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2组,各30例。PFNA组实施PFNA治疗,DHS组实施DHS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DHS组,术中出血量少于DH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16个月,末次随访依据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PFNA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愈合时间短,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问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假体,全髋关节假体,结合钢丝捆绑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2例。结果本组32例术后下床时间3~10天,平均6天。X线片骨折复位满意,随访4个月-3年,无假体松动、下沉,无钢丝松动及断裂。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3%。结论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可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老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内固定物与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7月间治疗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71例。其中内固定组36例,半髋关节置换组35例。比较2治疗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输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内置物并发症、术后1年关节功能状况等方面的情况。[结果]内固定组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8、20个月。内固定治疗组与半髋关节置换组相比较,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均较长,内科并发症、内置物并发症较多,髋关节功能恢复稍差(P<0.05)。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手术输血量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负重活动早、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半髋关节置换术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半髋关节置换术23例(半髋置换组),DHS内固定27例(DHS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至下地行走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手术时间及术后至下地行走时间长于半髋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JOA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减少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较好的早期及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范少地  刘剑  于杰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1):976-978
目的研究探讨8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PFNA内固定术、非手术治疗的优缺点,为临床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32例85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行了前瞻性的控制研究,9例预计寿命短于半年的患者剔除研究,12例患者失访,111例最终得到观察,41例行骨水泥型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7例行PFNA内固定术,33例行胫骨结节牵引非手术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到4年,111例中有12例半年内死亡,其中9例是非手术治疗组,人工关节置换组与PFNA内固定组的关节功能,并发症及死亡率均优于非手术治疗组。结论在85岁以上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全身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后,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可以得到即刻的髋关节功能,尤其适应于超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6.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老人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适应证及评估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10年11月,本科收治的2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及术后功能;术后20例获随访,随访6~42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0 min,术后5~11 d能扶拐下床,术后2~3周扶双拐行走,术后3~6个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到伤前水平,无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2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能减少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患者能早期活动,保留了髋关节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07年12月连续随访51例8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评估术后1年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对比患者手术前后行动能力状况。[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年内死亡率为5.9%;并发症发生率为54.9%。术后1年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8例,良10例,可22例,差8例,优良率为35.3%。[结论]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多同时合并各种内科疾患,内固定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髋关节功能残障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预后,评价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的效果.[方法]2005年6月~2009年6月间本院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共112例患者,男35例,女77例,年龄75~96岁,平均81.4岁.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52例,股骨颈骨折60例.对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2~ 39个月,平均18.6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股骨粗隆间骨折组,优良率92.1%(优22例,良25例,可3例,差1例).股骨颈骨折组,优良率91.3%(优28例,良25例,可4例,差1例).股骨颈骨折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优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组.下地负重时间和髋关节优良率方面无显著差别.[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成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PFN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07年4月间接受PFN内固定或半髋关节置换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8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PFN内固定组46例,半髋关节置换组36例;均合并有多系统内科疾病.按改良Evens-Jensen分型,均为不稳定骨折.比较2种治疗方法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输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内植物并发症、术后1年关节功能状况等方面的指标.[结果]PFN内固定组和半髋关节置换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6、18个月.PFN内固定治疗组与半髋关节置换组相比较,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均较长,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较小(P<0.05),但内科并发症、内植物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等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和PFN内固定术均是治疗高龄患者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8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从手术到死亡期间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解放军第451医院骨科2003年12月至2010年12月完成的35例8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了从手术到死亡3~11年的随访,观察死亡原因和死亡率,髋关节功能,X线表现等的改变。纳入标准:随访资料完整,经影像学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年龄80岁以上。排除标准:失访者不予纳入。采用χ2检验的Fisher精确概率法对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随访1~7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可保持到80%~84.4%,髋关节功能良好。而随访7年,80%的患者非手术原因死亡。该组35例患者在随访11年时全部死亡。髋关节Harris评分组间优良率显示术后1年和术后3年(P=0.759)、术后3年和术后5年(P=0.641)、术后5年和术后7年(P=0.184)、术后7年和术后9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7年组和11年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8)。随着随访时间延长,X线异常发生率越来越高。 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预期寿命短,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02—2017-02间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术,观察组行PFNA内固定术。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HS术比较,PFNA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2237-2241
[目的]对比观察骨水泥型与生物加长柄型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采用股骨头置换治疗的36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骨水泥组16例,非水泥组20例。观察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大腿疼痛、患者满意度、死亡率、早期并发症和髋关节Harris评分。对两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大腿疼痛、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均显著进步,骨水泥组下地时间更早。非水泥组粗隆间骨折愈合良好,两组近期随访无假体移位、松动及下沉。[结论]两种假体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均满意,骨水泥型假体下床早,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病人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14个月,X线片骨折复位满意,髋关节功能良好,无明显下沉松动,无假体松动、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1%。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可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老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内固定术治疗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15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分为两组,A组78例:用股骨粗隆间骨折专用假体,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B组80例:行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8例,随访时间15~52个月。两组的合并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失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住院时并发症发生率、扶拐下地活动时间、功能评价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伴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可以避免内固定失效引起的并发症,减少卧床时间,使患者较快恢复到或者接近伤前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是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3例70岁以上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4~28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13例,良24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6%。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使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切口LISS钢板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3年6月蚌埠医学院附属淮北矿工总医院收治的48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股骨LISS钢板倒置小切口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指标。结果 48例患者随访10~7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1.3个月。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5~12个月(平均6.8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优30例、良17例、可1例,优良率为98%。结论小切口股骨LISS钢板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适合用于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42例合并骨质疏松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24个月.按照Harris评分标准:优25例,良13例,可4例;优良率为90.48%.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能使患者早日下地行走,恢复髋关节的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DHS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60例高龄患者使用DHS内固定,进行手术方法、术后结果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骨折均愈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0%。结论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满意。只要操作规范,正确功能锻炼,负重时间掌握适当,就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残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股骨大粗隆有效固定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张力带钢丝固定股骨大粗隆结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术后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术后平均第10天开始负重,平均住院时间14d。术后X线片显示股骨大粗隆骨折复位并固定满意。假体位置良好。随访6~20个月,无骨折再移位及假体松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94分,优3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5.0%。结论采用张力带钢丝有效固定股骨大粗隆结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安全可靠,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了5~9年的中长期随访,观察髋关节功能、死亡率、死亡原因、X线表现等的改变。结果随访7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可达70%以上,髋关节功能良好,死亡率50.0%。随访9年关节功能优良率52.2%,9年死亡率89.1%。随着随访时间延长,X线异常发生率越来越高。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预期寿命短,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