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列腺多参数磁共振(mpMRI)阴性患者诊断为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的独立危险因素及风险分层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昆山市中医院收治的前列腺mpMRI检查阴性且行系统穿刺的5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位年龄...  相似文献   

2.
临床参数和磁共振成像预测前列腺癌病理分期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联合临床参数分期和磁共振成像(MRI)分期预测前列腺癌病理分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3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局限性前列腺癌行根治性手术者术前经血清。PSA(临界值16.3ng/ml)加系统6~8针穿刺后Gleason评分(临界值6分)或穿刺阳性针数百分率(临界值34%~50%)进行临床分期及MRl分期以预测术后病理分期,评价术前联合临床参数分期和MRI分期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结果53例中,术前血清PSA加Gleason评分低于临界值,临床分期局限于前列腺内的肿瘤(T,)20例,术后有25.0%(5/20)为T3;术前血清PSA加穿刺阳性针数百分率低于临界值,临床分期为T2 20例,术后30%(6/20)为T3。术前临床参数分期为T,者术后分别有30.3%(10/33)和30.3%(10/33)为T2。MRI诊断的48例前列腺癌者中,术前分期局限于前列腺内的肿瘤(L),术后病理分期42.4%(14/31)为T3,其中1例为T2N1;术前MRI分期为T3者,术后11.8%(2/17)为T2,5.9%(1/17)术后为T3cN1。联合临床参数分期和MRI分期预测前列腺癌的病理结果有显著相关性(r=0.449,P=0.001),且能预测病理结果(X^2=10.739,P=0.001),3种分期方法之间对前列腺癌病理结果的预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05,P=0.859)。血清PSA加穿刺后Gleason评分或穿刺阳性针数百分率临床分期和MRI分期对局限于前列腺内肿瘤的预测(PPV)分别为75.0%(15/20)、70%(14/20)和54.8%(17/31);对浸润包膜及包膜外肿瘤的预测(NPV)分别为69.7%(23/33)、69.7%(23/33)和88.2%,(15/17)。结论 联合临床参数分期和MRI分期能预测前列腺癌的病理分期。前者能更好地预测局限于前列腺内的肿瘤,而MRI分期能更准确地预测肿瘤对前列腺包膜及包膜外浸润。  相似文献   

3.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3):182-185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水平与Gleason评分分数、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水平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前列腺癌患者共142例(前列腺癌组),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对病理切片应用Gleason分级系统对前列腺癌进行组织学分级,使用25.0版本的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比较。对于不同Gleason评分、不同临床分期、不同tPSA水平的前列腺癌患者与血清Cystatin C水平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检验;对血清Cystatin C含量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2例前列腺癌组患者Cystatin C水平高于166例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0.55) mg/L vs.(0.94±0.18) mg/L,P0.001]。在59例有Gleason评分的前列腺癌患者中,血清Cystatin C含量在Gleason评分各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例已分期前列腺癌患者中,血清Cystatin C水平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386,P0.01),Cystatin C含量越高,临床分期越晚。在142例已测tPSA水平前列腺癌患者中,经分析显示,前列腺癌Cystatin C水平与tPSA水平无显著相关性,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98,P0.05)。结论:血清Cystatin C水平对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次穿刺活检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CRPC)中的临床意义,提高对CRPC的诊治效果。方法对在2010年至2014年初诊为转移性前列腺癌的并行去势治疗(ADT,包括药物及手术去势)无效后,诊断为CRPC的45例患者,进行二次经会阴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并对其前后两次穿刺结果活检病理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对45例患者其前后两次病理切片进行比较,45例中第1次病理结果单纯普通腺癌36例,合并有前列腺导管内癌(IDC-P)者9例;而第二次穿刺活检时合并有IDC-P者则达28例,第一次穿刺合并有ICD-P者则IDC-P病理形态学改变同时肿瘤比例明显增加。4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5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其中8例死亡,24例(其中不伴有IDC-P者9例)在诊断CRPC后进行多西他赛为基础的化疗,不伴有IDC-P者对化疗有治疗反应6例(6/9),而伴有IDC-P者有治疗反应者仅有3例(3/15)。结论在前列腺癌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过程中往往伴随有前列腺癌成分的改变,及时了解前列腺癌成分的变化,如IDC-P成分的变化,进行二次穿刺活检,对CRPC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需引起病理医生和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1997年Partin等发表了利用临床分期、Gleason积分和血清PSA预测前列腺癌病理分期方法。为了确认此方法的可行性 ,作者对Mayo医院 1990年 1月~ 1996年 12月间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和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的 5 780例患者资料进行了复习 ,其中 2 475例没有接受过术前治疗并有Partin方法要求的Gleason积分、血清PSA和临床分期(T1、T2 、T3a)等临床资料 ,2 475例中 15例因淋巴结活检阳性而放弃了计划中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比较两组病人的病理分期 ,Mayo医院和Partin研究组器官内局限性病变分…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癌集团检诊对临床前列腺癌诊断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集团检诊对临床前列腺癌诊断的影响。 方法 总结 1996至2 0 0 1年集团检诊发现的 67例前列腺癌和 1986至 2 0 0 1年长春各大医院诊治的 3 58例前列腺癌患者资料 ,从年度及年龄分布、临床分期、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含量、病理分级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999至 2 0 0 1年 3年间年均确诊例数较 1986至 1989年增长 4.7倍。其中集团组B期以下早期癌占 58.2 % ,临床组只占 2 7.9% ,且多为偶发癌 ;转移癌的诊断率集团组低于临床组 ;临床组PSA≥ 2 0ng/ml的比率高于集团组 ,低分化癌的比率高于集团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集团组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比率较临床组提高了 15.3 %。 结论 集团检诊可以真正揭示国人前列腺癌的发病现状 ,可明显增加临床前列腺癌特别是早期癌的诊断例数 ,是实现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PAP和PSA与前列腺癌诊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前列腺酸性磷酸酶 (PAP)、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与前列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测定法 (RIA)检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前列腺癌 5 2例 ,同时以 PAP、PSA辅助诊断。结果 :PSA阳性率明显高于直肠指检、B超和 PAP(P <0 .0 5 )。PAP和 PSA升高与前列腺癌的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结论 :PAP和 PSA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病人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百分率 (FPSAR)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方法 :分别检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的 4 2例病人血清PSA、FPSAR ,并根据标本苏木精 伊红染色切片中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及临床资料对病人分别进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分析PSA、FPSAR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  结果 :前列腺癌病人PSA值越高 ,癌症恶性程度越高 ,PSA值与前列腺癌病理改变呈明显正相关性 (P <0 .0 5 ) ,而与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无相关性 (P >0 0 5 ) ;前列腺癌病人FPSAR值与前列腺癌病理改变呈正相关 ,与病人临床分期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与PSA值相比 ,FPSAR值预测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预后可能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张家港市第五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14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骨转移分为骨转移组40例和非骨转移组108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血浆Fib、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Gleason评分及肿瘤分期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前列腺癌骨转移危险因素。根据全身核素骨扫描检查结果将骨转移组患者按照病灶数目分为单发骨转移组(18例)和多发骨转移组(22例),比较两组间血浆Fib及PSA水平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Fib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 骨转移组血浆Fib及PSA水平明显高于非骨转移组,且骨转移组Gleason评分7分及肿瘤分期T3-4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骨转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Fib升高、Gleason评分7及肿瘤分期T3-4均是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发骨转移组血浆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单发骨转移组(P0.05),但两组间血浆PS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Fib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2(95%CI:0.645~0.841)。当血浆Fib诊断临界值取3.61 g/L时,其诊断效能最高,敏感度为68.6%,特异度为76.2%。结论 血浆Fib水平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程度呈正相关,并对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转移性前列腺癌生存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a CG  Ye DW  Yao XD  Zhang SL  Dai B  Zhang HL  Zhu Y  Shen YJ  Zhu YP  Shi GH  Qin XJ  Lin GW  Xiao WJ  Yang LF  Yang BS  Cao DL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5):1166-1169
目的 回顾性分析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寻找生存预后的预测因素,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自1998年3月至2009年6月收治前列腺癌患者940例,筛选出接受内分泌治疗并且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前列腺癌患者364例.对此364例患者进行随访并对生存预后进行分析,寻找生存预后的预测因子.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生存函数分析运用Kaplan-Meier 法,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运用Cox回归,并采用Log-rank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末次随访时间为2009年6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24(3~135)个月.末次随访时240例生存,109例死亡,15例失访.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4(3~135)个月,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92%、78%、66%、60%、54%.单因素分析显示,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M分期)、内分泌治疗有效性、内分泌治疗过程中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最低值、达到PSA最低值时间为转移性前列腺癌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内分泌治疗过程中PSA最低值和达到PSA最低值时间为转移性前列腺癌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1).结论 内分泌治疗过程中PSA最低值和达到PSA最低值时间为转移性前列腺癌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前列腺癌诊断分析(附5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诊断现状,以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对56例前列腺癌临床资料的诊断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结果56例病理确诊前列腺癌,A、B期6例,C期17例,D期33例。相关分析显示:血清PSA与临床分期显相关,与年龄、B超及DRE无显相关。结论PSA、DRE、TRUS是前列腺癌的主要诊断方法,确诊有赖于前列腺活组织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FIB在前列腺癌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珠江医院456例前列腺癌(PCa)患者及322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纤维蛋白原(FIB)、Gleason评分、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值、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值、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百分比(f/tPSA)、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临床T分期(cT)、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骨转移、危险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血浆FIB中位水平分别为3.52(2.97~4.35)g/L、3.12(2.61~3.45)g/L。前列腺癌组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血浆FIB水平与年龄、tPSA、Gleason评分、c T分期改变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肿瘤病理评分、临床T分期以及相关血清指标有密切关系,可以联合相关影像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预测患者疾病进展情况及其转归。  相似文献   

13.
血清PSA联合直肠指诊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直肠指诊(DRE)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68例前列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SA、DRE的结果。结果 经病理学确诊14例为前列腺癌,其中PSA值为4.0~9.9μg/L时有5例前列腺癌(5/13),PSA值≥10μg/L有5例前列腺癌(5/7);而DRE可疑者有6例前列腺癌(6/41)。如果单独用PSA或DRE对前列腺癌进行筛选,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漏诊率分别为28.6%(4/14)、57.1%(8/14),联合使用这两种方法仅有2例漏诊。结论 PSA联合DRE是临床上筛选前列腺癌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4.
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切除后继发前列腺癌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不论何种手术方式均不能完全彻底地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 ,残余的腺体组织中有可能发生前列腺癌。笔者统计了 1 990~ 2 0 0 0年我院诊断前列腺癌的患者中曾因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行前列腺切除的病例 ,并就其临床数据予以分析和讨论。1 临床资料1 2 1例前列腺癌患者中有 6例曾因BPH行前列腺切除术。 6例患者年龄 5 1~ 83岁 ,平均 72岁。均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证实。诊断前列腺癌距手术时间间隔为 1~ 1 6年 ,平均 8年。有 3例发生在术后 4年内 ,1例于术后 9年发生 ,另 2例则为 1 0年以后发生。肿瘤分期 :A2 期 2例 ;B1 期 1例 ;C…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周凝血指标及临床因素对初诊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就诊、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的3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扫描的结果分为骨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采用组间对照研究、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外周凝血指标及各临床因素对初诊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共332例前列腺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骨转移118例,无骨转移214例。骨转移组中位D-二聚体为0.33(0.140~0.779)mg/L,显著高于未转移组0.11(0.069~0.186)mg/L;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D-二聚体、临床T分期、Gleason评分、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碱性磷酸酶(ALP)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独立相关(P0.05);D-二聚体诊断初诊前列腺癌骨转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00,最佳截断值为0.19m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76%。结论 D-二聚体与初诊前列腺癌骨转移相关,可与临床T分期、Gleason评分、tPSA、ALP等协同评估初诊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G leason评分分布特征及其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1992年1月~2005年6月346例前列腺癌病例资料,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对病理切片进行G leason评分。将病例按不同年份分成3组:1992~1999年、2000~2002年和2003年~2005年6月。采用χ2检验分析G leason评分分布及各组间差异,采用Spearm an等级相关分析,分析前列腺癌G leason评分与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3组间G leason评分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17.703,P<0.01),G leason评分平均值稍有降低,G leason评分5~7分前列腺癌比例增加(χ2=10.736,P<0.01),临床意义较大的G leason评分7、8、9、10分作为一组,其比例无显著变化(χ2=4.038,P>0.05)。346例前列腺癌中,G leason评分2~6分预测局限性前列腺癌与G leason评分7分和8~10分差异有显著性(χ2=8.786,P<0.01,χ2=22.956,P<0.01),G leason评分7分和8~10分预测局限性前列腺癌差异无显著性(χ2=0.787,P>0.05)。G leason评分与临床分期相关(r=0.452,P<0.01)。结论:G leason评分7分与G leason评分8~10分在预测肿瘤进展方面具有相似效应。G leason评分与临床分期有关,提示其可能是判断前列腺癌预后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中代谢综合征与前列腺癌分期、分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7月于华西医院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特点,探究代谢综合征与前列腺癌分期、分级的关系。结果 纳入的499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中,93例(18.6%)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组肿瘤前列腺外浸润(pT3~4)的风险是非代谢综合组的2.2倍(OR =2.222, 95% CI:1.349~3.661, P=0.0002),Gleason评分≥8分风险达到3倍(OR=3.061, 95% CI:1.313~7.137, P=0.010)。合并肥胖的前列腺患者肿瘤前列腺外浸润和Gleason评分≥8分风险分别是非肥胖患者的2倍(OR =2.000, 95% CI:1.279~3.128,P=0.002)和2.4倍(OR=2.436, 95% CI:1.068~5.555, P=0.034)。合并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达到3个以上时,肿瘤前列腺外浸润的风险增加94%(OR=1.941, 95% CI:1.093~3.449, P=0.024),Gleason评分≥8分的风险是无代谢综合组分患者的4.3倍(OR=4.316, 95% CI:1.530~12.174, P=0.006)。结论 代谢综合征与肿瘤前列腺外浸润和Gleason评分≥8分显著相关。肥胖与前列腺癌分期、分级正相关,只有当代谢综合征组分累积到代谢综合征状态时才导致高危前列腺癌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 10 3例前列腺癌的临床资料 ,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单项PSA ,直肠指检 (DRE)及经直肠前列腺超声 (TRUS)检查诊断阳性率为 65 .9%~ 90 .3 % ,而前列腺穿刺诊断阳性率 95 .1%。结论 :前列腺穿刺活检对诊断前列腺癌具有重要意义。PSA、DRE、TRUS与前列腺穿刺结合可提高诊断的阳性率与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前列腺癌50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我院前列腺癌诊断现状,以提高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4月~2003年4月收治的50例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50例患者分别通过直肠指检(DRE)、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经直肠B超(TRUS)、前列腺穿刺活检、CT、MRI、同位素骨扫描(ECT)等检查明确诊断。结果:DRE提示前列腺增大、质地坚硬或触及结节36例(72%);PSA<4×10-3ng/L 3例(6%),PSA(4~10)×10-3ng/L 7例(14%),PSA>10×10-3ng/L 40例(80%);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74.4%(32/43);TRUS诊断符合率84%(42/50);CT、MRI诊断符合率40%(20/50);ECT诊断符合率60%(30/50)。病理分期为A期和B期10例(20%),C期和D期40例(80%)。结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有关前列腺癌的预防教育工作,提高患者防范意识及医务人员的诊断意识,定期专科检查和加强特定人群的随访意识,可提高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317例前列腺癌诊断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 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 317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前列腺癌的筛选诊断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17例前列腺癌占同期泌尿外科住院患者总数的 2 .2 % ,为同期泌尿生殖系肿瘤患者的 9.8%。近 10年收治的新病例数为前 2 0年的 4 .2倍。临床应用PSA检测后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数 (2 11例 )和T1~T2 患者的比例 (6 0 .2 % )显著高于PSA检测应用前 (10 6例 ,5 0 .0 % )。单项PSA、直肠指检 (DRE)及经直肠前列腺超声 (TRUS)检查的诊断阳性率为 86 .1%~ 89.1%。而当PSA结合DRE或TRUS任何一项检查时 ,阳性率可提高至 99.0 %。相关分析显示 :血清PSA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肿瘤体积显著相关。 结论 近 10年前列腺癌患者的住院人数呈增高趋势。血清PSA检测对于发现早期肿瘤具有重要意义。PSA与DRE、TRUS是筛选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 ,三者结合可提高诊断阳性率与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