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IKD)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如皋市人民医院2005-01-2010-10收治的32例IK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KD婴幼儿多见,早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球结膜充血,肛周潮红、脱屑等,多数伴有白细胞总数(WBC)、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沉(ESR)增快及血小板计数(PLT)升高。结论对持续发热5 d以上的婴幼儿,具备发热在内的川崎病(KD)2~4项诊断标准,同时WBC、CPR、ESR增高,应及早按IKD治疗,以防止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对21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口唇干红、皲裂发生率高,手足硬肿及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较低,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发生率高.结论 对具备2~3项主要诊断指标、发热≥ 5天、抗生素治疗无效患者,结合心脏彩超、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小儿川崎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早期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3年20例临床确诊为川崎病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小儿川崎病多见于蜜幼儿,且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所有患儿均有发热。伴球结膜充血(18/20=90%);口唇鲜红皲裂,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18/20=90%);多形性红斑样皮疹(14/20=70%);杨梅舌(13/20=65%);手足硬肿,掌趾红斑。指趾膜状脱皮(16/20=80%);颈部淋巴结肿大(9/20=45%);肛周潮红脱皮(8./20=40%);卡介苗接种部位红肿硬结(4/20=20%);阴囊皮肤潮红脱皮(1/20=5%);白细胞总数升高(18/20=90%)。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19/20=95%)血小板升高(14/20=70%),轻度贫血(8/20=40%);血沉增快(17/20=85%);c反应蛋白增高(16/20=80%);心脏彩超发现冠状动脉扩张(10/20=50%),冠状动脉瘤心腔积液(1/20=5%)。误诊率(2/20=10%)。结论: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复杂。而无特异性早期确诊检查手段,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临床医师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非典型川崎病进行临床特点的分析及早期诊断的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非典型川崎痛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非典型川崎病中,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95.8%、81.3%、100%、97.9%、93.8%、68.8%.结论:非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漏诊,对发热持续时间长、白细胞升高、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提高警惕,及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及血沉、C反应蛋白,动态观察血小板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探讨--附7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田青  吴日勉  包忠宪  肖钢明  乐新 《新医学》2004,35(10):615-616
目的:探索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诊断指标.方法:对72例川崎病患儿的症状、体征出现时间及发生率,重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早期均有发热症状,其次为口唇及口腔改变、皮疹、眼结膜充血、肛周皮肤脱屑,其发生率依次为100%(72/72)、92%(66/72)、78%(56/72)、60%(43/72)、65%(47/72).90%以上的患儿中性粒细胞、血小板、ESR、C-反应蛋白升高,57%(41/72)的患者早期出现肺部X线改变.结论:川崎病早期绝大多数有发热症状;多数患者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进行性升高,ESR、C-反应蛋白高;有肺部X线改变但无咳嗽症状,有助于早期诊断.肛周皮肤脱屑具有早期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川崎病(KD)及冠状动脉病变(CAD)的影响.方法 1.对198例KD患儿为KD组和100例无出疹性和肺部疾病患儿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MP-IgG抗体和MP-IgM抗体.2.在川崎病组根据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否,分成支原体感染组和非支原体感染组.行组间:在IVIG治疗前后对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CRP、血沉、冠脉病变发生率、发病到出院时间的比较.3.在川崎病组根据是否发生冠状动脉扩张(CAD)分为CAD 组和非CAD组,行组间MP感染率的比较.结果 1.KD组M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2.KD组中MP感染组的中性粒细胞、CRP、血沉、发病到出院时间、及冠脉扩张率均高于非MP感染组( P均〈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CAD组MP感染率高于非CAD 组(61.29% vs 36.52%,P〈0.05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发病,并且对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分析19例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早期均有持续发热、皮疹、双侧球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充血潮红,唇红干裂,杨梅舌,肛周皮肤潮红、脱屑,其典型症状如较特异的手足硬肿出现较晚。结论 川崎病急性期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伴皮肤粘膜损害,肛周潮红脱皮有助于早期诊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伴中毒颗粒,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不典型川崎病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锐锋 《临床医学》2004,24(11):15-16
目的:了解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25例临床表现不够诊断条件的川崎病患儿回顾性分析发现.每位患儿仅有三种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每位惠儿都有指端脱皮、血小板增加甚至心脏冠状动脉扩张,确诊为不典型川崎病。结果:按川崎病治疗完全治愈。结论:儿童不典型川崎病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川崎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排除肺部疾病、出疹性疾病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外周血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IgM(MP-IgM)阳性与否,使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总抗体;根据其是否受到肺炎支原体的感染将观察组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数量,血沉、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根据是否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将观察组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比较两组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结果观察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数量,血沉、冠状动脉扩张病变发生率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结论川崎病的发病可能与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有关,而且感染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血小板功能有关,相比血小板数量可能更能成为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敏感指标。研究血小板参数在川崎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共回顾性分析439例KD患儿和261例健康对照儿童;统计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MPV、PDW、血小板数量(PLT)、WBC、CRP和血沉指标。根据心脏彩色超声有无冠状动脉损伤,将川崎病患儿分为:伴冠状动脉损伤组(CALs组)、不伴冠状动脉损伤组(非CALs组)。同时,比较了完全性川崎病组(cKD)与不完全川崎病组(iKD)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KD组WBC、PLT、CRP和ESR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MPV与PDW明显下降(P<0.01,<0.05);尤其相比于cKD组,MPV与PDW水平在iKD组明显降低(P=0.003、0.014)。结论 提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MPV与PDW降低,尤其在不完全川崎病降低显著,故低水平的MPV与PDW可能对iKD的诊断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丙种球蛋白初始剂量静脉治疗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和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8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有无反应,分为无反应组和有效组。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川崎病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有效组与无反应组在发热、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四肢变化、多形性红斑、唇充血皲裂等临床表现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WBC计数、血红蛋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血清清蛋白及冠脉病变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热、住院时间太长、冠脉病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C反应蛋白升高及血清清蛋白降低均为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C反应蛋白升高及血清清蛋白降低为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C反应蛋白升高及血清清蛋白降低可作为川崎病患儿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钟亮  杨薇斯 《临床医学》2005,25(7):11-13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0例确诊为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急性期C-反应蛋白、胆固醇、血沉、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等资料进行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60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18例(30%)。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热天数、血小板、C-反应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密切关系(P<0.01)。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P<0.01)。结论对川崎病进行综合分析,可对该病作出及时的预后判断,予早期干预治疗,促进冠状动脉病变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36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提高对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1999年9月~2004年3月收治的36例川崎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有发热,口腔黏膜改变35例,颈淋巴结增大34例,结膜充血33例,出现皮疹30例,出现指(趾)端甲床皮肤移行处膜状脱皮或皮纹裂开26例,肢端变化25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10例。病程早期血白细胞均明显升高,病程1周后血小板升高,部分患儿末梢血涂片血小板成堆出现。结论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李亚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474-7475
目的提高对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对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2000-08-2009-03收治的72例川崎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均有发热,口腔黏膜改变70例,颈淋巴结增大68例,结膜充血66例,出现皮疹60例,出现指(趾)端甲床皮肤移行处膜状脱皮或皮纹裂开52例,肢端变化50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20例。病程早期血白细胞均明显升高。病程1周后血小板升高,部分患儿末梢血深片血小板成堆出现。结论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临床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不完全川崎病56例误诊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误诊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56例不完全KD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均有不规则发热,其中口腔黏膜和咽部弥漫性充血19例,唇干红18例,双眼球结膜充血17例,一过性皮疹12例,指趾端膜状脱皮11例,颈淋巴结增大10例,唇皲裂出血9例,手足硬肿、肛周皮肤潮红脱皮及卡介苗瘢痕试验周围肿胀、有红晕各4例。查血白细胞〉10&#215;10^9/L37例,中性粒细胞升高34例(0.73-0.75),红细胞沉降率增快36例,C反应蛋白升高35例。心电图检查示ST段及T波改变15例,P-R间期延长5例 摄X线胸片示肺炎2例 心脏彩超检查示心脏改变23例,其中冠状动脉扩张10例,管壁辉度增强8例,心包积液3例,二尖瓣反流2例。结论充分认识不完全KD的临床特点,及时行相关医技检查,尽早确诊,正确治疗,是预防误诊、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4岁。因发热9天,颈部淋巴结肿大,双侧腮腺肿大,曾诊断为“腮腺炎”,“颈部淋巴结炎”,经抗菌素治疗无效,病程中发现两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干裂,四肢末端硬肿,趾(指)甲变脆,舌质红,呈杨梅舌,心脏听诊心动过速,化验:血沉77mm/h,血白细胞26.8×10P/L。根据以上临床表现确诊为川畸病。行心脏彩超检查,超声所见:左右冠状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25mm,主干扩张59mm,左前降支近端呈瘤样扩张,最宽处内径70mm,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内径29mm,主干呈瘤样扩张,最宽处内径  相似文献   

17.
例1:女(姐),12岁,1974年1月始出现发热、头痛,于12日入院。患儿自婴儿期即易感冒。3岁时已出现运动失调,颊部毛细血管扩张,IgA降低,甲胎蛋白升高,诊断为毛细血管扩张性运动失调综合征(A-T)。检查:贫血貌,肝脾未触及,淋巴结不肿大,步态失调。血沉143mm/小时,γ-球蛋白轻度降低;血象:白细胞2000/mm~3,粒细胞缺乏,异型原始细胞11%,红细胞274万/mm~3,血小板值正常,诊断为粒细胞缺乏症,予抗生素及强地松龙治疗。入院后第7天,中性粒细胞恢复、骨髓检查,有核细胞4万/mm~3,粒系统分化良好,异型淋巴样原始细胞10%;第89天,再次出现白细胞减少及发热,并发肺炎而死亡。患儿于死前的17天行骨髓穿刺,异型淋巴细胞为30%,且大小不一,核染质网纤细,缺乏嗜天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173例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 KD,I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效果,为尽早诊治、评价IKD及疾病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IKD 17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IKD患儿发热持续时间长,发病年龄偏小,男性多见,以春夏季发病为主;(2)173例患儿除发热外均有2~3项主要临床指标,发生率依次为:口唇干裂64.7%、结膜充血59.0%、皮疹53.2%、杨梅舌46.8%、颈部淋巴结肿大及指(趾)蜕皮均为38.2%、肛周脱屑37.0%、手足硬肿26.0%、卡疤红肿13.3%,以发热、口唇干裂、结膜充血较常见;(3)IKD患儿急性期CRP明显增高、ESR明显增快、血小板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增高、血红蛋白降低等急性炎症表现,以CRP改变率较高;(4)急性期出现CAL或不明原因前白蛋白进行性消耗、合并MP感染等均有助于IKD诊断;(5)IVIG及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仍是治疗IKD有效药物。结论IKD发病时因缺少主要症状而易被忽视延误诊治,当出现KD主要临床特征之一,伴随血炎症指标显著改变,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同时有不明原因肝脏损害,抗MP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等,均需警惕IKD可能存在。尽早应用IVIG及阿司匹林,减少冠状动脉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19.
金瑄  王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4):8502-8502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34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最常见及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是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和唇红皲裂;肛周皮肤潮红、蜕皮、卡介苗瘢痕红肿、WBC、ESR、CRP增高有早期诊断价值;冠状动脉病变最早出现在发病后4d。结论在临床表现不足时结合辅助检查和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资料【例 1】 男 ,4岁。因高热 6天 ,腹胀、上腹疼痛 1天入院。查体 :体温 39 2℃。全身皮肤分布红色斑丘疹 ,左颌下可触及直径 1cm大小淋巴结 ,右颈部触及直径约 3cm大小淋巴结 ,双眼球结膜充血 ,口唇皲裂 ,杨梅舌 ,咽充血。心率 14 2 /min ,律齐 ,心音有力。腹软 ,全腹压痛 ,墨菲征 (± ) ,肝脾未触及 ,肛周潮红 ,无脱屑。医技检查 :血白细胞 11 5× 10 9/L ,中性粒细胞0 75 ,淋巴细胞 0 2 5 ,血小板 2 13× 10 9/L ,血红蛋白12 8g/L ;尿及粪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均正常 ;血清总胆红素 (TBiL ) 16 4 μmol/L ,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