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应用心率变异的频谱分析方法,通过60名受试者验证了气功典籍中关于意念与调息关系的论述。结果表明:意识状态下的调息过程能够通过频率吸引到作用主动改变调息峰幅,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平衡方向;而无意义状态下的调息过程,则是增大心血管系统的固有振荡,最终将呼吸谱峰完全吸引到自己的振荡频率上来,使迷走与交感活动处于一种特殊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网络心理咨询态度的关系,并探究污名和网络自我表露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抽取956名在校大学生,采用自杀意念量表、网络心理咨询态度量表、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污名量表和网络自我表露量表进行测量。结果:(1)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网络心理咨询态度的不适感维度呈显著负相关。(2)污名在自杀意念与网络心理咨询态度的不适感维度之间起中介作用,污名和网络自我表露在自杀意念与网络心理咨询态度的不适感及评价维度之间均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高自杀意念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态度较为积极,他们较高的污名和网络自我表露使其有寻求网络心理咨询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意念导引对脑波超慢涨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脑波超慢涨落分析方法,观察了气功意念导引时左右额区及左右枕区脑电波变化。结果表明,意念导引能够增强前额脑电活动、改变左前右后优势脑轴的功能对比、并出现特征谐振频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预防自杀意念的外在保护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三阶段抽样等方法,应用NCS-R自杀意念量表,对某北京高校两个学年的大学生(n=1256)的学习与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校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的有173人(占13.77%);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等则是大学生群体减少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积极参加班级课外活动及体育锻炼对预防自杀意念有正向影响,建议作为大学生自杀预防的外在保护因素而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据报道,美国医学界运用一种“内视形象疗法”治疗癌症,收到了显著的疗效。运用这种疗法,使不少患有不治之症的癌症患者病情减轻,有些则已完全痊愈,被人们誉为医疗史上的奇迹。 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内视形象疗法”,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意念疗法”。 众所周知,意念是一种纯精神活动,能对人产生极大的影响。不良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人际敏感性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探讨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以及自然联结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人际敏感性量表、短式孤独感量表、自杀行为筛查问卷中的自杀意念筛查条目、自我包含自然量表对1411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人际敏感性、孤独感和自杀意念两两显著正相关,自然联结与人际敏感性、孤独感、自杀意念显著负相关。(2)孤独感在人际敏感性和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自然联结在孤独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路径中发挥调节作用。结论:人际敏感性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还通过孤独感间接影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高水平的自然联结可以削弱孤独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有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PB4)及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01-2022-05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首次确诊为重度抑郁症(MDD)患者159例,其中有自杀意念者82例(有自杀意念组),无自杀意念者77例(无自杀意念组)。检测所有MMD患者血清RPB4甲状腺激素和血脂水平。分析RPB4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分析RPB4、甲状腺激素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结果:有自杀意念组患者血清RPB4、促甲状腺激素(TSH)及甘油三酯(TG)均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组(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PB4与TSH水平均呈正相关(β=2.336,P<0.01)。血清RPB4水平及TSH水平与SSI评分均呈负相关(β=-0.260,-1.391,P均<0.01)。结论:MDD患者血清RPB4水平与TSH水平密切相关,且两者均与患者自杀意念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Holter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60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伴心律失常的小儿的Holter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慢心率,最快心率,平均心率及总搏数的均值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病毒性心肌炎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异位搏动多见,Holter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优于常规心电图,能检出各种心律失常,并能争生的时间,频度与活动及睡眠的关系,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分析,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及疗效观察,以及病儿能承受的运动量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作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社会排斥与留守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关系机制。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社会排斥量表、青少年消极情感量表和亲子沟通问卷对1274名留守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1)消极情感在社会排斥与留守青少年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3)父(母)子沟通在中介路径的后半段“消极情感→自杀意念”中起调节作用,在高父(母)子沟通的条件下,消极情感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降低。结论:社会排斥通过消极情感作用于留守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且亲子沟通对消极情感的中介作用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有效缓解消极情感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中小学教师自杀意念与抑郁、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级抽样法,对抽取的423名江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使用一般调查问卷、Beck抑郁问卷(BDI)、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农村中小学教师自杀意念检出率为32.2%,女性多于男性,未婚教师多于已婚教师:除SCL-90偏执因子外,有自杀意念组SCL-90各因子分和BDI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可预测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有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及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结论:自杀意念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较为常见,应对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具有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症状者进行及时疏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在MDD患者的自杀意念形成阶段以及自杀“意念-行为转换”阶段,快感缺失各维度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访谈法以及Beck自杀意念量表、Beck抑郁量表、时间性愉快体验量表等评估277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一般人口学和临床资料,并采用分层回归分析、logistics回归分析、中介模型构建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伴动机成分的消费性快感缺失可预测当前的自杀意念(β=-0.13, P<0.05),而伴动机成分的期待性快感缺失可预测最严重时的自杀意念(β=-0.17, P<0.05),并分别在抑郁程度到当前自杀意念和抑郁到最严重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快感缺失各维度均无法预测自杀行为,但自杀能力在自杀意念向行为转换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杀意念形成和自杀意念向行为演变过程涉及不同的心理机制,伴动机的快感缺失是MDD自杀意念形成的关键因素,但不是自杀意念向行为转化的关键因素。自杀能力是介导自杀“意念-行为转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军校本科学员对自杀的态度和存在自杀意念的状况。方法 随机抽取4个年级共413名学员,施测自杀态度问卷(QSA)。结果 总体上军校学员对自杀持中立态度,年级间存在显着差异,20.34%的学员存在自杀意念,有自杀意念的学员与无自杀意念的学员在自杀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加强对军校学员的生命教育,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应对方式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自杀率高于非大学生年轻人。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应对是指个体评价压力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压力情境、缓解由压力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应对方式,是指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作为一种中介因素,应对方式影响着压力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压力同身心健康的关系。本文探讨了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青少年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符合DSM-5建议诊断NSSI标准的113名12~25岁青少年患者,通过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将患者分为有自杀意念组(n=49)和无自杀意念组(n=64)。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诊断等一般信息,对所有患者采用渥太华自伤调查、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进行相关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自杀意念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意念组较无自杀意念组抑郁比例更高,自伤频率更高,最常伤害部位更多,外在情绪调节功能更低(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更高自伤频率(OR=2.44,95%CI:1.51~3.96)和更多最常伤害部位(OR=2.24,95%CI:1.23~4.10)和自杀意念相关。结论:高自伤频率和多最常伤害部位是NSSI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态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虐待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各90名进行自杀态度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的测评,比较两组之间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受虐待组学生在一周内及一年内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4·4%和32·2%,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2·2%和14·4%,χ2=7·27、13·12,P<0·01);准自杀行为和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率(15·6%)高于对照组学生(3·3%,χ2=6·50,P<0·05)。受虐待组学生对自杀行为、对自杀者及安乐死持肯定或理解态度者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对18·9%,56·7%对35·6%);受虐待组学生对自杀越是持肯定态度,自杀意念也越强(r=0·38~0·55,P<0·01)。结论:儿童期虐待经历可使中专学生对自杀态度产生异乎寻常的变化,使受虐待者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发生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6.
了解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探讨初中生应激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我校每个年级的10个班中,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5个班共895名。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中学生应激原量表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64份。通过筛选有无自杀意念学生,然后根据不同统计特征从自杀意念检出率和平均分对2组学生进行比较,用应激原各因子的得分与自杀意念量表得分做相关分析。初中生应激原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与自杀意念量表得分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旨在观察气功太极十五势对生理状态下心率、心电图aVF与V_5导联T波幅度和动脉血压所引起的即时效应。 选择对照组17例,(不带气功意念轻动15分钟),练功组21例,分别进行练功前后时间的测定及同体比较。结果如下: 对照组在相当于练功后的心率较练功前变化不大,两次记录的均差为-0.2353,没有统计学意义;而练功组则在收功即时及收  相似文献   

18.
短时放松入静状态下自我暗示对心脏功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松静状态对心脏功能的潜在作用。方法 :选择自愿参加者 10 3名 ,以心率和ST -T波为指标 ,在诱导被试进入短时放松入静状态后 ,采用电脑型 8110K心电图机 ,连续观察自我暗示对心率和ST -T波的影响。结果 :放松入静状态下 ,心脏对自我暗示的敏感性明显增加 ,不仅心率可随自我暗示升降 ,一些异常的ST -T波也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 :放松入静是自我暗示 (或意念 )调节心脏功能的重要背景 (或基础 ) ,研究结果有益于设计一些非药物疗法以辅助治疗 (或康复 )某些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在APPLE-Ⅱ微机上建立了心率功率谱分析方法,观察了植物神经对心率功率谱各频峰的影响。结果表明:心率功率谱高频峰与迷走神经活动有关,迷走神经紧张性减弱时,高频峰密度降低,心率功率谱低频峰既与迷走神经有关,又与交感神经有关,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加时,低频峰密度增加。心率功率谱分析可无创客观定量地检测植物神经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自杀意念发生率及对自杀意念的自我归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6个村14个组的居民,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入户单独面谈。结果:共有851名调查对象接受调查并完成问卷。农村居民的最近一年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3.4%。25-34岁以及35-44岁人群主要将自己的自杀意念归因于人际纠纷,而老年人则更多地将自己的自杀意念归因于经济困难和疾病。结论:农村居民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自杀意念的发生可能有较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