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报道 2 5例 (男 14例、女 11例 ,年龄 15~ 6 7岁 )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接受RFCA的治疗结果。采用心室激动顺序与起搏标测法进行室早标测定位 ,标测到室早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 30m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完全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 :2 5例患者室早起源分别为右室流出道 12例、右室心尖部 5例、左室游离壁 5例、左室近后间隔部 3例。 2 5例中 2 1例成功 (包括 1例频发室早伴短阵多形性室速患者 ) ,成功率为 84 %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RFCA治疗频发单形性室早伴短阵室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选择31例顽固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非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例实施射频消融,其中男8例,女23例,平均年龄31.51±8.63岁(18~51岁),所有患者的室早均起源于右室.采用起搏方法进行标测,选择心室起搏下12导联ECG于室早时完全一致作为消融靶点,以早搏完全消失、观察30分钟以上无室早出现作为消融的终点,对消融过程中室早较少的病例,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后仍不能诱发室早作为消融终点.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旅美学者李剑明2010年发表"室早临床论经纬"的文章,摘要如下。1.正常人群室早:50%的正常人存在室早,95%为偶发(5/h),50%的室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50%分布在左室、肺动脉等部位。712例无心脏病的室早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平板运动试验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室早)的数量及性质,探讨在临床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对180例室早患者在平板运动试验中室早情况进行分析,按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及年龄是否大于35岁这2种不同标准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有器质性心脏病组和年龄大于35岁组平板运动试验中室旱数量比对照组增多,性质比对照组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对室早的分析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hronic systolic heart failure,CSHF)住院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湖北地区8地市共12家三级甲等医院2000年至2010年CSHF住院患者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室性早搏(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和≥81岁组;根据心功能分为Ⅰ、Ⅱ、Ⅲ、Ⅳ级(NYHA分级)组;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患者分为LVEF0.41 ~0.50、0.31~0.40、0.21 ~0.30和≤0.20组;根据心力衰竭病因将患者分为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病)和扩张型心脏病(扩心病)组.结果 ①CSHF患者室早和室速的发生率分别为68.30%和14.52%.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室早和室速的发生风险(HR)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心功能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冠心病组相比,风心病、高心病和扩心病组室早和室速HR分别为0.430(95% CI,0.381~0.497,P<0.01)、0.559 (95% CI,0.322~0.743,P<0.01)、1.297(95% CI,1.132~1.486,P<0.01)和0.530(95% CI,0.421~0.652,P<0.01) 、0.896(95% CI,0.775 ~ 1.211,P=0.358)、12.111 (95%CI,9.820 ~ 14.937,P<0.01);室速HR随LVEF降低而显著增加(与LVEF 0.41 ~ 0.50组相比,LVEF 0.31 ~0.40、0.21 ~0.30和≤0.20组室速HR分别为1.760(95%CI,1.218 ~2.345,P<0.01)、2.396(95% CI,2.019~2.783,P<0.01)和4.209(95% CI,3.554 ~4.862,P<0.01),但LVEF各组间室早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SHF患者室早和室速的发生率高;室速HR随LVEF减低而增加;不同病因引起的CSHF患者并发室早和室速情况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室性早搏的数量及形态。 方法 按年龄段统计室性早搏的数量及 形态。 结果 数量:1.>750个/24H:<30岁组占45%,>76岁组占41%,31岁-75岁组占22%,与前两组有明 显差异(P<0.01),31岁-50岁组与51岁-75岁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3000个/24H:<30岁组 占30%,>76岁组占19%,31岁-75岁组占9%,51岁-75岁组占8%,前两组与后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 0.01);31岁-50岁组与51岁-75岁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形态:1.<30岁组成对及阵发室速、并行心 律多见,其它形态少见。成对室早与其它两组比较最多(P<0.01),阵发室速与其它两组无明显差异(P> 0.05)。室性并行心律以<30岁组和>76岁组两组间各种形态室早无明显差异(P>0.05)。室性并行心律以< 30岁组最多见(P<0.05)。 结论 <30岁组、>76岁组高频室早的发生率高与31岁-75岁组。室早形态以 单个室早最多,其次为成对室早,阵发室速、二联律、多源室早、非阵发室速,并行心律、室内融合波、RonT、间位室早 均很少。<30岁组成对室早和并行心律比其他两组多,而其它类型室早则以>30岁组为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射频导管消融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疗效。方法总共9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男7例,女2例),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手术,其中肥厚型心肌病4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例。所有患者术前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均提示为单形性室速。9例患者均在窦性心律下行起搏标测室速折返环出口或病灶起源点,如果起搏QRS波形态至少有11导联与诱发室速QRS波形态相同,且S-QRS间期≤20ms,则判断为消融靶点,在此部位行多靶点消融。结果 9例患者中,4例为右室流入道室速,3例为右室流出道室速,1例为左室流入道室速,1例为左室流出道室速。其中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术中出现三种室速形态而放弃手术。其余8例患者分别消融3~11个靶点,其中2例手术失败。1例患者1周后再次行射频消融手术失败。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0~42(30.65±8.72)月,其中6例患者(包括1例2次手术者)无室速复发。结论射频导管消融能有效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单形性室速;起搏标测手段在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射频消融中有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经常遇到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有频发室性早搏(室早),尽管室早不一定引起严重后果,长期随访观察预后良好,但可引起明显症状,且有时经药物及临床医师的解释治疗后仍难以控制相关症状。部分室早具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的心电图特征,文献报道射频消融(RFCA)能有效地控制该类室早。但起搏标测仍然较困难,且费时间。本文目的在于分析右室流出道室早的多发部位,失败病例的特点及寻找对起搏标测有指导意义的心电图特征,这将有助于缩短RFCA时间,提高成功率。  资料和方法 20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15~49岁,平均3.8…  相似文献   

9.
高鹏  方全 《临床内科杂志》2006,23(7):437-440
在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中,大约10%并没有明显结构性心脏病。也就是常规心脏检查中,如心电图(除Brugada综合征及长QT综合征以外)、超声心动图及冠脉造影检查正常的患者[1]。无结构性心脏病出现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以下几种:从室速起源部位讲有右心室(右室)单形性室早,右室流出  相似文献   

10.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是否治疗也存在争议 ,本文用心率变异性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 (室早 )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变化进行分析 ,以揭示室性早搏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  资料和方法 经临床常规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1 0 3例 ,男性 46例 ,女性 5 7例 ,年龄 34~ 5 2 (43± 6 )岁 ,健康对照组 43例 ,偶发室早组 (室早总数 2 4h≤ 72 0次 ) 2 9例 ,频发室早组 (室早总数 2 4h>72 0次 ) 31例。用长程心率变异性的分析方法记录 2 4h心电图 ,心率变异性指标用时域指标SDANN、RMSSD及 PNN5 0 结合频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_(V2)/R_(V3)指数与QRS波时限和QRS波方向定位诊断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方法应用S_(V2)/R_(V3)指数定位诊断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的240例患者组(观察组)和应用传统的QRS波时限和QRS波方向定位诊断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的240例患者组(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中S_(V2)/R_(V3)比值≤1.5mV提示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左室流出道者124例(51.66%)和S_(V2)/R_(V3)比值1.5mV提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者116例(48.33%),p0.05。对照组中QRS波群时限≥0.12s,I、V_5、V_6导联QRS波群呈R型,V_1、V_2导联QRS波群呈r S型,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右室者122例(50.83%),QRS波在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V_1~V_6导联主波向下或Ⅱ、Ⅲ、a VF导联主波向下,V_1~V_6导联主波向上,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左室118例(49.16%),p0.05。两组中各35例接受射频消融术终止室早或室速:观察组25例(80.00%),对照组15例(42.85%),p0.01。结论应用S_(V2)/R_(V3)比值诊断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优于传统的QRS波时限或QRS波方向诊断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对射频消融术的筛选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心脏病左心室肥厚发展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总结135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1.依超声心动图测量IVS、LVPW值可区分病人为四组:无左室肥厚Ⅰ组42例(31%)、单纯室间隔肥厚Ⅱ组6例(4.4%)、对称性左室肥厚Ⅲ组72例(53%)和非对称性左室肥厚Ⅳ组15例(11%)。2.依年龄、病程、回顾诊疗过程中最高血压值及高血压分期等因素在上述四组中有显著差别,推测左室肥厚的可能发展顺序是Ⅰ→Ⅱ→Ⅲ→Ⅳ或Ⅰ→Ⅲ,Ⅱ→Ⅳ。3.ECG和DCG结果显示:心室明显肥厚组的左房扩大、房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室早较严重。  相似文献   

13.
应用动态心电图探讨左室假腱索与室性早搏关系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50例诊为左室假腱索的健康人和无左室假腱索的健康人进行连续记录观察.结果表明:左室假腱索者来源于左室的室性早搏(室早)检出率为76.0%,与无左室假腱索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来源右室的室早两组则无显著性差异;左室假腱索者来源于左室的室早夜间明显高于白天,且Lown 1、2级室早占多数(76.3%);室早的发生与假腱索附着的部位则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左室假腱索是健康人引起室早原因之一,可视为功能性室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术后3d内电张调整性T波(EMTV)产生的相关性、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87例特发性室速患者(左室特发性室速47例,右室特发性室速40例)行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观察心室除极顺序及术后3d内心电图EMTV产生的相关性.结果 (1)EMTV的产生与心室异常除极顺序有关,右室流出道室速RFCA后不出现EMTV;(2)左室特发性室速比右室特发性室速更易产生EMTV(P<0.01);(3)EMTV的产生与术中消融的即时有效时间呈负相关,与其他的诱发条件无显著相关性;(4)不同部位的心室最早异常除极产生EMTV的导联分布特征及其深度、宽度不同.结论 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术后可出现EMTV,EMTV是一种心肌电生理特性,根据其特性可与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T波改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从1978—1980年对260名40—79岁的健康人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目的是确定无心脏病的成年人中室性早搏(室早)的流行率与复杂性。其中男性170人,平均年龄53岁;女性90人,平均年龄56岁。首次检查有≤5%的人室早数量或类型被认为“异常”。所谓“异常”是指:1.室早>200/24h,2.有>2种不同形态的室早,3.发作时成对室早>2对,4.呈二联,三联或四联律,5.三个一组的室早,6.室性心动过速,7.室早R撞T。全组经过8年随访,并再作动态心电图及有关检查,以期估价这类“异常”室早作为冠心病预报因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儿童室性并行心律和室性早搏的特点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回顾78例儿童室性心搏的动态心电图资料,以时间散点图和Lorenz-RR散点图的图形特征并结合逆向心电图进行诊断,分为室性并行心律(室并组,n=43)和室性早博(室早组,n=35),并对早搏起源进行定位。统计并分析两组在总心搏数、室性心搏数、心律失常指数以及心率变异性有无差异。结果在两组中,室性心搏起源于左室者较右室者均显著增多(42例vs 1例,22例vs 13例,P0.05)。室并组的总心搏数显著高于室早组[(164 655±4 586)次/分vs(146 656±4 773)次/分,P0.001]。与室早组比较,室并组反映交感活性指标[SDANN:(65.79±3.45)ms vs(105.81±7.69)ms]以及迷走活性指标[rMSSD:(23.86±2.16)ms vs(46.81±4.1)ms;PNN50:(0.1599±0.02)vs(0.05±0.01);HF:(317.11±103.47)vs(1 663.45±275.03)],均显著降低。结论室性并行心律的起搏点大部分来源于左室,室性并行心律在儿童中多为良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定位与临床诊断对照来评价其定位的临床意义。根据室早的QRS形态进行定位;V_1呈左束支阻滞型者为右室室早;V_1呈右束支阻滞型者为左室室早;室早电轴右偏大于+100°或呈左后半阻滞者为左室前壁室早;室早电轴左偏大于-30°或呈左前半阻滞者为左室后壁室早。除定位外还对室早的QRS时间与早搏后改变进行观察。结果发现:(1) 无心脏病者右室室早占82.4%。室早的QRS时间≤0.13秒者占76.4%,未见到双室室早。心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室性早搏(室早)是指不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室速/室早.对478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室早患者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性别、年龄和临床特点.方法 478例患者,平均年龄(39.8±13.8)岁,在过去的15年里,先后因特发性室速/室早在我院住院治疗,并都接受了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治疗.这478例患者室速/室早的射频消融靶点均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结果 在478例患者中,女性288例(60.3%),男性190例(39.7%),女性/男性比为1.52.出现症状的年龄女性为(41.2±12.7)岁,男性为(37.6±15.0)岁(P<0.05),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症状,478例患者中,67例(14.2%)曾出现过黑矇症状,13例(2.7%)曾经出现晕厥.263例(55%)患者在接受射频消融术前,接受过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不成功.结论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室早患者女性较男性多,女性出现临床症状的平均年龄较男性大,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这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慌症状,有的患者甚至出现黑矇、晕厥.因此对于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室早应当更加积极地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室性早搏(PVCs)起源分布特征。方法对北京安贞医院行射频消融手术PV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1例PVCs患者中,男146例(39.4%),年龄(46.1±14.2)岁;起源于右室的PVCs 282(76.0%),左室78例(21.0%),心外膜8例(2.2%),部位不确定者3例(0.8%);进一步研究显示:右室以右室流出道最多,占右室起源PVCs的93.26%;左室起源部位较分散。结论起源于右室的PVCs较左心室多,右室以右室流出道最多;左室起源分散,无明显优势部位;起源心外膜的PVCs较少见。  相似文献   

20.
室性早搏QRS间期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鸿  黄丽君 《心电学杂志》1992,11(3):145-146,202
回顾分析98例室性早搏病人的心电图及其它临床资料。结果发现无基础心脏病者和有基础心脏病组而心功能、左室腔大小或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患者的室早 QRS 间期显著小于心功能不全、左室腔扩大或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脏病患者(P<0.001)。无基础心脏病患者室早 QRS 间期的均值+2个标准差((?)+2SD)为150ms,以室早 QRS≥150诊断心功能≥Ⅱ级、左室腔>55mm(女性50mm)及左室射血分数<60%,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达67—84%,83—90%,71—87%及71—92%,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