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对指导儿童癫痫病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昆鹏  李晓晶  李晓丽 《吉林医学》2008,29(23):2201-2202
目的:评价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与剂量对治疗儿童癫痫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给576例儿童癫痫病患者长期口服丙戊酸钠,剂量为15~60mg/(kg·d),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利用SPSSIO.0统计软件对治疗结果产生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丙戊酸钠的有效浓度范围为50-100μg/ml,中毒浓度〉100μg/ml,观察组中癫痫完全被控制186例,好转331例,总有效率为89.76%。不同个体服用同等剂量丙戊酸钠后,稳态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对治疗儿童癫痫病的临床疗效有显著意义。临床监测其血药浓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监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该院接诊的癫痫病患者80例进行研究,均采取化学发光法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同时根据监测结果结合临床效果进一步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结果该次研究80例患者共监测128例次,其中,血药浓度50~100μg/ml有64例次,占50.00%,而血药浓度低于50μg/ml有54例次,高于100μg/ml有10例次;128例次中,单用丙戊酸钠106次,总有效率为82.07%(87/106);此外,80例患者中,有27例经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后调整用药方案,疗效得到改善。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可以为癫痫患者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与参考,从而改善临床效果,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儿童抗癫痫药物(AED)丙戊酸钠(VPA)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285例癫痫患儿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μg·ml-1的有130例,占45.61%;血药浓度在50~100μg·ml-1之间的有145例,占50.88%;血药浓度>100μg·ml-1的有10例,占3.51%. 结论 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应用丙戊酸钠应根据血药浓度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及与疗效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由南宁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测定患者血清中药物浓度。分析性别、年龄和民族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及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VPA血药浓度在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壮族与非壮族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50~100μg/m L组与100μg/m L组总有效率均优于50μg/m L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其抗癫痫疗效是密切相关的,监测血药浓度有助于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癫痫患者性别、体重、年龄以及药物剂型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患者基本信息,采用全自动免疫系统监测血药浓度,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55例癫痫患者的性别、体重、年龄、剂型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5例患者(45.45%)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50-100μg/m L)内,26例(47.28%)低于50μg/m L,4例(7.27%)高于100μg/m L;不同性别患者间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虽无明显差异(P0.05),但却与年龄、体重以及药物剂型存在相关性。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且受癫痫患者年龄、体重以及药物剂型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服药期间应及时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结合患者自身因素,及时调整用药剂量,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临床癫痫患儿合理使用丙戊酸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41例癫痫患儿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50~100ug/ml)内有28例次(68.29%),低于50 ug/ml有9例次(21.95%),高于100ug/ml4例次(9.76%);苯巴比妥、左乙拉西坦、咪达唑仑、奥卡西平、托吡酯、氯硝西泮、硝西泮等与丙戊酸钠联合用药都可影响其血药浓度。结论及时监测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并调整剂量,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218例儿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荧光偏振法对218例癫痫患儿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μg·ml^-1的有62例,占28.44%,在50-100μg·ml^-1之间的有148例,占67.89%,血药浓度〉100μg·ml^-1的有8例,占3.67%。结论丙戊酸钠个体差异较大,应监测其血药浓度,实施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8.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190例服用丙戊酸的癫痫患者进行丙戊酸血浓度监测,分析总结了417份血药浓度与剂量及疗效的关系,达到丙戊酸治疗血浓度范围(50~100μg/ml)但未有效控制症状的有34例次,占15%;不在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而症状控制良好的有43例,占21%。结果表明,丙戊酸血浓度监测对抗癫痫药物合理应用有重要指导作用,但个体化给药还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丙戊酸钠治疗癫痫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丙戊酸钠治疗癫痫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与量效关系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用荧光偏振免疫法 ,对 3 3 2例确诊为癫痫患者使用丙戊酸钠达稳态血药浓度后 ,测定其血药浓度 ,并分析结果。结果 血药浓度在5 0~ 10 0 μg/ml范围内 2 3 6例 (71.0 8% ) ;>10 0 μg/ml 46例 (13 .86% ) ;<5 0 μg/ml 5 0例 (15 .0 6% )。 结论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 ,血药浓度监测对丙戊酸钠治疗癫痫的个体化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下称HPRPC)结合紫外吸收衍生法,测定183例服用丙戊酸钠(每日3次,每次0.2g)的成人癫痫患者的血药浓度。其血清丙戊酸谷浓度为52.7±24.33μg/ml,其中89例(48.6%)在有效范围(50g/ml~100μg/ml),88例(48.63%)<50μg/ml,最低者仅13.67μg/ml,6例(3.28%)高于100μg/ml,最高达127.51μg/ml,提示服常规剂量患者间戊酸血药浓度个体差异颇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治疗脑炎后癫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分析符合入组标准的120例脑炎后癫痫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托吡酯40例、丙戊酸钠40例、卡马西平40例,各组给予相应药物治疗,3组均治疗12个月,治疗前后记录统计癫痫的发作频率,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及脑电图检查,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静脉取血检测血药浓度,监测毒性血药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托吡酯组总有效率为92.5%,丙戊酸钠组为70.0%,卡马西平组为62.5%,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平均血药浓度为卡马西平组(14.37±2.43)μg/ml,丙戊酸钠组(116.6±3.3)μg/ml,托吡酯组(6.6±1.8)μg/ml。结论脑炎后癫痫的患者的治疗首选托吡酯,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其次,根据血药浓度监测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能够提高给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对小儿癫痫病患者中毒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6月期间入院经丙戊酸钠治疗的128例癫痫患儿病例资料,均采用高效液相色普法进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根据首次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分三组,59例<50μmol/mL纳入A组;60例在50~100μmol/mL纳入B组;9例>100μmol/mL纳入C组;分析各组临床疗效及中毒反应情况。结果 三组不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所达到的临床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肝功能指标(ALT、AST、GGT及TP)及肾功能指标(BUN、SCr)异常率明显较其余两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C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亦高于A组和B组,而B组又明显高于A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不同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对小儿癫痫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高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会明显增加中毒反应发生率,临床应定期监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提高疗效的同时注意降低中毒风险。  相似文献   

13.
刘沙  金梅  傅川  刘大瑜 《重庆医学》2016,(27):3805-3807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抗癫痫疗效及影响因素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指导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133例服用丙戊酸钠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对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133例患者抗癫痫疗效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80例患者癫痫得到了控制,占60.15%,有效血药浓度(50~100 m g/L )范围内有51例患者癫痫得到控制,占38.35%。血药浓度小于50 m g/L的44例患者中,26例未得到控制;男性与女性的血药浓度分布相似;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各年龄组之间存在差异,成年组有52.87%患者血药浓度低于或高于治疗范围,未成年组则有39.13%;随着血药浓度增加,不良反应增加。结论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与患者抗癫痫疗效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癫痫控制情况及年龄进行合理的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人血清中丙戊酸的HPLC测定方法,开展丙戊酸血药浓度临床监测。方法以2-溴-对硝基苯乙酮为衍生化试剂,环己烷羧酸为内标,Shim-pack C18(150×4.6 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77∶23,检测波长为265 nm,流速1 ml/min,柱温为25℃。结果内标环己烷羧酸和丙戊酸的保留时间分别为5.2 min和8.3 min,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0.0143X+0.0513,r=0.9997(n=5),线性范围为10-180μg/ml,提取回收率≥81.6%,方法回收率≥98.9%,日内和日间RSD≤5.4%;应用该方法监测65例服用丙戊酸钠的癫痫患者,41例血药浓度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50~100μg/ml),24例患者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浓度。结论该测定方法快速、准确、简便,适用于临床丙戊酸的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癫痫患者在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期间的血清药物浓度、疗效和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自1989年1月至2006年1月,采用美国产全自动荧光免疫偏振分析仪和相应的试剂药盒对本市可评价的273例癫痫患者进行血清药物浓度监测,并观察各种抗癫痫药物的疗效和严重不良反应.结果 卡马西平、丙戊酸、苯妥英、苯巴比妥和氯硝西泮分别有91.1%、46.9%、30.4%、72.8%和86.9%例次在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严重不良反应较少见;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疗效较佳,苯妥英疗效较差.结论 卡马西平(婴儿痉挛除外)和丙戊酸宜作为各型癫痫患者的首选药物,单用时血清药物浓度分别宜控制在6~10μg/ml和60~100μg/ml;苯妥英尽可能不用于癫痫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拉莫三嗪添加-替换治疗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丙戊酸治疗无效的74例癫痫患者,给予添加-替换拉莫三嗪的阶段治疗。比较分析联合治疗阶段和单药治疗阶段的治疗效果以及拉莫三嗪血药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联合治疗阶段的总有效率为89.13%,拉莫三嗪血药浓度为(8.66±2.84)μg/ml;单药治疗阶段的相应值分别为67.86%,(3.78±1.55)μg/ml。联合治疗阶段的总有效率和拉莫三嗪血药浓度均高于单药治疗阶段(P<0.05)。结论采用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治疗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陈旭  邵传锋 《中外医疗》2013,(32):189-190
目的通过分析与评价服用相同剂量丙戊酸钠缓释片的癫痫患者体内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与疗效,探讨丙戊酸服药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分析该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剂量为0.5 g/次,12 h/次的癫痫患者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统计学处理用SPSS v19.0软件。结果在78例监测结果中,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有51例(65.4%),低于有效治疗浓度范围的有12例(15.4%),高于治疗浓度范围的有15例(19.2%)。结论相同剂量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因此在服药期间应适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及时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实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癫痫患者卡马西平、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 对262例常规服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老年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卡马西平组有13.75%低于有效血药浓度,5%高于有效血药浓度,81.25%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丙戊酸组有51.96%低于有效血药浓度,3.92%高于有效血药浓度,44.12%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丙戊酸组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P<0.01),而两组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比率基本相似(P>0.05)。结论 患者在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初次使用剂量后达到有效浓度的比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师在应用抗癫痫药物时应实施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9.
190例癫痫患者丙戊酸血浓度监测及个体化给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190例服用丙戊酸的癫痫患者进行丙戊酸血浓度监测,分析总结了417份血药浓度与剂量及疗效的关系,达到丙戊酸治疗血浓度范围(50~100ug/ml)但未有效控制症状的有34例次,占15%;不在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而症状控制良好的有43例,占21%。结果表明,丙戊酸血浓度监测对癫痫药物合理应用有重要指导作用,但个体化给药还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丙戊酸钠规范化治疗癫痫儿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规范化治疗癫痫儿童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调节个体化给药剂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单用VPA治疗的癫痫患儿192例,在服药5~7个半衰期(t1/2=5~20h)后,于晨空腹采静脉血2ml,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测定。结果:服药剂量为每日10~30mg/kg时,血药浓度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调整个体的给药剂量,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