男性饮酒明显多于老年男性患者;发病诱因方面中青年男性主要有剧烈运动、大量饮酒,而老年男性主要是感冒、天气变化及使用利尿剂;中青年男性痛风首发第一跖趾关节为多,多数累及单关节,而老年男性则以膝、踝等大关节为多,累及2~3个关节; 老年男性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概率比中青年男性多,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两者合并高脂血症的概率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略有差异, 但都会出现合并高血脂的情况,老年患者则更易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结构、避免使用利尿药等有利于疾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青年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6月ACS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55岁病人l19例)和对照组(〉65岁病人143例)。观察其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区别,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差异及疗效情况。结果中青年组中男性、吸烟、阳性家族史明显多于老年组(尸〈O.001),低的HDL与高的体重指数的中青年患者也多于老年组(P〈O.05)。老年组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明显多于中青年Ca(P〈0.001)。中青年组冠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及大致正常冠脉者较多,B、C型病变少于老年组(P〈O.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成功率基本一致。结论对于有阳性家族史的中青年男性应积极控制可变危险因素,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对于诊断冠心病的中青年患者应积极介入治疗,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女性年轻患者的诊断应慎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发病的病因。方法:依据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发病规律,参考相关献探讨冠心病发病病因。结果 在本组资料中,25—60岁的中青年女性AMI发病率占5.0%;同龄男性占40.3%,60岁以上老年人,女性占27.0%;男性占27.7%。结论:中青年女性对AMI发病有天然避免性,其内在主要原因是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二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男性。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男性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性激素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放射免疫法检测40例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和38例老年男性健康者的性激素即血清睾酮(T)、雌二醇(E2)作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组的睾硐(T)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雌二醇(E2)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雄激素含量降低,而雌激素含量升高是老年男性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对134例年龄≤45岁、首次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男性患者进行回顾性ICVD风险评估,以明确现行ICVD风险评估方法对青年男性患者ICVD风险评估的有效性。方法 入选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住院,年龄≤45岁,首次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男性患者134例。收集其发病前临床资料,根据传统ICVD风险因素(包括年龄、血压、体质量、吸烟史、糖尿病和血脂水平),按照国人ICVD 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对其本次发病前的ICVD风险进行回顾性评估。结果 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中,检出的前3位风险因素为超重和肥胖、吸烟及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检出率占20.0%~30.0%。根据传统风险因素,按照国人ICVD 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对患者发病前的ICVD风险进行评估,发现ICVD 10年发病绝对风险仅为2.09%,属于低风险患者。与同年龄段人群ICVD 10年发病平均风险相比,该组青年男性患者ICVD 10年发病风险增加1.66倍;与ICVD 10年发病最低风险相比,该组青年男性患者ICVD 10年发病风险平均增加5.70倍。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中,单支血管病变者占44.0%,双支及三支血管病变者占56.0%;梗死相关血管以前降支为主,其次是右冠状动脉。结论 青年男性是冠心病的易患人群,但我国现行的ICVD 10年发病风险评估表明显低估年龄≤45岁的男性ICVD风险,不能很好地预测其ICVD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中青年军官代谢综合征(MS)患病情况。方法对251名男性中青年军官MS患病情况及时性危险因素进行调查、比较。结果中青年男性军官MS患病率为26.69%,40岁以上为MS发病及危险因素异常高峰期,饮酒及不良饮食、生活习惯,脂肪肝与MS发病及组成成分异常密切相关。结论应及时对MS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综合干预,对全体官兵加强日常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相似文献   

10.
背景:通常认为5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缺乏任何常规危险因素(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这一观念提示其他因素对冠心病具有重要作用,并引起人们对冠心病非传统危险因素和遗传因素的极大兴趣。目的:确定冠心病患者4种常规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设计、地点和受试者:在2002~2003年,我们分析了过去10年中入选14个国际冠心病随机临床试验的122458例患者的资料,包括76716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355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10215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干预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冠心病患者每种常规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和数目,根据人选时的年龄在男性和女性之间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中,4种常规危险因素中至少存在1种的比例,女性为84.6%,男性为80.6%。在较年轻(男性≤55岁,女性≤65岁)的患者以及大多数有不稳定性心绞痛或经皮冠状动脉干预的患者中,只有10%~15%的患者缺乏4种常规危险因素中的任何1种。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独立于性别、地区、试验入选标准或既往冠心病史。早发冠心病与男性吸烟有关,也与女性吸烟及糖尿病有关。在所有危险因素组合中,吸烟可将发生冠心病事件(试验入选)的年龄降低近10年。结论:与传统观念不同,80%~90%的冠心病患者有常规危险因素。虽然心脏病非传统危险因素和遗传因素研究是重要的,但是为了降低冠心病的流行,临床医学、公共健康政策和研究应重点强调4种常规危险因素及引起它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夏钟赟  孙宜萍 《上海医学》2004,27(8):621-624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冠心病发病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绝经期前的同年龄段女性,即使考虑其他发病危险因素,性别仍是一个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子。近年来,关于雄激素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雄激素对脂质代谢、血管张力、血管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男性吸烟者血清endocan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2012-08~2014-08纳入176名男性吸烟者,分为冠心病组(CAD,n=84)及非冠心病组(non-CAD,n=92),测两组的基线临床资料及血清endocan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指标与冠心病发病的独立相关性。结果 CAD组患者血清血清endocan水平较non-CAD组显著升高[1.49(0.76-1.86)ng/L vs 0.77(0.32-1.10)ng/L,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endocan水平与男性吸烟者合并冠心病呈独立正相关(优势比1.86,95%CI 1.17-2.75,P<0.01)。结论血清endocan水平是预测男性吸烟者罹患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估计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者致死性冠心病的相对危险。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汇总分析。数据来源:自1966年至2005年3月间Embase和Medline确认并发表的研究,加上源自亚太队列研究协作组的研究,采用正文词组与MeSH主题词相结合的策略进行检索。综述方法:对入选研究的要求为报告有或无糖尿病的男性与女性致死性冠心病的相对危险比较的估计值。如果对估计值仅做年龄调整(而其它因素来经调整——泽者注),则将该研究排除在外。结果:总共纳入37项2型糖尿病和致死性冠心病的研究,涉及447064例患者。糖尿病患者的致死性冠心病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5.4%比1.6%)。与无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致死性冠心病的总的相对危险,女性为3.50,95%可信区间为2.70~4.53,显著高于男性患者(2.06,95%可信区间1.81~2.34)。在除外8项仅根据年龄调整的研究后,两性之间危险的差异大大减小,但仍然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汇集29项经多因素调整估计值的研究,总的相对危险比(女性比男性)为1.46(1.14~1.88)。结论:糖尿病相关的致死性冠心病相对危险,女性比男性高出50%。这种额外的冠心病危险可以通过女性糖尿病患者具有更多不利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特点以及倾向于对男性患者更注重治疗的可能偏差来解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代谢综合征(MS)合并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 连续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血管狭窄≥50%的冠心病患者,其中MS合并CHD患者34例,36例不符合MS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MS合并CHD组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肥胖、尿酸增高,与对照组相比,MS合并CHD患者冠脉血管受累程度高且弥漫性血管病变多。结论 合并MS与不合并MS的CHD患者的冠脉病变比较,前者冠脉病变严重且呈弥漫性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皖南地区中青年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选择在弋矶山医院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337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分析2组之间男性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血脂水平等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老年组冠心病患者的吸烟比例及有高血压病史的比例均高于中青年组(P<0.05),但中青年冠心病组则具有更高的BMI、TC、TG、LDL-C水平(P<0.05)。按性别区分后,男性中青年冠心病组具有更高的BMI、TG水平以及更低的HDL-C水平(P<0.05),而男性老年冠心病组有高血压病史和吸烟史的比例更高。女性中青年冠心病组的LDL-C水平高于女性老年冠心病组(P<0.05),女性老年冠心病组有高血压病史的比例更高(P<0.05)。结论:皖南地区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可能应注重体质量指数和血脂的控制,而老年患者则可能更应关注控制吸烟及高血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点的差异。方法入选238例经冠脉造影诊断为中青年(≤55岁)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70例(71.4%),女性患者68例(28.6%),分析不同性别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吸烟(62.4%),远高于女性患者中吸烟的比例(2.9%,P<0.001)。而女性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均高于男性(P<0.05)。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在不同性别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中无明显差异。在冠脉造影特点上,两组患者均多为单支血管病变,且前降支病变最为常见,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性别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存在一定差别,在冠心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工作中,除了考虑到总体危险因素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性别的人群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红卫  刘燕  牛翠  朱正炎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4):1534-1536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征。方法:比较我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脉造影证实的83例女性冠心病患者与同期住院的281例男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女性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较男性晚(P〈0.05);绝经为女性冠心病的特殊危险因素;女性不典型心绞痛多于男性,而劳累性心绞痛少于男性;女性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多于男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少于男性;女性冠脉病变以多支为主,男性病人以双支病变为主(P〈0.05);女性选择介入治疗者明显少于男性(P〈0.05)。结论:女性冠心病患者具有发病年龄晚、典型症状少、三支病变多、介入治疗少等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冠脉特点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的107例青年(46岁以下)男性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与同期320例老年男性冠心病病例对比,并对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卡方检验。结果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病变多为单支病变,且主要累及前降支;吸烟、血脂异常及糖尿病是46岁以下男性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提前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55岁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 I)特点。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55岁,152例)和老年组(≥75岁,109例),比较2组间发病的危险因素、PC I治疗特点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评价2组间PC I治疗疗效。结果: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有阳性家族史、吸烟、高脂血症者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冠心病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P〈0.01)。冠脉造影结果显示:中青年组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多为局限性狭窄,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狭窄病变、钙化病变明显多于中青年组(P〈0.01);双支血管病变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支架置入情况相比,中青年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严重并发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烟、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是中青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以单支血管病变居多,三支血管病变少见,弥漫性狭窄、钙化病变亦少见。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162例作为中青年组,并选择同期入院的200例老年患者作为老年组,进行对照观察,对两组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中青年组患者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Cr、FIB、PT水平明显低于老年组,TG、GGT、Hcy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GHOL、UA、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多支病变血管数构成比例明显少于老年组,狭窄程度小于老年组,钙化病变和左主干病变发生率低于老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冠心病主要影响因素是吸烟、饮酒、高血脂等,有家族史及高危因素的中青年人应戒烟限酒,注意饮食等。临床特点主要是病变血管支数少,狭窄程度轻,确诊患者可通过治疗积极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