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根除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15例,所有患者均行Hp根除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因素对Hp根除率的影响.结果 115例患者中79例患者Hp根除成功,Hp根除率为68.7% (79/115).年龄、吸烟习惯、CYP2C19基因多态性、治疗依从性、阿莫西林药敏、克拉霉素药敏与Hp根除率密切相关(P<0.05),而性别、病变类型、饮酒习惯与Hp根除率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习惯、CYP2C19基因多态性、治疗依从性、克拉霉素药敏是影响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除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吸烟习惯、CYP2C19基因多态性、治疗依从性、克拉霉素药敏是影响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除率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中国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为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收集自建库至2017年6月公开发表关于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应用Stata14.0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5篇中文文献,累计病例组3920例,对照组8146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包括:吸烟、饮酒、Hp感染、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抑郁症状。普通Meta分析危险因素的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2.68(2.10,3.27)、2.35(1.62,3.07)、2.60(1.79,3.40)、5.52(3.30,7.74)、2.92(2.39,3.46);累积Meta分析显示,按照发表年先后顺序累积分析后,吸烟、饮酒、Hp感染、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抑郁症状的OR值及其95%CI均逐渐稳定并且有较好的变化趋势;可确定危险因素最初被证实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时间。结论 在时间趋势方面,吸烟、饮酒、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没有检出明显的时间趋势,Hp感染、抑郁症状存在时间趋势。吸烟、饮酒、Hp感染、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抑郁症状均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且逐渐稳定并且有较好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均采取四联疗法进行初次根除治疗,按照Hp根除结果将其分为成功组(n=235)与失败组(n=25),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治疗依从性,分析影响Hp根除率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饮酒史、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病变类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成功组患者中无吸烟史、弱代谢型CYP2C1基因多态性、阿莫西林敏感、呋喃唑酮敏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失败组(P0.05);成功组治疗完全依从率86.38%,显著高于失败组64.00%(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有吸烟史、CYP2C19基因多态性为强代谢型、呋喃唑酮耐药、治疗依从性低为影响HP根除率危险因素(P0.05)。结论有吸烟史、CYP2C19基因多态性为强代谢型、呋喃唑酮耐药、治疗依从性低属于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除率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健康体检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与相关因素,为H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月~5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体检中心参加健康体检并选择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的746人,测定有无Hp感染,并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同时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尿酸(UA)、肿瘤生物标志物[癌胚抗原(CEA;CA199)]。分析Hp感染与这些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Hp总感染率为50.67%;Hp感染阳性者的血脂代谢异常率显著高于Hp阴性组(P0.05)。结论 Hp感染者与血脂代谢异常,它们之间相关性值得从多层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房颤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房颤患者Hp的感染率。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月入院诊治的房颤患者600例,均经14 C-UBT呼气试验检查,应用自拟问卷调查方式及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房颤患者Hp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00例房颤患者中Hp感染358例,感染率为59.67%;经单因素分析,年龄、在外就餐、饭后未刷牙或漱口、未抗Hp治疗是房颤患者Hp感染的影响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未接受抗Hp治疗是房颤患者Hp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未接受抗Hp治疗的房颤患者易感染Hp;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是预防房颤患者Hp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煤矿工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425名煤矿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行胃镜检查,采取胃黏膜标本用于菌培养和病理诊断;Hp感染的检测方法采用细菌培养法和ELISA法;全部调查资料采用X~2分析和分层分析。结果 煤矿工人Hp总的感染率为69.9%,井下工人的Hp感染率比井上工人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4);大兴矿、鲍店矿、唐山矿工人Hp的感染率差别无显著性(P>0.05)。影响煤矿工人Hp感染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未成年时月人均经济收入、未成年时住房形式、现家庭人口数等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嗜好中的饮酒状况。影响井下工人Hp感染还有家庭进餐形式。结论 井下工人Hp感染率比井上工人的高;影响因素有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嗜好、家庭进餐形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影响因素及耐药性。方法以某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64例胃肠病患者为对象,均采集胃窦粘膜组织进行Hp检测及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临界点琼脂稀释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64例胃肠病患者中Hp感染率为44.78%;不同胃肠病患者Hp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胃癌55.26%、十二指肠溃疡50.0%、胃溃疡48.48%及慢性胃炎36.36%。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中以下、有吸烟/酗酒史、喜好辛辣食物、有暴饮暴食习惯是Hp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饮食习惯、辛辣食物、吸烟/酗酒均为Hp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748、0.838、1.469、1.34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Hp对甲硝唑耐药性最高,为90.18%;其次为左氧氟沙星(68.71%)、克拉霉素(51.53%),对阿莫西林、庆大霉素、痢特灵不耐药。结论胃肠病患者Hp感染率较高,与患者饮食习惯、文化程度等因素显著相关;Hp对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有较高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胃炎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因素,评价健康教育对胃炎患者Hp相关知识掌握效果,为Hp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2011年1-12月在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附属余杭医院就诊的5 500例胃炎患者进行Hp感染因素问卷调查,并对其中2 650例Hp感染胃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前后Hp相关知识进行调查,评价其健康教育效果.结果 胃炎患者Hp感染率为48.2%,不同性别、年龄、地区胃炎患者Hp感染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常喝生水(OR=2.680,95% CI=1.434 ~ 5.008)和吸烟(OR =2.363,95% CI=1.416 ~ 3.945)是导致胃炎患者HP感染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之后,Hp感染者对Hp相关问题的知晓率为94.3%,较健康教育前的(19.8%)有所提高(x2=30 016.5,P=0.000).结论 经常喝生水和吸烟是胃炎患者Hp感染的不良生活习惯,对Hp感染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Hp的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胰腺炎(CP)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借鉴参考。方法将2011年12月-2013年2月收治的67例CP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体检的4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导致CP的危险因素,再对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断更具有独立作用的高危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67例患者中Hp感染33例,感染率为49.3%,对照组40例患者中Hp感染9例,感染率为22.5%;高血脂症、肝胆性疾病史、自身免疫病史及Hp感染与发生CP呈显著相关性;自身免疫疾病史(β=1.169,OR=1.994)、高血脂症(β=1.402,OR=3.276)、肝胆性疾病史(β=1.398,OR=2.681)及Hp感染(β=1.226,OR=1.337)会增加发生CP的风险,是更具独立的高危因素。结论 Hp感染会显著增加慢性胰腺炎的发病率,是慢性胰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预防治疗Hp感染对于预防慢性胰腺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elicohcter pylori,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菌,是胃癌的一类致癌因子,且与胃MALT淋巴瘤密切相关.Hp能分泌尿素酶[1],临床上根据Hp分泌尿素酶这一特性,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及尿素呼气试验(UBT)来诊断Hp感染[2].影响RUT结果的因素极为复杂,我们发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RUT的结果常与细菌学检测结果不一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糖尿病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影响,旨在探讨Hp感染和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积累相应的经验和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0月期间于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为试验组,另选取62名正常体检的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空腹血糖(FBG),观察比较各组受试者在不同阶段的Hp感染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结果试验组Hp感染率为61.36%;新诊断糖尿病患者Hp感染率47.25%高于既往糖尿病患者41.46%(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年龄、TG、LDL-C、文化程度,饮酒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Hp感染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Hp感染能够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溃疡出血的易患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近 5年我院接受 2 4h胃pH监测并行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病例 96例 ,其中出血组 43例 ,非出血组 5 3例。幽门螺旋杆菌 (Hp)感染由快速尿素酶实验、病理学及C13 呼吸实验诊断。比较两组 2 4h胃pH监测结果、Hp感染率等。采用SPSS软件非参数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消化性溃疡出血组平卧位平均胃pH值 1 60 ,较对照组 1 90为低 (P =0 0 3 3 ) ;且出血组平卧位胃pH在 0 -1的累积时间百分比中位数为 2 1 0 % ,平卧位胃pH在0 -1最长持续时间中位数 2 6 0min ,均明显长于非出血组 2 0 %和 4 5min(P =0 0 0 8,0 0 19)。但是 ,大出血病例相比其他出血病例胃pH水平无差别 ( P >0 0 5 )。出血组与非出血组Hp感染率分别为 5 6 1% ,5 4 8% ,无统计学差别 ( P >0 0 5 )。结论 溃疡出血存在多种致病因素。夜间胃酸分泌过高 ,特别是pH在 0 -1的酸暴露时间过长是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 ,提示溃疡病患者睡前给予抑酸剂治疗可有效预防溃疡出血。Hp菌感染并非溃疡出血的直接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成都地区居民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来我院做健康体检的成都地区居民行血清Hp-IgG抗体检测,同时测量研究对象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并记录生活习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p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计纳入47035例成都居民,人群Hp总阳性率为37.2%,其中男、女性Hp阳性率分别为37.9%、36.4%,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5,P=0.001)。随着BMI的增加,Hp阳性率逐渐升高(x2=62.42,P<0.001)。年龄小于70岁体检者的Hp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x2=248.06,P<0.001)。少数民族、吸烟、饮酒体检者的Hp阳性率高于汉族、非吸烟、不饮酒体检者(P值均 <0 .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大(OR=1.68,95%CI:1.56~1.81)、BMI≥24(OR=1.27,95%CI:1.11~1.45)或腹型肥胖(OR=1.07,95%CI:1.02~1.12)、少数民族(OR=1.50,95%CI:1.37~1.64)是Hp感染的危险因素;运动(OR=1.62,95%CI:0.41~0.94)是保护因素,可以减少Hp的感染。结论 成都地区居民Hp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较为流行。应加强Hp感染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和科普,减少易感因素,培养运动习惯,控制体重指数,减少Hp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苏北地区农村居民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现状,分析Hp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与控制Hp的传播和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2年1-5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苏北地区的6个村,现场对该地区35~70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进行ABO血型鉴定,通过14C呼气试验(14C-UBT)的方法诊断Hp现症感染情况.结果 共调查2 570人,Hp粗感染率为56.15%,其中男性为53.15%,女性为57.96%;标化感染率为56.15%,其中男性为52.84%,女性为58.1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经常食用干硬食物、不常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者Hp感染率较高,有胃炎病史者Hp感染率较低,AB型血者较A型血者不易感染Hp.结论 苏北地区农村居民Hp感染率高于中国自然人群,性别、血型、干硬食物、NSAIDs、胃炎病史是影响Hp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消化性疾病来源的幽门螺杆菌(Hp)毒力基因的检测与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于医院就诊的消化性疾病患者127例的胃活检样本,分离培养Hp,检测其携带的毒力基因,并探讨Hp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消化性溃疡(PUD)发生的关系。结果 127例不同消化性疾病患者Hp阳性率为42.52%(54/127);Hp共检测6种毒力基因(cagA、iceA、oipA、vacA、dupA、luxS)。Hp分离菌株中成功检出oipA、vacA及luxS,未发现vacA s2,其中vacA s1+阳性率100.00%;vacA m2+阳性率66.67%,vacA m1+阳性率31.48%,提示vacA m1+与vacA m2+关系互补;iceA1+/iceA2+、vacA s1 m1/iceA2对CSG的发生相关,vacA s1 m2+iceA2和iceA1+iceA2增加PUD发生风险,dupA+对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相关。结论不同消化性疾病来源疾病(CAG、CSG、PUD)与Hp感染因素关系密切,加强感染Hp毒力基因检测可为以上消化性疾病预测评估、诊断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分析儋州市2020—2021年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儋州市人民医院行14C尿素呼气试验11 088例体检人群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区等)。分析11 088例体检人群Hp感染情况,同时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11 088例体检人群中,Hp感染阳性3 604例,感染率为32.50%。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随年龄增加Hp感染率升高,农村Hp感染率高于城市,工人、农民与服务人员Hp感染率最高,少数民族Hp感染率高于汉族(P<0.05);不同体质量指数(BMI)、不洁饮食史、吸烟史、饮酒史、感染家族史、冠心病史的体检人群Hp感染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区为农村(OR=14.055,95%CI:2.826~70.123)、BMI过轻(OR=2.401,95%CI:1.125~5.127)/超重(OR=2.977,95%CI:1.547~5.730)/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上海市宝山区成年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本地区Hp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上海宝山区居民中招募18岁及以上成年志愿者,进行13C-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和人体测量。结果共招募志愿者563名,完成全部调查内容共525名(93.25%)进入Hp感染率及影响因素资料分析中。总的Hp感染率为58.02%,男性与女性相仿(58.27%vs 57.93%,P=0.947)。不同年龄组中Hp感染率有起伏,40~50岁组最高,为66.6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Logistic多因素分析,Hp感染相关因素包括工人职业(OR=2.271,95%CI:1.148-4.495)、其他职业(OR=2.162,95%CI:1.003-4.660);经常与家人共用牙缸(OR=1.693,95%CI:1.015-2.824)。结论上海市宝山区成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仍需进一步开展Hp防治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善可能有助于减少Hp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其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的部分病人,以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普通消化性溃疡患者及我院进行体检的部分健康人作为对照,并根据消化道溃疡部位分为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组;所有人均行幽门螺杆菌测定仪、碳14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分析Hp感染在不同人群的感染率及对不同人群发生消化道溃疡的影响。结果:①肝硬化组中Hp感染率为58.33%,肝炎组Hp感染率为71.97%;②肝硬化合并溃疡组的Hp阳性率为54.55%,肝炎合并溃疡组Hp感染率为69.35%;③肝炎和肝硬化合并不同部位溃疡的Hp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体检组(P<0.05)。结论:乙肝相关性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Hp感染明显升高,Hp感染是乙肝相关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独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常廷民  范颖英  张兰芳  李秀敏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3146-3147,314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eratitis,CP)发生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提供相关基础。方法纳入60例入住某院消化内科的CP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从门诊人群中随机抽取81例无胰腺病史的观察对象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记录CP的传统危险因素。先以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p与CP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饮酒史、吸烟史、BMI、高甘油三酯血症、胆源性疾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及Hp感染与CP患者呈正相关(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表明:饮酒史、吸烟史、胆源性疾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及Hp感染均是CP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p感染是C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Hp感染患者需谨慎其发生CP的风险,对该类人群Hp感染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的临床工作提供借鉴资料。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5月因消化道症状于该院就诊的学龄前儿童230例,记录患儿临床症状,采用粪便抗原试验(Hp SAT)检测Hp感染情况,应用研究制作的调查问卷收集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同居住人数、分餐情况、吸吮手指、饭前便后洗手、刷牙口杯公用、独立睡眠、父母文化程度、照顾者胃病史,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以上各因素是否为学龄前儿童Hp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230例患儿中Hp感染65例,感染率为28.3%,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呕吐、反酸等,确诊十二指肠球溃疡71例、胆汁返流性胃炎5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49例,其他57例。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5~6岁、居住地为农村、同居住人数>3人、非独立餐具、吸吮手指、未饭前便后洗手、刷牙口杯公用、未独立睡眠、照顾者有胃病史的患儿Hp感染率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居住地、分餐情况、吸吮手指、饭前便后洗手、刷牙口杯公用、独立睡眠、照顾者胃病史是学龄前儿童Hp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Hp感染率较高,感染现状不容乐观,其发病受到多因素综合作用,临床工作者需要了解学龄前儿童Hp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针对性采取有效的临床措施,预防Hp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