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为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探讨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专项处方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方法:采用分项叙述及回顾性分析方法,阐述我院抗菌药物专项处方点评模式的建立和应用情况。结果:开展专项处方点评后,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金额比例分别由整治前的26.88%、11.62%降到整治中的12.80%、5.48%;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有所提高,全院平均分由2011年8月的53.87分提高到2012年2月的85.69分。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专项处方点评模式的建立和应用,有效遏制了门、急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初步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门诊处方进行点评和用药分析,以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门诊处方共36 000张,按处方点评指标进行点评及分析.结果 合理处方占比由93.89%上升到97.80%,每张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由3.12种降为2.27种,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较好为17.91%和14.29%,注射剂使用率由24.5%降至20.31%,国家基本药物品种使用率由9.14%上升到10.32%,不合理用药比例由6.11%降至2.20%.不合理处方主要为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2013年未发现超常用药处方.结论 门诊处方合格率较高,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大多控制较好.通过处方点评,可及时发现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从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3.
宋锦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3):102-103
目的通过对门诊处方的点评,探讨其对门诊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2011年1~12月,按季度对每个季度门诊处方进行点评,对点评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从第1季度到第4季度,随着处方点评的进行,1张处方超过5种药物的比例明显下降(P〈0.01),不合格处方的总数逐渐减少(P〈O.01)。全年共有617例次不合格药品使用情况,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比例最高,占39.7%。结论通过对门诊处方的点评工作,能够提高门诊处方的合格率,减少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处方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促使临床合理用药水平进一步提高.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1月—10月门诊处方3 000张,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处方管理办法》及药品说明书,逐张审核并填写不合理用药项目表和处方点评工作表.运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对处方的基本指标、不合理处方类型及其分类进行分析.结果 不合理处方122张,处方合格率95.93%.处方书写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临床诊断不规范、处方超限量未注明原因、未使用药品通用名称、处方前记不规范等;用药不合理表现为适应证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遴选药品不适宜等.结论 处方合格率95.93%;不合理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医师的注意,尤其是遴选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持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赵红英  陈静 《基层医学论坛》2012,(35):4750-4751
目的为医院加强门诊处方书写和合理用药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相关规定,随机抽查我院2012年一季度门诊处方进行点评分析。结果门诊处方合格率为91%,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结论我院门诊处方用药基本合理,规范性还有提高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门诊处方进行点评和不合理用药分析,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查贵州省人民医院2013年7~12月门诊处方6000张,使用处方点评工作表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用药品种数、处方金额数、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药品通用名的使用率均在正常范围。不合理处方占抽查处方的18.3%,不合理的方面主要有诊断不规范、药品适应症与诊断不符、用法用量不适宜、联用不合理、配伍禁忌、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等。结论医院应继续加强宣传和管理,处方点评制度可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处方点评结果的分析,了解不合理用药情况并提供干预措施,以促进和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2年门急诊处方评价表汇总计算年度指标及门急诊药师日常处方审核工作中所截留的不合理处方进行点评、统计和分析。结果我院2012年门急诊处方合格率为98.58%。不合理处方以超疗程用药、适应证不适宜用药及重复用药(成分相似)为主。结论门诊处方合格率高,但仍有不合理情况,处方点评对促进合理用药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处方点评意见反馈制度对促进合理用药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第二季度和2011年第二季度的门诊处方的基本指标和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实施处方点评反馈意见前后平均每份处方用药品种数下降了10.98%,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下降了22.45%,注射剂使用百分率下降了11.95%,药品通用名使用率提高了4.05%,基本药物使用率提高了7.6%,每张处方药品平均金额降低了14.61%,不合理用药率下降了47.81%。结论处方点评意见反馈制度能有效地提高处方质量,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实施处方点评前后处方质量情况,寻求有效的处方干预措施,以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方法依据2010年卫生部新颁发《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标准,随机抽取实行处方点评前门急诊处方6000张,以及实行处方点评后门急诊处方6000张,分别统计合理、不合理处方数,并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类分析。结果实施处方点评前不合理处方为350张,处方合格率为94.20%。实施处方点评后不合理处方为194张,处方合格率为96.73%,处方合格率比实行处方点评前提高了2.53%。结论实施处方点评、干预能有效地提高处方合格率、促进合理用药。我院门急诊处方的合格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处方点评对避免不合理用药、促进合理用药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9月-2012年4月的1500张门诊处方,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要求对其进行点评,分析存在的不足,比较点评前后处方合格率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分析,有12.34%的处方存在不合理用药,通过点评,处方开具规范率、合格率明显提高,改善了不合理用药情况。结论:随着不合理用药现象的不断出现,加强处方点评可以有效提高处方开具规范率、合格率以及用药合理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外科围术期进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的情况,评价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为做好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东营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进行口腔颌面手术且进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的患者320例为观察组;选取2008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进行口腔颌面手术且未进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的患者32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单一用药和二联用药比例;记录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机以及两组患者术后平均用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使用抗菌药物者314例,对照组使用抗菌药物者301例.观察组患者单一用药比例[37.58% (118/314)]高于对照组[20.26%(61/301)],二联用药比例[62.42%(196/314)]低于对照组[79.74%(240/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术前0.5~2 h预防用药比例[68.15%(214/314)]多于对照组[28.90%(87/301)],术后使用抗菌药物≤24 h比例[27.71% (87/314)]高于对照组[0.00%(0/301)],使用抗菌药物超过3d比例[49.36%(155/314)]低于对照组[86.38% (260/3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4.7408、97.1398、95.9543,P=0.0000、0.0000、0.0000).③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3.24±1.87)d]短于对照组[(5.26±2.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793,P=0.0000).两组住院时间和术后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207、1.0449,P=0.5348、0.3067).结论 口腔颌面外科围术期患者实施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能够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应进一步加强监督指导与监控,促进抗菌药物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相秀英  董杰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130-133
目的调查比较《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出台前、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5种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切除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内固定物取出术、白内障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前、后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为规范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整群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4月734例手术患者出院病历为干预前组,2011年6月-2012年4月1198例手术患者出院病历为干预后组,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种类、给药时机、用药时限、住院天数及费用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学干预后围术期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1.30±1.25)d比(9.79±1.12)d,P〈0.05];平均住院总费用、平均药品总费用、平均抗菌药物费用均明显减少(均P〈0.05),平均药品费用占平均住院总费用的比例由31.26%降至26.00%,平均抗菌药物费用占平均总药费的比例由40.06%降至22.36%;抗菌药物平均使用天数也明显缩短[(4.6±1.2)d比(1.9±0.3)d,P〈0.05)],使用率由100%(734/734)下降至61.51%(737/1198);抗菌药物种类由7类16种下降至6类12种。结论临床药师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利于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但与《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的相关要求仍有差距,须进一步加强整治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统计经过腹部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抗茵类药物用量和类型,分析抗菌类药物的应用情况,评价我院在抗茵药物应用方面的合理性。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12月-2012年10月期间诊治的476例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在固手术期间使用抗菌类药物的应用情况,包括抗菌药物类型、用量、联合用药情况。结果476例患者中有99.6%的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主要有五大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比例最高(4482%)、硝基咪唑类(3368%)、青霉素类(1702%)、氨基糖苷类(1.96%)、喹诺酮类(2.52%)。药物联合情况中,两种药物联用比例最高。结论经过以上统计,我院在抗菌类药物的使用过程中,药物应用品种上较为合理,药物联用数量也较为合理,可在今后抗菌类药物应用中继续加强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门诊处方点评,促进医师合理开具处方。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以下简称“我院”)2010、2011、2012、2013年第一季度共39个月的处方评价登记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3年第一季度平均每张处方开药品种数为1.71种;抗菌药使用率为24.92%;注射剂使用率为43.65%;药品通用名称使用率为100.00%;基本药物使用率为37.03%;平均每张处方金额149.00元,处方合格率为86.14%。其中,注射剂使用率由2010年的52.36%降至3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由2010年的30.08%升至44.94%,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处方合格率由74.01%升至98.77%,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我院不合理处方主要集中在用法用量不适宜(42.53%)、处方诊断缺失(35.14%)等方面,并以内科为主。经过定期培训、纳入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等一系列改进措施后,2013年第一季度处方合格率达到98.77%。结论我院医师处方基本合理,通过处方点评,有效地促进了我院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临床药师以会诊方式参与全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探讨其在营养支持中的作用。方法抽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临床药师会诊并参与制订的284张(255例)TPN处方,对处方中用药选择、能量供给、配比以及稳定性等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临床药师参与设计的284张TPN处方药物选择合理、能量供给适宜、热氮比、糖脂比比例合适、电解质浓度无一例超标;用药过程中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药师以会诊的方式参与制订个体化的肠外营养处方,可保证组方的合理性、稳定性、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30000张门诊电子处方点评与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本院门诊电子处方进行点评总结和分析,提高药师审方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取2011年6月-2012年8月医院门诊处方30 000张,对相关指标进行回顾性定量评价与分析。结果: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3.14种,抗菌药物使用率23.61%,注射剂使用率14.53%,不合理处方比例6.93%(2 079/30 000)。结论:采取多种处方点评干预措施,医师加强培训,药师严格四查十对,进一步提高本院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了解武威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上半年门诊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对其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方法 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我院2013年1-6月每月5d的处方共20874张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各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与联合使用率等情况。对抗菌药物使用数量和金额进行排序,分析我院上半年抗菌药物的用药趋势,探讨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 各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比率差别较大:门诊患者与急诊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使用率均符合管理,合理处方所占比例达90%以上;儿科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不容乐观,合理处方所占比例未达90%,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有逐月下降的趋势。结论 药剂科要加强全院各科室的抗菌药物培训学习,通过处方点评促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2010年非甾体类抗炎药利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以"限定日剂量"作为药物利用动态客观指标,药物利用指数作为分析判别指标,随机抽取本院2010年1—12月门诊29 241张处方进行用药情况分析统计。结果非甾体类抗炎药处方有3 134张,占总处方总数的10.7%,大多数药物的DUI≤1。结论我院的非甾体类抗炎药,DUI值≤1的药物超过83%,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9.
廖旭东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09-111,114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的新趋势。方法选取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2009年及2012年收治的新生儿,运用BACTEC924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培养,并运用DL一医学检验系统进行菌株鉴定,最后对其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我院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离阳性率明显高于2009年(26-3%比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需氧杆菌是我院新生儿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与其他抗菌药物相比.抗革兰阴性菌药物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明显较低(P〈O.05);枸橼酸杆菌、肠杆菌和沙雷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显著上升;革兰阳性菌耐药菌株比例有上升的趋势。结论革兰阴性需氧杆菌是我院近年来新生儿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临床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予以重视,并且枸橼酸杆菌、肠杆菌和沙雷菌等抗菌药近年来耐药性有显著提升,医院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