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渐进多焦点眼镜在青少年近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渐进多焦点眼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控制作用.方法 -1.00~-4.50 D的青少年近视患者50例10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50眼;其中一组配戴近用附加度数为 1.50 D的渐进多焦点眼镜,另一组配戴普通单焦点眼镜.测量他们两年后的屈光度,将两组屈光度变化量相对照、分析.结果 渐进多焦点眼镜组平均近视屈光度增加(0.538±0.114)D,普通眼镜组平均近视屈光度增加(1.469±0.46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渐进多焦点眼镜能较好减缓青少年近视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2.
王莉佳   《中国医学工程》2012,(11):125-125
目的观察渐进多焦点眼镜在延缓青少年近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8-18岁近视患者192例(384眼),随机分成渐进多焦点眼镜(观察组)和单焦点眼镜组(对照组),分别配戴渐进多焦点眼镜和单焦镜,一年后观察患者屈光度进展情况。结果配镜一年后,渐进多焦点镜组与单焦点镜组屈光度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多焦点镜片能有效地控制眼轴长度的增长,延缓青少年近视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周磊  沈降  张晓瑾  冯海江  周宏健 《现代实用医学》2013,(10):1134-1135,1170
目的 探讨1%阿托品眼膏联合渐变多焦点镜控制青少年低度近视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90例180眼8~13岁青少年低度近视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及C组3组,A组暂不予任何治疗,近视度数超过-2.0D予验配普通框架眼镜矫正远视力;B组予以验配渐变多焦点镜;C组予以每晚睡前点1%阿托品眼膏联合验配渐变多焦点镜,随访30个月.结果 A组、B组和C组患者近视屈光度进展分别为(-1.51±0.38)D、(-1.42±0.41)D和(-0.39±0.13)D,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增长分别为(0.62±0.18) mm、(0.60±0.15)mm和(0.25±0.07)mm,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开始时诉畏光,经解释后基本能耐受,无眼部并发症.4例8眼1年后放弃使用阿托品治疗,其他两组无明显不适主诉及眼部并发症.结论 1%阿托品眼膏联合渐变多焦点镜能安全、有效的控制绝大多数青少年低度近视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凸透三棱镜对青少年近视预防及发展控制的作用.方法 低度近视或正视眼,双眼均正位或水平隐斜<8△青少年近视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近视屈光度≥-1.00 D者配戴远用近视镜,近视屈光度<-1.00 D及正视者不配戴远用近视镜.观察组干预方法:看近物、学习时配戴下加+1.50 D~+2.00 D基底朝内的凸透三棱镜.对照组看近物、学习时不戴凸透三棱镜,不进行干预.于干预前、干预后1年测定两组视力、屈光度、眼轴,眼位异常改变或隐斜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近视屈光度增加-(0.46±0.36)D、眼轴长度增加(0.12±0.30)m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83±0.41)D及(0.43±0.35)mm(P<0.05);观察组外隐斜度数增加4例占8.0%,对照组外隐斜度数增加5例占10.0%,两组眼位变化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用凸透三棱镜对青少年近视预防及发展控制有显著作用,但对患者远近隐斜可能有一定影响.凸透三棱镜长期疗效及产生隐斜的不良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何碧华  谢祥勇  杜惠娟  程子昂 《广西医学》2012,34(9):1142-1143,1146
目的探讨凸透三棱镜对青少年近视预防及发展控制的作用。方法低度近视或正视眼,双眼均正位或水平隐斜8△青少年近视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近视屈光度≥-1.00 D者配戴远用近视镜,近视屈光度-1.00 D及正视者不配戴远用近视镜。观察组干预方法:看近物、学习时配戴下加+1.50 D~+2.00 D基底朝内的凸透三棱镜。对照组看近物、学习时不戴凸透三棱镜,不进行干预。于干预前、干预后1年测定两组视力、屈光度、眼轴,眼位异常改变或隐斜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近视屈光度增加-(0.46±0.36)D、眼轴长度增加(0.12±0.30)m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83±0.41)D及(0.43±0.35)mm(P0.05);观察组外隐斜度数增加4例占8.0%,对照组外隐斜度数增加5例占10.0%,两组眼位变化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用凸透三棱镜对青少年近视预防及发展控制有显著作用,但对患者远近隐斜可能有一定影响。凸透三棱镜长期疗效及产生隐斜的不良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渐进多焦点眼镜控制或减缓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效果。方法选择近视患者167例,年龄6~19岁,据双眼屈光参差≤-2.50D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78例(156眼),配戴渐进多焦点眼镜;对照组89例(178眼),配戴普通眼镜。两组病人戴镜后每6个月复查屈光度,以12个月后复查资料作为统计,进行分析。结果屈光度无变化,研究组141眼(90.38%),对照组98眼(55.06%);屈光度增加,研究组15眼(9.62%),对照组80眼(44.94%)。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渐进多焦点眼镜控制中、低度近视效果较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矫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斌  郭元晖 《西部医学》2007,19(4):653-653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镜(O rtho-K)对青少年近视的矫治作用。方法31例(62眼)近视及散光的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同时将20例配戴框架眼镜的青少年作为对照,4年内每半年复查其眼的屈光度、角膜屈率、眼轴长度。结果3年后的近视屈光度平均增加,“OK”镜组为(0.25±0.25)D;框架眼镜组为(1.50±0.25)D。二者差异有显著性(t=19.69,P=0.000)。4年后大部分配戴“OK”镜组未继续配戴改为框架眼镜,近视屈光度平均增加(0.25±0.25)D。结论“OK”镜在一定程度上使角膜变平且阻止眼轴增长,改变角膜曲率,从而起到阻止近视快速发展的作用。“OK”镜未继续配戴在一段时间近视屈光度又恢复至从前并有发展,故“OK”镜仅能控制近视的增长,不能作为彻底治疗近视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高度近视经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就诊的10~15岁的32例(68眼)高度近视青少年(屈光度数≧-6.00D为标准),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平行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34眼)。观察组通过佩戴梦戴维角膜塑形镜、框架眼镜联合治疗,对照组通过佩戴渐进多焦点眼镜治疗,对比两组眼轴长度及屈光度数改变、治疗前、后7~12个月等效球镜度。结果观察组配戴角膜塑形镜7~12个月后,停戴1个月的等效球镜度增加(-0.29±0.19)D,与对照组等效球镜度增加(-1.07±0.28)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眼轴增长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眼轴增长分别为(0.10±0.03)、(0.39±0.15)mm,差异显著,P0.05。结论青少年高度近视通过角膜塑形镜+框架镜联合治疗,可有效的减缓近视度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区正向离焦设计镜片、特殊周边离焦设计镜片对儿童近视防控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4月—2021年5月在我院行验光配镜的91例近视儿童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特殊周边离焦设计镜片,观察组46例采用多区正向离焦设计镜片,观察两组眼部相关参数的增长速度、不同经线屈光度增长情况以及不同时间点调节滞后量变化情况。结果:配戴6个月后,两组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均增长,但观察组增长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配戴6个月后,两组各经线屈光度均增长,但观察组增长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配戴3、6个月后的调节滞后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特殊周边离焦设计镜片防控儿童近视,多区正向离焦设计镜片可更好地调节儿童眼部异常参数,降低调节滞后量,从而防止屈光度异常增长,延缓近视进展。  相似文献   

10.
易姝  余时智 《重庆医学》2014,(25):3352-3354
目的:评估1%阿托品眼液在提高青少年裸眼视力,控制近视度数增加及眼轴增长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门诊就诊的7~12岁,屈光度在-0.25~-1.00 D的青少年62名共124只眼,分为治疗组(每天晚上滴1%阿托品眼液1次)和对照组(每天晚上滴玻璃酸钠眼液1次),分别于1周、1月和1年时复查,比较两组间裸眼视力、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1年复查时治疗组平均裸眼视力0.86±0.12,对照组平均裸眼视力0.39±0.2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时治疗组屈光度较治疗前减少(-0.25±0.17)D,而对照组屈光度较1年前增加(-0.68±0.22)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眼轴长度增长分别为(0.05±0.03)mm、(0.24±0.17)m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治疗组没有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1%阿托品眼液能有效延迟青少年戴镜年龄、控制近视进展及眼轴延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术对近视患者眼调节参数以及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三二〇一医院眼科收治的65例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等效球镜度将患者分为低度近视组(26例,屈光度<-2.00 D),中度近视组(22例,屈光度-2.00 D~-4.00 D)和高度近视组(17例,屈光度>-4.00 D)。患者进行角膜塑形术,治疗3个月后比较患者的立体视觉指标(裸眼视力、屈光度、远、近视力及立体视锐度差值)及眼调节参数[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集合与调节比值(AC/A)、正相对性调节(PRA)、负相对性调节(NRA)]。结果治疗后,患者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裸眼视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0.20±0.06)D比(-1.77±0.13)D,(-0.24±0.07)D比(-1.54±0.15)D,0.87±0.17比0.43±0.14,P<0.05];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以及高度近视组患者的远视力差值、近视力差值及立体视锐度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0.48±0.11)比(0.78±0.21)比(1.06±0.35),(0.22±0.07)比(0.43±0.13)比(0.45±0.14),(185±51)″比(147±30)″比(114±30)″],其中高度近视组患者近视力、远视力上升幅度最大,而低度近视组立体视锐度上升幅度最大;低、中、高度近视组患者眼部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9.1±1.5)D比(9.3±1.6)D比(10.4±1.0)D,(12.6±2.8)D比(12.8±2.1)D比(15.7±2.5)D)](P<0.05),其中高度近视组患者眼部调节幅度与调节灵敏度变化最大;低、中、高度近视组患者的AC/A及PRA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4.17±1.25)比(2.61±0.75)比4.13±1.23),(-1.98±0.61)D比(-2.14±0.65)D比(-2.72±0.85)D](P<0.05),其中中度近视组患者的AC/A低于高、低度近视组(P<0.05),而高、低度近视组患者的A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8±0.58)D比(2.63±0.72)D比(2.57±0.41)D](P>0.05)。结论角膜塑形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眼调节参数,提高远近视力及立体视锐度,尤其是高度近视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渐进多焦点眼镜能否控制近视度数的进展。方法随机抽取年龄≤17岁配戴渐进多焦点镜和单焦镜青少年近视患者各48例96只眼,观察时间一年,测得其一年间两组近视度数增加值,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配戴渐进多焦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增长度数低于配戴单焦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的增长度数(t=3.053,P=0.003〈0.05)。结论渐进多焦点眼镜有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近视患者调节参数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方方  刘洪婷  刘伟民 《广西医学》2008,30(11):1670-1671
目的 研究分析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调节各因素,探讨屈光不正与调节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4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在综合验光仪上对其进行规范的主觉验光后测量其单眼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量,负相对调节量,调节滞后量.结果 本样本单眼调节幅度为(8.38±2.52)D,正相对调节量为(-2.72±0.96)D,负相对调节量为(2.26±0.38)D.其中单眼调节幅度与屈光不正度有显著相关性(r=0. 038,P=0.002);调节滞后量与屈光度有显著相关性 (r=-0.112,P=0.020).结论 单眼的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与屈光不正度有显著的相关性,提示近视的发生及进展与人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量有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正常验配与过矫验配防治近视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近视保守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100例200眼的行近视治疗的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参数角膜塑形镜正常验配)和观察组(采用常规角膜塑形镜正常验配的基础上过矫-0.5D),每组50例(100眼)。对照组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确定参数,根据常规检查的数据定制镜片,指导患者及家长具体佩戴方法,每晚佩戴8~10 h;观察组患者根据常规检查的数据的基础上过矫-0.5D,定制镜片,其他参数一样。两组患者均于佩戴后1 d、1周、1个月、以后每2个月复查一次,了解患者配戴过程中的情况,并及时指导患者规范佩戴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配戴24个月过程中,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等情况。分别在佩戴12个月时两组的屈光度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24个月后两组患者均脱镜1个月,再散瞳电脑验光(KR8800)检查屈光度、Zeiss(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并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结果两组配戴12个月时屈光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戴24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屈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期佩戴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控制和延缓青少年近视的发展,是矫治近视的安全有效的临床方法,在本组观察中过矫验配角膜塑形镜在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方面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青少年近视在我国有极高的发病率,而角膜塑形镜是目前改善视觉质量的重要方法。文中主要分析青少年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改变。方法配戴角膜塑形镜组患者为64例120只眼,年龄7~20岁,平均年龄(10.21±2.62)岁。屈光度为≤-6.00D,最佳矫正视力≥1.0。将角膜塑形镜组按屈光度不同又分为3个亚组:A组(≤-2.00D)36只眼;B组(-2.25D~-4.00 D)52只眼;C组(-4.25 D~-6.00 D)32只眼。对照组患者60例120只眼,为视力正常者,年龄7~19岁,平均年龄(10.43±3.01)岁,裸眼视力≥1.0。所有患者均行CS值测定,对各组患者空间频率、组间及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①青少年近视的CS在各空间频率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②角膜塑形镜组的各亚组间仅在中频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3个不同屈光度的亚组戴镜后的CS值较戴镜前有提高,但与各空间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会造成全频区CS值的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复合棱镜防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将126例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3例,治疗组配戴复合棱镜,对照组配戴普通树脂镜片,两组的年龄、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年,观察屈光度、AC/A比率、眼轴及角膜曲率、戴镜舒适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近视平均每年加深(-0.43±0.24)DS,对照组近视平均每年加深(-0.91±0.56)DS,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戴镜前后眼轴和角膜曲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C/A比值在配镜前后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AC/A比值配制的近用复合棱镜配戴起来舒适率高(达90%以上)。结论配戴复合棱镜可以有效地控制或减缓近视的发展,且安全、舒适,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验配与近视发生后不配戴或验配不适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配戴眼镜的近视青少年86人作为观察组,抽取年龄相当、近视后拒绝戴眼镜或验配度数不准确的近视青少年39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结果配戴与自身屈光状态相符眼镜的青少年视疲劳症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近视进展明显慢于对照组,试验组屈光度年平均增长为0.15±0.24Ds,眼轴为26.16±1.17mm;试验组屈光度年平均增长低于对照组;年龄、学龄及身高等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屈光度越高眼轴越长。结论青少年近视发生后及时准确的验配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近视进展。  相似文献   

18.
杨瑛 《基层医学论坛》2023,(13):148-150
目的 探究青少年选用渐变多焦点视力镜治疗近视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将2020年3月—2021年3月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按照入院序号划分为试验组(35例,配戴渐变多焦点视力镜)、对照组(35例,配戴普通眼镜)。对比2组患者AC/A率、正相对调节、眼轴、远隐斜度、近隐斜度、负相对调节、40 cm加+1.00D隐斜度。结果 试验组AC/A率、正相对调节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眼轴、远隐斜度、近隐斜度、负相对调节、40 cm加+1.00D隐斜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渐变多焦点视力镜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近视发展,改善其眼调节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控制近视效果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验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2月至8月在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5例(206只眼),分析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与18个月后眼轴变化量与年龄、性别、屈光度、眼轴、角膜散光、平k、陡k、e值、瞳孔直径、可见虹膜直径、镜片定位等参数的相关性。应用SPSS 23.0进行广义线性模型拟合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向后选择法多因素分析表明,眼轴变化量跟年龄、原始屈光度相关(P<0.001、P<0.001),患者基线年龄越大,眼轴增长越缓慢。将基线屈光度进行分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3.00 D以上的近视控制效果优于-3.00 D以下(P<0.01),2组组间控制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年龄和基线屈光度是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影响因素。年龄大的患者比年龄小的眼轴增长缓慢,针对年龄小的患者角膜塑形镜各弧区应个性化设计;基线屈光度-3.00 D以上的近视控制效果优于-3.00 D以下,而3.00 D以上和3.00 D以下的近视控制效果却不受屈光度增减的影响,对屈光度-3.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多焦点激光原位屈光性角膜磨镶术(多焦点LASIK)治疗老视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4年10月起于我院屈光手术中心行多焦点LASIK的老视患者分为近视组和远视组,近视组包括近视合并老视患者10例20眼,术前屈光度等值球镜为-1.75--7.75(-4.9±2.3)D,近调节附加为+1.5-+2.75(+2.1±0.4)D,远视力为0.1-0.2(0.1±0.1),近视力为0.1-1.0(0.4±0.3)。远视组包括远视合并老视患者6例12眼,术前屈光度等值球镜为+1.25-+3.25(+2.1±0.8)D,近调节附加为+2-+2.5(+2.3±0.3)D,远视力为0.3-0.7(0.4±0.1),近视力为0.1-0.3(0.1±0.1)。所有眼均行多焦点LASIK手术,使用的设备为尼德克EC-5000CXⅡ准分子激光系统,并使用模拟调节角膜(PAC)软件计算激光切削形态。结果:术后6-12个月复查,近视组术后屈光度等值球镜为-2.5--0.5(-1.0±0.7)D,远视力为0.3-1.2(0.8±0.3),近视力为0.4-1.0(0.8±0.2)。远视组术后屈光度等值球镜为-1.25-+0.5(-0.7±0.7)D,远视力为0.6-1.0(0.8±0.2),近视力为0.3-0.8(0.6±0.2),1眼损失1行最佳矫正视力。结论:使用尼德克EC-5000CXⅡ准分子激光系统和PAC软件施行多焦点LASIK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老视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