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简称AD)是一种以智力缓慢性进行性丧失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是痴呆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该病首先由德国的精神病医生AloisAlzheimer于1907年发现,并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一疾病。1阿尔茨海默病...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关于NO参与Alzheimer‘s病的最新研究进展,阐明了其作用机制,可以为Alzheimer’s病的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对寻找开发新药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马的血管与Alzheimer病赵小贞王玮关键词Alzheimer病;海马;血管结构与功能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福州350004)Alzheimer病是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多以记忆减退为临床首发症状,晚期可发展为严重的智能衰退、精神...  相似文献   

4.
Alzheimer病研究的某些近况广西玉林地区医学情报所周祖文郑震瀛张乐萍钟爱芬(玉林537000)Alzheimer病(Alzheimerdisease.A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老年期痴呆的一种主要类型。自从1906年Alois...  相似文献   

5.
对20例Alzheimer氏病(AD)和16例多发性梗塞痴呆(MID)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结果、脑电活动与CT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AD的智力障碍较全面,MID的智力障碍为部分性。在BEAM上,两组θ频段两半球对称系数不同,在CT影像变化显示两半球脑萎缩的对称性有差异,作者对其差异的产生机制及相互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Alzheimer型痴呆的CT和SPECT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进兴 《中原医刊》2000,27(7):16-17
Alzheimer型痴呆(DAT)和其它痴呆的鉴别诊断生前常很困难,头颅CT问世后特别是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二者相结合检查大大提高了DAT正确诊断率。现将近年所见21例DAT病人的头颅CT和SPECT表现初步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1例DAT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45~78岁,平均57.8岁;病程6月~12年,平均3.86年。所有病人病史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反应迟钝、定向障碍,判断、分析、综合能力衰退,人格改变,记忆力下降,计算不能等。无高血压、糖尿病、…  相似文献   

7.
Alzheimer病是脑的广泛性神经细胞脱落性疾病,多数患者存在老人斑(SPs)和Alzheimer神经元纤维变化(即NFTs)。遗传史或有或无,即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发现家族性Alzheimer病病人的1号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的膜蛋白变异,19号染...  相似文献   

8.
探讨去磷酸化作用对Alzheimer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将蛋白磷酸酯酶-2A或-2B型与Alzheimer神经原纤维缠结在37℃保温45min可使缠结结构松解,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基本单位双螺旋丝的螺旋性趋于消失;延长去磷酸化反应时间至3h可使缠结结构进一步松解,产生大量单个螺旋丝原纤维,并释放大量游离双螺旋丝片和比对照组高约25%的游离tau蛋白;  相似文献   

9.
陈建宗  焦帼范 《医学争鸣》1999,20(6):548-548
0引言Alzheimer病(AD)系一种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脑部退变性疾病,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原因之一.该病发病率在欧美国家占老年期痴呆患者首位[1],在我国占第二位[2].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手段的发展,该病的临床诊断率有所提高,现将31例AD临床情况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Alzheimer 病(AD) 患者脑脊液(CSF) 中细胞凋亡因子Fas 抗原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了27 例AD、12 例多发梗死性痴呆(MID) 和对照组17 例患者CSFFas 抗原含量。结果 患者CSF中Fas 抗原含量为AD 组(11-119 ±3-095) ng/ml,稍低于MID 组的(12-660 ±7-893) ng/ml 及对照组的(13-270±8-491) ng/ml,但三组间Fas 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中不同年龄段或不同痴呆程度患者的CSFFas 抗原水平的差异均无显著性(均为P> 0-05) 。结论 CSF中Fas 抗原含量的变化对A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似无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淡探讨神方(由党参、桂枝、远志、茯苓等组成)对Alzheimer(AD)病的作有机理,造成类AD大鼠模型,以γ-电迷宫和ELISA法分别观察该方对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行为和血清细胞因子IL-2、TNF-α、INF-γ水平的影响。结果:调神方可显著提高痴呆大鼠γ-迷宫正确次数,明显降低痴呆大鼠升高的血清IL-2、TNF-α含量。提示调神方可能通过改善痴呆大鼠的免疫状态而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杨思军  谷德祥 《上海医学》1996,19(11):648-650
多发性梗塞性痴呆患者脑血流量测定上海市纺二医院杨思军,谷德祥,曹中柱,施九妹国内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和Alzheimer病(AD)的脑血流变化报道较少,我科于1993年4月至1995年6月对26例MID及20例AD患者作(133)Xe吸入法脑血...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进行了 30 0人的筛选 ,选出对照组 17人 ,DAT组 13人 ,均给予MMSE检测及CT、MRI检查 ,就影像医学诊断Alzheimer型痴呆问题提出定量指标。通过对海马体积变化的研究证实了MMSE方法在临床诊断DAT简单且敏感性达 10 0 %,与正常组对照研究表明DAT萎缩与认知障碍相关 ,说明中颞叶萎缩、HF体积缩小与HCSF扩大等为影像学诊断DAT有价值的指标。该研究结果对临床诊断DAT病人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进一步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对病人可及早确诊 ,及早用药 ,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  相似文献   

14.
Alzheimer 病发病机理及中药防治研究的探讨与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基因表达异常、胆碱能功能障碍、铝中毒、神经递质和钙离子民等方面对Alzheimer病(AD)的发病机理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其机理是综合因素所致中药对AD的防治方面应加强中药复方的研究,从方的研究,从多层次、全方位来阐明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脑力康对老年痴呆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采用由黄精、熟地、丹参、远志等组成的脑力康制剂治疗老年痴呆病,结果在量表积分和中医临床观察指标的变化上,治疗前后都有所改善,其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表明以补肾活血立法处方的脑力康有改善智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减轻精神症状等作用。脑力康对Alzheimer病和血管性呆均有效,前者总有效率为40.0%,后者为85.7%。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可能在Alzheimer病中起重要作用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副教授Craft博士等的研究表明,给Alzheimer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可以改善其记忆功能。Alzheimer病是一种进行性脑变性疾病,目前尚无治疗措施。多发于老年人,但40岁以下亦可见,其早...  相似文献   

17.
阿茨海默病患者脑组织中磷脂含量及不同部位脂肪酸含量的测定王亚南官志忠GustavDalner近来的研究表明,阿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简称AD)患者脑组织中磷脂代谢明显紊乱,其可能是AD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1]。为此,我们以...  相似文献   

18.
22例老年期痴呆和32例单纯记忆障碍患者按双盲对照方法予氢溴酸加兰他敏治疗,应用MMSE、HDS、ADL、WAIS-RC和临床记忆量表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记忆和智能无显著改善,但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9.
报告21例Alzheimer型老年性痴呆ERP检测,并以20个正常人的ERP检测作对照。结果:两组靶刺激的反应选择、注意相关的N1、P2波比较,病人组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认知功能相关的N2和P3波比较,病人组较正常组亦明显延长,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ERP检测对Alzheimer型老年性痴呆有临床实用价值,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β淀粉样肽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性痴呆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神经元内大量出现的双股螺旋细丝———神经纤维缠结 (neurofibrillary ,NFT)和细胞外间隙出现的以β 淀粉样肽 (β amyloidpeptide,β AP)沉积为主的老年斑 (senileplaques,SP)。近年来 ,对 β AP在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disease ,AD)发病中的作用已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 ,现将有关 β AP的研究进展报道如下。1 β AP的发现早在Alzheimer报道世界上首例AD患者之前 ,人们就已知道在大脑皮层有许多球状斑。斑的中心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